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楚国的荆山不在保康荆州文物铁证《荆山楚源老河口》序(1) 卧马先生(李敦彦) ---中国楚文化研究史上错在源头的荆山之误:中国的楚文化研究专家,秦汉以来一直把保康到当阳荆州的三百里大荆山,作为四千年前大禹治水的荆山,作为楚文化之源的“荆山楚源”,根据《禹贡》记载大禹治水地刻绘的《禹迹图》上的荆山,在武当山以东、大薤山以东,在均州、光化县、在襄阳以北,在均襄之间的老河口市域,这个非常重要明确标注在老河口旁的“荆山”地名,证明,大禹治水的荆山在汉江之滨的老河口,证明楚国发源地的楚国荆山在老河口,雕刻于宋代的《禹迹图》上的荆山是确凿无疑的千年历史文物铁证,终于揭开远离保康荆州的老河口人为什么说老河口古阴国在荆山之阴的千古之谜。
《禹迹图》石刻,我国目前仅存两块,一块在西安碑林,刻于齐阜昌七年(1136年);另一块在镇江焦山碑林,刻于元符三年(1100年)。
《荆山楚源老河口》序言:(1) 楚国历史悠久,自公元前1042年周成王封楚熊绎于丹阳距今已3066年。 因为楚人好战,从封国之初的一个弹丸之地五十里丹阳,疯狂扩疆至纵横五千里,攻灭周临五十六个诸侯国,楚人念旧,频繁迁都迁徙演变之后,楚人所到之地多以丹阳命名,三千多年来全国各地有很多叫“丹阳”的地方?荆山亦然,自《禹贡》记载四千年前大禹治水以来,全国至今有五个叫荆山的荆山?在三千多年楚国历史演变中楚国发源之地的“丹阳”和楚君熊绎辟在荆山的“荆山”,随秦国灭楚湮灭在滚滚历史烟尘里不知所踪了? 至今,楚史专家、考古专家、楚文化研究专家都不知道楚国的发源地在哪儿?不知道封国之初的五十里楚国丹阳在哪儿?不知道楚先王熊绎辟在荆山的荆山到底在哪儿?楚国的丹阳、楚国的荆山,一直是楚文化研究至今未解的千古之谜。 寻找荆山楚源,叫荆山固然重要,但不是名叫荆山了就一定是楚国的荆山?全国自古虽有五个荆山,陕西省阎良区、三原县、富平县三地交界的荆山和河南省灵宝县阌乡南亦名覆釜山的荆山是周秦之地,不是楚国的荆山无疑。安徽省怀远是吴越之地,甘肃灵台是古弥须国之邦,其荆山远隔汉江丹江鄀国千里,均可排除在楚国的荆山之外。 因为封国之初的楚国只有五十里,所以楚国的荆山只能在山水为界的五十里丹阳以内。《左传》《史记》等史籍记载楚国是汉东之国,所以楚国的丹阳,当是在汉江以东、丹水之阳的丹阳。楚国的丹阳还要符合与鄀国相临,符合《清华简 楚居》记载楚先王熊绎连夜去鄀国盗牛后宰杀祭祀的条件,还要符合鄀国人朝秦暮楚的秦鄀楚疆域地望关系?这还不够,楚国的丹阳还要符合《史记》记载秦楚丹阳之战战于丹淅的丹阳之战战场地记载,之外楚国的丹阳,还需要地临邓国邓地,符合丹阳之战后魏军袭楚至邓的楚邓为邻的丹阳,还要有符合春秋早期楚国收阴,阴国入楚、还要符合阴国在楚国的荆山之北等系列与山水、地理、八百年楚国历史事件记载相符的证据。 楚国诞生于周武王伐纣灭商的周成王时期,晚于参加灭商之战的庸国、彭国、麇国、卢国等诸侯临国。所以,可以肯定的是,楚国的荆山楚源不可能在楚灭国的庸国、彭国、麇国、卢国、谷国、绞国等楚国附庸国之疆内?丹阳之战记载的秦楚战于丹淅的记载,证明楚国的丹阳一定在汉江以东、地近丹淅之地,绝对不可能在汉江以西的沮水之阳?在没有与楚国历史记载相符考古证据的情况下,任何楚文化研究专家、考古专家,没有任何理由证据,自以为是的硬把远离丹淅之水的保康县紫阳、重阳说成丹阳?牵强附会的将紫阳和重阳决定肯定性的考古论定为楚国丹阳的道理? 楚国虽然在公元前223年已经被秦国所灭,成为距今2247年的遥远历史了,但是楚国已经发生的八百年历史已经定格谁也改变不了?