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4010|回复: 5

[特别关注] 《江汉北部古建民居勘测设计图集选》审定暨守护本土古建民居座谈会

[复制链接]
来自
精华
93

2066

主题

8745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积分
10812

东湖服务奖章

IP属地:湖北省

发表于 湖北省 2024-8-2 08:46: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古建名居,赓续文明——《江汉北部古建民居勘测设计图集选》审定暨守护本土古建民居座谈会
文/李勇 2024.07.30
        7月28日上午,《江汉北部古建民居勘测设计图集选》审定暨守护本土古建民居座谈会在星球国际大酒店举行。会议由荆门市文明办原副调研员、市楹联学会常务副会长王立军主持。
        中共荆门市委原书记朱同炳,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焦知云、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市老龄协会会长许道伦,市文联党组书记陈亚妮,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任杨维兵,市委宣传部原常务副部长毛华,市规划院副院长周斌,市社科联副主席严勇,市文物局原局长李云清及市老龄协会、市聂绀弩诗词研究会、市楹联学会和来自南漳、钟祥、沙洋的专家出席座谈会并就《江汉北部古建民居勘测设计图集选》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和意见。
        《江汉北部古建民居勘测设计图集选》作者、市楹联学会会长李勋明从建筑规制、常用模数、门面形制、中轴门位、山区民居、平原民居、集镇民居、房屋排列、尺度运用、房屋选址、房屋坐向、功能布局、寺庙塔台等方面系统的介绍了编著经过。他说,江汉北部很多经典古建民居千年人气不衰,正是因为这些建筑顺应了自然之道,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才得以传之久远。然而,令我们遗憾的是近三十年来,一些老屋不断消失,不少古宅大院墙倾瓦斜,人去楼空,留守人员大多是老弱病残。因此,保护古建民居任重道远。
        肖堰镇曲阳坪村党支部书记、主任陈俊勇,南漳县政府办常务主任、原楚文化研究会会长王善国,南漳百杰、湖北省爱故乡人物李勋福,钟祥地方文化资深研究者侯书云,沙洋县文物局原局长金亮,市文物局原局长李云清发言后市委宣传部原常务副部长毛华就汉江北部古建民居的守护、利用提出了宝贵建议,最后他说:李会长为《江汉北部古建民居勘测设计图集选》的编撰付出了艰苦努力,特此为他的成书表示祝贺!
        市规划院副院长周斌、市社科联副主席严勇发言后市文联党组书记陈亚妮说:《江汉北部古建民居勘测设计图集选》内容详实、信息量巨大,它融入了当地的文化、历史、风俗、经济等丰富的内容,从中可以感受到江汉北部古建名居的人文情怀、独特魅力,从中可以发掘当时的历史人文特色,以更好的研究、保护、利用古建名居。
        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焦知云发言后老书记朱同炳朗朗有声:欢迎襄阳南漳的专家来荆门做客!刚刚倾听各位专家的发言很受启发,通过前期学习及今天各位专家的发言增长了我的知识,从中可以看出两三百年前的政治、经济、社会风貌、建筑艺术的发展水平,先辈们留下的这些智慧结晶令人叹服!未来,这些精神财富如何得以很好的保护和发扬呢?地域文化专家李勋明同志为了本土文化、古建民居的文化事业发展呕心沥血,几十年如一日,为我市古建文化研究、发掘、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希望这本书早点出版问世,为我们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保护、传承增加新的一页,为我们广大读者提供新的精神食粮。
        “开《江汉北部古建民居勘测设计图集选》审定座谈会的目的是以xjp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文物法、古民居保护条例、非遗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政策,坚定文化自信,更加集思广益,努力提升专著质量,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文化力量。”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许道伦最后作总结发言:“《江汉北部古建民居勘测设计图集选》给我最深的感受,这是一部古居集成,这是一部工具书籍,这是一部科普读物,这是一种文物抢救,这是一种文化传承,这是一种公益大爱。这里我代表市老龄协会并以我个人名义向专著编撰的倡导者、推动者、主笔者李勋明先生表示由衷的敬意,向座谈会的顺利举办表示诚挚祝贺!汉北古建名居是长江流域古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保护、利用任重道远,迫在眉睫。怎样继承、如何发展?这是历史和人民留给我们的永恒课题,也是我们编撰、学习、研究并推动利用《江汉北部古建民居勘测设计图集选》的意义所在。”
        古建规划设计专家李勋明以传承历史文化为己任,长期关注荆门城市发展,研究荆门本土地域文化,在网络和报刊发表相关城市发展、建筑风水、文史、文学、诗赋文章1000余篇,见诸国内外报刊及网络。从2004年开始,他对江汉北部的荆门行政区域以及南漳、当阳、远安等县市内保存比较完好的古建、古民居进行了实地勘查整理,汇编成《江汉北部古建民居勘测设计图集选》一书。此书的出版,将是留给后人的一部重要的本土古建民居史料。
黛瓦青砖扬雅韵,雕梁画栋谱华章。匠心守护留胜迹,古建专家万代芳。
七绝平水韵

