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北部古建民居勘测概要 一、建筑规制:江汉北部民居建筑风格与徽派大同小异。平面布局为三正三厅或五正五厅,独立一体,或多个四合院组成,或连排为湾。最小的四合院占地面积 150平方左右,中等四合院占地面积 300 平米左右,大四合院占地面积达 1500 平米以上。左右为厢房,中间为天井,前后一进、二进到五进或更深。山区基本都设有木板阁楼,平原地区很少设阁楼,梁架檐口也比山区低。房屋朝向基本都是坐北朝南或东西向,坐南朝北的房子很少。但也有例外,如东宝区石桥驿镇的赵坡老屋三个大门三进四合院,坐南朝北,五百年人才辈出。马河镇院子河村九十九间屋也是坐东南向西北,人丁兴旺,福祚绵长。这两栋老宅之所以朝北,其原因是力求人居顺应周围山水地理。 二、常用模数:前楹净深为 3.3-6.6 米,也有深度达 7.2 米的。外檐高 2.6 至 4 米之间。如果是五正五厅的格局,前厅设两道过梁增加空间,故前厅实为三间。若为三正三厅,则一间为厅。天井左右小厢房深 4.2 米左右,宽 4 .5米 左右。五正五厅的格局,左右厢房中间设有两道过梁,深 4.2 米左右,宽7.8米左右,连接厨房餐厅于一体。天井回廊宽 0.9 至 1.2 米,即三尺三净宽。堂前走廊宽 1.7 至 2.2 米。后堂净深一般为 5.4 米至 6 米,宽 4.2 米至 4.5 米,也有宽达 5.5 米的。后堂两侧卧室深度与堂屋一样,宽度一般为 3.3 米至 3.6 米。有的在后楹房屋间设有暗室,俗称“隐子屋”,以备避难或隐藏贵重财物。 三、门面形制:门面是一栋四合院的脸面,江汉北部古建民居特别重视门面装饰。门面左右有出山尖和不出山尖之分。讲究的房屋立面均设有飞垛,外立面不出飞檐的大门有凹槽门和外门庭。内槽门凹进 1 到 2 米左右。设门庭则向外延伸 2 到 3 米左右。大门不凸不凹的门面,则设讲究的多层砖飞檐。檐口、山墙、搏风和飞垛更是特别讲究,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精雕细作。如马河九十九间屋、栗溪罗氏老屋、南漳薛坪陈家老屋的飞垛和外檐制作工艺之精湛,今之名匠也叹为观止。有条件的家族,大门采用全石门框、抱鼓石。门面檐口和左右山墙搏风均多重出线,风格各异。砖斗、墨绘、祥云、卷草、飞仙、龙凤、花鸟、人物等吉祥物尽在其中,含义深邃,意境玄妙,庄严肃穆。 四、中轴门位:二进以下四合院大门和堂门基本在一条中轴线上,但是前厅均设有木制保壁(玄关)。三进以上四合院前后门设置基本都有错位,不让人从前厅一眼望到后堂,俗称避煞,实为藏风聚气。我们在勘测中发现,中厅和后堂门向右白虎方错位的案例较多,向左青龙方错位的案例很少,其原因是让前厅接左青龙回头为案。与北京四合院的前楹多釆取白虎回头为案恰恰相反,也许是北方与南方地磁有别,值得进一步探讨。如沙洋虎臣湾老屋中门在中轴线上向右错位近 2 米,京山易氏老屋和南漳焦家湾老屋大门向右错位达一间房的宽度,财丁两旺,人才辈出,值得借鉴。 五、山区民居:山区民居首先考虑了防匪防盗,外墙多为砖石砌体。前墙为青砖和砖斗飞檐,四方也为砖飞檐,檐高均在4米以上,重点考虑了安全。而且都有阁楼层,有的阁楼互通如迷宫。前楹阁楼外墙均设有瞭望孔,以监视宅外动静。前厅地面高度与后堂地面均有落差,有的前厅和后堂两进之间落差达1.2米以上,也有落差达1.5米以上。大门一般凹进 1米 -1.5米,也有前凸门厅。如东宝区栗溪大瓦屋和石桥驿镇赵坡老屋前墙檐口高达 4 米以上,大门为前凸门厅。 六、平原民居:平原民居大部分四周出檐,屋架普遍比山区屋架低 1 米左右,少有阁楼层。