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22282|回复: 13

[文学沙龙] 缅怀我的父亲

[复制链接]
来自
江苏
精华
1

35

主题

1570

帖子

1634

积分

少尉

Rank: 5Rank: 5

积分
1634

IP属地:江苏省常州市

发表于 江苏省常州市 2023-7-7 07:41: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真局外人 于 2023-7-7 07:45 编辑

                                                                                                    缅怀父亲
      
      父亲离开我们已经整整十年了。对我来说,最大遗憾就是在父亲离开时没能见到他最后一面。
      父亲去世的那一天,我正在外地,不能及时赶回去,到当天下午才赶回家,可这时父亲已经静静地躺在棺椁中。看到那情景,我简直不敢相信,似乎是恶梦一般。前一天,他吃了晚饭后还好好的,睡到半夜才起病,没等送到医院,人就不行,致使后人大部分都不在身边。父亲溘然长逝,之前没有任何征兆,甚至还存在一些疑惑和传言。
      十年前仲夏,本是月圆团聚之夜,却成了我们与父亲永别的日子!那天天气很好,到第二天就连下了一天一夜的大暴雨,到举行葬礼的第三天,雨又停了,第四天一大早出殡时,又是个大晴天。于是乡亲们都说,父亲是大好人、是个有福之人,连老天爷都被感动了!葬礼那晚,虽然没有人为父亲致悼词,但全湾的男女老少都来参加他的葬礼,酒席达三十多桌。
       葬礼之后,大家都没有睡意,为父亲守灵。这时母亲哭诉着对我们讲述父亲离开前的情形,并回忆了父亲一生的坎坷经历:父亲一辈子把你们养大成人太不容易,虽然没有享到福,可死时没受一点痛苦,也算是一个有福的命!你父亲说走就走了,也没留下一句遗言,走得让人留念!现在正到了孩子们生活条件好点,可以享享福时,却离开了-----母亲哽咽的说不出!最后说到了前年我们兄弟打算带父母到北京去玩一玩,可父亲死活不愿去,原来父亲年纪大了,前几年已经得了前列腺炎,小便失禁,经常要上厕所,怕出远门。难怪!原来得了这病,父亲自己难以启齿。后来据一位同事说,他的父亲也得了此病,小便失禁更严重,这种病很好治,住几天院就能完全治好。
      父亲是个要强、要脸面的人,平时有什么病,总是默默忍受,不爱吃药,不上医院,更怕花钱,也从来不在孩子面前念叨。在我的记忆力,父亲基本就没有生过病、住过院。记得唯一一次就是他鼻梁上长了很大一个疖子,导致整个脸都红肿了,即使如此,他也不去医治。还是大哥回家遇到,并意识到其严重性,才带他到处找老中医医治好的。现在回想起来,我们后人对年迈的父亲也太缺少关注了!
      父亲的突然离世,让我们都感到很意外,内心都感到很愧疚,很长时间难以接受这个事实。作为后人,好像还没有来得及尽孝,还没有让为我们操劳一辈子、享到一天福的父亲,怎么就这样永远离开了我们呢?在我的心目中,父亲就是为后人操劳累死的:在他离世前,快八十岁的老人还刚刚收完田里的油菜、插完秧,忙完春耕,白天还在地里锄草,谁知晚上就发病-----。到了那年的年底再回老家,当看到挂在墙上父亲的遗像、吃着父亲春天种的稻米和菜油,而在饭桌上再也看不到父亲那熟悉的身影时,心里油然而生的伤痛,难以掩饰!我们再也看不到父亲因我们的回来而忙上忙下的情景,再也吃不到他老人家做的美食了,再也不能在饭桌上向他老人家敬上一杯老酒!睹物思人,触景生情,让我们更加怀念父亲,我的老父亲,您永远和我们在一起!
