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lzy123911 于 2025-4-19 14:36 编辑
石首作为鄂南小县,虽然农业版图不大,但仍然深耕细作,聚焦本土特色,打造农业精品,着力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带动农民增收。2024年全市农业总产值116.25亿元,同比增长4.0%,增速排名荆州第一;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977万元,同比增长6.4%,增速排名荆州第一。荆州是农业大市,各县市区农业发展各具特色,石首能实现关键指标领先,着实不易。 现任石首市调关镇槎港村 党总支书记 杨炎华:为了做强做大我村的虾稻连作的产业链条,我们不断提升养殖条件和养殖技术。如今我们槎港村830户村民,几乎家家都养虾。我们还注册了“调弦”牌小龙虾品牌,把小龙虾养殖、加工以及农庄经济进行了融合发展。如今我们村民年人均收入,基本上达到了4万元左右,槎港村村民远远超过石首人均收入水平。 经过多年实践探索,石首已蹚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农业发展之路,鸭蛙稻种植、鮰鱼养殖、荻笋加工、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各有千秋,笔架鱼肚、麋鹿江豚品牌效应彰显。如今,石首正朝着国家提出的“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化发展”目标强力迈进。 槎港村是古建宁县县城所在地,清乾隆丙寅和同治年《石首县志》载:“宋乾德二年(964年)于县东故白臼巡院升置建宁县,县治设槎港山,宋熙宁六年(1073年),废建宁入石首,县治由槎港山迁绣林。宋元祐元年(1086年)复置建宁县,县治仍设槎港山。宋崇宁五年(1106年)复废建宁县入石首县。根据上述的文献资料可知,古建宁县在槎港山建立县治,两度兴废,前后延续了142年,建宁县已载入史册,其名未因历史的变迁而湮灭。槎港山村历史人文底蕴深厚。原北湖村东邻章华港;西接槎港山;南滨三菱湖;北依长江。地处长江洲滩与湖泊滩涂的结合部,地势低平湿润,因位于三菱湖之北,故名北湖。1958年,北湖村属桃花山人民公社。60年代,北湖是青山人民公社的成员。70年代,北湖为青山管理区所治,是调关区的一部分;1984年3月至1987年10月,北湖村划归桃花山区管辖;1987年10月之后,北湖村复归调关镇管辖至今。2016年10月调关撤村并组,北湖村并入槎港口村。
70年代,因工作出色,槎港大队书记谯泽兵被破格选拔为石首县委委员,大队成为当时石首县农业战线的一面红旗。90年代,莫高文主持村级全面工作,槎港村农业稳步发展。1997年,全村粮食总产220万斤,平均亩产粮食1100斤,向国家卖粮85万斤。当时全村422户,户平均卖粮4400斤;当年全村有1929人,经济总量达1050.34万元。人均生产产值5445元,人均纯收入为5316元,收入在当时属于村级较高水平。2000年至2015年,李硕炎主持槎港村工作。该村农田水利设施升级完善,杂交水稻种植全面推广,机械化耕作全面实施。农业生产年年获丰收,土地流转加快,种田大户越来越多,规模种植50至100亩农田的大户有20多户。2010年以来,稻虾连作模式兴起,槎港村民,敢为人先,发展小龙虾养殖,截至2018年,该村小龙虾养殖面积已接近4000亩。稻虾连作推广,该村群众迈上了致富的幸福路。
村庄整治:2000年以来,村级设置垃圾池12个,户配垃圾桶一个,专人负责清运。农户改厕工程结束。公路边栽种红叶石楠1200余株,水渠边栽种意杨1万多株,全村植被覆盖面积已达70%。1993年,村斥资200多万元,建了综合大楼,为二幢三层25间,占地面积2400m2。上层办公,底层门面招租营业做生意。1996年,村开始自办自来水厂。后又经多次改扩建,共耗资100多万元。2016年,村里联通镇自来水厂管网,全村用上自来水。村中心入住农户60多家,常住人口达245人。中心街道长200米,创办了精米加工厂,副食品厂、禽蛋加工厂、煤球加工厂、家具厂。
经营的行业有:家电机械修理、五金百货、牲畜屠宰、水产交易、教育医疗、老年棋牌、理发缝纫、日杂餐饮等。1997年,村中心商品零售总额超过500万,企业产值近200万元。2017年在村东兴建了新村部。新村部占地面积4000多平米,建筑面积960m2,为六底三层楼房。总投资230万元。2018年6月竣工。
文体生活:50年代,槎港村只有少数儿童入私塾学习。1968年,槎港大队在3队巴王山岭附近建起了一所村小学。另外,大队划为三个片区,每区设一个教学点。开设小学一二低年级班,村中心学校开小学高年级。70年代,又增修校舍,80年代,村小还办起了初一初二班。村小学办班14个,学生人数400多人,教师人数28人。1984年,村小学教学大楼竣工启用。占地面积5500m2,建筑面积550m2。进入2000年,生源急剧减少,但村小学保存下来。截止2018年,村小设有教学班1至3年级三个班,一个学前班共4个班,学生70多人,教师9人。放开二胎生育后,学龄儿童增加,小学办学规模又呈发展趋势。50年来槎港村已培养出大学生118人(不含被合并的北湖村)。 长江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 副院长 苏应兵:长江大学在槎港村设立科研工作站。今天我们来补一点亲本,主要是为了远缘杂交,补了之后,产量和效益都会高很多。环沟的水位达到40到50公分就可以了。五年来,槎港村乡亲们通过改良养殖技术,形成了优质亲本培育出好虾苗,再用好虾苗,养出优质大虾的良性发展。
石首市调关镇槎港村大麦洲龙虾万亩虾稻田一望无际,稻田满水,沟渠清淤,静待龙虾上市。槎港村党总支书记杨炎华介绍,该村以2.03万亩虾稻田创下年产值超1.1亿元的纪录,成为远近闻名的亿元村。 小龙虾经过多年繁育,品质开始下降。为解决这一问题,槎港村正与长江大学专家合作,在大麦洲建设小龙虾繁育基地。同时,大麦洲小龙虾养殖基地推广“繁养分离+无沟化养殖”模式,通过早放苗、精准投喂等技术,虾苗产量从每亩100斤增至200斤,亩均效益从1500元跃升至3000元以上。 目前,槎港村已经注册“调弦龙虾”品牌,年加工成品虾超千吨,畅销全国。村民年人均收入4万元,九成村民参与虾稻产业。2024年石首小龙虾养殖面积39万亩,产量5.51万吨,年产值20亿元,形成养殖、加工、销售产业链。 石首水产中比龙虾更有名的当属笔架鱼肚,来自长吻鮠的鱼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