一番番春秋冬夏,一场场酸甜苦辣。面对明天,我们只有一个选择:扬帆起航,继续前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精华
0

133

主题

1233

帖子

1309

积分

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积分
1309
QQ

IP属地:湖北省

发表于 湖北省 2024-8-2 14:52:5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特别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54

1651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李淳风后生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积分
19766
QQ

IP属地:湖北省

发表于 湖北省 2024-8-4 09:17:33 | 显示全部楼层
许道伦
《江汉北部古建民居勘测设计图集选》专著图文并茂,涉古民居46处,古建筑73处,包括景点园林及设计篇、结构篇近700个页码35万字,是李先生及其团队历经20年艰苦磨砺出的在本土具有首创意义的文化精品。由于篇幅有限,尽管没有将他们的所有古建民居勘测资料全部编入书中,也无法将每一处全套图纸展示出来,我认为这已经是鸿篇巨制了。
我对这本书最深的感受:这是一部古民居集成,这是一部工具书籍,这是一部科普读物,这是一种文物抢救,这是一种文化传承,这是一种公益大爱。一句话,一书在手,价值非凡。这里我代表市老龄协会,并以我个人名义,向专著编撰的倡导者、推动者、主笔者李勋明先生表示由衷的敬意!   
古人云,建筑是人类的纪念碑。江汉北部古建民居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闪耀着浓郁的地域人文色彩,是贯穿历史与未来的桥梁纽带,是荆楚儿女共有的记忆、乡愁和精神家园。非常欣喜地看到,对于古建民居传承、保护、利用,各级政府是重视的,相应给予了一些投入,也有一定的效果;荆门始终有一批情怀满满的本土文化守望者,他们初心不改,凭一己之力奔走呼号,不断感动着无数后来者,逐渐汇聚成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
我们也要看到,江汉北部古建是长江流域古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保护利用兹事体大,但问题还不少,任重且道远。怎样继承,如何发展,这是历史和人民留给我们的永恒课题,也是我们编撰、学习、研究并推动利用《江汉北部古建民居勘测设计图集选》的意义所在。
保护古建民居,抢救文化遗产,坚定文化自信,守护民族之根,最根本的一条是要让文物活起来。对此,应该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追求。(荆门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副书记、副主任,荆门市老龄协会党委书记、会长)

读史,读世,观天,观地,观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54

1651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李淳风后生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积分
19766
QQ

