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东西湖的豪门巨族(下) 真是“兄弟姊妹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学而优则仕。随科举业的辉煌成就而来的是仕途通畅。以下是第八世到第十一世出仕者(不完全统计):
八 世:如榜 福州普甯知县 三异 浙江绍兴知府
九 世:伯琮 河南巡抚 仲璜 广西梧州府丞
叔珽 徽州同知,叙知府 景睿 安肃知县
佳瑞 万县知县 佐瑞 武昌府教授
十 世:坦议 甘州知府、榆绥兵备道
坦含 任罗田教谕 坦让 山西汾州知府 天训 任象州知州 坦谏 陕西汉中同知 坦骢 云南和州知州 天忻 四川资州知州 天谟 江西奉新知县
坦麟 仓场总督兼户部侍郎,江苏
坦熊 云南按察使巡抚、江西巡抚,授内阁学士兼
坦快 光禄寺署正礼部侍郎
十一世:任燕 山西汾州知府 任萃 河南卫辉知县
任佐 四川绵竹等县知县 任莠 嘉兴府通判
任莘 怀庆府知府 任邺 河南邓州知州鼎 广西荔波知县
任芬 福州府经历莆 广西彭县知县
任艺 双流知县芸 泉州同知 任达 直隶三角淀州通判
祖孙四代,任七品以上官职者达30多人,在本地区绝无仅有。有意思的是,坦让和任燕叔侄俩竟然同为山西汾州的前后任知府,被当时传为佳话。其中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坦麟、坦熊俩兄弟。
坦麟历任工部主事、户部员外郎,康熙壬寅(1722年)钦差通仓监督,雍正癸卯(1723年)升鸿胪寺卿;雍正乙巳(1725年)升两淮盐运使、雍正丁未(1727年)升江苏布政使、雍正戊申(1728年)调山东布政使留署江苏,雍正己酉(1729年)调署江西巡抚,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雍正壬子(1732年)钦差监修江南高堰工程,雍正癸丑(1733年)督修浙江海塘工务,乾隆钉死仍补内阁学士,调任仓场总督兼户部侍郎,乾隆庚申(1740年)降调安徽按察使。坦麟生性严谨,勤于政事,剔除弊端,一尘不染,已引起庸官们的忌妒,引发赴山东任时的勒赔事件。清世宗(雍正皇帝)明察是非,破格提拔。旷遇殊恩,坦麟忘身感奋,遇事不避嫌怨,最后遭到朋比排挤,孤立无援,年刚六十,忧愤成疾,去职还乡。他在汉阳蔡甸租房居住,足迹不入府城,与身为布衣时的两三个旧友诗酒唱酬,悠闲自得十余年而卒。他生平著作很多,但因为官清廉,无力刊行。光绪《汉阳县识》为之作传时惋惜地写道:“天下惜未竟其用也。” 《清史稿》多处记载了他的事迹,可谓名垂青史。
坦熊初任浙江桐庐县令,调仁和县令,补玉环同知,擢守台州,不久转任天津道,升任云南按察使,乾隆十六年(1751年)去职还乡。他在任数十年,南北辗转,所到之处,均有善政。虽然不象坦麟那样处于政治漩涡,惊心动魄,但其足智多谋,处变不惊,不畏权势,持正惠民,更具有传奇色彩。如桐庐巧断女尸案、钱塘智平罢市潮、仁和怒拘将军婿、天津力平村民冤等等都已成为民间趣谈。
张氏后人秉承遗愿于甲辰(2024)年五续《张氏家谱》捐赠证书 四.家族的衰落时期
从清嘉庆年间直至清末,是其家族的衰落时期。衰落主要表现在科举业委顿、仕途黯淡,而人口未必明显减少,经济未必明显削弱。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人口外迁。随着家族人口的急剧膨胀,本乡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小,自然外迁。据载:十一世,任镇,葬奓山;任佐,葬南乡蔡镇;任运,葬沌口。十二世,承柏,迁荆州江陵龙湾;辅,葬南乡;承煇,迁郧阳府;约,迁居直隶;承达,迁江夏。十三世,先钰,葬福建;先鋐,葬江苏;先鉴,葬扬州。十四世,道榘,葬黄冈;燮,葬湖南;迪榘,葬杭州。十五世,陆葑,迁沔阳州三合垸;行俭,迁河南;行濂,迁安徽。外迁之后,与家乡逐渐失去联系,业绩失传。
其二、自然灾害影响。清乾隆、嘉庆年间是江汉平原人口快速增长期。处于自然状态下的资源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的需要,于是,人们不断围湖造田,致使自然水系受到严重的破坏,因而自道光年间起水灾频仍。东西湖地处汉水北岸东南末端低湿处,深受其害。1905年张公堤的修筑,洪水消泻管道再次锐减,在东西湖潴留时间延长,东西湖更是灾难深重。在这种状况下,人们往往是水来逃荒去,水落归田来,这样的动荡生活,影响了当地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此外还有咸丰、同治年间的兵乱。
