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可以让年轻的一代了解和感受到老祖先留下的文化遗产,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2023年7月21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科技学院追光·筑梦志愿服务队来到了湖北省京山市绿林镇,对锣鼓经进行调研活动。
传承古人,后继无人这一问题令人心痛
与世界八大奇迹不同,非遗是祖辈们在生活中积累下来的无形的财产。但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有些非遗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已经非常罕见,甚至面临失传的危机。
志愿者们刚找到锣鼓经的传承人李世良老先生时是在一家商店中,开始时李老先生还不愿意相信志愿者们,志愿者们虽然一直在与李老先生进行沟通交流,但都无果,直到周围人也对李老先生进行劝说,“你就答应他们吧,反正你去世后也带不走,你现在不说,以后怕是年轻一辈就没人知道锣鼓经这东西了。”听到这话,李老先生沉默了一会,才同意让志愿者们进行采访。
锣鼓经传承李世良老先生有五个孩子(两儿三女)大儿子去世,另外有一个女儿也去世,年轻一辈觉得锣鼓经不赚钱所以不愿意学。如今锣鼓经已经面临失传问题。李老先生曾经还被湖南卫视邀请在春节晚会特别节目上表演锣鼓经,但是由于年龄以及身体原因没有参加,并且他不抽烟,不喝酒就是为了保护嗓子。 图为李老先生在给志愿者们介绍现在锣鼓经的一些情况。
非遗传承道路任重道远,阻碍颇多
虽然曾经锣鼓经还有戏曲[size=18.6667px]很火,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前的戏班子原有20几个人现只剩下2~3人。戏曲在1955年开始唱戏,文革开始后停止唱戏,改革开放以后才重新唱回老戏,曾经去表演时统一穿着的服装在文革时期被收走或销毁,很少服装可以流传到现在。
此外,从志愿者们与李老先生的对话中得知,80~90年代被邀请参加家宴表演,每人给10块的报酬,现在家宴大多是搭台唱歌跳舞,很少请老一辈的传承人去唱了,而且现在的年轻人不是没有兴趣就是需要外出务工。近些年社会经济的发展,很多非遗项目在渐渐与人们的实际生活慢慢背离,加上如今锣鼓经不挣钱,年轻一辈对传统民歌也不感兴趣,导致人们的关注度逐渐下降。而在社会上,非遗传承人并没有得到社会的足够认可,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缺乏感情,缺少认同感。 图为志愿者们在观看李老先生获得的一些证书和曾经表演时的照片。 图为李老先生在教志愿者们锣鼓经伴奏所用到的器乐。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环境的恶化
志愿者们还了解到了,一些非遗文化是没有政府资金支持的,这给非遗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由于种种原因,将非遗保护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的地方还不多,对传承人的经济补助也不到位。有的传承项目因缺少资金支持而面临断层,许多民间老艺人生活窘迫,无法带徒授艺,这些都影响了非遗的传承和保护。很多非遗传承人都有自己的工作,学习非遗技艺只是不想让一个传承手艺丢失。
很多人将非遗视同为落后的,甚至有些传承人也认为,所做的工作没有价值,没有地位,不希望后人来继承。相比于传统的民俗文化,现代年轻人更加推崇城市文化、潮流文化。同时国外文化的不断渗透,也使得只有极少数年轻人愿意了解、认识以及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都给传统文明的发展与传承带来了不利影响,现在的年轻人都喜欢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很少人还会关注像锣鼓经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且目前还存在一些社会的认知、理念上的偏差。为了保护这些祖辈们千百年来的智慧,志愿者们任重而道远。
图为李世良老先生、李老先生女儿与志愿者们的合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