农村少年儿童游乐活动调查报告 武汉市新洲四中 罗相和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初升的太阳,是幸福的花朵。 中国人对孩子的培养、教育、引导是最真诚、最实在、最不打折扣的。游乐也就是俗话所说的“玩”,是青少年最热衷的活动,他们说得最多,用得最广,其中最能直接表现出儿童的天性、少年的成长、青年的活力。同时游乐活动是社会的折光,打上了时代的络印,也为当代素质教育提供了警示和参考,青少年游乐玩耍的时间大多集中在寒暑假里,因此我们认为“玩”是时代的寒暑表。 课题的提出: 今年寒假,我们几个同学聚在一起玩,都叹惜起来,现在读九年级真是没有时间玩,父母指责,老师批评,可是哪一个青少年不爱玩呢?我们的老师爱谈他小时候的往事,爱把他小时候的玩乐同与我们现在作比较,他说了一幅对联:学,学得知识;玩,玩出智慧。说过去他的老师爱说这句话:学要全心,玩要开心。他又说社会上流传着一句俗语:可怜天下父母亲,他想改动一个字,把“亲”改成“心”——可怜天下父母心。“心”作何解释呢?心者“中心”也,也就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家长、学校、社会以青少年为中心,寄希望于青少年一代。所以我们三个同学结成一个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下到各村各湾进行青少年游乐玩耍调查,我们是想借此机会探讨一下青少年的玩与社会的关系,探究一下青少年的玩与学生成长的关系,探索一下青少年的玩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我们用座谈、走访及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调查,运用比较法搞了这项“三个时代青少年游乐玩耍情况调查”,并希望以此为素质教育提供点滴参考意见。 问题的探究: 我们选取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对象进行采访调查: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也就是现在六、七十多岁的老人;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也就是现在四十多岁的中年人;还有我们的同班同学,可以说是二十一世纪初始的青少年。跨越前后七十多年,涉及到我们街道的三个村。历史要拉开一段距离才能看得清楚。 一、建国前后,玩耍也为求生存 六、七十岁的老人,当他们在青少年时期,正是建国前后这个社会动荡不安的时候,吃都到不了口,哪里谈什么玩,更不用说文雅的游乐,这时青少年上学读书的少,参加农业劳动的多,解放前夕,十几岁的青少年在农忙时就是一个劳动力,当童工,打短工,为父母帮工。农闲时,还要到田地里挖野菜,找野味,张洁在《挖荠菜》中有描述。座谈的老人们大多会说出一一串串野菜、野味的名称:毛针、刺米花、芽刺、蘑菇、红苕、芭茅心。正如鲁迅在《社戏》中描写的偷吃罗汉豆。乡里的孩子打赤膊、打赤脚,在野畈里觅食是最常见的风景。父母当然也爱孩子,有好吃的给他们留着,如一颗硬糖、一块糠粑、一把桑葚……这时物质生活贫乏,精神生活单调,民不聊生,人们挣扎在死亡线上,他们听的故事:日本人来了,老百姓跑反;还有青面白獠牙鬼;再就是月黑风高夜抢大户。也有独眼的皮影戏唱帝王将相,还有打鼓说书的民间英雄传奇等等。 很多贫农子弟,趁冬枯出村乞讨,遇上好心人,给一口残菜剩饭;遇上歹毒的,放出恶狗咬人,所以小孩子们在一起晒太阳时会谈论、交流讨饭心得,交流如何防人打狗的经验,如脸皮要厚,赖着不走,狗来不能跑,你蹲下狗子就跑了。 战争年代,男孩是宝,女孩是草,孩子多,但成活率不高,子多母苦,但重男轻女思想相当浓厚,男子可以传递香火,女孩可以几匹布、几担谷就卖了,给人家做童养媳。这个时代的儿歌童谣是打死日本狗豺狼之类的激情之作,唱着唱着,青少年们还会拿着弹弓、长矛、大刀对准象征日本鬼子的木桩、石头发泄一番。 有庙会、神会,人们也赶集逛街,那就是天大的喜事,但是绝大多数农家子弟没有出过远门,即使是到县城也是极为奢侈的事。 穷孩子们偶尔凑在一起,女孩比赛绣花、做女红,男孩则比赛农业劳动技巧,如插秧的速度,挑担子的重量,看谁能搬动石滚等。玩也是劳动,为了生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