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大江东去49 于 2024-1-1 11:54 编辑
山 涧 铃 响 马 帮 来
50-60年代的五峰县城其实就像一个山村,可能还没有中国北方的一个大村庄那么大,几十户人家从南到北沿着天池河排列而建,,河边人家的房屋都是用木板撘建而成,还有10多户伸进河里的吊脚楼夹杂其中,靠山坡一边的人家有的是用黄土夯实后盖的土墙房,有的也是用木板撘建而成木板房,县城的整条街道如果从黄家台子下面的路算起大慨只有200米,用青石板铺就的石板路还要短一点,只铺到安化桥边。街道在安化桥边分为三条小路,一条继续沿天池河向北通往水尽司,一条向东沿东门坡而上通往宜都,渔关,是五峰通向外面的官道。 过桥向西的一条是通往骡马队,县委会,人委会,小学,中学的城中大路。58年以前,五峰没有通公路,一切物资全靠马帮从宜都驮进来,骡马队就是五峰县的运输队,每当黄昏时候有时就可以听到叮咚,叮咚的驮铃声声从东门口上面传来的时候,我们就知道运输队又给这个小山城运来了各种各样的生活物资。那时从石梁司到黄家台子已经修了公路,运输队留有一辆马车专门把运来的物资按照规定把运来的物资送到指定的地方。骡马队的终点是安化桥西端的骡马车店。当马夫门卸下了马背上的物资后就立刻给马匹开始了清理工作,刷马,喂水,喂料,削马掌,钉马掌,铡草。。。。等等。空气中散发着马粪的味道,骡马门在马槽上沙沙的吃着马料,栓马杆边栓着一匹马,两个马夫在给这匹马削马蹄,,他们把已经磨破的旧铁马掌拔下来,削掉里面磨破的马蹄肉,然后再钉上新的U形铁马掌,防止马蹄直接踩在地面上从而磨坏马蹄。还有几个马夫有的铡草。别轻看铡草,它和换马掌一样也不容易,是个技术活,我那时才8-9岁,小山城的晚上无处可去,只看见河边的骡马几盏灯火所以就到经常他们这里玩,看着他们工作,有时还给他们递点东西,帮他们举一下马灯。也曾经试着铡几刀,结果举的起刀可铡不下去,,给铡刀喂草也不整齐,玩了两下就被他们拉开了。马帮给五峰人民带来了新的生活和生产资料,带来了科学知识,也带来了新的文明,同时也把五峰的茶叶,生漆,猪鬃等优质土特产品运出大山,运到全国各地甚至海外,誉名茶界的《宜红茶》就是五峰的茶叶制成。每年制茶旺季经常可以看到在通往山外官道上,马帮的马匹都驮着大包大包的茶叶向山外运去。马帮是以马匹为主要的交通工具做货运的民间组织,简单的讲就是在交通不便的地方把人们的生活用品和生产用品送到千家万户,相当于现代的物流公司,快递公司,而马帮的汉子就是卡车司机。马帮,这一在我国西南山区特有的交通运输方式,自古以来就以茶马古道紧密相连,他们创建了一条条茶马古道,一群赶马人和他们的骡马队共同构成了这富有地域特色的称呼,他们以他们的鲜血和汗水,创造了一种文化,一种生活方式。也在茶马古道上给后人留下了一种不畏艰险,吃苦耐劳,精诚团结的精神和不可磨灭的文化遗产。历史已经证明茶马古道就是一条人文精神的超越之路,马帮每次踏上征程都是一次生与死的体验,茶马古道艰险异常,但沿途壮丽的自然风光也激起了人们战胜困难的勇气,力量和忍耐精神使人们的灵魂得到升华。我们应该感谢马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