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江苏
- 精华
- 4
中士
 
- 积分
- 258
IP属地:江苏省苏州市
|
珍惜春节,美好生活
武汉市新洲四中 罗相和
“曼余目以流观兮,冀一反之何时?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守丘。”中国人可以不信神佛,不信鬼神,但还有一种情怀,纵使时代变迁,始终萦绕在心间,这就是——乡土情怀。但是不能不正视,改革开放在促进中国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这样一个事实:一些20世纪80年代之后出生的人开始信奉圣诞老人了,开始在肯德基、麦当劳里过生日了,可是对祖宗留下的中华文化感到陌生,尤其是传统节日正在淡化,西方的节日不断被年轻人所推崇。
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价值理想无不体现在他们的传统节日中。对于中国人来说,春节最具代表性。可以说,没有任何一个节日会想春节那样承载着中国人的生命内涵。春节,是所有中国人共同的“生日”——俗话说孩子望过年,过年就是春节,这就是明证。
春节的真实意义在于它仪式感和文化味,有别于之前的过分操劳和筹备等,看似世俗,又在世俗之中,突出没有实际功利的纯粹民俗仪式中,特别是文化功能,如纯粹只是资源消费的张灯结彩、贴春联、放鞭炮、吃喝玩乐之类的活动。这就是“欢度春节”所具有的人性光芒与文化意义的样态。这种生活样态是审美的、情感性的、狂欢性的、超功利的,它是让平淡生活有味道的盐和漫漫长夜中的光。这是生活的一种升华和超越:一种神圣对世俗的超越。春节,是被日常世俗日子所压抑、贬斥、淹没的人性的激发,与文化的复活。
自古以来人们无不艳羡:要是日子天天像过年那样该有多好啊!--那是一种怎样的包含着无限幸福、成长和收获的憧憬与渴望啊!
遗憾的是,如今的春节,正在无情地逐步失落。
一方面,强势的西方文化和大众媒体的商业炒作让情人节、复活节、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等西方民族的节日在我们的年轻一代身上扩展。另一方面,彻底世俗化、功利化、理性化、意识形态化的当下中国社会,将春节的神秘性、神圣性渐渐淡化甚至扼杀。人们无不慨叹:现在过年没有意思了!丧失了春节的神圣性,无不充斥着世俗的庸俗和粗鄙,它彻底混同于忙忙碌碌的世俗生活,甚至疲于应酬而甚于平日。人们无不感到忧伤:过年太累了!本来具有超越世俗生活的贫乏的节日狂欢性质的春节,几乎同质为 14亿人的“新年团拜”。这无疑是我们的悲哀。
我们究竟要不要过春节?一个没有自己文化传统的民族对世界有什么意义?一个瞧不起自己民族文化传统的民族在别人的眼中是怎样的一个民族?这一点,我们从旨在复兴传统文化的所谓“国学热”,从某些城市禁放鞭炮到今年的“禁”改“限”可窥一斑。传统仪式并不等同于民族精神,但,没有传统仪式,民族精神就会魂不附体。
坚守春节,就是坚守美好生活,就是坚守民族的灵魂、文化和命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