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湖北人的勇毅和气节 湖北被誉为“千湖之省”,扼长江而控五湖,素称“九省通衢”;沃野千里,水土丰茂,自古有“湖广熟天下足”之说;以“荆楚文化”而享誉华夏、蜚声中外。武汉作为湖北的省会和中部地区最大的城市,一直以来被誉为“英雄的城市”“首义之城”,创造了“每天不一样”“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城市精神。而湖北人的勇毅和气节却由来已久,与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和荆楚文化一脉相承。 屈原是楚文化的集大成者,因得罪贵族集团和受小人谗言,多次被贬黜,在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悲愤交加,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他的爱国精神和崇高品格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对后人影响深远。人们为了纪念屈原通过吃粽子、赛龙舟等习俗来缅怀他,这就是端午节的来历。 “荆楚多义士,正气美名扬。”湖北人的勇毅与气节表现在敢为人先,忠义正气。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描写了众多的历史人物和荆楚义士,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明代诗人杨慎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把他们演绎得淋漓尽致,荡气回肠。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躬耕襄阳的诸葛亮,他的《出师表》和《戒子书》影响深远;有“神勇无比”“忠义无双”被誉为“武圣”的关羽;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一代枭雄曹操;有“生子当如孙仲谋”的孙权。他们各自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不懈奋斗,逐鹿中原,荆楚之地多为三国古战场。 公元725年,唐代大诗人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来到湖北,隐居安陆十年,留下众多(有记载的106首)脍炙人口的经典名篇,如《将进酒》《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等等,“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可以说这样的千古绝唱数不胜数。也许是李白太有才了,读他的诗怎么形容他都不为过,韩愈形容他“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杜甫形容他“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台湾现代诗人余光中形容他“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诗仙的诗离不开亲情友情和才情,离不开美景美酒和气节。有诗为证“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李白在长安因得罪宦官高力士,被唐玄宗“赐金放还”,从此放浪形骸,“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电影《长安三万里》再现了盛唐时代的李白,创造了不错的票房和李白文化魅力。 说起湖北人的勇毅与气节,当然少不了宋代大文豪苏轼。公元1079 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虽生活清苦,但并不消沉。1082 年的寒食节,他触景生情,写下了两首《黄州寒食诗》。其一:“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这首写寒食节的墨宝在中国书法史排名行书第三。东坡居士在黄州不仅仅亲自耕种,还交友与山林,吟诗作画,著名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人生哲理和旷达超脱的人生态度。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在大别山,在湖北黄冈的红安、麻城和孝感的大悟,这里是红色革命的“摇篮”,涌现出了众多的新中国开国元勋和将帅,被称为“将军县”。黄麻起义让“星星之火”在这里燎原;在这里建立了著名的“红四方面军”,有徐向前、徐海东、刘华清、王树声等众多将帅;新四军第五师在大悟打响了“中原突围”第一枪;在这里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开启了全国解放的序幕;在这里成长了两位新中国主席董必武和李先念……无数的革命前辈、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才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 在湖北、在武汉三镇流传着众多关于勇毅和气节的英雄故事。有地名故事如俞伯牙和钟子期《高山流水》觅知音的“古琴台”,有“卓刀泉”“汉阳造”“姑嫂树”等等;有旧社会武汉人为了谋生一条“扁担”闯码头的故事;有现代首义广场、施洋烈士、中山舰、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万里长江第一桥等等;有吴天祥、徐本禹、肖栋栋、98年抗洪抢险英雄群体;今有见义勇为的“白车侠”杜志军、“灰车侠”沈鹏、依立拜“白龙马”的救人壮举……无数湖北人的勇毅前行,凡人义举,微光成炬,为湖北建成支点实现中部崛起贡献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