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市40年,是荆门综合实力大踏步前进、各项经济指标连上新台阶的40年,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县城成长为产业集聚、生机勃勃的现代化城市的40年,也是城市竞争力和影响力显著提升、实现历史跨越的40年。

中天街上人潮涌动

中稻丰收

长城汽车产业园
工业强市打“底色”
荆门工业起始于1875年开办的荆门矿务总局,起步于“三线”建设时期一批国家重大生产力布局荆门,壮大于地方工业的快速发展和国企改革的成功实践。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引进了格林美、亿纬动力、新宙邦、恩捷、科达利、雄韬锂电等20多家动力储能电池及配套企业,形成了全生命周期产业链条;依托长城汽车、精诚工科、玲珑轮胎、福耀玻璃、航特科技、诺博、曼德等33家汽车产业链企业,基本实现整车及重点零部件“荆门造”。全市工业经济总量连续10年位居全省第4位,初步形成以绿色化工、新能源新材料、汽车智能装备、农产品加工、建材、数字经济(电子信息)为主导产业的“4211”现代化产业体系。
2022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357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83年建市时增长96.7倍,年均增长12.5%。通过深化“千企千亿绿色技改”,推动产业集中高质量发展,推动优质企业重点培育,荆门工业一步一个脚印,踏着时代的节拍铿锵向前。
以农为本显“特色”
40年,荆门农业交出靓丽答卷:农业总产值突破“五百亿”,比1983年增长40.2倍,农民人均纯收入从建市时的359元增至2022年的2.4万元,增长65.7倍。农业农村发展实现了传统向现代的跨越,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市目前拥有3个产粮大县、3个生猪调出大县、4个产油大县,农业机械化率达到83.2%,居全省前列,农业生产能力大幅提升。
围绕一袋米、一壶油、一头猪、一只虾、一枝花、一棵菜“六个一”重点产业,近年来我市持续做大能级,组建产业联盟8个,吸纳主体800余家,培育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18家、国家级8家,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2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4个、农业产业强镇7个,擦亮“中国农谷”金字招牌,叫响“荆品名门”公用品牌,农业产业成势见效。
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数量近十年翻了3倍,全市47.3%的耕地实现流转、规模经营;“三地一房”改革稳步推进,集体经济加快壮大;全面消灭“负债村”,全市年经营性收益过10万元村达到943个、占比67%,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繁荣消费增“亮色”
我市居民消费快速增长,生活质量显著提高。2022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969.12亿元,为1983年的146.4倍,年均增长13.6%,消费成为驱动荆门经济增长的关键引擎。
“省级示范步行街”中天街上灯火璀璨,87个商品交易市场、101家标准化农贸市场(菜市场)里人流如织,56家县级物流配送中心货物吞吐,大小商圈鳞次栉比,各类商铺遍布城乡,无不诉说着荆门消费环境的持续优化、商贸主体的不断壮大。
2022年全市实现网络零售交易额32亿元,同比增长20%,电商经济蓬勃发展。随着省级电子商务进农村、农村电商服务覆盖率达到90%以上,电子商务成为三产融合新动能。
我市开放平台建设和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也得到了全面提升:从1993年自营出口711万美元,到2022年进出口总额29.84亿美元,对外贸易增长419.7倍,发展迅猛;今年前8个月,全市对外直接投资总额2.51亿美元,总量全省第一,势头强劲;荆门海关获批成立、荆门保税物流中心(B型)高效运营、荆门龙工场跨境电商平台建成、国际物流通道打通,开放平台从无到优。
转型升级提“成色”
产业转型升级是荆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答课题,是省委赋予荆门的历史重任,是我市新时期加快发展的行动指南和光荣使命。
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荆门立下目标:力争到2025年,GDP达到3000亿元,4211现代化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到2030年,4211现代化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建成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
沿着“统筹发展和安全,坚决守牢流域安全底线,推动城市和产业集中高质量发展,实现化工等传统产业蝶变升级,新能源新材料、汽车与智能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强势崛起,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实现转型升级、跨越发展”的基本思路,一场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硬仗已然打响。
我市围绕全市13个三级流域片区、62个基础管控单元,坚决以“小单元”守住“大流域”,守牢水安全、水环境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底线;以城市和产业集中高质量发展为导向,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构建“两山一轴,一中心六组团”的城市空间结构,推进新型工业示范园区建设,高标准规划建设锂电小镇、汽车小镇、循环小镇、石化小镇;重点推进化工、新能源等产业提升,抓紧石化产业“油转特”进程,加快推进新能源电池产业补链强链,擦亮“华中锂电之都”金字招牌。(记者 李蕾蕾/文 朱俊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