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山寺--武汉最早的寺庙
现代人很难理解旧时为什么会去建那么多寺庙。我就曾在一幅1883年的《湖北省城内外街道总图》中数得,仅武昌城内(老城墙范围内)就至少有95处寺、庙、宫、观、庵、祠、殿。这还不包括那些未注名的小寺庙。但其中哪一座建造的最早呢?我认为,非蛇山北侧的灵山寺莫属。而且至今尚有遗迹可寻。 据《湖北通志》所述:“灵山寺,在县城髙冠山,汉明帝时马师所建。”1989年的《武汉市志.社会志. 佛教》中也有类似记述。马师不知何许人也,但汉明帝在位的永平年间(58年—75年),是佛教引进我国的最早时期。永平11年(68年)建的洛阳白马寺,现已被公认为是我国最早的寺院。即使是武昌灵山寺建于永平最后一年(75年),那么灵山寺也仅比白马寺小“七岁”。而中国实际意义上的道教常以东汉末年张道陵(?—156,即张天师)时期为始。因此是否可以说,灵山寺就是武汉地区最早的寺庙?而且资格是“相当地”老。正是因为资格老,所以灵山寺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的掌故传闻。 汉末至三国时,传说这里就是古代二十四孝之一孟宗(?—271)的故宅。唐贞观时为一尼庵,传鄂国公尉迟恭(585—658)曾建造有碑。五代时期这里被改成为纪念孟宗的灵竹院。 北宋时此处另加建了一座安远楼(见余开来先生《武汉名胜小记》,但南宋姜蘷(约1155—约1221年)《翠楼吟》词称,安远楼建于南宋时的1186年冬,姜曾参加落成庆典,因此还待深考)。 南宋绍兴年间,传说岳飞(1103—1142)曾住于此,建灵山书院,有岳飞自撰碑文。这里还有传说岳飞女儿得知岳飞被害时投井的银瓶古井,此井六六年前尚存。 南宋理宗时,荆湖安抚制置使孟珙(1195—1245),自称为孟宗的后代,在此建孝感王祠供奉孟宗。 元代时,元公主在此为尼。该处原还建有公主墓塔。 元未时,朱元璋(1328—1398)在九江消灭了自称大汉皇帝的陈友谅,围攻武昌,陈友谅的儿子陈理投降。传说当年朱元璋即驻于此,陈理献上陈友谅用过的镂金床,贫苦出身的朱元璋愤怒地将镂金床砸毁。因此这里又叫作凤凰窝、龙床台。 明弘治九年重修灵山寺。天启初年,行僧无极复建了高可百尺的玉皇阁。 清代更是屡毁屡建,后又延续到民国。 1929年,辛亥老人张难先(1873—1968)在此购地建了五间平房,为小院署名“灵山窝”。建房时还曾挖出过一方石额,上书“孟宗祠,裔孙孟珙”字样,说明这里确实与孟宗有关。 2004年9月,为了寻找银瓶井旧址,几经打听,终在古书、古图和一位古稀老人的引导下,在今武昌民主路398号—400号之间的蛇山五坡找到了古灵山寺故址。 在398号院内,一位当地的老人指着院内东南角的水泥地坪说,当时的银瓶井就在这一片,六六年后已填平;1971年时古寺还剰有几间房子,里面放着一些建筑材料,后来修建成了消防器材厂的大楼。当我还想在院内找寻当年有关的遗物时,忽然发现不远处的水泥地坪内,嵌放有一块约宽一米高两米的青石,仔细察看才知道是一块石碑。在碑的上端,依其布局应为八个字,但今只能认出“修古迹灵山寺”几个篆字,前后两字终难辨认。后来在《湖北通志》上查出,可能是弘治九年(1496年)楚王府宝贤堂所书的《重修古迹灵山寺碑》几字。 在蛇山五坡(巷),我还看到了当年民国元勋张难先先生建的五间平房,和院内的一块“张宅界碑”。房屋破旧显然急待整修。当向房主问及“灵山窝”、“孟宗祠”碑的下落时,竟也不知去向。 不久前,我又去了蛇山五坡一趟。长不足50米、只有7个门牌号码的蛇山五坡小巷旧貌依然。当地的住户告诉我,后面的房子产权现归属武汉市某宗教单位。在巷口一住户东边墙上,还可看到古寺(有老人称为小灵山寺)旧时用青色小薄砖加石灰砌筑的空斗墙。在402号门前,我还看见一个奇特的石墩,借来一把锉刀,清去墩底埋土,发现下面竟是一口薄砖砌筑的古井,里面还有水。所有这一切,似乎都是在向人们诉说着灵山古寺的悠久渊源。 在西侧的398号院内,门卫认出了我,当我们走到嵌在地下的明代古碑前,看到碑上的几个刻字己被磨平,现只有一“山”字尚依稀可辨。也不知碑后是否还有字,或许还会隐蔵着什么秘密有待揭示?随着时光的流逝,这里可能会慢慢被人淡忘乃至完全遗忘。但我总希望,这里似乎应该留下点什么,因为历史是不应该被忘记的。 附言:2011年为纪念辛亥革命百年,张宅得以重修。然连基础都挖出重做,老房气息尽失。398号院内明代碑处398号院内坪提高不知古碑是否埋在地下。 2007.8.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