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湖北
- 精华
- 1
列兵

- 积分
- 34
IP属地:湖北省黄冈市
|
凝望红安映山红(散文)
“夜半三更哟盼天明,寒冬腊月哟盼春风,若要盼得哟红军来,岭上开遍哟映山红……”。
每当听到这首动人的歌曲时,很自然地,脑海中就会浮现漫山开遍映山红的画面,自然而然地触发了心灵深处的悸动。深情的歌词,优美的旋律,一下子就把人带入特别的红色意境之中。
大别山中,林木茂密、溪流淙淙。沟壑边、小路旁、山坡上、石缝中,映山红花瓣鲜红如血,一朵挨着一朵,一丛连着一丛。登上山顶,放眼望去,高高低低的山峰,一座连着一座,红军队伍行进在山道上,红色的帽徽、领章,特别鲜艳夺目。队伍身旁的映山红,丛丛簇簇、开得热烈,开得奔放,开得深情,开得绚烂,像是一团团正在燃烧的火焰,像日出东方时的片片云霞,叫人热血沸腾,叫人心潮激荡。
映山红,又名杜鹃花、山石榴,为常绿或平常绿灌木。相传,古有杜鹃鸟,日夜哀鸣而咯血,染红遍山的花朵,因而得名。杜鹃是中国三大自然野生名花之一,也是世界四大高山花卉之一,是重要的森林植被组成种类。杜鹃花枝繁叶茂,绮丽多姿,萌发力强,花色繁茂艳丽,热闹而喧腾,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1985年5月,被相关权威组织评为中国十大名花之六。
如果深入探寻,就会发现,在将军县红安,映山红不仅仅具有观赏价值,而是具有更丰富的内涵。在这块红色的土地上,映山红,见证了太多的苦难和牺牲,见证了无比的辉煌和荣耀。它是一种历史记忆,是一种精神象征,是一种独特的存在。
一首饱含深情的歌曲,回响在耳旁,让人颤动的是心扉,一幅火红绚烂的画卷,进入眼帘,叩开的是岁月尘封的闸门。
宋代诗人杨万里说,“泣露啼红作麽生,开时偏值杜鹃声。杜鹃口血能多少,恐是征人泪滴成。”行走在红土地上,就会了解到,映山红盛开之处,几乎家家有红军,户户有英烈,山山埋忠骨,岭岭是丰碑。凝望着丛丛簇簇的映山红,就会强烈地感受到,“此花不是寻常物,尽是英雄血染成”。
红安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是黄麻起义的策源地和鄂豫皖苏区的中心,是中国第一将军县。过去,战火曾把红安烧成一片焦土。大革命失败,特别是红四方面军撤离后,敌人在当地实行惨绝人寰的屠杀,石头也过三遍刀。房倒屋塌,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到处惨不忍睹。寸寸河山寸寸血,惨烈从县北一直延伸到县南。
面对血与火的考验,面对生与死的选择,这里的共产党员,这里的人民,都是那样的英勇无畏,又是那样的从容淡定。擦干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体,他们又继续前行。
战争时期,有14万红安儿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解放后,查明登记在册的红安籍烈士有22552人,其中,省军级以上11人、地师级以上88人、县团级以上500多人。当年,红安6.5万人参军,仅620人生还,100人参军,活下来的还不到1个人。为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抛头颅,洒热血,红安人牺牲之重,贡献之大,实属世所罕见。
漫长的战争年代,红安大地充斥着苦和难,遍地流淌着泪和血。一年年,一岁岁,漫山遍野的映山红是开了又枯,枯了又开,然而,一次比一次开得顽强,一次比一次开得鲜艳,一次比一次开得旺盛。
如今,映山红已经成为了老区文化的一部分。凝望红安漫山遍野的映山红,尽情欣赏它如火似霞的美丽,感受它不屈不挠的生命力量,感悟它蓬勃奋进的内涵和意趣,自是一次很好的精神洗礼。“弥望映山红,溶溶拂晓风。何方春色好,尽在赤心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