IP属地:湖北省

发表于 湖北省 2024-8-4 09:19:07 | 显示全部楼层
江汉北部古建民居蕴含江、汉、沮、漳的农耕文明、楚人筚路蓝缕的创业精神。其四维空间顺应自然之道,其功能布局合乎传统礼仪之道,其建筑规制与人体生命健康达到了最大和谐相与,它在中国传统建筑史上留下了不可或缺的一页。
“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青山的永恒,砖石的顽固,人类的勤奋,造就了无数古宅名楼、塔殿宫室。它们见证了岁月沧桑,也记录了人世变迁。人类创造的灿烂文化总是被岁月剥蚀着,被动乱破坏着。那些工艺精湛的石雕泥作、顶天立地的山墙飞垛、美轮美奂的斗拱门窗,始终在战火中浴生,在毁灭中传承,在演变中光大,长发其祥,云博万古。让我们踏着先人开辟的古道,去凭吊古寨神宫的残垣,以及老屋场的石墙、石阶、石柱、石磨、石碾、马槽和古井。去触摸古建名宅的绘画文字,感悟传统文化的厚重,缅怀先人们生存的艰辛和智慧。
为了保护本土古建民居,从2004 年开始,我们对江汉北部的荆门行政区域以及南漳、当阳、远安等县市内保存比较完好的古建古民居进行了实地勘查整理。前后历时20 年,终于汇编存档。遗憾的是我们踏勘过的不少老屋已经消失,如栗溪罗氏老屋已拆除,马河小林湾等老屋也只有废土和荒草了。整个沙洋县仅剩下孙氏老屋和虎臣湾老屋等几处残缺不全的明清民居。古街也只有钟祥石牌镇还有近半平方公里的原建。二十几年前还保存完好的的钟祥张集老街和京山坪坝老街也濒临消失。圣境山、天台山、仙居寺等著名寺观建筑面目全非,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传统建筑面临断代。
今天,我们抢救性整理这些古建和民居资料,就是为了让后代能看到先人们的智慧和工匠精神,并呼吁对一些荒废的村落和民居加以保护,不让传统建筑美变成遗憾。由于篇幅有限,无法将近二十年来所有勘测资料全部入书,也无法将每一处古建民居全套图纸入书,书中仅公布了部分平、立、剖面图,效果图。精选了古民居46套,古建含设计73篇,还附有20套适宜现代居住的民居街道设计图纸。
由于在本书中不宜谈建筑风水,故删去了地理堪舆和建筑风水评析章节,留待以后另行出书。也把过去巳经设计而未落地的楚棋园、楚望楼、荆门关、太一楼等方案一并编入书中,并附本人所写相关赋文于后,以彰其要。这四大人文景观建筑是我们一生最大梦想,愿后人或大德大智者能够实施落地,成为胜景。我们更希望纪念大徳知州舒成龙的《舒公祠》早日重建在龙泉公园。也企盼钟祥白雪楼和石牌古镇再现汉水边,仲宣楼雄立沮水畔。本书中所有图纸均为本人勘测设计,配备专人跟踪画图。效果图均委托武汉钟鹏先生按施工图制作。不属于本人的作品均署名了作者姓名或另有文字说明。
本书得以出版,凝聚了社会众多志士仁人的关爱和支持。我们在勘测采访过程中,得到了相关县、市、乡镇等单位的热情接待和积极配合。原荆门市政协文史委刘锡海、严仕华等先生不辞劳苦,一道深入部分乡镇实地调研;襄阳好人李勋福、南漳曲阳坪村委陈俊勇、友人郑治龙等热心人士帮助引领勘测了不少颇有价值的民居老宅;市文管所杜文成先生提供了荆门城区东宝塔、文明楼资料。李勋福先生提供了南漳县冯氏老屋、陈家老屋、曾家湾等部分图片。李成提供了玉泉寺、度门寺、淯溪民俗馆资料。侯书云先生提供了钟祥明显陵、元佑宫、兴王府、文风塔等资料。李文华先生提供了京山黄家大院文史资料。荆门市摄影家协会吕康、李金阶为本书提供了部分照片。廖开江先生协助参与了周培公父母墓园及仙居蔡氏节孝坊现场勘测。
特别感谢荆门市政府、市文联、东宝区政府相关领导及文物、住建等部门给予的支持和重视。荆门市人大原副主任许道伦先生一直关注此项目的进展,并提出了很多宝贵意见;荆门籍在外成功人士宇阳先生始终在鼓励支持;荆门市委原书记朱同炳先生也多次关心过问;荆门市政协原主席周友坤先生对保护周培公墓园文物以及维修马河韩氏古民居高度重视并督办;漳河新区原书记陈保宁先生为佘楼古民居异地重建项目作了大量工作;市楹联学会刘芳、廖开江、李金阶、朱旭、张承瑜、强世明、刘正东、汤朝志、周军等参与做了不少奉献。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保护古建民居,抢救文化遗产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虽然能力有限,但因为情怀与担当,我们始终在做,今后还要继续做下去。
本土古建民居有其独特的规制和技术流程,如果胡乱照搬套用,不仅技术含量达不到,甚至不伦不类,更失去其建筑物语和灵魂。故在这里特别声明:若有单位和个人需要采用本书中的某份图纸,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可提供技术指导或全套详细施工图,否则视为侵权。目的是为了确保本土古建和民居在维修和重建中不变形,不走样。
    公元 2024 年初夏 李勋明写于九龙谷文渊阁

读史,读世,观天,观地,观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54

1651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李淳风后生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积分
19766
QQ

