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晋代的王叔和被誉为“脉圣”“脉祖”他学识渊博,为人诚实,做了当时的太医令。在中医学发展史上,他做出了两大重要贡献,一是整理《伤寒论》,一是著述《脉经》。另著有《论病》六卷,未见传世。《脉经》,计10万多字,10卷,98篇。《脉经》总结发展了西晋以前的脉学经验,将脉的生理、病理变化类列为脉象24种,使脉学正式成为中医诊断疾病的一门科学。
襄阳王叔和墓,位于襄阳岘山杜工部之墓旁。王叔和是晋朝名医,据《襄阳县志》载:“王叔和高平人,为太医令,晋乱侨居襄阳”,继续行医。传云:“襄阳有个王叔和,活人治得死,死人治得活”。死后葬于岘山,墓前有石供器一套。据《襄阳县志》载:“晋太医令王叔和墓在岘山,墓碑及碑阴(原文缺)、明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良医正江西浮梁凤岗金尧谟立,范于野题。”但年久荒芜,约1928年,范石生重立石碑一通,书:“晋太医令王叔和之墓,范石生题。”此碑1968年左右散失。岘山古时还有王叔和生前用过的洗药池、王叔和井,井旁立有纪念王叔和的石牌坊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