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湖北
- 精华
- 1
下士

- 积分
- 147
IP属地:湖北省
|
回望小河溪 殷寅波
出孝昌城区约莫二十分钟车程,就到小河溪,那山那水,让你沉醉不知归路,留连忘返。廿八年前,我曾在在小河溪生活四年,在那里成家立业。再度回望小河溪,仍是难舍难分。
小河溪的美景,小河溪的美味,小河溪的文化,是小河溪的底气和底蕴。一条细细的古街,央视《北纬30度》专题报道;一道道温润的美食,央视《中国味道》品得津津有味;一轮轮的车辙,记录着小河溪明清古街的前世今生。
步入小河溪文澜广场,绘有小河溪古八景、新八景的石屏风,呈心形如扇面渐次打开。站在广场文化中心顶楼,如入梦境,一眼千年。一条古街,一条新街,如两条逶迤舞动的巨龙,头北尾南,并驾齐驱,小河溪穿插两街之间,活灵活现,把小河溪的古朴厚重与繁荣昌盛演绎得淋漓尽致。
打量小河溪,青砖黛瓦,白灰勾缝,仿佛触摸时光的年轮,小河溪的雕花门楼,花格窗棂,石柱基脚,青石马蹬,犹如一部厚重的画卷,记载着小河溪曾经“日看千人拱手笑,夜观万盏明灯悬”的辉煌景象。新街门店仿古制作,与古街相映衬,街上人来人往,述说着今天的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漫步小河溪,也只能慢慢地,傻呆呆地走着,才能感受到明清古街和现代文明碰撞生发出的别具一格的风景。走累了,可随时坐在老街门槛上歇歇脚,与老街坊聊聊老街的故事,门槛内外的传奇。须眉尽白老者,眯着眼,讲起那年那月烽火连天或激情燃烧的岁月,庄严肃穆,一脸严肃,好像又回到从前。
伸出脖颈,探寻庭院深深的民居,一砖一瓦都有不一样的经历。小河溪美不美,古朴与纯真相遇,慢生活与快节奏握手,只有品味,才知美就在身边。
悄悄地步入小河溪老街南段一户人家,拾级而上,来到正厅,只见一位老人,一纸一笔一砚台,正在精心描摩绘画,一山一水,一诗一景,意境高远,点画之间,超妙传神,别有一番韵味,他就是小河溪书画界名人胡在田先生。看胡先生作诗绘画,如穿越时空,大写意与不经意的神来之笔,远山近水,樵夫砍柴,蓑翁独钓,斜风细雨,跃然纸上。
记得结婚时,一位家住小河溪的朋友,请胡先生作一幅条屏与我们,以示祝贺。虽几经搬家多次,当时的物品所剩无几,条屏却伴随近三十年。一屏“古树经霜尽,寒鸦接翅归。幽人静无事,把卷送斜晖”的书法作品,布白精到,闲适散淡。三屏画作,山水相间,清雅脱俗。每当静不下心来,心有浮躁时,观赏品读一下诗书画,一切烦恼,烟消云散。
老街车辙依旧在,一道道一条条深浅不一的凹痕,那是岁岁年年,独轮车留下的印记,可以窥见当年的商旅往来,熙熙攘攘的繁忙景象。
临街一家篾器店,竹篓、筲箕、竹筛等竹制品摆满铺面,一位老者全神贯注,用篾刀将竹子剖开,粗细厚薄,长短宽窄,分堆而放,老者转动起灵巧的双手,伸展推拉,如击鼓弹琴,粗的做骨架边框,细的做底座腰栏,相互交错,不紧不慢,编的是时光,织的是传承。看得出,老者不是以此为营生,只是不愿让好手艺就此落幕。兴致高时,随手编一些蚱蜢、小鸟,栩栩如生,筲箕不俏,倒是小玩意,游人纷纷扫码买走。老人很是不解,看不清年轻人的时尚,倒乐得呵呵直笑,老手艺变出新花样,心满意足。
庭院里的户户人家,一家挨着一家,墙相连,瓦相接,进门后,暑热顿解,穿堂风从老街吹到新街,一重又一重的房屋,曲径通幽,别有洞天。
最有名气要数张家大院,推开厚重的木门,跨过又宽又高的门槛,三间门面为大厅,是过去经营的门店,半人高的青石墙基,再往上的建筑物,全是又粗又圆的柱子,厚厚的木制阶梯楼板,全木制的屋子,榫卯结构,不见一颗铁制钉子。大院共两层六重,一重房屋一重天井,宽敞明亮,楼上还有瞭望哨。屋内过去的神龛还在,太师椅威严,分立两侧。内厅天井一株天竹,主人介绍,不下百年,依然青枝绿叶,健硕劲壮,张家可谓世代书香人家,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主人是刚退休的中学教师,接过话头说,父亲88岁还订阅《参考消息》,听《新闻和报纸摘要》,雷打不动,直到离去,可见文化的力量。
从张家大院最后一重房屋,推门而出,溪流从南流向北,过去臭气熏天,现已大变样,经溪内清淤,雨污分流,生态护岸,共同动手,共守文明,共同缔造,才绘就今天的水清景美岸绿。
摆动的筛草,游动的小鱼,动植物找到宁静的港湾,小河溪又回归昔日溪水洄澜的胜景。一群妇女围着修葺一新的月塘口袋公园,欢快地蹦着跳着,双人舞,广场舞蹁蹁起舞,评书,大鼓,各有千秋,分外热闹,大家精气神足得很。
向东北望去,澴溪文体广场,一派生龙活虎,拍球、传球、投球,三分球的叫喊声,不绝于耳。
正逢热集,新街人头攒动,摩肩接踵,又回到过去热闹场面。味道好,要数小河千张包炸油条,千张又薄又软和,卷起来不断裂,筋道得很,油条焦黄,吃起齿颊生香。小河滑鱼滑肉,炸藕夹炸圆子更是传统美食,门庭若市,一边是油锅翻滚的炸货,一边是堆起整筲箕的成品,观者众买者多,扑鼻的香气惹得人垂涎欲滴,不买一点,对不起上一回街。东河土豆,好吃不贵,余坡萝卜,不吃后悔,毛笔字写在包装盒的纸板上,刚劲有力,真是蔬菜行里文化人。
在新街的拐弯处,轻轻推开紫墨轩大门,一位老先生正在指导一群少年、儿童,描红、临贴、鉴赏、錾刻,一幅幅历代伟人錾刻作品在案几上摆开。描红小儿的描得有模有样,临贴少年篆隶楷草,有板有眼,錾金雕刻,纹路清晰可见。老先生是民间錾刻非遗传人、书法家张玉义,他还用篆书抄录全套《三国演义》,视为珍宝。虽年近八旬,精神矍铄,目光炯炯有神,教育下一代乐此不疲,不遗余力。
小河溪明清古街如一部刚刚合上的书,等待慧眼识宝人一页页翻起,传播。古街渐渐老去,成为活的历史,新街传承着老街的文脉,古朴与繁荣巧妙地融合,书写着小河溪今天的华彩篇章。
小河溪,小而美,是一个来了就想住下的地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