      转眼十年过去,父亲的音容笑貌不但一点没有淡忘,反而更加清晰。我不知多少次在梦中见到父亲:他的声音依然洪亮、腰板依然挺拔、步子依然快捷------他头上的白发、额上的皱纹和手上的厚茧,我永远都无法忘怀!每次从梦里醒来都是满眼泪水。十年间,每每我们兄弟在一起提到父亲,都会不约而同地低下头,话语少了,喉咙哽咽,泪花闪烁!我们总觉得亏欠父亲的太多。在后来日子里,每当感到生活压力时,我们就能感受到父亲是多么的不易,感叹父爱的伟大!与父亲相比,我们所遇到的那一点点压力又算得了什么呢?
       父亲已经离开了我们,再也不能和我们一起享受现在美好的生活,曾经想带他去北京游玩的心愿也永远成为一辈子的心结!唯一能补救的就是,每逢清明节带上他的孙子们,到父亲那长满野草的坟头多烧一些纸、敬上一把香、献上几束花,再点上一只烟、贡上三杯酒、培上几锹土,最后磕三个响头,以此来安慰自己的内心,弥补留下的愧疚。可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己的灵魂依然难得安宁,于是提笔写一点文字来追思父亲,怀念我那普通而又不平凡的父亲。
      父亲生于1934年农历的10月11 ,卒于2013年农历的5月15,享年79岁,算是高寿了。我的父亲跟其他普通农民一样,勤劳善良,诚实正直,积极乐观,待人热情,在他身上体现了那个时代大多数中国农民的无私坚韧、不畏艰辛、乐于助人的美德。父亲就是那个时代成千上万农民的缩影!另外父亲还具有别人没有的聪明才智、通达开明、谦和而有骨气。
      父亲改变了家族两大遗症:单传和短寿。我的祖父和父亲都是独生子,而且曾祖父和祖父都只活到五十左右就去世了,我祖上似乎没有长寿“基因”。父亲是独子,没有兄弟,上有一个姐——大姑妈,下有一个妹——二干,姐妹俩都没有后人,并且她们都在父亲之前离开了我们。到了我父亲这里,一切都改变了,他养育了一女六子,共七个后人,在乡湾是最多的,让别人都非常羡慕,说他老来有福气——子多福多。可作为他的后人,现在想一想,我们并没有让父亲享福,到去世前还在老家种田自足,六个儿子中也没有一个为父亲争大气!
      在附近十里乡湾,父亲是大家公认的聪明能干而又多才多艺的能人。父亲青少年时因为祖父会酿酒、熬糖,家里经济条件比较丰腴,让他一直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除了有钱能上私塾读书学文化以及熟知家族传统的酿酒和熬白糖工艺外,还学会了拉二胡、打珠算、敲锣打鼓、剪纸折纸等。由于有文化,算盘又打得好,解放后被国家招到黄土关粮站上班,当了六七年的会计,后来因家里划成了“富农”,被大队强行要回农村务农。在农村父亲又学会了育秧播种、犁耙耕种和做饼榨油等一切农技活,精通一切农事耕种时令。由于祖父去世得早,家里经济条件已大不如从前,可以说一下跌入低谷,入不敷出,可为了生活和养活孩子,除了耕种,父亲还学会了厨师、砌匠、做挂面等手艺。可以说父亲在湾间是少有的“多能手”。
      父亲年轻时二胡拉得好,别人要学,他也很热心地向别人传授。隔壁自家门上三婆家的幺叔从小跟父亲学拉二胡,后来考上了县楚剧团,成了县剧团的“京胡”第一人。当时在他的带动下,湾间很多年轻人都学会了拉二胡。到我记事时只看见父亲的二胡总是高高地挂在房间漆黑的墙壁上,从来都没有听到和看到父亲再拉过二胡,可能是因为这时已是大家人口,每天连吃饭都成问题,父亲日夜在外面奔波忙碌,加上家庭成分不好,抬不起头来,那里还有时间和心情拉二胡呢?遗憾的是我们再也无法亲耳聆听父亲的二胡声,但我相信,父亲的二胡拉得一定跟他的算盘打得一样好!
