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宋荦为《来青园文集》撰序及译文
龟山南麓的汉阳晴川阁
来青园是禹木公(张三异)的私家庭園,位于湖北汉阳大别山(龟山)巘,南临大江,远眺黄鹤楼。康熙23(甲子1684)年妻刘氏(文林郎刘应贤三女)去世前,禹木公多半住在柏泉山庄,后移居汉阳府城之东,多住来青园直到去世。禹木公在世时诗、文刊刻已行世,其诗集曰《痴龙吟》(亦曰《痴龙诗选》)、文集曰:《痴龙文集》。去世后其长子鹤湄公(伯琮)次子别麓公(仲璜)将其诗文集重刊,诗集改名《来青园诗集》;文集改名为《来青园文集》合二为一称《来青园全集》。 康熙五十(辛卯1711)年三子鹄严公(叔珽)广搜秩文、秩诗的若干卷汇入原集,由鹤湄公主持、别麓公校阅刊行,这是最完善的刻本。鹄严公在“续刊来青园诗文后序”中写道:“先大夫少负隽才,长驰艺苑,自释褐以迄入仕途,历数十年来,笔墨之役,无少休息。诗若文殆未可更僕数......”其意:“我已故的父亲年少时就怀有卓越出众的才华,成年后在文学艺术领域声名远扬、纵横驰骋。自从开始踏入官场(初任官职)一直到在仕途上经历的这几十年来,始终从事着与文字相关的工作,从未有过丝毫的懈怠与停歇。他所创作的诗歌和文章数量众多,实在难以一一详尽列举……”
康熙五十(辛卯1711)年暮春之初,鹤湄公请西陂宋犖① 为《来青园文集》撰序(一),不久续刊。
《來青園全集》序一 宋犖 識 順治己丑,先文康公校士南宮,得人最盛,而張公禹木尤以文譽重于時。其後曆官南陽、樵川司馬及越州太守,所至卓然有聲。政事之餘閒,發為詩歌,以吟嘯其所志。其文章皆有為而作,作必有所勸誡,士大夫每傳誦之。予時獲嘗一臠,心儀久之,顧未讀其全集也。
年來蒙恩,予告歸老西陂,日以文章自娛。而禹木嗣君鶴湄②觀察奉特簡來蒞中州,威惠兼施,刑清德洽,數月之間,都人咸樂其化。今年春,郵示其先人遺集為《來青園詩文集》者如幹卷,為《雪史》者如幹卷,手書殷勤,屬予為之序。予讀其文溫粹雅馴平中之音也,其詩風流吐納成連之響也;其《雪史》決疑晰枉,藹乎仁人之言也。
光绪乙未重刊板藏景贤书塾,宋犖为《来青园文集》作序(藏于武图) 夫文章之于政事,古人皆會通為一,是以學校之設,春秋禮樂,冬夏詩書,而細至錢谷、兵甲、折獄致刑之務,靡不畢究。故其發于文也,閎廓而深遠,施諸政也,忠厚而溫醇。自經術漸微,於是有剽竊、浮華、漫無根柢以為文者,而出身臨民又皆不學無術,碌碌少所樹立。今禹木之詩與文,其典則可傳如此,其為政忠信慈惠,不愧古循吏如此,庶幾哉,其深于有禮有用之學者乎?先文康門下,多一時碩儒名臣,如禹木者,豈非其蘊蓄之深厚精神已見於當年而可豫定於後日者乎?今觀察之政治,一本于家學,而惠愛所及,益遠且大,吾征之漢于廷尉之言,其克昌未有量也。既快先文康之得人,而樂禹木後賢之盛也,因不辭而題其卷端。
康熙辛卯暮春之初,西陂宋犖識,時年七十有八。
汉阳古琴台宋湘题字 【译文】 《來青園全集》序一 宋犖 撰
顺治己丑(1649)年,我的父亲文康公(宋权)在礼部主持科考选拔士子,所选拔出的人才极为出众,张禹木先生凭借其文章,其声誉在当时备受推重。在那之后,张禹木先生先后担任南阳、樵川(昭武)的司马以及越州(绍兴)的太守等职,每到一处都政绩卓著、声名远扬。
在处理政事的闲暇时光,他将自己的情感与志向倾注于诗歌创作之中,以吟诗啸咏来抒发内心的情志。他所撰写的文章都是有所为而发,每一篇都必定包含着劝勉告诫之意,士大夫们常常相互传抄诵读。那时我有幸拜读过他的一些作品,内心对其才华极为倾慕向往已久,只是一直未曾拜读过他的全部著作。
