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邻国日本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就已经全面进入老龄化社会。有资料显示,直到今天65岁以上的老年人自杀率仍然是全球平均水平的近两倍,更让人揪心不解的是,许多自杀都发生在老年人退休后不到五年时间内。 窃以为,在这个触目惊心的现象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个被人们忽视的社会问题,即退休不只是人生的一个阶段转换,它可能是一场足以摧毁一个人的心理危机期。日本心理研究资料表明,日本每年有成千上万的新退休者陷入这种“退休危机期”状态:丧失目标感、失眠、焦虑、易怒、甚至抑郁。 与日本相比,我国关于退休老人的生活环境和老年人心理研究严重滞后,首先,我国缺乏系统的退休老人心理疏导体系。中国有个“关工委”,全称是“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是一个以组织老同志关心、教育下一代为工作目的与任务的群众性工作组织,而没有正视老年人“退休危机期”的心理健康指导机构。其二是社区支持网络薄弱,老年人社会参与渠道匮乏。大多数中国人的退休规划,仅限于财务层面,完全忽视了心理、社交和生活结构的重建。 更为可怕的是中国人口体量大,今年年初,国家民政部的预测,到“十四五”末,我国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大关,中国正在高速驶向一个前所未有的中度老龄化社会,但是我们的政府和相关部门却几乎没有为即将到来的“退休海啸”做好必要的准备。且这个群体的大多数人,可能会在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面临人生中最长的一个阶段——可能长达20-30年的退休生活。 放眼看世界,结合中国国情,要想让中国的退休群体,成功跨越“退休危机期”,杜绝退休老年人自杀现象在中国的发生,窃以为政府和相关部门要认真借鉴发达国家的研究成果,结合我国是做好四个方面工作: 一是要迅速建立新的关注退休老人日常生活机构。退休老人工作消失后,时间成为最大的敌人。各级组织可以利用退休人员欢送会、老年大学或基层社区,开展退休人员心理辅导,指导老年人在退休前就开始规划退休后的“生活时间表”,确保每天都有明确的目标和活动。二是要加快重建或完善退休老人的社交网络。退休后原有的工作关系会在半年内消失,这种工作关系社交的坍塌是老年人抑郁的主要诱因。社区必须组织退休老年人主动构建新的社交圈,并坚持在退休初期每周组织3次集体活动,强制退休老人融入新的社交环境。三是要帮助老年人寻找新的成就感来满足健康心理的需要。发达国家的经验显示,退休老人要做好“三个支柱”工作:一项能提供学习满足感的爱好,一项能提供社会价值的志愿服务,一项能提供身体愉悦的体育活动。这三个支柱共同支撑起退休生活的意义,是退休人员获得成就感的重要来源。四是要认真做好财务规划,要让退休老人的有限退休金做到科学合理的安排。指导他们将退休金分为“生存基金”和“发展基金”两部分。后者专门用于尝试新事物、拓展生活边界,否则退休生活很快会陷入单调和停滞。 只有这样,在我国退休人员养老金压力增大、家庭结构碎片化、医疗成本上升、社区支持弱化的情况下未雨绸缪,真正认识到退休不是度假,而是一场需要全新技能和心态的人生挑战,才能有效度过退休的不适期,成功跨越“退休危机期”。([size=21.33333396911621px]湖北黄石市 [size=21.33333396911621px]刘旺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