其三、族纲逐渐松弛。前辈的艰苦奋斗,创造了优越的生活环境;优越的生活环境使少数后辈人逐渐滋生奢靡之习,严整的家族风气逐渐松懈。十二世视学曾痛惜地描述乾隆二十四年老屋湾状况:“是非扰扰之所,赌博引诱之场。” 可见早在乾隆年间就有一些纨绔子弟、不肖儿孙败坏家风。
然而,衰落只是相对于其鼎盛时期而言。即使衰落时期,科举仕进仍不乏其人,在众多家族中仍属佼佼者。如:十二世,辅,延榆绥兵备道;承清,四川井研知县;约,汉中府知府;承濂,两淮中正场盐课大使。十三世,先錡,浦东场盐课大使;先鋐,永绥直隶厅抚民同知;先德,宿州通判。十四世,恩泽,草堰场盐课大使。十五世,陆葑,道光十二年(1832年)举人,国子监助教;行简,咸丰九年(1859年)副榜,同治六年(1867年)举人,任工部主事,改蕲水教谕、十六世、仁治光绪二十年(1894年)举人;仁勲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举人。
五.对于地方的贡献
张三异家族中出而为仕者,大多能持正惠民,其事迹载于当地州府县志中,这是在外地的影响,姑且不论。对于本地区的贡献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稳定发展。作为豪门巨族,自身的稳定发展与地方的稳定发展相辅相成,何况家族中热衷于地方公益事业、积善崇德者大有人在,因而更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稳定发展。七世直浩、士彦,八世三异,前文已有叙述。九世仲璜“每岁底潜以银米给其疏远之贫乏者,至苦节贞操则更加笃挚……至于捐金以倡修邑学、岁欠而出粟赈饥更其常矣。”叔珽于雍正二年(1724年)自筹巨资,重修境内两座大桥——东流港桥、石潭泾桥。东流港桥长50丈,宽1丈,高1丈;石潭泾桥长98丈,宽1丈2尺,高1丈5尺。
族获御赐“八省名宦 五世乡贤”盛誉 1920年的《夏口县志》尚有记载,乡民受惠时间近200年。这是东西湖交通史上的盛事。十世佐瑞“喜施济。遇饥年,不以米谷腾贵自肥,罄仓箱给贫乏。”十四世榘纯捐学田五十石八斗。十五世行简每遇地方行政有不合实际民情的举措,总是据理力争,不计个人得失,务使官方知道民心不可违。光绪十五年(1889年)冬,十五世行简、行度在西湖中各修筑“救命墩”一座,以救助夏秋水涨船舶翻覆溺水之人。
其二,创造了丰富的精神文化财富。文人蓊郁是张三异家族的最大特点,他们为后代留下了丰富的精神文化财富。仅就著述类而言,从张三异开始,代有传人,涉及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学、艺术、医学等十分广泛的领域,试列举如下。
三异:《四书疏义》、《书经翼注纂》、《雪史》、《明史弹词》、《廿一史弹词注》、《感应篇注释》、《丹溪心佐附余》、《子丑新稿》、《诗家全体》、《来青园诗文集》、《文词合刻》、《江城纪事》、《诗家全体》等。主编《绍兴府志》,另与临安陈大夫合编《历科程墨》、《五经文鉴》。
伯琮:《豫省奏议》、《汝水鉴失》、《梁园汇要》、《五知庄诗文集》,刻行《万密斋医书》。
仲璜:《二十一史弹词注释》、《焚余草树》、《玉堂诗文集》。
叔珽:《厀啸时文》、《厀啸文诗初集二集》、《戏雪集唐》、《厀啸集》、《宋十六种集句》、《四六杂着补》、《汉诗音注》。
颢睿:《感应篇注》、《御制训饬士子文注》、《解见园文集》、《解见园诗集》。
佐瑞:《思亲十二时诗》。
江兰:(叔珽妻)《倚云楼诗抄》。
徐如蕙:(叔珽侧室)《厂云楼诗抄》。
坦麟:《奏筹定捐项以速公务疏》等奏议、《廿一史弹词注跋》。
坦熊:《天开河赋》、《展复玉环论》、《玉环厅志序》、《玉环城垣记》。
坦议:《万密斋医学全书序》。
芸:《凤栖山人诗草》、《环山胜境记》。
任湛:《月湖诗集》、《白雪吟》。
先捷:《从善书屋诗文集》。
先振:《周易至卦图说》、《禹贡水道便览》、《周礼详释》、《仪礼考》、《律吕考》。
煐榘:《燕贻园子平验案》。
暹榘:《诗韵通考略》、《半痴诗文稿》。
寿祺:《吾亦爱吾庐》、《北行日记》、《北行补吟》。
行简:光绪《汉阳县识》、《汉阳县志校》、《春秋分合纂》、《四书骈字集解》、《啸孙轩攒存》、《啸孙轩诗文集》、《徽州府丞张公年谱》。
值得特别说明的是,十五世行简在保存其先祖著述方面功不可没。他校刊书籍有《来青园诗文集》、《郪啸轩诗文集》(并编次年谱)、《张氏诒糓遗集》、《榘选公文集》、《张氏墨存》等。
当然,作为一个封建豪门巨族,必然有他的时代局限性,这些自应另当别论
——摘自武汉市东西湖区地方古籍成集第二辑《来青园文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