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沽九 于 2022-9-22 10:00 编辑
韩信见丞相萧何饿得这般模样,便顺势将佩剑丢在一边,连忙从包裹里掏出一把干粮递给他,还没待萧何狼吞虎咽完,韩信便已从河边舀了一罐水来,还没待他咕噜咕噜将水喝完,韩信一把干粮便又掏了出来。 原来,萧何听说韩信开了小差,便来不及跟任何人讲,更没有带上干粮,骑上快马便出了大营。由于一心想着追韩信,一天多的时间里,粒米未进,只以水充饥,所以才饥肠辘辘。 当韩信知道丞相是因为追自己而来,还信誓旦旦地保证在汉王那里为他谋得一个令他满意的职位后,对这位老大哥也很是激动,这种知遇之恩让韩信又回到了南郑。 汉王自从萧何也弃他而去后,是度日如年,一直在思考丞相为什么也会弃他而去。如此过了一两天,萧何突然来拜见汉王,汉王一见萧何风尘仆仆的样子,那是生气也不是,高兴也不是。 “你私自逃跑,是哪般原因?”萧何虽然长自己几岁,但在气头上的汉王也按捺不住脾气而责骂道。 “臣哪里敢私自逃跑呀,臣是追逃跑之人。”萧何连忙为自己辩解。 汉王哪里肯信萧何所说,便又打破砂锅纹到底:“你所追何人?” “韩信。”萧何见汉王还不相信自己,便又自证清白道。 汉王一听所追之人是一个小小的治粟都尉时,便更以为萧何还在说谎:“逃了十多个将军,您都不追,唯独追韩信,想骗谁。”汉王此时对萧何已全无之前的态度,变得像平时一样客气了,因为自己的老搭档只有自己清楚。 萧何哈哈一笑,自信对汉王说:“诸将易求。至于韩信这个人,则是国士无双。如果大王想在汉中长时间的呆下去,则不关韩信什么事;如果想称霸天下,则非韩信不可。如此这般就要看大王您如何决断。” 汉王不假思索地说道:“我肯定也想东出汉中,怎么能长时间地屈居于此?” 英雄所见略同。萧何见汉王也正朝自己的思路上发展,便不失时机地对汉王说:“大王您想东出汉中,如果能任用韩信,韩信肯定会留下来;如果汉王不用韩信,他最终还是会弃您而去。” 汉王见韩信是丞相花了两天的时间才追回来的将才,不委于重用怕是对不起他丞相,便承诺丞相说:“我看在您的份上,以他为将。” 萧何一听,不屑地汉王说:“如果为将的话,韩信肯定不会留下来。” 汉王在和丞相讨论韩信任职的问题时,就一直在摸萧何的底,看看这个韩信在他萧何心目中到底是何位置。今见萧何对韩信的将军之职不屑一顾,便豪爽地对丞相说道:“以韩信为大将。”汉王他从来都不曾怀疑过丞相的眼光,干脆给丞相来了一个最满意的答复。 萧何一听,见自己目的已达到,便高兴地回应汉王道:“这真是太好了。” 事情有时就是这么简单。一个统领千军万马的帅才就这么样出自于一个毫无名气的治粟都尉,也可见汉王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的魄力和勇气。 汉王以为事情就可以这么敲定的时候,萧何则不以为然,搞得汉王不知所措,难道自己召韩信来再拜他为大将还有什么错。 萧何数落汉王说:“大王您平素都是很傲慢,对别人也少礼貌,今拜大将就像叫您的小儿一样,韩信还会弃您而去。” 汉王见萧何像亲兄一样数落自己,也不置气,人家说的虽然有点夸张,但基本还在理,自己还有什么好争辩的。 萧何顿了顿,见此时的汉王一点架子也没有,便继续往下说:“大王您真想拜他为大将,就必须选一个黄道吉日,然后斋戒设坛,以礼数待人,如此才算是给人家一个交待。” 萧何为汉王能得到一个国士无双的韩信,不是不向汉王提出了如此条件。 汉王眼下也正愁没有个能独挡一面的帅才,如果韩信真能担大任,做这些又算得了什么。于是,汉王便一件不少地答应了下来。 说实在话,像如此拜官,汉王他还是第一次。就在汉王设坛、斋戒的时候,才知道汉王要拜大将军,像曹参、周勃、灌婴、樊哙、郦商、吕泽、奚涓、陈豨、陈武等诸多将军都是欢天喜地,无不认为这个大将非己莫属,都有点迫不及待的样子。 