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39550|回复: 3

《沧浪渔歌》与监利文化根脉

[复制链接]
来自
江苏
精华
1

3

主题

6

帖子

20

积分

列兵

Rank: 1

积分
20

IP属地:江苏省苏州市

发表于 江苏省苏州市 2023-8-2 22:24: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沧浪渔歌》与监利文化根脉
   文/任茂礼
       鼓枻而歌,千古绝唱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出自战国 屈原 《楚辞渔父》,其原文是: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复与言。
file:///C:/Users/admin/AppData/Local/Temp/ksohtml9032/wps1.png
      说的是,屈原被放逐后,在江汉间流浪,在湖边一路吟唱,面色憔悴,神情枯槁。(湖上的) 渔父见了,问道:“你不就是那位三闾大夫么?怎么竟成了这般模样?”
屈原道:“普天下都混浊,只有我还清白;所有人都醉了,只有我还醒着。所以被君王流放啊。”
渔父道:“真正贤明的圣人不会拘泥于一事一物,而能随世情流转而相应地改变。世上的人都混浊,你何不也一起扬泥荡波?所有人都醉了,你何不也跟着吃糟喝酒?为什么要想得那么深远,凌驾于平庸的世人之上,使得自己被放逐呢?”
      屈原道:“我听说:刚洗头的人一定会弹去帽子上的浮尘,刚洗澡的人一定会抖去衣服上的尘土。怎么能让自己的清白之身,受到外界的龌龊感染?我宁愿将此身投入湘水,葬身于江中的鱼腹之内,却怎能让洁净光明的纯白之质,蒙上世俗的尘埃?”
      渔父微微一笑,拍打着船桨离去,口中唱道:“沧浪湖水清清,可以洗我的帽缨;沧浪湖水混浊,可以洗我的双足。”
就这样渔父唱着歌远去,不再与屈原说什么了。
file:///C:/Users/admin/AppData/Local/Temp/ksohtml9032/wps2.png
     渔父上场开始与屈原的问答,其场景对渔父不作外形的描述,而是直接写出他心中的两个疑问。一问屈原的身份:“子非三闾大夫与?”屈原曾任楚国的三闾大夫(官名),显然渔父认出了屈原,便用反问以认定身份。第二问才是问话的重点所在:“何故至于斯?”落魄到这地步,当是渔父所没有料想到的。由此一问,引出屈原的答话,并进而展开彼此间的思想交锋。屈原说明自己被流放的原因是“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即自己与众不同,独来独往,不苟合,不妥协。由此引出渔父的进一步的议论。针对屈原的自是、自信,渔父提出,应该学习“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的榜样,并以三个反问句启发屈原“淈泥扬波”、“餔糟歠酾”,走一条与世浮沉、远害全身的自我保护的道路。他认为屈原不必要“深思高举”,从思想到行为无不高标独立,以致为自己招来流放之祸。
     《渔父》是一篇可读性很强的优美的散文。开头写屈原,结尾写渔父,都着墨不多而十分传神;中间采用对话体,多用比喻、反问,生动、形象而又富于哲理性。
郭沫若说:“《渔父》可能是深知屈原生活和思想的楚人的作品。”从文体的角度看,作品采用问答体,与后来的汉赋的写法比较接近。刘勰《文心雕龙·诠赋》说:汉赋“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因此,在文体演变史上,《渔父》无疑是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的。
后人又称《渔父》为《渔父歌》或《沧浪歌》或《孺子歌》或《沧浪渔歌》。汉司马迁将《渔父》载入《屈原列传》;宋人郭茂倩将《渔父歌》作为“古辞”收入《乐府诗集》第八十三卷。沧浪水边,渔父鼓枻而歌,成千古绝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江苏
精华
1

