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荆州李埠长江公铁大桥北岸建设现场。
□ 记者 胡嫚嫚 卢艳 胡威虎 通讯员 农帮示
“如今,塔吊司机不需要爬到高空的塔吊室,只需在地面的控制室就可以实现塔吊操作。”近日,在荆州李埠长江公铁大桥北主塔的建设现场,中建三局三公司李埠桥项目副经理兼技术总监何承林介绍,北主塔建设已升级应用“造塔机”2.0版本,该装备集成智能养护系统、智能监测系统和自动布料系统,有效提升主塔塔柱施工的安全性和施工效率,让桥塔高空施工如履平地,建设跑出“加速度”。
李埠长江公铁大桥位于荆州区,桥北岸为李埠镇,南岸为弥市镇。大桥全长约7.9千米,跨江主桥长1723米。大桥下层为双线高速铁路和四车道城市道路,上层为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是集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城市道路“三位一体”的过江通道。大桥2个主塔墩均采用钻孔桩基础,其中,北主塔高215.5米,共分38节,目前已进入第4节施工阶段,预计2026年初北主塔封顶。
作为世界最大跨度钢桁梁斜拉悬索协作体系桥,李埠长江公铁大桥在建设过程中尝试了多项科技创新技术。锚碇是一座大桥的“基石”,也是“定海神针”,由沉井和锚体组成,对大桥百年安全耐久至为关键。李埠长江公铁大桥采用斜拉、悬索协作体系,一跨过江,主跨长度1120米,全长1723米,共设南、北两座锚碇,建成后将承载大桥主缆拉力,共同拉起大桥主桥。其中,北岸锚碇设计为重力锚,总重45万吨,采用沉井基础,沉井长和宽分别为76米和68米,约为12.3个标准篮球场大小,沉井高32.5米,共分6节。
今年9月初,中建三局三公司李埠桥项目团队在沉井底部及侧壁关键部位,埋设189个高精度传感器、4套GNSS北斗定位系统,通过它们可实时采集沉井下沉期间的结构应力、几何姿态等关键参数信息,实现智慧化、可视化监测监控,精准完成第1次下沉。
“第2次下沉计划采用的是不排水下沉工艺,预计12月进行。”中建三局三公司李埠桥项目副经理邓义介绍,李埠长江公铁大桥北岸锚碇沉井第2次下沉将采取智慧龙门吊,通过集成平台将龙门吊的设备集成到控制平台,一键启动,实现全过程无人化、少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