京官早朝图 近年来,我承蒙皇恩,告老还乡回到西陂,每日以研习文章来自娱自乐。而张禹木先生的儿子鹤湄(伯琮)受观察,奉朝廷特别选拔来中州任职,他在任上恩威并施,刑罚清明,德政和洽,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都城的百姓都为他的教化而感到喜悦。今年春天,鹤湄观察通过邮寄的方式将他先父遗留下来的文集,其中《來青園詩文集》若干卷,《雪史》若干卷展示给我,并且亲手写信,言辞恳切,嘱托我为这些文集作序。我阅读他的文章,觉得文风温润纯粹、典雅平和,宛如中正平和之音;他的诗歌,风流潇洒,韵味悠长,恰似成连先生的琴音那般美妙;他所著的《雪史》能够决断疑难、明辨冤屈,满含着仁爱之人的言辞。 康熙玄烨朱批奏折 文章与政事,在古人看来是相互贯通、融为一体的。正因如此,古代设立学校,春季和秋季教授礼仪和音乐,冬季和夏季学习《诗经》《尚书》等经典,甚至细微到钱粮、兵器、断案量刑等事务,也都无不深入探究。所以,古人将所学所悟发于文章,文章便显得宏大深邃;将所学应用于政事,施政便显得忠厚温和。自从儒家经学的影响力逐渐衰微以来,便出现了一些抄袭剽窃、追求浮华、毫无根基却以之为文的人,而且这些人出仕治理百姓时又都是不学无术之辈,庸庸碌碌,很少能有所建树。
归德(商丘)县署衙 如今张禹木先生的诗歌和文章,如此典雅规范、值得流传,他在为政方面忠诚守信、仁慈惠爱,无愧于古代那些奉公守法的好官吏,他大概是一位对有礼有用之学有着深厚造诣的人吧?我父亲文康公的门下,有许多当时的大儒和名臣,像张禹木先生这样的人,难道不是因为他有着深厚的学养和内在精神,在当年就已经有所体现,并且可以预见他日后的成就吗?如今鹤湄观察治理地方的政绩,完全源自于家学传承,而且他的仁爱惠及的范围越来越广、影响越来越大,我从汉代于廷尉所说的话中可以验证,他家族的昌盛是不可限量的。我既为父亲文康公能选拔出这样的人才而感到欣慰,又为张禹木先生有如此贤能的后代而高兴,因此便不推辞,在这文集的卷首写下这篇序文。 康熙辛卯(1711)年暮春之初,西陂宋犖撰写,此时我(鹤湄)七十八岁 。
归德(商丘)城墙 注:
1.宋犖 (1634-1713)字牧仲、号漫堂、西坡、晚号西坡老人、西陂放鸭翁、绵津山人;归德府(河南商丘)人。清代诗人,画家,政治家。历官山东巡抚、江西巡抚、江苏巡抚,史部尚书,太子少保等职。其家族,乃明清之际的商丘望族。其曾伯父宋纁为明嘉靖年进士,官至史部尚书。“人性峻朗,学业精纯,功名于朝野。”时人有:“南出海瑞,北有宋纁之说。”父亲宋权明天启年进士,明末官至巡抚,清初拜翰林国史院大学士,居相位六年,性格耿直,清初第一个提出为崇祯先帝议庙号。魏禧云:“文康公当鼎革初,首议崇祯先帝庙号,义声震天下。”
2.张伯琮(1646-1731),字璧九,号鹤湄,汉阳县丰乐里(今东西湖区柏泉农场)人。三异长子。自幼聪慧,20岁中举,经考试授中书舍人,初补江西建昌同知,改任云南临安同知。上司非常器重他,将他留在省城协助案件审理。任满,提拔为福州知府,因守父丧未到任,起补江西抚州知府。在抚州,他拒绝馈赠,革除陋弊,鼓励农耕,周济贫困,治内民风转化。以两次政绩考核“卓异”,转任陕西榆林道。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升任河南按察使,清廉严明。不久,就地转任布政使,后又就地转任巡抚。他督促官吏,勤政为民,著有《豫省奏议》。康熙五十八年(1719),告老还乡。张伯琮于书无所不读,兼习佛教理论。工书法,尤以擘窠大字驰名。曾在峨眉山摩崖石壁上书“佛都”二字,字径十尺,江西宜黄石巩寺悬崖上“石巩”二字大丈余,观者赞叹不已。张伯琮有7个儿子。长子天顺、次子坦譲、三子坦议、四子天谟、五子坦諤、六子坦谏、七子誾。其中坦譲、天谟、坦谔三人为康熙五十二年(1713)同榜举人,坦让官至汾州知府,天谟任奉新知县,坦谔英年早逝。长子天训,字伊庭。孝友承家,勤俭律己,博闻强记。以明经任象州知州,善政多端。上官嘉其绩,调横州,廉能勤敏。竟不永世,乡里惜之。三子坦议,字恪斋,由岁贡历官甘州、兰川等府知府,延榆绥兵备道。六子坦谏,以明经起家,任汉中府同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