      父亲虽然没有给我们拉过二胡,也没有教自己任何一个孩子学拉二胡,但在我们小时候,他教过我们剪纸和折纸玩具。他用纸折的直升飞机,惟妙惟肖;还教我们用纸做风转和风筝,这是我们童年最喜欢的玩具。耳濡目染,言传身教,其实父亲培养了我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这都让我们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受益非浅。另外,父亲还给小时候的我们讲小日本在湾间的事:两个鬼子以远处在田里做农活的人当活靶子,一人一枪,看谁先射中;讲鬼子让湾里孩子们打架,自己站在一旁看,谁赢了就给谁糖吃;还讲过新四军攻打我们乡镇的战斗,死了很多人,现在那里那里是掩埋牺牲战士的坟;也讲过当地一个叫明聪的天才少年不学好的很多故事,最后短阳寿死了;还讲过祖父酿酒卖酒、熬糖的事,每天挑着酒到集上和各村湾去叫卖,赚回不少现洋,每当他高高兴兴地去数有多少现洋时,祖父都会欣然给一些零花钱;等等。父亲所讲的这些国史家事,到现在我都记得,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和家仇国恨就是这样一代代得到了不断地传承。
       父亲不但二胡拉得好,珠算水平也极高,二者共同点都需要极好的手指功。我亲眼看过父亲打珠算:那是队上分小组,四生产队被拆分成了四个小组,每组有十户左右,父亲是其中一个小组的组长。这一年,自家门上在供销社当了大半辈子会计的老爹正好退休,他的二女在小组当记工员。到了年底要总计各户的工分和分值,退休在家的老爹闲不住,从来没有干过农活和关心队上事的他,突然腋下夹着算盘来我家帮着算,似乎对父亲有些不放心的样子。开始父亲报数,让老爹用算盘总分,其他各户的人都在现场监督。只见老爹把袖子挽得高高的,摆出一副高傲的样子,用他那白皙的手指拨动着算珠子,速度快得让我们这些不会珠算的孩子都看得出神,很快就把每个人的分和总分计算出来了。担心出错,还得复核一遍,这时父亲也从柜子上把算盘拿来,还对着老爹轻声说,你在国家当了一辈子会计,天天打算盘,算盘打得还不如我这个拿牛鞭子、扛梨耙的农民!于是两个人各自复核起来。只看到父亲用他那长满老茧而又粗壮的手指飞快灵活地拨动着每个算珠,就像弹琴一样,很快就核实完了,而老爹却还有几个人没有算完。两人的三次结果还竟然不一样,父亲肯定的说,我算的结果肯定是对的!老爹不信,又仔细算了一遍,结果验证了父亲的确是对的。从那以后,老爹就很少来我家,两年后就得病去世了。
      父亲珠算好,口算能力也极强!记得后来农村搞单干,分给自家的田塘就可以种一些经济作物,如莲藕、荸荠、大蒜等。为了能卖一个好价钱,父亲总是三更起床,把这些农副产品挑到县城去卖。有一次我和父亲到去卖藕,由于是池塘长的莲藕,又粗长又白嫩,很多人抢着买。父亲用秤称,我在一边收钱都收不过来。他每称完一秤,多少钱马上就算出来了,并且一分都不差,有些想占小便宜的人都无法钻空子。有人把几分的零头抹去不给,父亲都会笑着说,你又少给了几分钱!说是说,钱还是给别人让了。这正如母亲常说的:吃不穷,穿不穷,算计不到一世穷!穷人过日子就要像父亲这样精打细算!
      还记得有一次,我在县城读书,下课时突然看到父亲来了,手里拿着扁担,上面绑着蛇皮袋,我知道他是来给我送生活费。我看到父亲满脸焦急的样子,就赶紧迎上去。只听到父亲说,我的米卖了五十块钱,现在怎么只剩下二十五呢?他把钱从衣兜里掏出来数给我看。原来父亲被别人骗了:二十五元钱全是五元的纸币,骗子在给钱的时候,开始的确给的是十个五元,正好五十元,还会让你当面点清楚。等你数好钱正要离开时,骗子又会叫住你,再把钱要回去当着你的面重数一遍。就在这时他做了手法,把一半的票子藏在手里,把另一半叠好给你。一般人都会相信自己的眼睛,不会再清点,拿过钱就走了,结果就被骗了,我后来在武汉读书时也遇到过这样的骗术。父亲叫我跟他一起去找那个人,我说别人早走了,那会等着你回去找麻烦呢?那怎么办呢?父亲满脸不快的说。我说,怎么办?只能认栽了!无奈的父亲只好把钱都给了我,叫我细点用,转身就离开了。我看着父亲离去的身影,心里不知是什么滋味,第一次发觉父亲已经老了许多。后来才知道,那次父亲没有钱搭车,徒步走回去,到很晚才到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江苏
精华
1

