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宝区子陵镇马家寨历史考略 李勋明 马家寨位于东宝区子陵铺镇四坪村,南北长约320米,东西宽约100米,山脚与寨顶最大落差200米。由于该寨形如马鞍,俗称马鞍山,亦名马家寨。又因该地长期为兵马过往,商帮羁旅之道,故名“马”,而非马姓之寨。其山脉源于圣境山东支,蜿蜒伸入南桥平原,一山雄峙,东揽鄢郢,西倚荆山,南捍荆门,北据襄宜,俯视汉津,控扼荆襄。根据相关史料记载和现场踏勘,该寨驿道在古代南通上泉至荆门,北去象河仙居,自古为军事要塞。千百年来,斯寨或为城堡,或为兵寨,或为驿站,或为匪巢,或为民居,自然人文底蕴丰厚。 该寨平面布局为大寨呈椭圆形套南北两个小寨。山体东为悬崖峭壁,西为陡坡梯地,为天然军事壁垒,易守难攻。南北坡略平缓,为了安全,古人于南北加固双寨护之。所以,欲攻马家寨,必须首先突破南北三道寨垣防线方可取之。 马家寨形成时间跨越千年,寨垣分为三圈: 第一圈为梯田式寨垣,南北长约330米,东西宽约120米。考其梯田遗迹,最初当为部落群居之地。因为古代雨水较多,平原地区易遭血吸虫和瘟疫危害,故人类多占高山居住。查两寨间鞍山平坦地带,藏风聚气,极宜搭建茅舍,从东西坡遗留的两口大水井推断,古代房屋茅舍应该多建于此,大寨形成时间可推至汉唐或先秦时期,现地面遗留的瓦砾当为后期祭祀建筑。 第二圈寨垣为大寨套南北两小寨,全为石砌,有环道通南北两寨。考其荆门境内石砌古寨多筑于明清时期,故推断为明清寨垣。当地村民介绍,双寨始建于清咸丰年间,为避白连教义军而修建。可见把双寨定为明清寨垣是正确的。 南北两寨相距约200余米,均呈不规则圆形。北寨山包海拔301.5米,直径约80米,周长约270余米,南寨山包海拔291.5米,直径约50米,周长约200米。两寨北、西、南三方寨墙外侧地面距墙顶平均高3至4米,内侧平均高一点五米左右,各设北、西、南三门。北寨南门的两侧建有长宽4米的方形炮台。南寨形制与北寨大同小异,东寨墙外峭壁比北寨更为险峻,并设有三处藏兵洞,南门两侧各建有5米直径圆形的炮台。 第三圈乃日本入侵荆门时,占其山为据点,开挖战壕,修筑地堡,使明清寨垣遭到严重破坏。山腰东坡还遗有日军修建的混凝土蓄水池一个,可见日军当时也是住在两寨之间的山腰。日军开挖的战壕和三个地堡,基本保存完好。 北地堡位于北寨外东北山脊上,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东西长约5米,南北宽约4米,高约1.6米,内空2米。顶面设有两个0.2米见方的通气孔。北壁和南壁各设射击孔,东侧堡门与战壕相通,战壕宽1.2米,深1.5米,直通北寨,长达180米,十分隐蔽。 中地堡位于北寨西北角,距北堡直线距离261米,钢筋混凝土结构,长5米,宽3.3米,高2米,顶部有三个0.2米见方的透气孔,堡内北、西、南各开设射击孔,战壕与寨墙连接。 南地堡位于南寨西南角,乡民称为南地堡,与中堡直线距离213米,地堡东西长5米,宽4米,高1.5米,顶部设两个0.2米见方的透气孔,南西各开设射击孔,战壕与寨墙连接。 根据文史资料记载,一九四0年,日本略军第三十九师团攻占荆门后,在周边设据点17处,马家寨是其中之一。其间,马家寨一直是日军对城北栗溪、南漳和远安进攻的重要据点。他们强迫山下百姓挖战壕,修碉堡,送水送米送莱送油,不从者即枪杀或活埋,或用狗咬死。据当地在世的胡大华老人讲述,他的伯伯胡正能被日军狗咬死,么叔胡正己被活埋在地堡附近。 一九四零年至一九四五年,马家寨常驻日军70至200余人,以封锁通往姚河、栗溪各地的通道。国民党和新四军多次攻击马家寨,发生战斗数十次,北山游击队屡屡偷袭马家寨,使寨上日军提心吊胆,终日惶恐不安。 据说1945年8月日军下山投降时全是空手,没带枪支,后政府多次组织人员到山上寻找日军埋藏的枪支弹药,但始终没有找到,至今是个谜。 现马家寨遗存的几百米战壕、三座地堡、蓄水池,是日本侵略中国的重要历史铁证,像这类日军侵华实物在荆门境内已不多见,所以非常珍贵,相关部门应将其列入日军侵华铁证保护,并作为抗日红色文化深度挖掘,使之成为一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马家寨文化底蕴深厚,颇有文旅开发价值。建议相关部门将其纳入东宝区文旅项目规划,在保护文物遗存的基础上突出原始人居文化、山寨文化、关隘文化,抗日红色文化。另,可以把马家寨南的两个矿坑生态修复结合文旅统一规划打造,使共成为马家寨文旅中的一个辅助亮点,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