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 张三异 ①《绍兴府志》序及译文
千年不倒的绍兴柯岩云骨 《紹興府志》序 张三异
漢分百二十郡,間參以藩邸,不則鹹郡之,而州邑屬焉。會稽郡其古乎哉。夫道之古者,貴予以維新;績之古者,貴予以厘飭,循循焉未善也。禮從俗,而疏大小戴②者謂千裏不同風,百里不同俗。班固稱雷百里所震同,建侯如之。然則郡之統邑也綦重哉。吏不必長子,孫大抵不離,風教者近是夫,是故三物六行振興,斯民月吉讀法不已。取古芳名懿行與為觀感,亦曰斯事重大。苟可以裨風教,則亟起而圖之,郡志其一端也。我國家禦大一統,亟征外志,期得匯輯成書,與天下蒸蒸相觀而善。蓋內以是行得外,斯應上;以是倡得下,斯承方。
茲紹興密邇省會,幅員之舊,黔首之繁,賦役遵乎古額,人文甲於江東。
明代绍兴知府汤绍恩留下的手迹 治漸安堵,而坐使古志放失,近百年不復修舉,守厥土之謂何。然先是嘗計之矣,故越志始自辛亥秋。集諸薦紳相與圖維有日,而邑令猶有瞿然卻顧以難之者。何難乎?爾難其核也,難其慎也,難其公也。餘曰:否否。文獻可征,事出毅然,毋脫簡,毋傳疑,毋徇名,毋卮說,毋雷同,毋避怨,凡志皆然。郡與邑亦猶是耳。旋有以厥義詳略進而請者,不得已先與邑令約。夫志猶史也。史法多端,天地人略盡之。古者野有分星,斯逾錢塘以東宿牽牛,陽氣所升也。二至晷景其洽符無盈縮乎?敬授人時厥義一。地號吳越者三,春秋時以越受吳。朱文公謂山陬南至海澨北來,故寒燠之氣正。 清 · 张三异 《绍兴府志》序(康熙22年刻本50卷) 今茲原隰亙,蓄洩有方,故道井井,民其不荒於嬉乎?即乃康功厥義二。虞夏氏而後,聖風如覩,應接道上不暇,僅以地靈致人傑乎?《越絕書》、《孫吳志》事功不足尚,尚夫吾道之南,理學宗風,斐然不墜,姚江肘腋間王文成得之致,如此間黎獻有足為守令師、應時徵聘者乎?匡吏不逮厥義三。三者備,而以邑達郡,光施譜乘,由是可以知分合矣。故曰志猶史也,志分而史合。邑猶郡,郡猶省也,邑分而郡合,郡分而省合。惟不失體國經野、揆文奮武至意,即發而為天官、地理、本紀、世家、列傳之彷彿,均不外是郡志雲爾哉。
在绍兴随处可见的风景 乃者德邁王公操觚治之。德邁餘同榜雁行也,政事文章,其能已見於天下,無俟餘贅述。而就志言志,則時經寒暑,獨出手裁,引例征辭,一歸史法。餘且於公餘之暇,特訂定焉,務協輿情,群相鼓舞,然後梓而出之,以庶幾大志之採擇葑菲不遺。蓋當此,文命誕敷群黎遍德、越固海隅郡哉。士若民承流仰沫,父老鹹扶杖觀也,行將頌天保③六章以慶。時康熙十一年長至日序。
张三异《绍兴府志》序 落款衿印(康熙22年刻本50卷) 【译文】 《绍兴府志》序 张三异
汉朝将天下划分为一百二十个郡,其间还夹杂着一些藩王的封国(地),若非藩国,就统统设为郡,州和邑都隶属于郡。会稽(绍兴)郡算得上是历史悠久的古郡了。对于历史悠久的地方文化和传统,可贵之处在于能够使其得到革新与发展;对于历史悠久的功绩和成就,可贵之处在于能够对其加以整治和规范,只是因循守旧、按部就班是不够完善的。
礼仪要遵从当地的风俗,而注解《大戴礼记》和《小戴礼记》的学者说,相隔千里,风俗就会有所不同,相距百里,习俗也会有差异。班固曾说,雷声在百里之内所及之处是相同的,分封诸侯治理地方也是如此。由此可见,郡对邑的统领是极为重要的。官吏不一定世代都在当地任职,但大体上,风俗教化的传承是有连贯性的,这就如同官吏和民众的关系一样。因此,要振兴 “六德、六行、六艺” 这三物和 “孝、友、睦、婣、任、恤” 这六行,让百姓每个月初一都不断地学习法令。选取古代的美好名声和高尚行为,让民众受到感染和启发,这也说明这件事意义重大。
《绍兴府志》中绘制的园林(康熙22年刻本50卷) 只要是能够对风俗教化有所裨益的事情,就应该迅速行动起来去谋划实施,编纂郡志就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
我们国家实现了天下一统的局面,急切地征集各地的方志,期望能够汇集编纂成书,让天下人相互学习、共同进步。从朝廷内部来说,通过推行好的政策和教化,能够使外部的地方得到响应;在上位者倡导,在下位者就会承接遵循。
绍兴府距离省会很近,其疆域范围依旧如旧,百姓众多,赋税和徭役都遵循着古代的数额标准,文化和人才在江东地区堪称第一。地方治理逐渐安定,百姓安居乐业,然而却让古代的志书散失,近百年来都没有进行修订,那么作为守护这片土地的官员,这怎么说得过去呢?