但是堂屋两侧卧室一般都有阁楼层,一是为了山墙稳定,二是可以堆置杂物。前厅和后堂基本无落差,前楹多向外伸出 1 米至 1.2 米宽的檐廊。易遭水灾的地带,结构全用立柱支撑,墙体只起隔断作用。如屈家岭下洋镇现存的一栋四合院古宅,整体结构为木制框架,屋架全靠立柱支撑。即使把墙拆光了,房屋仍不会倒塌。 七、集镇民居:集镇民居连排为街,前经营后居住。为了聚气,街道宽度均在 5 米以内,超过百米长的街道均带曲线,忌一眼望穿。街面房由于无法向左右扩展延伸,只能向后层层推进,形成二进、三进或五进,甚至深达十多进的前后四合院。如钟祥市石牌镇和京山县坪坝镇的街面房,向后推进深达八进 70 余米。并且都设有 2.2 至2.6 米高的阁楼层,利用率很高。街面房特别注意防火,户与户之间为了防止火灾殃及邻里,不少邻居之间的共墙皆建有高出屋脊的风火墙,以防一家失火殃及多家。条件好的家庭,屋面除了与左邻右舍间建有风火墙相隔,也有在自家前后几进房屋院落之间设一两道风火墙相隔。以免一旦发生火灾,把全家都烧光。如张集老街郑宅和石牌老街的付宅前厅和后屋之间就设有多道风火墙。 八、房屋排列:不论是街道还是乡村,每户房屋排列均为单数组合,忌讳双数。避免前无厅后无堂,如人之无心,实为物物皆太极。古今中外,能传世的建筑也都是单数组合。所谓单数,就是立面看上去为三间、五间、七间、九间以上单数组合。一栋房子用单数,中间才有主房,才能左右对称,才能四平八稳。江汉北部古建民居每户也基本都是三间、五间、或七间以上单数组合。近年来笔者踏勘了不少传统民居,没发现一幢古建和古民居是双数组合。集镇上的铺面户宽度即使只有 7 米以内,也要分为 3 间,以避免房户无中心。另,万物皆有头,房屋宜呈尖状、坡状、翘状、塔状、脊状,以平衡天地磁场。世界上能传下来的建筑均带尖或带脊状,江汉北部古建民居没有一栋是平顶无头建筑。 九、尺度运用:鲁班尺也称“营造尺”。鲁班尺的模数在江汉古建民居中广为应用,木瓦工的主要工具为曲尺、五尺、斧头、线锤、瓦刀、平水尺、雕具、凿子、墨斗、伞、锯子、刨子、钻子。根据鲁班尺上的吉数,换算为公制尺寸后,常用吉数尺度一般为 0.6米、0.9 米、1.1 米、1.25 米、1.5 米、1.7 米、2.1 米、3.3 米、3.6 米、3.9 米、4.2 米、4.5 米、4.8米、5.1米、5.4 米、5.7 米、6 米、6.3 米、6.6 米、6.9 米、7.2 米。房屋设计运用以上尺寸时长宽比例宜适当,并符合古建制模数,空间最好周正不缺角。门窗大小尺寸更要符合古制模数。切忌后堂向后开窗。 十、房屋选址:江汉北部古建民居选址大都背山面野,选择有四象环抱的太极之地或两水交汇处。即前有(朱雀)明堂畈地,后有(玄武)靠山,左有(青龙)护山,右有(白虎)护山,出水口有冈岭关锁。象于天,法于地,而且左青龙护山均高于右白虎护山。故民间有“宁让青龙高一丈,不让白虎抬一尺”之说。朝山多为左青龙回头为案为朝。在实践中,我们发现若右白虎山为案为朝,基本都斜走而去,不让白虎山过于回头有情。而且白虎回头的朝山要比本屋场地面低。右白虎山高于左青龙山的民居确有损丁之象。如马河镇廖氏老屋前面右白虎山高于左青龙护山,而且距房屋很近,为防止损丁。故房屋初建时就没在正面开大门,而是从左青龙方厢房另辟侧门出入,意在追求既旺丁又旺财。尽管如此该屋从清朝乾隆年间建房以来,几乎代有招婿延续香火之象。 平原地区无山相抱,大多数户主会在屋前挖一水塘,填高屋后园部,种上竹树,形成前有水环,后有屏障的宜居环境。有条件的民居还要挖一圈护城河。如团林镇蒋集村蒋家台,四面护城河环绕,纵横 400 余米,占地几十亩,只有一桥通内。城垣上林木森森,犹如城堡。既安全又藏风聚气,形成一个小型的世外桃源。 