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三月三,又悄然来临,黄梅县城仿若被大自然温柔拥入怀中,处处洋溢着盎然春意。微风轻柔拂过,带来泥土的清新、花草的芬芳,更有那独特的菜粑香气,丝丝袅袅,在街头巷尾肆意飘散,萦绕在每一个黄梅人的鼻尖,不仅勾起了人们对春天的无限向往,更唤醒了心底那份浓烈且深沉的乡愁。 在黄梅,菜粑堪称历经数百年传承的“饮食瑰宝”。每至三月初三,家家户户都投身于一场热闹非凡的美食盛宴——制作菜粑。老人们常说,三月三吃菜粑,能祛邪迎福,保佑一家人在新的一年里平安顺遂。这一习俗代代相传,早已深深融入黄梅人的生活,成为连接黄梅人情感与记忆的坚固桥梁。 菜粑,是黄梅独具特色的传统小吃。其外皮选用精心研磨的粘米粉制成,细腻而富有韧性,就如同黄梅人既温柔又坚韧的性格。菜粑的内馅搭配丰富多样,每一种组合都别具风味。腊肉与酱干搭配,咸香醇厚,每一口都饱含着岁月沉淀的味道,细细品味,仿佛能听到往昔的故事在舌尖娓娓道来;腊肉与笋尖搭档,鲜嫩脆爽,将春日的清新与浓郁的肉香完美融合,一口咬下,春天的蓬勃生机在口中瞬间绽放;腊肉与粉丝组合,爽滑劲道,带来丰富多变的口感体验,每一口都是对美食探索的意外之喜。除了腊肉,新鲜猪肉也能与各类食材碰撞出奇妙的美味火花,食材搭配全凭个人喜好,这正是黄梅人对美食包容与热爱的生动体现,彰显着这片土地开放多元的饮食文化。 制作菜粑,既是一门手艺的传承,更是情感的传递。天还未亮,厨房便热闹起来。粘米被仔细淘洗干净,在石磨的吱呀声中被研磨成细腻的米粉,随后放入大铁锅中翻炒,直至米香四溢。那熟悉的米香,是家的温暖味道,是童年记忆中最亲切的烟火气息。焯水后的芥菜被切碎,与米粉充分混合,加入适量清水,揉成不粘手的面团。准备馅料的过程十分讲究,腊肉切成均匀的小丁,酱干、笋尖、粉丝等食材也都被精心处理,每一个步骤都饱含着制作者对家人的深情,每一次搅拌都倾注着对传统美食的敬畏之心。 小时候,三月三是我最盼望的日子。奶奶总会早早起床,为一家人精心准备菜粑。我搬来小板凳,乖乖坐在厨房的角落,目不转睛地看着奶奶。只见她动作娴熟,手指灵活地将馅料精准地包入粘米皮中,一个个小巧可爱的菜粑便在她手中诞生了。我满心好奇,那些普通的食材,怎么经过奶奶的手,就变成了如此诱人的美味?如今回想起来,那是岁月沉淀的智慧,是亲情赋予的神奇魔力。 蒸锅里热气腾腾,菜粑的香气弥漫开来,馋得我直流口水。我守在锅边,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盼望着第一笼菜粑快点出锅。奶奶总是笑着递给我一个,轻声叮嘱:“小心烫,慢慢吃。”我双手小心翼翼地捧着热乎乎的菜粑,轻轻咬上一口,粘米的甘甜与馅料的鲜美在口中瞬间交融,那种满足感至今仍让我难以忘怀,成为我记忆中最温馨的画面。 奶奶做的菜粑,味道格外鲜美。她手法娴熟,每个菜粑都包得圆润饱满,蒸熟后外皮呈现出淡淡的浅黄色,内馅鲜美多汁。奶奶常说:“菜粑要用心做,才能有好味道。”那时候,我总喜欢围在奶奶身边,听她讲述菜粑的故事。奶奶说,菜粑与黄梅的四祖寺道信大师还有一段渊源。相传,道信大师修行时,当地百姓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大饥荒和瘟疫,为了帮助百姓渡过难关,道信大师苦思冥想,最终找到了菜粑的制作方法。百姓为了铭记大师的恩情,便将这一美食在民间流传下来。这个传统故事代代相传,菜粑也承载着这份厚重的历史文化,成为黄梅人心中的精神寄托。 长大后,为了生活四处奔波,童年的味道渐渐被忙碌的生活所掩盖。直到有一天,在城市的某个角落,我偶然闻到了那熟悉的菜粑香气,刹那间,儿时的记忆如潮水般涌来。奶奶的笑容、厨房的温暖,还有那些充满烟火气的旧时光,一一清晰地浮现在眼前。那一刻,我才深刻地意识到,菜粑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是我与故乡、与过去紧密相连的情感纽带。 如今,每当回忆起奶奶做的菜粑,那已不再仅仅是一种食物的味道,更是一份深深的眷恋。它承载着奶奶对家人的关爱,承载着黄梅独特的风土人情,承载着我无忧无虑的童年。无论岁月如何变迁,故乡菜粑的香气,都将永远萦绕在我的心间,成为我生命中最珍贵、最难忘的记忆,在岁月的长河中闪耀着永恒的光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