其实在此之前已经有过编纂志书的打算了,所以旧的越地志书是从辛亥(1671)年秋天开始编纂的。召集了众多士大夫一起谋划了很长时间,但县令中仍然有人对此感到迟疑并觉得困难重重。难在哪里呢?难在对资料的核实,难在态度的谨慎,难在做到公正无私。我说:不是这样的。只要文献资料可以考证,做事果断坚决,不遗漏重要内容,不传播没有根据的疑问,不徇私情追求虚名,不发表没有根据的言论,不盲目跟从他人观点,不回避可能产生的怨恨,编纂所有的志书都应该如此,编纂郡志和邑志也是同样的道理。
绍兴府衙“明镜高悬”的正堂
虞舜和夏禹的时代之后,仿佛还能看到圣人留下的风范,在道路上随处都能感受到,难道仅仅是因为此地的灵秀之气造就了杰出的人才吗?《越绝书》《孙吴志》中所记载的功绩并非最值得推崇的,更值得推崇的是圣人之道在南方的传承,理学的宗派和风范,光彩照人,从未衰落。在姚江附近,王阳明领悟了圣人之道并将其发扬光大,像这样的地方,有没有足以成为地方官员的老师、能够应时被征召聘用的杰出人才呢?这是志书应体现的对官员进行匡正和补充不足方面的第三个重要意义。
具备了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再从邑志推广到郡志,使志书的记载更加光彩照人,从这当中就可以了解到地方的分合变迁了。所以说志书就如同史书,志书是分别记载各个地方的情况,而史书是综合记载天下的情况。邑就如同郡,郡就如同省,邑志是分别记载邑的情况,郡志是综合记载郡的情况,郡志是分别记载郡的情况,省志则是综合记载省的情况。只要不违背治理国家、规划疆域、运用文化和武力的根本意图,那么编纂出来的志书,即使形式上有些类似天官、地理、本纪、世家、列传等,也都不外乎是郡志的范畴罢了。
绍兴博物馆 近来,王公德迈亲自提笔编纂这部郡志。德迈和我是同榜的进士,如同兄弟一般。他的政事才能和文章才华,早已在天下人面前展现出来,无需我再多做赘述。就编纂志书这件事而言,经过了寒暑交替的漫长时间,他独自精心裁定,引用例证、选取文辞,都完全遵循修史的方法。我也在公务之余,特意对志书进行了修订,力求符合民众的意愿,让大家都受到鼓舞,然后将志书刻板印刷出版,希望这部志书能够像古人采择葑菲之菜一样,不遗漏任何有价值的内容。
在当今,朝廷的教化广泛传播,百姓普遍受到恩泽,绍兴虽然地处沿海一隅,但这里的士人和平民都能沐浴在这美好的教化之中,父老乡亲们都拄着拐杖前来观看,人们即将吟诵《天保》六章来庆祝。
写于康熙十一(1672)年的冬至日。
绍兴的越王台 注:
1. 张三异(1609-1691),字鲁如,号禹木,湖北省汉阳县丰乐里(今东西湖区柏泉农场)人。清顺五年治戊子年(1648),乡试名列榜首,顺治六年己丑年(1649)进士。 初任陕西延长县令,正遇上旱灾和蝗灾。张三异夜露中求雨,组织百姓灭蝗,不辞劳苦,并捐资助赈,平价卖粮,救活不少灾民。县民因此为张三异建立生祠,列为当地名宦。不久,张三异升任南阳府丞。剿抚境内拐河响贼庾某等贼众,除首恶外,胁从者全部释放归农。此期政绩被收录在《南阳名宦录》中。嗣后,张三异转任福建邵武府丞,按例考核为上等,当地人在长虹桥建祠纪念他。后升任浙江绍兴府知府。
张三异在延长、南阳、邵武任职期间,凡前任断结不了的大案要案,他一接手即可断结,还平反了不少冤案、错案,有“片言断案”的美称。在绍兴任职期间,政绩更加卓著。
张三异家教严整,十分注意对后辈的教育培养。三个儿子伯琮、仲璜、叔珽都为官在外,他时常告诫他们:“汝辈第守祖父母‘清白忠厚,不爱钱,做好官’之训,尤以活人为念。”“宜缄默,毋自矜侈,宜省刑,毋多事以扰民……惟谦惟和,以宽以恕。”三个儿子均能恪尽职守,政绩显著(另有传)。他有胞侄17人,他给他们每人良田30亩,供他们读书之用。
张氏宗族人丁兴旺,同居一乡者达千余户。晚年张三异为宗族和地方公益事而忙碌。他为宗族修建祭祠,购置祭田,每年祭祀香火不断。他周济乡邻的贫困户,帮助办理婚丧大事;捐资数百金修建桥梁,方便乡民交通。
张三异才华横溢,作文不用草稿,下笔千言,神形兼备,与当时名家熊、刘不差上下。生平著作宏富,如《雪史》、《痴龙文集》、《诗家全体》、《来青园文集》、《廿一史弹词》等。康熙二十七年(1688)夏天,张三异近80岁,在躲避夏逢龙叛乱的兵祸途中,还著有《江城纪事》一集。 2.《大戴礼记》和《小戴礼记》西汉中期的礼制著作。主要区别在于编著人、篇数和成书来源。《大戴礼记》:西汉中期戴德编著的礼制著作。《小戴礼记》: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 3.《天保》即:诗经、小雅、天保。该诗共六章是由臣下对君主的祝颂。歌颂苍天神灵,祈求赐福于人。反映周人敬天保民思想意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