十一、房屋坐向:古代堪舆学在江汉北部古建和民居建筑中广为应用,建筑选址均需合罗盘中的二十四山、七十二龙中的可坐之吉向。不仅避开四正向,也避开了二十四山中的不吉之向。本书在某些房屋文字介绍中有“旺于某运”等句,是指该屋初修时必择在三元九运中的当旺之向。古代堪舆师在房屋选址择时时,除了择屋合三元九运中的旺山旺向外,还要合户主的命卦,以求长发其祥。我们在勘测中常以此来推断该屋的初建年代。不论哪个地师门派,阳宅、阴宅选址择向均归罗盘中二十四山、七十二龙中的以下吉向。正气脉: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 、壬午、癸未、甲申、乙酉、丙戌、丁亥。 旺气脉:庚子、辛丑、壬寅、癸卯、甲辰、乙巳 、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我们在实践中发现以上这些吉向在地运当旺时,门前不宜见水,衰运时则宜见水。故地运旺时门前若见水,需用照壁和树木遮挡之,待地运进入衰运时再移除。大房子和百年老屋要特别注意调节房屋顺时因势,达到人宅相扶。理想的居住环境必然是迎山接水,四象环抱有序,矅星朝列有情,水口迂回关锁,场气凝聚,林木茂盛,生机盎然。总之,择居选址是一门深邃的学问,唯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几十年如一日潜心研究实践者,方得真谛。 十二、功能布局:江汉北部四合院民居功能布局,前楹前厅为公共空间,中间的保壁门一般不开,只有在迎接贵客或举行重大事情时才开启。普通人家前楹为圈养六畜和堆放农具杂物的区域。条件好的大户人家则往后延建三进以上多重四合院,将人畜隔开。主人住后院,长工佣人住前院。天井左右厢房为厨房、餐厅和会客。后楹堂屋左右为卧室,长者居左(俗称大首),子孙居右(俗称小首)。堂屋为一家神圣之地,堂屋正面均置神案或神柜,供奉家神或列祖牌位。神柜两边多放有木制或砖砌谷仓,以示粮食珍贵。如笔者老宅堂屋神柜左右均砌有谷仓,神柜上竖“神祖位”三字大匾,并配有小字“九天司命,丑午二王”。横匾 “德有春天”。两边山墙挂满寿匾婚联,庄严肃穆。“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烟火万年”、“牛马平安”、“出行大吉”、“ 童言无忌”等红纸小标吉句多贴于明眼处,以求吉祥。 十三、寺庙塔台:江汉北部的庙宇宫观并非都是皇宫大庙,其建筑也不是当今千庙一律的皇宫大庙建筑风格。均融入了本土民居建筑特色,很接地气。如:目前,江汉北部区域境内的京山坪坝镇下安寺、沙洋铁鞭古祠、纪山寺中大殿、漳河镇洪山古寺、当阳玉泉寺、关陵等部分建筑。当你进去后才可以真正感受到这些老庙比现在新建的皇宫大庙更神圣,更有亲切感。明清时期乡村五户以上都设有小土地庙,以示对土地的敬畏。各州县统一设有四坛,即社稷坛、风雨雷电山川坛、先农坛、州厉坛。还有镇水口和兴文风的景观建筑,以求天地人神和谐相与,共荣共存。如:荆门月亮湖广场上的升天塔为镇锁城市水口;东宝塔乃镇锁左青龙东宝山地脉,以及升华州城人文;南门外的魁星阁和文峰塔为祈求文运昌盛的景观建筑;钟祥文风塔、京山文笔峰塔、玉泉寺铁塔等同样是镇地脉、兴文风的景观建筑;还有文庙,城隍庙及佛道建筑。 江汉北部很多经典古建民居千年人气不衰,正是因为这些建筑顺应了自然之道,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才得以传之久远。然而,令我们遗憾的是近三十年来,一些老屋不断消失,不少古宅大院墙倾瓦斜,人去楼空,留守人员大多是老弱病残。因此,保护古建民居任重道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