35

主题

1570

帖子

1634

积分

少尉

Rank: 5Rank: 5

积分
1634

IP属地:江苏省苏州市

 楼主| 发表于 江苏省苏州市 2023-7-7 08:16: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真局外人 于 2023-7-7 08:22 编辑

(续上)      父亲还是一个大公无私的人。在他的手艺中,除了做挂面收别人一点加工费以外,其它都是无偿帮别人做,可以说,附近各湾他都去做过各种无偿工。比如:别人家里红白喜事、孩子出生和过生日、婚嫁等都来请他去整酒席,十桌、二十桌、三十桌都是他一人掌勺。父亲总是前一天出完工就去,一直忙到半夜才回家,从来不收别人一分钱,也从来没带过自己的孩子去蹭饭。有人情点的,之后就送一点烟酒。直到七十岁,父亲还在为别人办酒席,这时别的厨师都收钱,可他依然不要别人一分工钱。另外,每到过年玩船、耍龙灯,敲锣打鼓都少不了父亲;还有别人亲戚家死了人,也请他去敲锣打鼓送白礼。
      其中,除做挂面在家里外,其它都需要离家外出,而做挂面又是一件非常辛苦的手艺:前一天下午要用手和几十斤面,一定要把面和熟,这是一段出力加技术的活,面不能干也不能清;然后让面静放两个小时以上,等吃了夜饭再开始盘条,一共要盘三遍,到晚上十一点左右;当晚三更又要起床,把面缠上竹杆,再放在保温池,等太阳出来就开始出面、拉面、分面,到下午面晒干了又开始收面、折面、绑面。小时候多次看到父亲给别人加工挂面,这些工序我都非常熟悉了。给别人加工挂面还存在一定的风险,一是麦子不能受潮发霉,面粉要有精丝,否则挂面拉不长,容易断;二是出面当天的天气要好,不能有大风;三是盐油要把握好,面要形好。就这样有时一个冬季都得晚睡早起、受冻挨饿,白天还要忙田里的农活。父亲总是这样忙里忙外,起早贪黑,在我的记忆里,父亲总是很消瘦,从来没有发过福。
       别人做新房子、打土灶、砌猪圈等,也请父亲去当砌匠。我记得小时候,湾间有一户人家做新房子,请父亲去,谁知别人砌的一面墙倒塌了,父亲受了伤,房主为了省钱,没有送父亲到医院住院治疗,而是到医院检查后把他送回家,就这样在床上躺了几十天。现在看来,父亲的确称得上是一个“老实人”!其实不然,正因如此,很多时候,在家里缺粮缺钱时,父亲去向别人借,别人都不好意思拒绝,这让我家在关键时候有饭吃、有钱读书。这叫“一情还一情”!
      父亲是一个任劳任怨、豁达开明又爱憎分明的人。在那个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集体时代,作为家庭成分高的人来说,一般都是活得抬不起头,有的人甚至经不起批斗,一时想不开去自杀,可父亲总是想得开,什么都乐观对待。集体出工也都是安排最重最差最脏的活干,父亲从来都是服从分配,总是少说多做,这样也让他少挨整、少批斗。即使在改革开放后,父亲也从来没有埋怨过那个社会、仇视过共产党和伟人,可对那些故意或恶意对待他、家人和孩子的人,父亲心里也没有忘记。这些父亲虽然很少在我们面前提起,但在给我们回忆当年他被强行从粮站要回农村以及那些嘲笑、见死不救的人时,更希望我们记住那些在危难时能借米借钱给我们的大恩人。
      父亲也是一个乐于助人的人。记得有一次他到县城去卖东西,天快黑才回来,与他一起进家门的竟然还有一个女学生。一问才知道:她在县城上学,周末回家,由于天太晚,在我们乡镇下车后再没有去她乡镇的班车,父亲与她坐同一趟车,下车时,就叫她到我家来住一晚上,明天一早再坐去她乡镇的班车,还叫母亲为她做晚饭吃。这就是我的父亲,即便是一个毫不相识的外人,一眼就能看出他一定是个好心人、热心人、可信的人。我相信,好人总会有好报!
