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年味 文/魏家锋 过年,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也是万家团圆的日子。中国人的过年,一般围绕新春贺岁、祭祝祈年为中心,以除旧布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丰年等活动形式开展,内容丰富多彩,热闹喜庆,年味浓郁,凝聚着中华文明的传统文化精髓。 小的时候,我是非常喜欢过年的,那时候父母都还年轻。每到年关,父母总是做各种好吃的,油炸各种零食,如油炸多味花生、麻花、卷耳朵、翻卷等,品种多,还腌制一些腊鱼、腊肉、香肠,做鱼糕、蒸肉等。为了腊月三十全家团圆,父母还在集镇上买回一些特色的菜品,以丰富年饭品种。从记事时起,只记得腊月三十大早,父母就起了床,为我们准备年饭。有的家庭是早年饭,也有些家庭是中午年饭,还有些家庭是晚年饭,根据各自情况而定,反正就在那天,年饭肯定是要吃的。我家是中年饭,因哥哥姐姐都参加工作且结婚生子,就在当天,他们会拖家带口赶回来吃年饭。 年饭是很有讲究的,等菜上齐后,一家人按照辈分和大小,各自安坐,由我在家门口放了挂鞭炮。听父辈说,鞭炮可不能小,也不能短,鞭炮炸得越响,来年日子响当当,鞭炮炸得久,证明好日子长长久久,因此各家各户都是拿最大最长的鞭炮炸。这天也是家人最开心的,能喝酒的就倒上酒,先从长辈开始敬,说上几句祝福话,然后一饮而尽,再由小的敬大的,最后由长辈敬小辈。当然,我那时还不会喝酒,父亲早就准备了香槟,大口吃肉、大口喝着香甜的香槟,还能收到父母和兄长、姐姐、姐夫给的压岁钱,那时候我的心情无比愉悦,开心至极。 年夜饭继续吃中午吃剩下的,如果没有了,就重新做,照样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举杯畅饮,说着吉利的话,道着开心的事,在欢乐中守岁。我是不会守岁的,一般熬到十半点左右就睡去。十二点过后,一阵鞭炮声,唤醒了沉睡的我,接下来是一阵鞭炮雨,“吡里啪啦的”,响彻沉睡的天空,顿时家家户户都燃起了鞭炮声,足有半个多小时后,夜再次恢复了沉睡,天空又变得宁静了。 凌晨,天隐隐亮,家家户户再次燃起了鞭炮声,各家各户嘻笑言声,晚辈向长辈拜年,弟弟向哥嫂拜年,祝福新春贺岁。此时的母亲早已为我准备了新衣服、新鞋子、新袜子。总之,一切都是新的,一般的情况下,一年就这一次穿的全是崭新的,那心情啊,比吃了十斤蜂蜜还要甜。父母每人端了一碗鸡汤,油腻腻的,在那个缺吃缺穿的年代,这些油腻腻的食物,对我们来说是多么的香甜可口,一口下去,那滋味爽得很,顿感香甜可口、回味无穷,这还真不是现在的小孩子能体会的。再就是拜年,走村窜户,挨家挨户,拿着鞭炮,拿着过年的礼物,你来我往,遇人就双手抱拳,开心的说着祝福的话,小辈向老辈,大的向小的,互敬互动,有说有笑,热情点的就端上几个菜,邀请客人饭桌上喝上几杯,年长的还给年小的发红包。红包钱不多,几块钱,最大的50块钱,收到这样的大红包,我是非常开心的,总是紧紧的放在最里面的口袋里,生怕一不小心就掉了。 上午十点多钟左右,父亲就带着我们三兄弟,骑着三八大杠,一人一辆,后面座位上载着一个大箱子前往老家,给爷爷奶奶、叔叔婶婶和舅舅舅娘等拜年。我是家中的老幺,一般我的三八大杠的后面座位上是不用载东西的,可能是父亲对我不放心,生怕骑不稳把东西给摔翻了。 到了老家,爷爷奶奶早就在家门口等着我们,一见到我们,鞭炮声响起。对于我们那里的风俗,与神农架周边的远远不同,如果主人家放鞭炮,那是欢迎他们最珍贵的客人,如果只是一般的亲戚朋友,一般是不用放鞭炮的,当然,到亲戚家去拜年,主人家一般是会放鞭炮的,哪怕鞭炮小点、短点,也要放,这是礼节。而神农架及周边的风俗就不同了,到别人家拜年,拜年的人都要拿鞭炮到别人家门口去放,哪怕不拿礼品都行,有的还要到故人坟上去放鞭炮,在我们老家是没有这个习俗的。 正月十五之前,我们那还视为过年,小时候的我,喜欢放鞭炮,什么电光炮、麻雷子、旗火、炮打灯儿、太平花、炸鞭、烟花等,品种多,我喜欢买电光炮拿到水库里或湖里炸鱼,再或者把点燃的鞭炮将一个狗盆罩着,等鞭炮响起,狗盆就被鞭炮炸得老高,逗得观看的人哈哈大笑。那时候这种鞭炮不算贵,一元钱两盒,一盒二十五个,有时候是父亲买的,有时候是自己买的,用压岁钱买的。 而现在的年味,却走了样,也许是现在的生活好了,平时就能吃到过年才能吃到的美食,也能穿到过年才能穿上的新衣服,还可以通过现代科技随时与远在千里的亲人视频聊天,过年也就成了一种摆设,对现在的小孩也就没那么向往了,更体会不到我们那个年代的年味。 