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心得(第二百六十七集) 罗国正 (2024年9月) 3226、要了解一个人的思想倾向和精神境界,主要从这个人的哲学观点、美学观点和生活方式中寻找答案。 3227、现代诗人柳亚子,江苏吴江县人。他的主要美学观点如下: 1、他认为诗词是推翻压迫和革命战斗的武器。 2、他又认为龚自珍的诗是“三百年来第一流,飞仙侠客古无俦”。 3、他赞颂陆游:“放翁爱国岂寻常?一记南园目论狂”。 4、他推崇丘逢甲的诗歌;评邹容的《革命军》有威力和战斗性。 5、他抨击同光体宋诗派的美学思潮。认为他们故作艰深,而内容浅陋,沽名清高。 6、“余与同人倡南社,思振唐音以斥伧楚,而重布衣之诗,以为不事王侯,高尚其志,非肉食者所敢望。” 7、强调我国戏曲的优秀传统:“顾我国民非无优美之思想与刺激之神经也。”认为演“媚神”祷福,或演腐化享乐的玩物,实是“民族之污点”。 8、主张戏曲促使人人“崇拜共和,欢迎改革”。 柳亚子的美学观点与他心气甚高、爱国情怀、平等的思想、所追求的目标和从事的活动有很大的关联。他受章太炎、蔡元培、邹容等的影响,倡言革命,1906年加入同盟会,主持南社二十馀年,解放后,历任中央政府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中央文史馆副馆长等职。他强调民族意识,积极发奋的精神、尊重平民、鄙视权贵。反映出他在诗歌和戏曲的美学观点是将文学作为重要工具来反映出民主性和革命性。 3228、现代教育家、美学家、语言学家、翻译家陈望道是浙江义乌县人。他的主要美学观点如下: 1、重视各民族各时代的审美差异性和共同性。 2、“以变化作为经常,以不变为变态”。 3、趣味的形式“它也常开展自己,增大自己,常开创了种种新的形式与种种新的快美以丰富自己。” 4、认为审美趣味不是直线发展,而是散射状。审美标准“并不是什么单一的或者绝对的,只是复数的,相对的”。 5、“人底生活为最重要的”,“以它为第一个意识底成因,以为意识趣味是随经济组织底进步而进展”。 6、在平民里发现“人们渴慕的美质”,学会“怎样地爱人,怎样地按牺牲自己完成别人的精神,又将指示我们,什么是人类高贵的任务,甚至是人类生活底本真。凡是我们在图书馆中不能看见的一切的真、的美、的善,在哪里都将随时可得。” 陈望道重视不同主体的动态、变化、发展的审美趣味,注意到各民族、各时代的审美差异。认为审美趣味的发展不是直线的、单一的、绝对的,而是散射状的、复数的、相对的。他还认为社会生活、实践对人的审美影响是最重要的,是第一意识的成因,这种意识趣味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他主张文学艺术可以从平民身上发现美的本质,发现什么是人类生活的本真、本美和人类的高贵任务。 陈望道的美学观点与他的经历、知识结构、对美学的情结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他是第一个翻译《共产党宣言》的人,可知他对中国影响之大。他的故居至今还有很多人去参观。1920年3月他回到浙江义乌市分水塘村老家,在柴房里静心翻译出《共产党宣言》,这颇具象征意义,同年8月中文全译文《共产党宣言》正式问世。年底,他继陈独秀主持《新青年》编辑工作。次年底,中共上海地方委员会成立,他当首任书记至1922年1月。他在青年时就读浙江之江大学,1915年赴日本留学,毕业于中央大学法科,他曾任《民国日报》副刊《妇女评论》主编。1949年后历任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兼文化部长、华东高教局局长、复旦大学校长、教授等职,他的美学思想比较集中在《美学概论》、《实证美学的基础》等著作和文稿上。 陈望道对美学的研究是有雄心壮志的,他一生花了大量的时间去探讨美学,虽然到晚年,他的主要精力用在修辞学上,已较少涉足美学。但他所取得的成果,对中国美学的发展、影响是值得重视的。他的美学思想体系是强调建立实践主体上。他把审美作为主体对世界的一种重要把握方式来对待,是人的感官与对象世界、或现实的一种反应关系。他并把真、善、美作为最高的三大价值。他以问题先行的研究思路来探讨美学。一方面他接受现代西方科学的理念,另一方面又根据需要选用中国传统思想中的资源和理论范式,来筑建自己的美学理论。他的《美学概论》一经问世,曾被很多学校选作教材。他在《美学纲要》中认为,蔡元培是中国的美学先驱。他把美、审美活动和人联系在一起,强调没有人就无所谓美。他所讲的人,是主体的人,是与自然、客体相对而言,是主客二分、心物二元的语境下的主体。他在《美学概论》中认为艺术中美的主要对象和题材是自然和人体。艺术是美的集中体现,艺术来源于生活、反映生活、比生活更深刻、更有感染力,要高于生活,要将真和善融入内容中,从而确立现实、主体、创造、艺术的四者关系模式。他把美与审美理解为不仅仅是精神活动,更重要的是一种主体的物质实践活动。他强调个人的审美趣味受到社会情形、思潮、经济、政治、自然环境、对物质活动的决定的影响。他用“混合情感”来说明美感的复杂性。而主体观念是他美学体系的核心。人们应该知道,主体问题是近代以来具有世界性意义的人文科学的核心。陈望道是明白到这问题的,他是以“人学”的大视野来思考美学问题。人作为知识、伦理、审美、实践的主体,自然有美学应得的位置。他把美分为:自然美、人为美、空间美、时空混合美、静美、动美、视觉美、听觉美、味觉美、形式美、内容美、崇高、优美、悲壮和滑稽。他注重视觉美和听觉美(这显然是受黑格尔等的影响,本文作者认为 :不同行业、职业、爱好,对美感的侧重是不同的)。形式是繁多的统一。在陈望道那里表述为“统一而有变化”,“变化中能统一”。在他的论述中,使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不多,而“美的境界”是其中非常显眼、重要的一个。可惜的是他在《美学概论》中,没有将“美”、“美的境界”、“艺术”作出严格的划分。 时代在飞速发展,陈望道的美学思想和影响力也渐渐地减弱、甚至被很多人淡忘了。但他在中国对美学的发展和贡献,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人物。虽然他大部分的理论不是原创的,不少是从外向内移植的,他却能融入部分中国传统文化。在西风东渐强劲的年代,中国不少美学研究者,以德国观念主义传统为依归,而他的美学思想则是以主体的物质实践为基调,并在中华大地推广、普及,不只为美学界吹来了新的空气,还对于很多处于“美盲”的人们来说,也是“及时雨”。由于受到当时世界整体对美学认知水平的制约和时代的局限性,陈望道还没有准确地回答美学方面很多重要问题、或得出明确的定义,但他努力通过举例、比喻、描述、具体地、物像地、直觉地、可感地的方式,间接地说明问题,也是用心良苦的。这也反映出形象思维固有的局限性,达不到抽象思维的高度概括、总结、准确定义的学理效果。尽管如此,陈望道是一个时代具有多种标志性的人物,中国历史及中国美学史都将记载着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