历经八百年诸侯国征战和迁徙演变的楚国,留下了鄀国盗牛、朝秦暮楚、汉东之国、熊渠西征庸、南伐杨越、楚厉王服陉隰、楚若敖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居鄀、葬鄀、谥号若敖、楚武王伐随死于伐随途中、楚文王伐申过邓灭邓、楚成王时楚国以方城为城汉水为池吓退齐桓公伐楚大军、攻城略地先后攻灭庸国、彭国、麇国、卢国、谷国、绞国诸侯临国等很多具有明确山水地理、诸侯国疆域地望界线的历史考古信息。 所以,大量有确切记载的楚国历史、众多被楚国所灭的诸侯临国的庸国、彭国、麇国、绞国、卢国、谷国、楚国收阴、阴国入楚等附庸国疆域地望,至今均由古代的诸侯国,演变成为郡县制的竹山县、保康县、房县、均县丹江口、南漳县、谷城县等市县,各县市的古今演变均有史可考、有考古文物佐证,将今之县市区域范围基本限定在诸侯古国疆域之内,逆向思维来考虑,这些楚灭国地望,都是寻找论定早期楚国丹阳、楚国荆山地望的重要辅助证据。 细节决定成败,关于楚国的荆山到底在哪儿的谜底?让楚文化研究专家们想不到的是,居然会藏在大禹治水治理嶓冢山、治理汉水流域的荆山之中? 老河口市楚文化研究者,在十年楚国古丹水丹阳研究的同时,着重开展关于“老河口古阴国因在楚国的荆山之阴的荆山研究,多年深入进行大禹治水“导嶓冢山治理汉水、至于荆山”的“荆山地望”考察研究,彻查大禹治水时“导嶓冢山、治理三千里汉水,从陕西省宁强县嶓冢山源头,到至于荆山大别之间的荆山”与周临谷城县、保康县、南漳县至当阳的三百里大荆山,逐一研究发现,大禹治汉水时,治水大军并没有到达远离汉江两百多里的房县大断层以南的保康县荆山?因为保康至当阳的三百里大荆山远隔武当山、大薤山两百里,终于在根据《禹贡》记载大禹治水地刻绘的《禹迹图》上发现大禹治汉水的荆山,在武当山以东,在均州、光化县以东、在襄阳以北均襄之间的老河口,首次发现明确标注在老河口旁的“荆山”地名,发现千年《禹迹图》上荆山地望历史文物确凿证据,发现与“楚国收阴,阴国入楚”记载相符的证据,佐证荆山之阴的老河口古阴国地连大禹治水的荆山证据,发现与连影子都照不到的保康县至当阳大荆山无关,发现楚国的荆山在光化老河口的荆山确证,彻底解开老河口古阴国因在楚国的荆山之阴而得名的阴国历史之谜。 研究历史,只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三千年以来,可以印证楚国历史记载、可资参考的山水、地理、诸侯临国疆域地望的证据很多,系列翔实相符的史学考古证据面前,真正全面了解不同时期楚国历史演变及出土文物证据为证的老河口安岗霸王坟楚简确载鬻拳的鬻拳墓、楚武王陵、古丹水流域考古证据之外,四千年前大禹治水、导嶓冢山汉水至于荆山的“汉水荆山”、《禹迹图》中大禹治水地的光化、荆山、禹家寨古地名、禹王庙等纪念大禹治水遗址的考察研究发现,成为揭开和论定荆山楚源地、论定“楚国荆山”的重要山水地理历史考古证据。 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只要真正做到细致严谨,凡事进行严格的甄别比较,任何一位史学考古专家,按照三千里汉水流域的走向,都能够正确的判断、准确无误的找到三千年前楚国发源地的五十里丹阳应该在哪儿?楚先王熊绎辟在荆山的荆山应该在哪儿?会发现三千多年前楚国发源地的五十里楚国丹阳、熊绎辟在荆山的荆山,只能在汉江以东、在楚国攻灭庸国、彭国、麇国、绞国、卢国、谷国的竹山县、保康县、房县、均县丹江口、南漳县、谷城县之外,在大禹治汉水的老河口光化县的荆山无疑。 楚国历史不是孤立的,楚文化研究是科学、严谨、有很多可以相互印证的依据,荆山楚源的考古论定,讲科学讲证据的同时,一定还要讲道理,真实无疑的楚文化研究成果,才能真正经得起任何一位楚文化研究专家的质疑,真正经得起不同时期楚国历史的检验。