IP属地:湖北省

发表于 湖北省 2024-8-4 09:20:13 | 显示全部楼层
江汉北部古建民居勘测概要
一、建筑规制:江汉北部民居建筑风格与徽派大同小异。平面布局为三正三厅或五正五厅,独立一体,或多个四合院组成,或连排为湾。最小的四合院占地面积 150平方左右,中等四合院占地面积 300 平米左右,大四合院占地面积达 1500 平米以上。左右为厢房,中间为天井,前后一进、二进到五进或更深。山区基本都设有木板阁楼,平原地区很少设阁楼,梁架檐口也比山区低。房屋朝向基本都是坐北朝南或东西向,坐南朝北的房子很少。但也有例外,如东宝区石桥驿镇的赵坡老屋三个大门三进四合院,坐南朝北,五百年人才辈出。马河镇院子河村九十九间屋也是坐东南向西北,人丁兴旺,福祚绵长。这两栋老宅之所以朝北,其原因是力求人居顺应周围山水地理。
二、常用模数:前楹净深为 3.3-6.6 米,也有深度达 7.2 米的。外檐高 2.6 至 4 米之间。如果是五正五厅的格局,前厅设两道过梁增加空间,故前厅实为三间。若为三正三厅,则一间为厅。天井左右小厢房深 4.2 米左右,宽 4 .5米 左右。五正五厅的格局,左右厢房中间设有两道过梁,深 4.2 米左右,宽7.8米左右,连接厨房餐厅于一体。天井回廊宽 0.9 至 1.2 米,即三尺三净宽。堂前走廊宽 1.7 至 2.2 米。后堂净深一般为 5.4 米至 6 米,宽 4.2 米至 4.5 米,也有宽达 5.5 米的。后堂两侧卧室深度与堂屋一样,宽度一般为 3.3 米至 3.6 米。有的在后楹房屋间设有暗室,俗称“隐子屋”,以备避难或隐藏贵重财物。
三、门面形制:门面是一栋四合院的脸面,江汉北部古建民居特别重视门面装饰。门面左右有出山尖和不出山尖之分。讲究的房屋立面均设有飞垛,外立面不出飞檐的大门有凹槽门和外门庭。内槽门凹进 1 到 2 米左右。设门庭则向外延伸 2 到 3 米左右。大门不凸不凹的门面,则设讲究的多层砖飞檐。檐口、山墙、搏风和飞垛更是特别讲究,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精雕细作。如马河九十九间屋、栗溪罗氏老屋、南漳薛坪陈家老屋的飞垛和外檐制作工艺之精湛,今之名匠也叹为观止。有条件的家族,大门采用全石门框、抱鼓石。门面檐口和左右山墙搏风均多重出线,风格各异。砖斗、墨绘、祥云、卷草、飞仙、龙凤、花鸟、人物等吉祥物尽在其中,含义深邃,意境玄妙,庄严肃穆。
四、中轴门位:二进以下四合院大门和堂门基本在一条中轴线上,但是前厅均设有木制保壁(玄关)。三进以上四合院前后门设置基本都有错位,不让人从前厅一眼望到后堂,俗称避煞,实为藏风聚气。我们在勘测中发现,中厅和后堂门向右白虎方错位的案例较多,向左青龙方错位的案例很少,其原因是让前厅接左青龙回头为案。与北京四合院的前楹多釆取白虎回头为案恰恰相反,也许是北方与南方地磁有别,值得进一步探讨。如沙洋虎臣湾老屋中门在中轴线上向右错位近 2 米,京山易氏老屋和南漳焦家湾老屋大门向右错位达一间房的宽度,财丁两旺,人才辈出,值得借鉴。
五、山区民居:山区民居首先考虑了防匪防盗,外墙多为砖石砌体。前墙为青砖和砖斗飞檐,四方也为砖飞檐,檐高均在4米以上,重点考虑了安全。而且都有阁楼层,有的阁楼互通如迷宫。前楹阁楼外墙均设有瞭望孔,以监视宅外动静。前厅地面高度与后堂地面均有落差,有的前厅和后堂两进之间落差达1.2米以上,也有落差达1.5米以上。大门一般凹进 1米 -1.5米,也有前凸门厅。如东宝区栗溪大瓦屋和石桥驿镇赵坡老屋前墙檐口高达 4 米以上,大门为前凸门厅。
六、平原民居:平原民居大部分四周出檐,屋架普遍比山区屋架低 1 米左右,少有阁楼层。但是堂屋两侧卧室一般都有阁楼层,一是为了山墙稳定,二是可以堆置杂物。前厅和后堂基本无落差,前楹多向外伸出 1 米至 1.2 米宽的檐廊。易遭水灾的地带,结构全用立柱支撑,墙体只起隔断作用。如屈家岭下洋镇现存的一栋四合院古宅,整体结构为木制框架,屋架全靠立柱支撑。即使把墙拆光了,房屋仍不会倒塌。
