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9356|回复: 3

[今日大武汉] 岳飞背涅尽忠报国之迷

[复制链接]
来自
江苏
精华
0

4

主题

99

帖子

109

积分

下士

Rank: 2

积分
109

IP属地:江苏省苏州市

发表于 江苏省苏州市 2022-12-2 10:44: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岳飞背涅尽忠报国之迷
说到岳飞,大家都会想到岳母刺字的故事。岳飞母子的爱国之情,深深感动着世人。但是,岳飞是否真的有刺字,是“尽忠报国”还是“精忠报国”四字,又是何人所刺呢?
有关岳飞背刺“尽忠报国”最早、最有权威的记载,是见于正史《宋史.何铸传》,该传写道,作为御史中丞的何铸在审理岳飞时,发现岳飞背后的刺字:
飞袒而示之背,背有旧涅“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
而在《宋史.岳飞传》内,也记有同样的内容。
早在宋元时期,就有反映秦桧迫害岳飞的戏剧。元代的剧本《岳飞破虏东窗记》,明代成化间的剧本《精忠记》等明中期以前的剧本中,都叙述到岳飞背后刺有“尽忠报国”四字,但却并没有提到是何人所刺,更没说到是岳母。
明嘉靖十四年(1535),浙江布政使司右参政洪珠,还为杭州岳飞墓(庙)书写“尽忠报国”四字,至今尚在。
至明晚期,在冯梦龙(1574—1646)详定的《精忠旗》(原作李梅实,生卒不详)剧本中,说到岳飞令手下部将在自己背上刻的字:
张宪,你把刀来在我背上深深刻“尽忠报国”四字。
虽是戏曲故事,但这也可能是最早提出是何人所刺。
但是!到了清初,“尽忠报国”却变成了“精忠报国”,还被描写成为此四字是由岳母姚氏在岳飞背上亲手所刺,即闻名于世的岳母刺字的故事。影响最大的,莫过如清初钱彩(约1884前后在世)的小说《说岳全传》,其中有岳母刺字的一段叙述:
安人(岳母姚氏)取笔,先在岳飞背上正脊之中写了“精忠报国”四字,然後将绣花针拿在手中,在他背上一刺,只见岳飞的肉一耸,安人道:“我儿痛么”?岳飞道:“母亲刺也不曾刺,怎么问孩儿痛不痛?”
自此以后,“尽忠报国”皆多作“精忠报国”,且说为岳母所刺。由于《说岳全传》是一长篇小说,故事情节生动感人,因此此说广为流传,甚至被当作真史。
那么岳飞是否背刺有字呢?虽说《宋史》有记,但必竟是出自元代脱脱(元丞相)之手,是否不实呢?(《宋史》出书于1346年,距岳飞去世已有200余年)另外,岳飞孙子岳珂也未提到有岳母刺字的事,而在其《金佗粹编》(成书于1218年) 中只是说:
先臣(岳飞)天性至孝,自北境纷扰,母命以从戎报国……
其实,《宋史》也决非出自脱脱一人之手,后朝(代)修前朝(代)之史,是一件非常慎重的事,是需要查找前朝(代)遗留下来的历史资料的。再据有文介绍,何铸见到岳飞背涅“尽忠报国”四字的事,是何的后代在追记何铸时的所述被记入宋史,而并非刻意抬高岳飞,当以可信。
另外,古代刺青由来以久,在宋代,战争频发,为了区别士兵部别和防止逃跑,多在士兵面部、手背、手臂上刺上记号。笔者还在网上查看到《宋史·兵七(召募之制)》中,竞有32个“刺”字。“刺兵”已成了征兵的代名词。
当然,也有的为振奋部队的士气,会刺上某些豪言壮语。如《宋史.王彦传》记有,王彦部众“相率刺面,作‘赤心报国,誓杀金贼’八字”,被人们称作“八字军”。
在南宋庄绰(?―卒于1 1 4 3―1 1 4 9)《鸡肋编》中还记有:“车驾渡江,韩、刘诸军皆征戍在外,独张俊一军常从行在。(张与韓世忠、刘光世、岳飞曾并称为中兴四将)择卒之少壮长大者,自臀而下刺至足,谓之‘花腿’。京师旧日浮浪辈以此为夸。”
由此可见当时刺字(包括纹身)盛行,刺字被看作及其平常、不值一提的事。
此外,岳飞(1 1 0 3―1 1 4 2)稍后不久的徐梦莘(1126―1207),在其《三朝北盟会编•岳侯传》中还曾写道:
靖康末,闻张所为河中招讨,侯(岳飞)遂投军,往三次方得见张所。所观侯才武,特刺效用,令帐前使唤。
因此,岳飞应曾被刺字,而背刺有“尽忠报国”四字的可能性极大,现已被专家认可。
但是!要说此四字为岳母姚氏所刺,却并未得到专家的肯定。
因为《金佗粹编》多次提到过岳母对岳飞的教诲,但却未提到过岳母能够识字和有过刺字的事。刺青也是一项技术活,当时已有专业的刺青师。因此推测,岳飞身上刺字当为从军之后的事,可能并非岳母亲刺。当然也不会是张宪用刀在背上刻字。具体是何人所刺,恐已难以考证了。
