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6日23时,随着最后一方混凝土凝固,宜来高速宜昌段渔洋河大桥右幅中跨精准对接,实现顺利合龙。 当晚7时,记者来到宜来高速二标施工现场,看见渔洋河大桥工地灯火通明,在混凝土泵车轰鸣声中,数名工人手持振捣棒,在合龙段作业面上进行浇筑作业。 “每层浇筑厚度不超过30厘米,振捣必须均匀,确保不留气泡。”技术员手持红外测温仪,紧盯桥面温度变化。此时桥面实时温度显示为8℃,符合预设合龙温度,为结构应力控制打下基础。 渔洋河大桥为全长538米、主跨118米的连续钢构桥,主墩为120米空心薄壁墩,地处构造剥蚀溶蚀丘陵区,V形河谷切割深度达183米,顺向岩地质风险极高。“就像在‘酥皮蛋糕’上搭桥,稍有不慎就会引发岩体滑移。”二工区技术负责人伍金玉介绍,团队创新采用“有线源分析”技术,通过22组传感器实时回传数据,配合BIM模型及Magdas软件动态修正施工参数,最终将合龙段高程偏差控制在5毫米以内。 面对复杂地质条件,建设者以数字化手段破局,施工期间联合长沙理工大学,共同形成“基于无人机与自动扫描机器人的高墩施工质量控制技术”科研成果并发表,利用主墩预留的8组监控元器件,使120米高墩沉降监测精度达到0.1毫米级。 此次浇筑的19.9立方米C55聚丙烯纤维混凝土,在接近150米的泵送高度下,采用智能拌合及数据实时上传系统,前后场均安排专业检测师检测每盘混凝土,确保了此次超高墩混凝土泵送的顺利进行。 “合龙段相当于桥梁的‘关节’,温度、荷载、形变必须完美匹配。”生产副经理欧邦海指着监测屏幕上的三维应力云图解释,通过72小时连续监测,团队成功将混凝土收缩徐变对结构的影响降至0.01%以下,为后续桥面施工扫清隐患。 目前,大桥西引桥30片梁板已全部预制完成,施工人员正以每天5片的速度推进安装。右幅桥面护栏施工将于3月启动,左幅计划5月合龙,预计6月底全桥具备通车条件。
(记者宋钰杰、通讯员金明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