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陆口地名给覃绍志先生的答复 收到赤壁市覃绍志先生发来的《关于“陆口、陆水河的得名”和“古蒲圻的立县时间”两个问题》的文章好多时了,一时有些穷事在忙,二是覃绍志的文章用了大量的理由,对《嘉鱼县地名志》《嘉鱼县志》和我的《百里赤壁寻踪》有关陆口一名的由来进行了讽刺、挖苦性的驳斥,语言也有些刻薄,忍不住还是写了篇答复他的文章,后来也打听了些他的信息,想去想来,也就把写的文章高搁起来了,没有发给他,因为尊重一个人比伤害一个人更重要,我们没有必要争过胜负,再说争赢了,花了文笔或口舌之力,嘉鱼县领导又不会奖励我。所以,文章搁着一直就没有发出。2024年3月21日县龙老师来电话,说覃老寄三本《赤壁市地方史探真(续集)》给了县档案馆,其中也给我捎了一本,急忙去县档案馆翻阅了下,开篇有他驳斥我原来写给他的《关于三国陆口得名与覃绍志先生的商榷》和《关于古蒲圻立县与覃绍志先生的商榷》的两篇文稿,覃老硬说嘉鱼“陆口”这一地名是现代人在编《嘉鱼地名志》和《嘉鱼县志》中伪造出来的!还着重驳斥了我的一些见解。嘉鱼县地方志伪造的“陆口”与我无关,我没参与。但这里我要说句公道话,嘉鱼撰《志》的同志也是经过反复考证得出来的,覃老一棒子把人打死,说附会造假,当然包括我。这样也太武断了吧,搞得嘉鱼人不爽,你有你的学问,别人有别人的见识,介于这一点,我也不高高挂起了,只好将已撰好的答复重新改动了下,现公开发表出来,供大家一评,也是给覃老的一个答复吧!语言重了点,望覃老不要见怪,请包涵。 一、覃绍志对嘉鱼伪造附会陆口地名的摘录 覃老撰的《嘉鱼县的当代志书中有一则古籍引文竟是今人的伪造》,其内容是:“1982年版《嘉鱼地名志》和1993年版《嘉鱼县志》及2016年版《陆溪镇志》载“陆口、陆溪口、陆水河”是现代人为了借三国陆逊之名改编伪造的。”他查过多册古籍乾隆、同治《嘉鱼县志》和《蒲圻县志》,都载的是“六口”或“六溪口”,改为“陆”是附和三国“陆逊”;还说“陆逊根本就没有屯陆口。”“将陆口或陆水河定义为原名为‘隽口、隽水河’,史籍上根本就没有这一说法,依据不足,更没有隽水亦渐名‘陆水’的说法”。他又在《关于“陆口、陆水河的得名” 和“古蒲圻的立县时间”两个问题答嘉鱼文史专家鲁运江先生》说:嘉鱼也不例外,由于把“六溪口”“六溪河”误写成“陆溪口”“陆水河”,这就给当代人搞牵强附会创造了条件。都认为带有一个“陆”字,一定就是因陆逊在此屯过军或为表彰他而得名的,于是就循着这一“先入为主”的思路来编造故事了。但首先遇到的问题是:陆逊在陆口屯军之前,即从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到吴黄武元年(222年)这三年之前,这个地方应当叫什么名称呢?这个名称一定要与“陆口”不同,否则就不能说明“陆口”是陆逊驻此之后才更得名,但历史上又没有一个这样名称的记载,怎么办?于是就只能凭想象来编造了。他还说:《嘉鱼县地名志》(2019版80页)是这样编造的:“此地古名刀环口,又名蒲矶口,‘至东汉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东吴大将陆逊驻此之后,陆溪以陆逊而名兮。隽水遂名陆水。陆水乃是溪水,遂有陆水、陆溪之名。陆口为溪水出口处,故也称陆溪口’”。“‘隽口’这地名从何而来?