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牛新民 于 2022-11-9 13:06 编辑
武昌忠孝门街名溯源
由武昌小东门十字路口沿民主路西行百余米,其右侧有一条钭交的小巷,门牌标注为“忠孝门”。小街长约四百米,宽约四米,车少人稀,略显僻静,但它却是小东门的祖根。小街西端坡顶22号一带即为当年小东门城门遗址处,坡前原有一条护城壕,至今该处还有一座水泥小桥,同治《江夏县志》称为“上桥”。只不过城壕早已被填平与桥面同高了,不留意看还真不容易被发现。 明初的1371年,江夏侯周德兴扩建武昌城时在城东北辟有小东门。小东门为什么又叫忠孝门呢?原来它竞与南宋民族英雄岳飞(1103—1142)、东汉孝子孟宗(?—271,三国时曾任吴国司空,古二十四孝之一)有关。 1170年,宋孝宗应湖北官民之请,同意为已平反昭雪的岳飞在鄂(今武昌)建庙,并赐名忠烈庙。 当时的忠烈庙在城东旌忠坊,后因大元灭宋岳庙渐毁。而早在五代十国时期的吴天祚年间(935—937年),睿帝杨溥就在今蛇山五坡一带建有灵竹院,以祭祀“哭竹生笋”的东汉孝子孟宗。南宋时,京湖安抚制置使“裔孙孟珙”又在该处修建孟宗祠。至明代弘治初年,知府冒政将祠移至大东门外的白鹤山巅(今长春观附近)。1498年,巡抚御使王恩见大忠臣岳飞竞无庙宇,就将岳飞与孟宗一庙同祀,并题匾额为“忠孝祠”。 1519年,布政使周季凤又在将台驿旧址为岳飞建专庙。这样,在小东门外就有了一忠、一孝两大名人祠庙了。 1535年,都御使顾磷重修武昌城,遂将小东门改名为忠孝门。依其常例,正对城门的内街就叫忠孝门正街了。后来随着发展,城外通向舒家街的大道两旁也建了许多房屋,就叫作忠孝门外正街。 1926年,北伐军攻取武昌后,武昌的城墙城门逐个拆除,城门内外就成了一条街。除曾改名立新门外,小街就一就直叫忠孝门至今。 如今,岳飞庙、孟宗祠早无踪影。据传长春观将复建孟宗纪念建筑,2006年初还在观东山坡栽植了一片竹林,以附会“孟宗哭竹”的历史故事。而岳飞庙却未听说能予修复,使人总感到有些遗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