      父亲是个有文化的人,也希望自己的孩子多读书。那时候家里穷,自从我记事,家里每年都缺粮断油,曾经还经历过讨饭和挨饿的日子,可父亲即使借钱也要让我们都上学。作为父亲,为了养育自己的一群儿女,在农活之外,他总是尽力出去搞副业:到镇上河里用板车拉过砂、到高峰寺山上去砍过柴、带着我们去打过石渣、到山里亲戚家做过挂面------当孩子长大了,又带着孩子上山帮着砍柴、爬树摘松坨;再就是与母亲一起在家养猪、养鸡、在阁楼上喂鸽子、在自留地种香瓜,到时把它们拿到集市上去变卖以贴补家用和还上以前借别人的钱。特别是后来面对一群都要上学读书的孩子,家里没有钱,他总是想办法弄钱,那怕向别人借,甚至到学校去做工,也从不让我们辍学。我记得,父亲就到湾里小学去做过房子、检过瓦、砌过厕所。有时实在没办法,就让其中一两个孩子停一年不读,等第二年有了钱再去上学!
      父亲用他那单薄的身板独自支撑着这个家,没有像别人家早早就让孩子退学回家争工分,只要孩子愿意读,宁愿自己多吃点苦,也要供孩子读书,直到自己不读为止。若哪一个中途不想读书或不好好读书,就带他去干农活、上山砍柴,让他感觉日晒雨淋、肩挑背扛的滋味,体会“脸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辛。每当孩子中谁考上高中和大学,父亲都会亲自扛着箱子和行旅,就像扛着一面胜利的旗帜一样,一直把他送到学校,担心从来没有机会出过远门的孩子会走失。到了学校,父亲又会把一切安排好,并叮嘱:在学校不要与别人比吃比穿比玩,要与别人比学习!然后连饭都不吃又匆匆忙忙赶回去了!就这样,在他的七个孩子中,有一个初中毕业,三个高中毕业,三个大学毕业,在别家同年的孩子中,学历都是最高的。我们在学校学到的文化知识,为我们以后的人生和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也算是父亲在孩子身上的投资吧!现在我们只有一个或二个孩子,供孩子读书都在叫“读不起”,可怜父亲为了供七个孩子读书,可想而知他有多么难啊!真是“不为人父,难懂父苦”!作为后人,我们都应心存感激,不能忘本!
       父亲的人品和口碑很好,只要湾间有人请他去做事,他没有说拒绝过的,是大家公认的“大好人”、“明白人”。这样反而让母亲有些不高兴,用母亲的话来说就是“家懒外勤”那种人。这虽然与自家成分高有一定的关系,可在那样的社会环境下,“富农”也只能如此去“做人”。在我的记忆里,父亲是很少同外人吵嘴,但由于家庭生活艰难,母亲有时埋怨他,甚至与他吵嘴,这时,父亲总是说几句就出去,让着好强的母亲。
      在外面父亲总把别人的事当自己的事,这虽然有时很耽误自家的事,可也给他带来了很好的“人缘”,一旦家里遇到了什么急事,只要父亲一“出马”就能搞定,即使是在外面工作的人回家乡也很敬重父亲。
      记得那一年我家想承包大队的油榨,但又没有钱,他就到在县财政局工作的本村人去借钱,别人竟然给了他八百元,这是我看到最高兴的父亲。承包大队油榨后,父亲就带着两个大儿子,教他们怎么做饼、榨油,一起经营大队的粮油加工厂,从此家里的经济条件有了好转。父亲也知道知恩图报,每年都会给那人送一些自己榨的油和养的鸡。还有一次镇上西街建房子,父亲又去找在乡工作的家乡人,看到他的面子,别人答应了我家两间门面地基,这可是除大队书记之外划给我湾唯一的宅基地。当时还有很多人不服和反对。这都是别人做不到而父亲能做到的。
      正因为父亲是这样的“好人”,在湾间老少不欺,别人都很敬重他。后来到了不讲家庭成分和分田到户时,父亲凭借自己的“人缘”和才能,加上他大公无私的品德,从三个候选人中,被大家高票推选为队长,而那两个年轻晚辈得票却很少。“队长”虽然不是什么大官,但在以前的农村是“富农”成分的人想都不敢想的事,这让父亲到五十多岁又走到了自己人生的第二次辉煌!其间有幸遇上管理区组织各队去旅游,父亲还带上母亲第一次到木兰山和武汉游玩了一次,之后母亲对我们讲起此事时,满脸的喜悦!干了五年小队队长后,由于年纪大了,父亲又主动把队长让给了年轻人。在这一点上,我们后人都比不上父亲。
