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浪渔歌》与监利文化根脉 文/任茂礼
鼓枻而歌,千古绝唱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出自战国 屈原 《楚辞渔父》,其原文是: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复与言。  file:///C:/Users/admin/AppData/Local/Temp/ksohtml9032/wps1.png 说的是,屈原被放逐后,在江汉间流浪,在湖边一路吟唱,面色憔悴,神情枯槁。(湖上的) 渔父见了,问道:“你不就是那位三闾大夫么?怎么竟成了这般模样?” 屈原道:“普天下都混浊,只有我还清白;所有人都醉了,只有我还醒着。所以被君王流放啊。” 渔父道:“真正贤明的圣人不会拘泥于一事一物,而能随世情流转而相应地改变。世上的人都混浊,你何不也一起扬泥荡波?所有人都醉了,你何不也跟着吃糟喝酒?为什么要想得那么深远,凌驾于平庸的世人之上,使得自己被放逐呢?” 屈原道:“我听说:刚洗头的人一定会弹去帽子上的浮尘,刚洗澡的人一定会抖去衣服上的尘土。怎么能让自己的清白之身,受到外界的龌龊感染?我宁愿将此身投入湘水,葬身于江中的鱼腹之内,却怎能让洁净光明的纯白之质,蒙上世俗的尘埃?” 渔父微微一笑,拍打着船桨离去,口中唱道:“沧浪湖水清清,可以洗我的帽缨;沧浪湖水混浊,可以洗我的双足。” 就这样渔父唱着歌远去,不再与屈原说什么了。 file:///C:/Users/admin/AppData/Local/Temp/ksohtml9032/wps2.png 渔父上场开始与屈原的问答,其场景对渔父不作外形的描述,而是直接写出他心中的两个疑问。一问屈原的身份:“子非三闾大夫与?”屈原曾任楚国的三闾大夫(官名),显然渔父认出了屈原,便用反问以认定身份。第二问才是问话的重点所在:“何故至于斯?”落魄到这地步,当是渔父所没有料想到的。由此一问,引出屈原的答话,并进而展开彼此间的思想交锋。屈原说明自己被流放的原因是“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即自己与众不同,独来独往,不苟合,不妥协。由此引出渔父的进一步的议论。针对屈原的自是、自信,渔父提出,应该学习“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的榜样,并以三个反问句启发屈原“淈泥扬波”、“餔糟歠酾”,走一条与世浮沉、远害全身的自我保护的道路。他认为屈原不必要“深思高举”,从思想到行为无不高标独立,以致为自己招来流放之祸。 《渔父》是一篇可读性很强的优美的散文。开头写屈原,结尾写渔父,都着墨不多而十分传神;中间采用对话体,多用比喻、反问,生动、形象而又富于哲理性。 郭沫若说:“《渔父》可能是深知屈原生活和思想的楚人的作品。”从文体的角度看,作品采用问答体,与后来的汉赋的写法比较接近。刘勰《文心雕龙·诠赋》说:汉赋“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因此,在文体演变史上,《渔父》无疑是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的。 后人又称《渔父》为《渔父歌》或《沧浪歌》或《孺子歌》或《沧浪渔歌》。汉司马迁将《渔父》载入《屈原列传》;宋人郭茂倩将《渔父歌》作为“古辞”收入《乐府诗集》第八十三卷。沧浪水边,渔父鼓枻而歌,成千古绝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