南辕北辙的楚国发源地、荆山楚源、楚国丹阳等与楚国迁徙演变不符的考古论定,都只能让楚国历史走溜变味,错误不实的楚文化研究成果,误导大众、无异于歪曲悠久灿烂的楚文化,篡改楚国历史的不负责任行为,最终都将记在楚文化研究的耻辱柱上,受到世世代代楚人后裔和国人谴责唾骂是小,错误的论断让楚国历史变味蒙羞、让楚国列祖列宗的灵魂不得安宁,则罪莫大焉?不为楚国历史负责,错误不实的楚文化研究论定,将一定会成为历史的罪人,最终一定会受到历史的审判和惩罚。这绝对不是危言耸听?只有真正做到为历史负责,才真正对得起三千年楚国历史和自己的天地良心。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不同时期的楚国历史记载的非常清楚,楚国是汉东之国,楚国发源地的丹阳、荆山只能在汉江沿岸、汉江以东,不可能南辕北辙的跑到汉江之西去是历史史实。 正本才能清源,关于楚国楚文化源头荆山楚源和楚国丹阳的研究,来不得半点虚假马虎。楚文化源头一乱,必定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楚文化相关的八百年楚国迁徙演变历史轨迹等无疑都会受到严重影响,必然会因源头方向之错如多米诺效益般连错,随之全盘乱套。所以,楚文化研究,必须系统全面慎之又慎,全方位的从汉东、汉西之分,秦鄀楚地疆域关系、古丹水、古丹阳、丹阳之战于丹淅之汇地、楚邓疆域、楚阴关系、大禹治嶓冢山汉水的荆山、楚灭庸、彭、麇、卢、谷、绞等楚国与附庸国、楚国与诸侯临国之间古今疆域属地历史演变,汉水楚方城等楚国信史记载,像警察法官断案一样一丝不苟的综合考察全面系统研究,才能真正找到与楚国历史记载完全相符的楚文化之源、楚国丹阳之地的荆山楚源。中国之大,湖北之广,地在汉江以东、位于庸、彭、麇、卢、谷、绞、鄀、邓、唐、罗之外,襄阳市北境的老河口是唯一全面符合楚临国、丹水、丹阳、荆山的荆山楚源地。 十年前在楚文化研究之初就研究发现,楚文化研究之乱的根源在“荆山楚源”到底在哪儿的全面科学正确认定上?研究发现,近百年来湖北省的荆楚文化研究专家,一直未做到全面系统的考察研究湖北省域各县市的楚文化分布,遗漏了湖北与河南分界的老河口市古阴国与楚国历史演变和楚文化全面系统考察研究? 为此郑重告诫楚文化研究者:在新时期楚文化研究中,任何楚文化研究专家,在无确凿无疑考古证据的情况下,在未全面深入考察研究襄阳市域内古阴国历史和春秋早期楚国收阴、阴国入楚、秦汉以来酂县、阴县历史演变,未考察研究大禹治汉水的荆山与光化县老河口、阴国因在楚国荆山之北得名等老河口与楚国历史息息相关的情况下,任何楚文化研究专家,都不能片面武断的妄谈荆山、丹阳?不能在没有确凿的丹水、没有淅水、没有大禹治水地荆山证据的前提下先入为主、主观盲目、自以为是的把楚国文化源头的“五十里丹阳和荆山楚源”认定在与很多楚国历史记载相违背的汉江以西、沮水之阳、楚灭国庸、彭、麇、卢的三百里保康县大荆山去? 毛主席就说:“有错误能改就是好同志”。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特别是考古研究中出点偏差错误很正常,俗话说“知错就改,善莫大焉”。在千年之争的楚文化研究上犯点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及时的发现错误,更可怕的是顽固不化的拒不接受错误事实,拒不改正发现错误一条道儿走到黑,那就不可救药了。 ----未完 待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