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贵与均州全鱼宴 ——“武当散人”原创 “来丹江口不吃全鱼宴,等于没来丹江口!”这是,当代来丹江口游客的共性,说到丹江口全鱼宴这宴席渊源还要上溯到大明成化年间,至今也已600多年的历史。 明成化元年(1465)到弘治六年(1493),大太监韦贵共计在均州武当山做了28年镇守太监,韦贵虽为宦官,实属钦差,也是皇帝视察均州武当山的先遣队,来均州不仅仅是督办武当山皇家家庙事务,同时也是督抚均州、郧阳,以及周边毗邻地区的河南、陕西和湖北的地方军政的,是皇帝身边非常有实力的命官,他在任上也一直小心谨慎、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地当差,没其他宦官飞扬跋扈、颐指气使的作派。 上任伊始,韦贵对就明令严禁砍伐武当林木,严禁狩猎放牧。他注重保护自然环境,要求兵丁民夫整修山体,种植树木。仅用数年时间,就把武当近百座损毁的道观,以及坍塌的桥梁、淤塞的沟渠、毁坏的道路修葺一新。韦贵常深入民间私访,解决老百姓的疾苦,扶危济困。在“皇室家庙”武当山为官,在镇守武当的28年中,韦贵小心谨慎地办好了朝廷交办的各项差事,深得朝廷的信任。他大刀阔斧地改革地方行政体制,奏请设立了郧阳抚治,收编流民,安定地方。 韦贵初到武当山,驻扎在武当山下的均州城(今丹江口均县镇)静乐宫,因为天子今后要来,也带了御厨,等皇宫的后勤保障人员。 渐渐地,均州地区的达官乡绅很快与他成为知己,当然也是出于对他治理地方卓有成效的敬重,于是纷纷摆宴接待,以示民间尊崇盛情。 但是请客容易,让韦公公吃什么,却成了难题。韦贵尽管是太监,但久居皇宫,常在天子身边,也吃惯南北菜肴,山珍海味不稀奇,美味佳肴不稀罕。于是,地方乡绅根据韦贵籍贯广西的风俗习惯,从均州水域面积宽广的实际下功夫,在鱼的身上做文章,尽量多做鱼类菜肴。因为第一吃这样的鱼菜,无论广西还是北京都是没有的,刚开始,他总要吃上几大口,吃完还念念不忘,经过地方乡绅的介绍后才知这是均州当地的特色美食叫“鱼宴”。 然而,次数多了韦贵开始对宴席的菜肴过于单调,显得有点不太稀罕起来,没了胃口。自己吃不下去到没什么,可是当朝天子今后要来,这万一天子不高兴,龙颜大怒就麻烦了。韦贵根据家乡广西、当朝天子祖籍安徽,以及常在北京的饮食习惯,结合均州水产丰富的实际,安排御厨会同均州地方名厨一道研发鱼宴菜系,在御厨的指导下,均州地方名厨、大厨迅速开发新菜系。 鱼肉是非常软嫩的食材,尤其是汉江河的淡水鱼类,更加细嫩。如果按照传统煎烧,一来鱼类形状都各不相同,再者菜肴味道过于统一,难以体现味觉特色,为了皇上对均州鱼宴的满意,韦贵对均州鱼宴进行了“定调”。 首先,一桌宴席全部为均州地区汉江河里的淡水鱼,其次鱼菜内容不重复,再就是根据广西、安徽、江浙和北京的菜系的精髓,按照皇宫的特点,重新制作鱼宴,有生命的菜系应具有中国东西南北菜的包容性,既有北方的粗犷豪迈,也有南方精致细腻,突出的特点便是形状精致,味觉独特,养生健康。 在食材上必须就地取材,在烹饪手法上更要体现地域传统特点,同时也要吸取中国菜系中的精华,蒸鱼、煎鱼、醉虾,在汉江鱼鲜制作上他们用代代相传的精巧工艺,结合各色水产鲜美充分的展现。炒、酱、蒸、煲,繁琐的制作程序让原本就非同凡响的均州鱼宴化作了非凡的美味。耗费大量精力,经历多道工序,对味道的精细要求,使烹饪占据了均州鱼宴匠工生命中大量的时间,将他们的耐心,和对生活的严谨态度融入到了均州鱼宴之中,高手与高手联手,鱼宴成为了一种工艺品,很快就呈现在韦贵的面前,他亲自品尝后,连连赞不绝口,并亲自为鱼宴命名为“均州全鱼宴”。 说来也怪,均州全鱼宴研发成功后,尽管大明天子一个都未成来到均州,但是均州全鱼宴确实流传了下来,只是因为均州在后来变成丹江口,原本的“均州全鱼宴”也变成了“丹江口全鱼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