七、集镇民居:集镇民居连排为街,前经营后居住。为了聚气,街道宽度均在 5 米以内,超过百米长的街道均带曲线,忌一眼望穿。街面房由于无法向左右扩展延伸,只能向后层层推进,形成二进、三进或五进,甚至深达十多进的前后四合院。如钟祥市石牌镇和京山县坪坝镇的街面房,向后推进深达八进 70 余米。并且都设有 2.2 至2.6 米高的阁楼层,利用率很高。街面房特别注意防火,户与户之间为了防止火灾殃及邻里,不少邻居之间的共墙皆建有高出屋脊的风火墙,以防一家失火殃及多家。条件好的家庭,屋面除了与左邻右舍间建有风火墙相隔,也有在自家前后几进房屋院落之间设一两道风火墙相隔。以免一旦发生火灾,把全家都烧光。如张集老街郑宅和石牌老街的付宅前厅和后屋之间就设有多道风火墙。
八、房屋排列:不论是街道还是乡村,每户房屋排列均为单数组合,忌讳双数。避免前无厅后无堂,如人之无心,实为物物皆太极。古今中外,能传世的建筑也都是单数组合。所谓单数,就是立面看上去为三间、五间、七间、九间以上单数组合。一栋房子用单数,中间才有主房,才能左右对称,才能四平八稳。江汉北部古建民居每户也基本都是三间、五间、或七间以上单数组合。近年来笔者踏勘了不少传统民居,没发现一幢古建和古民居是双数组合。集镇上的铺面户宽度即使只有 7 米以内,也要分为 3 间,以避免房户无中心。另,万物皆有头,房屋宜呈尖状、坡状、翘状、塔状、脊状,以平衡天地磁场。世界上能传下来的建筑均带尖或带脊状,江汉北部古建民居没有一栋是平顶无头建筑。
九、尺度运用:鲁班尺也称“营造尺”。鲁班尺的模数在江汉古建民居中广为应用,木瓦工的主要工具为曲尺、五尺、斧头、线锤、瓦刀、平水尺、雕具、凿子、墨斗、伞、锯子、刨子、钻子。根据鲁班尺上的吉数,换算为公制尺寸后,常用吉数尺度一般为 0.6米、0.9 米、1.1 米、1.25 米、1.5 米、1.7 米、2.1 米、3.3 米、3.6 米、3.9 米、4.2 米、4.5 米、4.8米、5.1米、5.4 米、5.7 米、6 米、6.3 米、6.6 米、6.9 米、7.2 米。房屋设计运用以上尺寸时长宽比例宜适当,并符合古建制模数,空间最好周正不缺角。门窗大小尺寸更要符合古制模数。切忌后堂向后开窗。
十、房屋选址:江汉北部古建民居选址大都背山面野,选择有四象环抱的太极之地或两水交汇处。即前有(朱雀)明堂畈地,后有(玄武)靠山,左有(青龙)护山,右有(白虎)护山,出水口有冈岭关锁。象于天,法于地,而且左青龙护山均高于右白虎护山。故民间有“宁让青龙高一丈,不让白虎抬一尺”之说。朝山多为左青龙回头为案为朝。在实践中,我们发现若右白虎山为案为朝,基本都斜走而去,不让白虎山过于回头有情。而且白虎回头的朝山要比本屋场地面低。右白虎山高于左青龙山的民居确有损丁之象。如马河镇廖氏老屋前面右白虎山高于左青龙护山,而且距房屋很近,为防止损丁。故房屋初建时就没在正面开大门,而是从左青龙方厢房另辟侧门出入,意在追求既旺丁又旺财。尽管如此该屋从清朝乾隆年间建房以来,几乎代有招婿延续香火之象。
平原地区无山相抱,大多数户主会在屋前挖一水塘,填高屋后园部,种上竹树,形成前有水环,后有屏障的宜居环境。有条件的民居还要挖一圈护城河。如团林镇蒋集村蒋家台,四面护城河环绕,纵横 400 余米,占地几十亩,只有一桥通内。城垣上林木森森,犹如城堡。既安全又藏风聚气,形成一个小型的世外桃源。