       父亲也是一个很有骨气的人。记得本湾有一家想得通的两口,不想多生孩子,男人还在县城工作,在连续生了两个女儿就不想再生了,他的二女与父亲的四子同年出生,就提出用女儿与他的老四交换,可父亲坚决不同意:我有四个儿子,但没有一个是多余的!于是给这个儿子起名了一个带“贵”字名字——金贵之意。其实别人也是出于好心:家庭条件差,孩子多怎么养得活呢?后来又有了老五、老六,生活就更加艰难,有时家里都揭不开锅。可见父亲当时的压力有多大!可父亲依然养活了每一孩子,没有把其中一个送给别人或过继给亲戚,也没有一个被饿死冻死病死。就是在这样的压力之下,父亲在四十多岁头发都白了,后来干脆总剃光头,烟也越抽越多,有时也喝一点酒,以此来减少生活的压力!
       等孩子长大了,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又有人来家提出让孩子去做别人的倒插门女婿,父亲一律不同意。有些不存好心人就攻击嘲笑说:不答应,难道都留在家里当“寡孤条”不成!?其后果导致再也没人来为孩子做媒提亲,都等着看父亲的笑话。真是老天有眼,好人有好报!父亲的六个儿子最终都成了家。每到有儿子结婚和得了孙子的时候,就是父亲最高兴的时刻!这时,他都会亲自下厨整酒席,并且把亲戚和门上的人都请来大吃三天!到去世,父亲一共有七个孙子,三个孙女,另外还有四个外孙,最大的孙子二十四岁,最小的也有十岁了。可以说,父亲名下是名副其实的儿孙满堂!
       到后来,等我们都长大了、参加了工作、日子好过一些时,父亲也不愿离开老家,仍和母亲在老家耕种,靠自己的双手生活,不愿意拖累孩子们。他和母亲除了种田,每年都养两头猪、一群鸡鸭。每到过年,父亲就卖一头猪当自己烟酒钱和零花钱,再早早杀一头,腌制成腊肉和灌成香肠;再用自己种的糯米打糍粑、蒸莹米;还把田里收获的黄豆做豆腐、晒糜豆腐;-----早早把各种年货都准备齐全,等着我们回家过年。等我们都回家后,到大年三十,他和母亲早早起床,用自家的土家菜和绿色食料,做好两桌丰盛的年饭,其中有羊肉排骨火锅、盈嫩可口的滑肉、香味十足的土鸡汤、蒜苗炒香肠、红糖煎糍粑、红枣蒸糯米等十几个菜。等把菜都摆上桌子,然后才喊我们起床,自己则抱着最小的孙子坐在上席,倒上一杯酒,高兴地体会着一家团圆的幸福。到了大年初一,再领着儿媳和后孙们到全湾各家去拜年,那真是让别人都羡慕不已!之后就和我们一起打打纸牌四色,下午就组织一大家人照团圆照。可自从父亲离开我们之后的十年间,一家人似乎再也没有像这样坐在一起吃一顿团圆饭,没有了父亲,这一大家人就慢慢变得松散了、疏远了。现在在向往从前大家团圆欢乐日子时,又无不感叹父爱力量的无比强大,她是儿女间牢固的纽带!
       父亲除祖上留下的三间土瓦房外,没有任何遗产,可他的六个儿子就是他最大、最宝贵、最值得骄傲的遗产!为了养活我们和让我们读书,虽把祖辈留下的六间老瓦房出卖了三间,可就在剩下的三间土屋里,他为自己六个儿子接回了六个媳妇,并且现在每个人都或盖了或买了自己的新房,这也是我们后人让父亲感到最骄傲的地方!这也让那些不存好心、想看我家笑话的人全都闭上了臭嘴!
      父亲虽没有留下什么财产,却一直总珍藏着一个布包,里面装的不是什么贵重的物品和金钱,而是他的“宝贝”:一张照片、一枚印章、一个笔记本。照片是他与两个大孩子小时候的合影,这也是他年轻时唯一的照片;印章是他自己的,用黑牛骨刻的篆体字和一个印章盒,它见证了父亲当年的身份不菲;本子中则记载着家人的出生年日月、名子、属相等生辰八字,从父母、姐姐、哥哥、弟弟,还有六个媳妇,再到孙子辈,按大小和时间顺序,清清楚楚,依次排列;还有祖父祖母去世的时间。另外还记载着某年某月某日借某某人的多少米、多少钱,其中有的是在集体时借的米,到十几年后搞单干才还清。父亲的这些“宝贝”都值得我们后人珍藏和用心去体会:父亲是一个细心的人,任何人任何事,他心中都有一本账。
     父亲的一辈子是值得我们后人骄傲的!无论是他的为人处事、待人接物、乐观性格,还是他的优秀品德、聪明才智、诚信宽厚,都值得后人学习和传承。只可惜,父亲的很多手艺:酿酒、熬糖、做挂面、拉二胡、珠算、厨师、砌匠、打锣鼓等,在七个后人中没有传承给任何一个。也可以说,他的后人当中,传统工艺和各种技能没有一个比父亲懂得多。
父亲用他一生的言传身教让我们懂得了怎么做人、怎么教育下一代!
         