3

主题

6

帖子

20

积分

列兵

Rank: 1

积分
20

IP属地:江苏省苏州市

 楼主| 发表于 江苏省苏州市 2023-8-2 22:26:32 | 显示全部楼层
古沧浪,今监利
“何处沧浪垂钓翁,鼓棹渔歌趣非一”(唐李白《和卢侍御通塘曲》)。屈原与渔父那富有哲理的思想碰撞与精彩对话发生在哪里呢?经古今诸多学人考证,这一著名文化典故发生在古夏水之滨的江汉腹地今监利市。
“沧浪”,古水名。《 禹贡 》郑玄注云:“ 沧浪之水,今谓之夏水,来同,故世变名焉。”春秋战国时期的“沧浪”水,至郑玄时期即汉代,已更名为“夏水”了。《汉书·地理志》南郡“ 华容(今监利)县”:原注:“ 夏水,首受江,东入沔,行五百里。”是说夏水上游自长江分流,经华容(今监利)县,东流入沔水,水路长达500里。《读史方舆纪要 》谓夏水:“出江陵县东南二十五里,称大马长川,东流入监利县境曰鲁洑江,东北入沔阳州界,为长夏河,过沙口,又东北曰柴林河,至直埠,入汉水。”“出江陵县东二十五里”,指夏水在江陵纪南城东25里,即今沙市江津口处出自长江,又称“夏首”。承接河流为“大马长川”,又叫“太马长川”,清同治《监利县志》:“太马长川在县南周环县境凡二百余里”,今红城“太马河”地名即此遗存。“鲁洑江”相传为三国吴将鲁肃屯兵处,故道在今容城镇西北,有通江口,又称“中夏口”。“柴林河”,清同治《监利县志》:“柴林河,在县东北百二十里,界沔阳州,诸水汇合之处。”夏水经沔阳境与汉水汇合,又称之“长夏水”,东流汇入长江,入江口为“夏口”,即今武汉汉口。另据清顺治《监利县志》记载,夏水有“冬涸夏流”即冬季干涸夏季成流的特点,故称“夏水”。

宋陸游《入蜀记》:(九月)四日,“泊毕家池……毕家池,盖属复州玉沙县沧浪乡”。宋玉沙县即今监利市。据《监利县志》(1994年版)记载:宋“乾德三年(965年)分监利东部和沔阳南部之白沙征科院另置玉沙县,治所在监利东境玉沙埠(今属周老嘴镇),同属江陵府。熙宁六年(1073)并玉沙入监利县,元佑元年(1086)复玉沙县,明洪武九年(1376年)并入沔阳州。” 南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年)末,陆游由山阴(今浙江绍兴)赴任夔州(今重庆奉节)通判(知州的佐理官)。乘船由运河、长江水路前往,途经监利,当时地方还有“沧浪乡”的建置,说明“沧浪”水名作地名,沿袭已1500年之久。
同时,《入蜀记》还记载了陸游逗留监利鸡鸣铺风景宜人的景象:“六日。过东场。并水皆茂竹高林,堤净如扫,鸡犬闲暇,凫鸭浮没。人往来林樾间,亦有临渡唤船者,使人怳然如造异境。舟人云,皆村豪园庐也。泊鸡鸣。”
清同治《监利县志·方舆志》:“濯缨台,在县北七十里。《舆地纪胜》:楚屈原濯缨处。”可见,“沧浪渔歌”早已成为监利名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江苏
精华
1