因妻子值班,今年过年,我们是在松柏过的。一家三口,加上老丈人、大舅哥,外加姨姐一家三口,共八人。神农架是林区,森林防火是神农架天大的事,在神农架过年,是不允许燃放烟花爆竹的,集镇上是买不到烟花爆竹的,也就缺少了燃放烟花爆竹的年味,但还有些“胆大”的居民,偷偷的放了些烟花爆竹,为新春增设了不一样的年味。 我本想找个护林站陪护林员过年,体验一下护林员是如何过年的,但妻子不赞成,说护林员们就很辛苦了,你去了,不是给别人增添负担吗?说的也是,毕竟我去了,他们也不会怠慢于我,最少还得搞个火锅,外加几个菜,还得准备几瓶好酒。当然,酒我早就准备好的,再带上家里卤好的鸡爪、鸡翅等等,一些微不足道的凉菜我当然还是要带些去的。 已是知天命的年龄,早上睡不着,我起得早。妻是个勤劳的女人,非常贤惠,更是体贴的好女人,之前在我的文章里就介绍过,娶了她,是我一生的财富,更是我前生修来的福报。在妻的张罗下,我配合她,开始准备中午和晚上的年饭。八菜两个火锅,火锅代表新的一年我们日子红红火火,八菜寓意来年发点小财,中午和晚上尽量不重复,这就得准备四个火锅和十六个菜。这虽然不是我们在神农架过的第一个年,但也是年饭里参与的人最多的,当然是要精心准备。 我洗菜,妻子切菜,然后再装盘,两口子分工协作,有说有笑,和谐快乐。见我们早早在厨房里忙活着,老丈人也起来了。别看他已是86岁的风烛残年,但他还是精神抖擞,除十几年前给我带了一年多的孩子,就一直生活在一个叫屏墙的小村子里,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朝九晚五生活。老丈人抽烟喝酒,样样都沾,听说年轻时,两样都特别利害,就是现在,喝酒,我也比之不过。老丈人是个讲究之人,在我这里,他从来不在家里抽烟,因为我不抽烟,每次抽烟,都是我陪着他到外面一边散步一边抽,抽够了,我再带着他回来。他喜欢看电视,但耳朵不好使,听不太清楚,每次说话,都是妻贴近他的耳朵边跟他大声说,他才能听见。他电视迷,只要没事,他可以整天坐在电视机旁,用眼睛看,大舅哥说他喜欢看战争片。老习惯,我打开电视机、空调、烤火炉,调好他喜欢看的战争片,再端上一杯泡好的热水茶,拿了一些零食,便招呼他坐在烤火炉的旁边看电视。 神农架的冬天是特别冷的,只开空调家里是不太暖和,还得开烤火炉,这样才能将家里温度升到十几度,保证家里的暖和。简单的煮上几个饺子,也把大舅哥叫了起来一起吃,妻子说少吃点,先填填肚子,等一下还要吃年饭。 简单的年饭,也是妻子精心准备的,看得出,她是花了心思。因姐夫不食牛、羊肉等,妻子准备了土鸡火锅和鲟鱼火锅,还有几个特色小菜,六荤二素,当然,也不能少了全鱼,我准备了一瓶好酒,饮料和红酒等,十二点准时开始年饭。八个人,围着桌子,老丈人坐中间,从长辈到小辈,从年长的到年小的,大家各自安坐。 没有鞭炮声,但我们推杯换盏把酒言欢,好不热闹。姐夫平时是不喝酒的,但那天是年饭,也拿起了小杯,给老丈人敬酒,一杯一杯,杯杯而尽。说真话,年饭,我们喝的不是酒,喝的是新年的祝福;喝的不是酒,喝的是一家人的情怀;喝的不是酒,喝的是祖国日益强盛,人民富足安康……! 年饭上,大家心情愉悦,不知不觉,一瓶酒已见底,我准备再拿一瓶时被他们阻止。姨姐子说,喝好就行,晚上再喝。妻子也说少喝点,我只好作罢,晚上继续。 年夜饭姐夫不胜酒力,也就没有喝酒,我陪老丈人和大舅哥少喝了几杯,因为中午喝的酒还没有醒。 大年初一,妻子值班,我便早早起床,做好早餐,叫上老丈人和大舅哥,每人一碗饺子,再开车送妻子去值班。 没了鞭炮声,也没有挨家挨户窜门拜年声,更没有人来客往的祝福声,现在的年味还真是失去了往日的年味,感觉和平时没有什么区别。初二一大早,我们提前吃了中饭,便收拾行礼和拜年礼品,前往兴山县、新华镇几个姐夫家拜年。在农村,年味还是比城里要浓厚。特别是在兴山县农村,在那里,不仅可以燃放烟花爆竹,还可以与亲人们围座在烤火炉前推杯换盏,道着客气祝福的话,喝着地道美味的酒,品着姨姐子做的地道的农村菜,虽不及小时候的年味,但还是比城区的年味浓厚了许多。 当然,刚进知天命的年龄,今年我的脾气还真有点火爆,也许是酒量下降,更或许我是真的想念母亲,对于远在千里之外的幺儿,虽不能时时陪伴在她的身边,但一天一个电话,那是我雷打不动的思念,希望母亲能长命百岁。 年味里有说不完的故事,道不尽的风情。过年饱含着人们对吉祥如意的向往,对和谐美满的渴望,对至善至美的执着追求。无论习俗和传统怎样变迁,年味,依然是让人最眷恋的味道。我希望年味还是要有原来的味道,让我们的子孙后代能品尝到什么是过年! (作者于2025年2月7日有感而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