等到拜大将的这一天,曹参、周勃他们才知道汉王拜的不是自己,而是一个小小的治粟都尉韩信时,包括整个汉军都是惊讶不已。所以这天,围观汉王拜大将的人也是特别多,简直是人山人海,大家都想看看这个韩信到底是何方神圣。 韩信仪表当然不会让大家失望,其威风更是让人羡慕。当汉王的拜将仪式完成后,大家还是最想知道这个韩信到底有何过人之处。 汉王和围观的人一样,也是急切地想知道他韩信到底有何能耐,值得丞相推荐,自己委以重任。 “丞相对将军是赞赏有加,将军准备拿什么来教寡人平定天下?” 坐在上座的韩信站起来给汉王施了一礼,然后不卑不亢坐下来问汉王道:“今天向东争权于天下,主要的对手难道不是项王吗?” 汉王瞧了瞧韩信:“这是当然。” 胸有成竹的韩信再一次向汉王发问:“勇猛强悍、仁爱强毅这些方面,汉王您能比得过项王?”当韩信问完这些的时候,坛四围静得都能听到呼吸声。 汉王低头沉思了良久,然后十分诚恳地回韩信道:“不如也。”汉王昂起头说话的样子令韩信心头一颤,这种帝王的霸气自己从来不曾遇见过。 韩信见汉王虽然在承认自己不如别人,但却丝毫不失帝王之气,便又给汉王深施一礼:“恭喜大王!贺喜大王!还不是韩信一个人认为大王不如项王也。臣曾是项王的近身侍卫,请允许我说一下项王的为人。” 韩信自然知道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的道理,所以便觉得很有必要和汉王谈一下自己对项王的认知。 汉王也很想知道韩信对项王是如何看法,便赞许地点了点头。汉王的手下大臣也都向韩信投来愿闻其详的目光。 韩信清了清嗓子望着汉王说:“项王一声震怒,即能吓退千人,然而却不在贤将之列,徒有匹夫之勇。项王待人那是礼貌恭敬,仁慈而不乏爱心,和人说话总是唠唠叨叨,谁有个三病两疼,则是哭着将自己的食物分给他人;而当人有战功应该封爵之时,揣在手上的大印已经没有了棱角,还不愿意授予他人。这就是所谓的妇人之仁也。项王虽然称霸于天下而以命诸侯,却放弃关中而立都彭城。又不履行义帝的约定还以亲授王,天下诸侯多有忿气。” 韩信的思路清晰,语言深刻而简切,声如洪钟,令在座之人无不屏声敛气。汉王、萧何则是频频点头。 “诸侯见项王放逐义帝于江南,便无不效仿。所过之处,说夸张一点就是寸草不生,天下多有怨恨,老百姓岂能真心拥戴,皆是畏于项王的淫威,勉强归顺罢了。项王虽是天下霸主,却不得民心。老话说得好,其强易弱也。如果大王今天真能反其道而行:起用天下勇猛之士,还有什么不为诛灭!以天下的城池来封赏有功之臣,还有谁能不服!让正义之兵跟着迫切想回家乡的志士,还有什么不被摧毁!” 韩信是越说越激动,同时也激荡着所有人的心。汉王对这个韩信也是好生称奇:一个小都尉怎么做到对天下时事无所不晓的! “况三秦王都是秦将,率领秦军子弟征战好几年,死在他们手上的人不计其数,且又欺骗秦军子弟而降项王。等到了新安,项王坑秦降卒二十余万人,唯独章邯、司马欣、董翳他们三人安然脱身,秦父老兄弟对他们三个是恨之入骨。今天项王又强封三人为王,关中百姓更是无一拥戴。” 说到这里,韩信突然话锋一转:“大王您自入武关起,则是秋毫无犯,不但废除残苛秦法,还与民约法三章。秦民无不想大王您到关中为王。大王您却放任关中百姓而不顾,径入汉中,关中百姓能不怨恨于您。如果今天大王举兵东出,三秦便可以传檄而定。” 韩信一说完,坛下顿时骚动起来,无不欢呼雀跃。曹参、周勃、灌婴、樊哙等诸多将领也都觉自愧不如,萧何、汉王两人则是同时上前各拉住韩信的一只手,汉王更是抹着激动的眼泪:“怎么不让我早点认识您呀!”汉王之举止也是激动得韩信有点不好意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