那么,由“尽忠报国”又是怎么变成为“精忠报国”的呢?据《宋史.岳飞传》记:
(1133年)秋,(岳飞)入见,帝手书“精忠岳飞”字,制旗以赐之。
“尽忠”似有杀身成仁的意思,多少有点不吉利,我估既然皇帝题字“精忠”,或许这也是后来“尽忠岳飞”改作“精忠岳飞”的一个原因吧。
而在《宋史》、《金佗粹编》中,都有岳母深明大义教导岳飞和岳飞孝敬母亲的记述。如岳柯在《金佗稡编》一段:
先臣(岳飞)天性至孝,自北境纷扰,母命以从戎报国,辄不忍。屡趣之,不得已,乃留妻养母,独从高宗皇帝渡河。河北陷,沦失盗区,音问绝隔。先臣日夕求访,数年不获。俄有自母所来者,谓之曰:“而母寄余言:为我语五郎,勉事圣天子,无以老媪为念也。”乃窃遣人迎之,阻於寇攘,往返者十有八,然后归。先臣欣拜且泣,谢不孝。
岳飞也十分感激母亲的培育:“鞠育训导,皆自臣母”。因此在小说《说岳全传》中,由岳母亲刺“精忠报国”就顺“理”成章了。
不过,这一改不要紧,以讹传讹,近代大有“精忠报国”替代“尽忠报国”说之势。更有甚者,有人竟还反倒质疑“尽忠报国”中的“尽”字是否有误?在一些文化作品、名人题字中,竞也多写作“精忠报国”。甚至作匾挂进了岳庙。而且在网上查找“精忠报国”的出处时,竞还说是出自唐代所作的《北史•颜之仪传》中。但该传实际写作:“公等备受朝恩, 当尽忠报国”。明明是一个“尽”字!这种把“精”取代“尽”的谬误着实让人无奈。
这也不由得使我想起,在有些藏家收藏的侵华日军太阳旗中,会见有题签“尽忠报国”四字的(如东条英机题字),但却并没有题作“精忠报国”的。这似乎说明,日本在明代之前时对中华文化的崇敬,但到了清代时对中国的无视。而作为中国人如果还认为“尽”字有误,那就真的应该感到有点“汉颜”了。
笔者认为,“岳母刺字”作为一个历史故事,确实是一个极好的爱国主义教材。不过,说刺的是“精忠报国”则就不合事实了。如果在现实中,当不涉及岳飞时用“精忠报国”也可,但当涉及岳飞时,则应当用“尽忠报国”。例如在武昌蛇山岳飞广场西一座新立石牌坊上,也題写作“精忠报国”。拙甚觉不妥,愚意题为“精忠坊”也可,但最好还是题作“尽忠报国”为好。
2013.12.26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福建
精华
33

1412

主题

8294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积分
11247

IP属地:福建省厦门市

发表于 福建省厦门市 2022-12-3 13:38:54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福建
精华
0

4

主题

99

帖子

109

积分

下士

Rank: 2

积分
109

IP属地:福建省厦门市

 楼主| 发表于 福建省厦门市 2022-12-4 11:12:43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共同探讨。
顺附文图。一图抵千言。
尽忠报国之迷1.jpg
尽忠报国之迷 2.jpg
尽忠报国之迷 3.jpg
尽忠报国之迷 4.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福建
精华
1123

2万

主题

60万

帖子

77万

积分

超级版主

人在天涯ξ灵气袭人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积分
775321

东湖元老勋章东湖服务奖章东湖水王勋章东湖精华勋章

IP属地:福建省厦门市

发表于 福建省厦门市 2022-12-8 00:14:2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是“尽忠报国”。
活着应该快乐,因为你会死很久。
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
如果你涉世未深,我会陪你看遍世间繁华;如果你历尽沧桑,我会带你坐十遍木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