正如父亲的名字一样:诗书育人,泽被后世!
     父爱是一坛窖藏的老酒,时间越长越纯香、越珍贵,回味无穷!
     父爱的伟大,作为儿子,不到天命,又怎么能真正体会?
     父亲,我不平凡的父亲,永远值得怀念的父亲!

                                                             独自艰难七子养,世道公断好爹娘。
                                                             争钱借粮书学尽,粗茶淡饭诗榜样。
                                                             辛苦劳作八十载,德善泽后美名扬!


                                                                                                                                                                                               2023年农历5月1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江苏
精华
1118

2万

主题

59万

帖子

77万

积分

超级版主

人在天涯ξ灵气袭人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积分
770863

东湖元老勋章东湖服务奖章东湖水王勋章东湖精华勋章

IP属地:江苏省苏州市

发表于 江苏省苏州市 2023-7-16 10:34:56 | 显示全部楼层
帮顶一下!
活着应该快乐,因为你会死很久。
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
如果你涉世未深,我会陪你看遍世间繁华;如果你历尽沧桑,我会带你坐十遍木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江苏
精华
0

4

主题

61

帖子

86

积分

下士

Rank: 2

积分
86

IP属地:江苏省苏州市

发表于 江苏省苏州市 2023-8-1 15:51:50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好文,值得阅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江苏
精华
1

35

主题

1570

帖子

1634

积分

少尉

Rank: 5Rank: 5

积分
1634

IP属地:江苏省苏州市

 楼主| 发表于 江苏省苏州市 2023-8-9 20:02: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真局外人 于 2023-8-10 19:57 编辑

父亲用他一生的言传身教让我们懂得了怎么做人、怎么教育下一代!
正如父亲的名字一样:诗书育人,泽被后世!
父爱是一坛窖藏的老酒,时间越长越纯香、越珍贵,回味无穷!
父爱的伟大,作为儿子,不到天命,又怎么能真正体会?
父亲,我不平凡的父亲,永远值得怀念的父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江苏
精华
0

13

主题

1767

帖子

1807

积分

少尉

Rank: 5Rank: 5

积分
1807

IP属地:江苏省常州市

发表于 江苏省常州市 2023-8-23 11:29:59 | 显示全部楼层
老一辈人哈 七了不少苦,不容易,为 家人无私奉献一生,值得怀念回忆。
嗯着现在混得哈不错麦,祝福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174

主题

6783

帖子

6913

积分

上尉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913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 2023-10-13 17:57:41 | 显示全部楼层
难得局外有心写这么诚心的一篇回忆录。说什么想什么,可惜都迟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174

主题

6783

帖子

6913

积分

上尉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913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 2023-10-15 21:43:29 | 显示全部楼层
突然就发现 ,局外的这篇回忆文风很有乡土气息,跟码字丫头的文风有异曲同工之妙!植根于乡土的文章,有土地母亲的呵护,当是行稳致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1

35

主题

1570

帖子

1634

积分

少尉

Rank: 5Rank: 5

积分
1634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 2023-10-18 20:41:57 | 显示全部楼层
普通一人 发表于 2023-10-15 21:43
突然就发现 ,局外的这篇回忆文风很有乡土气息,跟码字丫头的文风有异曲同工之妙!植根于乡土的文章,有土 ...

难得普总还有空来关注我的拙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174

主题

6783

帖子

6913

积分

上尉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913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 2023-10-18 21:50:22 | 显示全部楼层
真局外人 发表于 2023-10-18 20:41
难得普总还有空来关注我的拙文!!

巡南走北,,悠悠成万事,世上万恶谁能断?作者出外走了一满圈,今天终地转回来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