十一、房屋坐向:古代堪舆学在江汉北部古建和民居建筑中广为应用,建筑选址均需合罗盘中的二十四山、七十二龙中的可坐之吉向。不仅避开四正向,也避开了二十四山中的不吉之向。本书在某些房屋文字介绍中有“旺于某运”等句,是指该屋初修时必择在三元九运中的当旺之向。古代堪舆师在房屋选址择时时,除了择屋合三元九运中的旺山旺向外,还要合户主的命卦,以求长发其祥。我们在勘测中常以此来推断该屋的初建年代。不论哪个地师门派,阳宅、阴宅选址择向均归罗盘中二十四山、七十二龙中的以下吉向。正气脉: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 、壬午、癸未、甲申、乙酉、丙戌、丁亥。 旺气脉:庚子、辛丑、壬寅、癸卯、甲辰、乙巳 、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我们在实践中发现以上这些吉向在地运当旺时,门前不宜见水,衰运时则宜见水。故地运旺时门前若见水,需用照壁和树木遮挡之,待地运进入衰运时再移除。大房子和百年老屋要特别注意调节房屋顺时因势,达到人宅相扶。理想的居住环境必然是迎山接水,四象环抱有序,矅星朝列有情,水口迂回关锁,场气凝聚,林木茂盛,生机盎然。总之,择居选址是一门深邃的学问,唯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几十年如一日潜心研究实践者,方得真谛。
十二、功能布局:江汉北部四合院民居功能布局,前楹前厅为公共空间,中间的保壁门一般不开,只有在迎接贵客或举行重大事情时才开启。普通人家前楹为圈养六畜和堆放农具杂物的区域。条件好的大户人家则往后延建三进以上多重四合院,将人畜隔开。主人住后院,长工佣人住前院。天井左右厢房为厨房、餐厅和会客。后楹堂屋左右为卧室,长者居左(俗称大首),子孙居右(俗称小首)。堂屋为一家神圣之地,堂屋正面均置神案或神柜,供奉家神或列祖牌位。神柜两边多放有木制或砖砌谷仓,以示粮食珍贵。如笔者老宅堂屋神柜左右均砌有谷仓,神柜上竖“神祖位”三字大匾,并配有小字“九天司命,丑午二王”。横匾 “德有春天”。两边山墙挂满寿匾婚联,庄严肃穆。“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烟火万年”、“牛马平安”、“出行大吉”、“ 童言无忌”等红纸小标吉句多贴于明眼处,以求吉祥。
十三、寺庙塔台:江汉北部的庙宇宫观并非都是皇宫大庙,其建筑也不是当今千庙一律的皇宫大庙建筑风格。均融入了本土民居建筑特色,很接地气。如:目前,江汉北部区域境内的京山坪坝镇下安寺、沙洋铁鞭古祠、纪山寺中大殿、漳河镇洪山古寺、当阳玉泉寺、关陵等部分建筑。当你进去后才可以真正感受到这些老庙比现在新建的皇宫大庙更神圣,更有亲切感。明清时期乡村五户以上都设有小土地庙,以示对土地的敬畏。各州县统一设有四坛,即社稷坛、风雨雷电山川坛、先农坛、州厉坛。还有镇水口和兴文风的景观建筑,以求天地人神和谐相与,共荣共存。如:荆门月亮湖广场上的升天塔为镇锁城市水口;东宝塔乃镇锁左青龙东宝山地脉,以及升华州城人文;南门外的魁星阁和文峰塔为祈求文运昌盛的景观建筑;钟祥文风塔、京山文笔峰塔、玉泉寺铁塔等同样是镇地脉、兴文风的景观建筑;还有文庙,城隍庙及佛道建筑。
江汉北部很多经典古建民居千年人气不衰,正是因为这些建筑顺应了自然之道,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才得以传之久远。然而,令我们遗憾的是近三十年来,一些老屋不断消失,不少古宅大院墙倾瓦斜,人去楼空,留守人员大多是老弱病残。因此,保护古建民居任重道远。

读史,读世,观天,观地,观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精华
0

7

主题

62

帖子

72

积分

下士

Rank: 2

积分
72

IP属地:湖北省

发表于 湖北省 2024-8-4 12:39:02 | 显示全部楼层
热烈祝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