可以说古籍上是从来没有过,‘陆口’原称‘隽口’之说。历史上根本不存在所谓的‘隽口’一说。 他对“六口”的解释是:“当隽水河流到蒲圻境内时,就已汇集了上游的六大支流(其实有七条:白石港、赤马港、霞落港、白莼港、八蛇港、栗柴港、斗门港),当然就应当改称“六溪河”了。其出口自然就称“六溪口”,简作“六口”,可见其与陆逊屯军毫无关联。”另说:“很多书上都写成“陆溪口”、“陆口”,显然这是一种由于音误而造成的误写……这就更加证明了陆口的得名与陆逊是毫不相干的。”他还驳质了我在《百里赤壁寻踪》书中“陆口”的谬论。 二、对覃绍志“陆口、陆溪口”质疑的答复 1.覃老曰:把“六溪口”“六溪河”误写成“陆溪口”“陆水河”,这就给当代人搞牵强附会创造了条件。“陆口、陆溪口、陆水河”是现代人为了借三国陆逊之名改编伪造的。 覃老认为原来的“隽口”叫“六口”。强调说隽水河在原蒲圻上游是由六条主要支流的水系汇合而名“六口”的,即然是在蒲圻境内就有了六条支流,蒲圻又有什么理由不叫“六水河”?而载“陆水河”呢?你们不改“六”,凭什么我县要改“六”?还说了一大堆编圆的话。古代《嘉鱼县志》载有“六口”,是你没有理解透。乾隆《嘉鱼县志.1773年》载:“隽水:发源幕阜山北麓通城县石溪,北流经通城、崇阳、蒲圻…。”又载:“陸水:在县境(指嘉鱼)内有六段河道,五处入江口,一处淤塞。” 意思是陆水河经陆口流入嘉鱼县境后,分六条支流入长江。这六条入江口分别是刀环口、江安口、澋口、密泉口、港门口、洪庙河。后江安口淤塞。全长24.1公里。不是你自作聪明说的陆水河上游的六条溪流。为了说服我,覃老把首都师范大学宋杰教授的《三国军事地理与攻防战略中《三国战争中的陆口与蒲圻》一文摘录寄给了我,原来才知道,覃老的论点全是宋杰教授的,并不是覃老自己的观点,只是赞成了宋教授的论点而已。就是说:隽口在陆逊屯兵之前周瑜和鲁肃时期就称“六口”了,后为了附会陆逊之名而改为了“陆口”。这一点只有你们有高文化品味的人才想得出来。再说,嘉鱼陆口也是蒲圻人先搞出来的,蒲圻人先把隽水河改为蒲圻河,后又改为陆水河,并建了陆水水库,还筑建了陆水大坝发电站,要说附会也是附会蒲圻人的成果而来,你不去追责蒲圻的罪过,反来责怪嘉鱼人的附会,太不应该了。 2. 覃老说:“隽口”这地名从何而来?可以说古籍上是从来没有过,“陆口”原称“隽口”之说。历史上根本不存在所谓的“隽口”一说。 “隽”古代指“下隽”县,在今通城县,蒲圻、嘉鱼属之。县内有条长河,源头在下隽,流入蒲圻至嘉鱼,俗称“隽水河”,注入嘉鱼长江之口。赤壁之战前,也就是陆逊屯兵前,你说嘉鱼地方志不该称“隽口”,而且说“古籍上是从来没有过。” 既然是隽水河,不称隽口,请问覃老?该叫什么口才恰当?难道叫嘉鱼口或蒲圻口,那时还没有嘉鱼县和蒲圻县,只有下隽县,周瑜在世时领四县,其中就含有下隽县,周卒后鲁肃代领四县,辖区本属下隽范围,称“隽口”有错吗?那你说该叫什么名字吧。说重点,总感觉到覃老有点强词夺理的感觉,嘉鱼没有一人能比得上你有学问,太相信自己吧!按你的逻辑,《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上都没载蒲圻县,只载吕贷督蒲圻,没有讲督县,是督蒲圻湖,蒲圻湖主要在嘉鱼,我们渡普镇还有蒲圻村,那蒲圻县是怎么来的呢? (待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