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江苏
- 精华
- 0
下士

- 积分
- 98
IP属地:江苏省常州市
|
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此时自然界中的阳气渐收,阴气渐长,虽然暑气和热气犹在,但凉风已经不远了。根据中医理论和经验,立秋养生应以养收为原则,贵在滋阴敛阳。
五个方面的调养:
起居调养。立秋之后,应开始“早睡早起”的作息规律,以晚9~10点入睡,早晨5~6点起床比较合适。此时,早睡以顺应阳气之收敛,早起以应秋气之清爽,使肺气得以舒展,且防收敛之太过。
饮食调养。虽然此时湿热之气犹盛,但防秋燥的相关事宜也该着手准备了。《素问·脏气法时论》说:“肺主秋……肺收敛,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可见酸味收敛肺气,辛味发散泻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尽量少吃葱、姜等辛味之品,适当多食酸味果蔬,如西红柿、枇杷、柠檬等。而肺在五色里属白,立秋时,多食白色的食物也有生津润肺、补益肺气之功效,比如银耳、蜂蜜、白芝麻等。
着装调养。立秋乃初秋之季,暑热未尽,有凉风时至,天气变化无常。俗话说道“春捂秋冻”,这个季节穿衣感到微凉是最好的状态,不必过早添衣,适度的冷感可以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不过,随着天气逐渐转凉,昼夜之间温差增大,有支气管炎、肺气肿、关节炎、腰肌劳损、心脑血管疾病、面瘫等疾病的人群,还是要做好防寒工作。
运动调养。从中医上讲,秋天时人体精气处于收敛内养的阶段,所以运动量不宜过大,切勿大汗淋漓,以防出汗过多造成阳气损耗,可以选择一些轻松平缓的运动,比如慢跑、太极、快走、瑜伽等,保持适时有度、循序渐进地进行。
进补调养。立秋一到,气候转凉,但仍有秋老虎肆虐,容易使人倦怠、乏力等。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此时进补也有必要。但进补不可乱补,建议在专业人士的辨证指导下进补调养。
五种疾病须提防:
防秋季感冒。立秋后昼夜温差增大,人体易因没有适应温差变化引起抗病能力下降,出现乏力、流鼻涕、咽喉疼痛及发烧等症状。
防鼻炎。立秋后空气中湿度逐渐降低,下雨次数逐渐减少,空气中水分蒸发快,患者容易出现鼻腔黏膜的干燥;加之立秋后气温下降,鼻腔内神经对鼻腔内温度的降低非常敏感,或会出现血管的改变,导致鼻腔内出现不通气、流鼻涕等相关炎症性改变。
防消化道传染病。在饮食卫生方面,特别需要注意由冰箱食物储存不当引起的肠炎,如果出现腹部疼痛、发热、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防心血管疾病。立秋后余暑未消,出汗较多,容易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引起大脑血液灌注不足或回心血量减少,诱发心肌梗塞或脑梗。
防乙型脑炎。8月、9月是乙型脑炎的流行季节,10岁以下儿童更应警惕,如果孩子出现高烧不退、嗜睡、精神变差等情况,家长应带他们及时检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