3

主题

6

帖子

20

积分

列兵

Rank: 1

积分
20

IP属地:江苏省苏州市

 楼主| 发表于 江苏省苏州市 2023-8-2 22:29:14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化根脉与时代意义
      监利地近楚都,古有容城、荆台、章华台等荆楚名胜;有伍子胥、申包胥等名人故里;更有“沧浪”、“濯缨”、“离湖”等屈原遗迹,文化根植优渥,底蕴深厚。尤其“沧浪渔歌”,既颂扬了屈原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又表现了古代监利人民思想智慧的本质特色。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沧浪水”本监利水;踏歌而来的渔父亦当是久经风霜的监利渔翁。监利渔翁对屈原的同情与开导,水清濯缨,水浊濯足,“圣人不凝滞于物”,“与世推移”,通则显,穷则隐;而且他再次听了屈原的回答,不愠不怒,不强人所难,“莞尔而笑”,兀自唱起“沧浪之水清兮”的歌,“鼓枻而去”,非常传神地表达了渔翁“不凝滞于物”、改进方法,努力使主观与客观相适应的智慧,与时俱进的思想,豁然超脱的品质。这种思想风格的源头,当属道家哲学的滋养。
      楚地本属老庄哲学的发源地。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彖》)。可见,恒久和谐的社会局面,完全取决于圣人能够遵循自然恒久的规律。
       总之,以自然天地为准则,社会和谐是自然和谐的本质延续,自然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内在根据。老子道家社会和谐思想与现代文明同一指向,表现了中华民族社会和谐思想的本质特色,也是监利文化根脉的滋养源头。

       和谐作为一种社会形态,它需要建立在社会群体良好的包容思想基础上。而“包容”是监利文化赋予监利民性的独有特质——监利地名“容城”即是有力注脚。
       何为“容城”?春秋战国时期,许国也即晋时的颖川(今河南许昌),遭到郑国的侵略,请求楚国保护,得到了楚王的允许,后经过很多周折,终于在昔日楚国腹地今监利县境内建立了容城国,成为楚王的附庸国。许国外称许国,内称容城国,是国中之国,所以称之为容城。《春秋左传》:成公十五年(-576)“许灵公畏逼于郑,请迁于楚。”《春秋.定公四年(-506)》:“许迁于容城。”
      楚国侨置许国于美丽富饶的容城,显示了许国于楚国战略上的重要;与此同时,作为一个外来政权,弱小许国能在容城抚国民、安社稷100余年,拥有了一个不错的休整时期,反映了容城人民接纳外族,患难与共,可贵的包容精神和同体情怀。另一方面,许国南迁容城,也是中原文化与“南蛮”文明风云际会的过程,促进了容城地民风的开放与开化。所以说“容城”是监利民性古风,历史赋予了监利人“豁达、包容”的特性。

      在自然环境方面,监利人在世代与水患斗争中,养成了“坚毅、果敢”的特性。
      纵观监利历代人物,“坚毅、果敢”、“豁达、包容”的特性,几乎分别贯穿在所有监利人物的思想与行迹中。如谋略家、军事家伍子胥,忠廉名臣申包胥,湘鄂西省苏维埃政府主席崔琪,红八师师长段玉林,湘鄂西省妇委主任张孝贵、农军司令姜炳炎等,是“坚毅、果敢”的典范;而汉代六朝宰相胡广,南北朝思想家、哲学家智顗,清台湾知府朱材哲等,则是“豁达、包容”的先英。同时,他们坚毅、果敢中不乏豁达、包容;豁达、包容中透显着坚毅、果敢。这些,都是监利民性的宝贵财富。
      二十一世纪的2015年6月,长江监利段突发震惊世界的客轮事故,监利县城满城尽飘“黄丝带”,成千上万民众闻讯即起,自发行动,无私救助,化灾难为爱心,化无情为有情,广泛获得社会好评,得到国家领导人褒奖。古“容城”纯朴的“包容”、“和谐”民风,在新时代绽放出绚丽的爱心之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江苏
精华
1118

2万

主题

59万

帖子

77万

积分

超级版主

人在天涯ξ灵气袭人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积分
770864

东湖元老勋章东湖服务奖章东湖水王勋章东湖精华勋章

IP属地:江苏省苏州市

发表于 江苏省苏州市 2023-8-15 00:15:24 | 显示全部楼层
帮顶一下。
活着应该快乐,因为你会死很久。
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
如果你涉世未深,我会陪你看遍世间繁华;如果你历尽沧桑,我会带你坐十遍木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