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 2012-10-29 17:24:3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来说说宝塔吧。
宝塔也就是青云塔,据说是明朝时修建的,全部都由青石板砌筑而成,粘接材料据说是用糯米加生石灰合成的,粘结度非常高。宝塔的位置离城里有些远,塔的周围都是菜地,中间夹杂着很多的坟墓。64年为了扩大种植面积,把坟地都推了。一些无主的尸骨就露在外面,白森森的。我们小时候也不知道害怕,把长一点的骨头拿着打架玩。
宝塔一直无人管理,周围的农民就用来做牛棚。二层以上还是偶尔有些人来此烧香,供奉一些我们不认识的神像,顺着里面的石级可以到最高一层。当时这里面是黄州最高的地方了,若是坐船,在江中间远远地就可以看见它。最奇怪的是塔顶有一棵树,据说是有些年头了,无水无土的,也不知它是怎么活下来的。而且一年四季青葱苍翠,给这座塔增添出一种灵气。上面有老鸦窝,很多老鸦就停在塔的上面休息。塔顶是一个像糖葫芦样的石头雕刻成的。六十年代末的一次大雷雨夜,一个大雷把塔尖打掉了。后来才按了一个避雷针。
塔的里面很是阴凉,所以,这是我们暑假时来的最多的一个地方。既可以乘凉,又可以登高远眺,看着对面的鄂城西山,江中间来往的船只,近处耕作的农民,凉风拂面的,很是舒服!
1968年,文革的武斗正酣的时候,塔的二层,有黄冈中学的学生架设了一挺机关枪,有一次枪走火,把附近的农民的两个孩子给打死了。后来死者的一些亲属追了过来,这些学生只得弃枪而逃,逃到了地区水工队的院子里被同一派的战友掩护,才得以脱身。
宝塔旁边就是安国寺,据说是宋代修建的,有些年头了,但因香火不怎么好,所以庙宇都有些矮小、破旧,里面的和尚也不多。庙的最后一个厅堂放着一些磁做的坛子,我们把盖子打开,里面原来是一些骨灰,灰色成块状的。听说这都是庙里面死去的和尚。当时只有和尚实行的是火葬。后来到了文革的时候,庙里面所有的和尚都被赶了出来,强迫其还俗回家。黄州的一些风情
黄州古时曾有很长时间出不了一位名人。后来,就由当地的乡绅请了一位风水先生来看究竟。风水先生看了看地形,就说,长江在黄州面前转了一个弯,把“才气”都冲刷走了。他领着乡绅们在龙王山的一块地方修了一座塔,名“镇才塔”,至此,黄州的“才气”才得以镇住。后来果然出了秦桧、张邦昌一干人等。无论他们在历史上的地位如何,他们都曾经是学富五车的国家栋梁。黄州此后才得以扬名天下。至此以后,黄州的民风都崇尚学问,文雅而又有理性。所以,后来出的“黄冈中学”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这座塔现在还在赤壁里面,就在“酹江亭”前面,由赭红色砂石砌成,也是七层。不过因年代久远,塔身有些破败了。
黄州的民舍外墙大都用砖石砌成,里面的隔墙多为木板。木板一般有两公分厚,杉树的,时间长了便成黑色的了,及其干燥。所以,防火便成了居民的第一要务。而且,当时做饭多用一些柴草,火灾隐患极大。一家失火,四邻遭殃!所以,自古以来,居民们就自行组合起来轮流提醒。小时候我们在沙街玩,傍晚时分,吃过晚饭后,便能听到悠长的喊叫声:火-—星—过—细—啊——!
黄州的小吃:
黄州曾经是一个水码头,商贾云集之地。有着很浓郁的“码头文化”。为了吸引这些南来北往的客人,黄州的小吃在当时是很有些特色。我们小时候,所有的餐饮业都是由国营经营,但里面的师傅都是旧社会过来的,都是有着极其严格的师傅传授的,各有其招式。黄州的油条,卤黄豆,糖黄豆,东坡饼,馓子,汤圆,烧麦,牛杂汤,还有糖炒栗子(不是现在的小板栗,是那种大的,炒出来油亮油亮的)。这些东西,都在傍晚的时候摆出来,也就是“夜市”。“大码头”有一些,但更多的是在现在的“黄商”门口,一直到阮家凉亭那里。当时用的是煤油灯,在夜风中忽闪忽闪的,那种香味让人看了都恨不得把自己的舌头给咬了去。
文革开始后,这些东西都没有了,黄州的这些特色也就失传了,很是可惜! 看似一幅画,听像一首歌。这两句就像是在说黄州这个人杰地灵,鱼米之乡的故乡小城。
从东门桥也就是现在七一商场附近,往八一路方向,那时是什么模样呢?胜利南村是没有的,它是七十年代从城里搬来的居民。黄州中学是一个山岗,胜利南村这边那时是城墙,地势也高,中间是低洼的水田。在原地区工业学校的教学大楼旧址,是魏家大塘,好大的一个池塘。池塘埂上是城里到黄州中学上学的学生走的路。从这里可以穿过城墙,通过邮电局旁边的一条小巷,直接来到考棚街。水田直到八一路边。公路旁是种的白杨树,完全是一派乡村风光。
黄州有两个水库。除了七一水库外,在赤壁这头,还有一个小水库,叫赤壁水库。也是58年修的。从阮家凉亭直走出来,往赤壁方向转弯过来,就是水库的所在。也有一个坝,很短。这个水库,在六七十年代有水,水很清亮,我们经常到这里来游泳。水库的一边是地委小礼堂。这边在68年前是地区第二招待所。后来变成了展览馆,变成了群众艺术馆,图书馆等。这里的招待所,65年我住过一段时间。房子是依山而建,逐级向上。都是平房。往上可以直到山顶。上面有一个亭子。夏天在那里面睡觉,清风拂面,是无比的惬意。以前,这里是59年国庆十周年展览馆。那时还有展览馆大厅。那里放着一个报废的吉普车。我那时几乎天天到车里面假装开车玩,呵呵,想起来也好笑。我住在那里,离赤壁只有一墙之隔。那时,赤壁不收门票,随便进去看。我们一帮小孩子天天要进去玩一趟。睡仙亭不知睡过仙没有,反正我们是睡过的,而且不只一次,哈哈。文革时,黄师的喜爱文学的学生到这里来临摹苏东坡的书法,把好多碑刻弄坏了。多可惜啊。那年头,黄州的人们过年过节都到赤壁去转转,收门票是七几年的事了,开始一角,后来越来越贵,现在黄州人谁还去啊,如果不是陪客人的话。
说到地区招待所,为什么要搞两个啊?据说是,街上那个是接待普通人员的。在赤壁这个,是接待上面来的干部。据说64年,陈毅来黄州住了几天。我是没见到,是听大人说的。这个招待所因为是接待上面干部,故很清闲。可能是这个原因,文革69年就把两个合并了。
围着黄州城转了一圈。再来说说黄冈。黄州是个府城的历史有好长,大家可以查百度。我只说,解放后,黄冈专区有多大。黄石下面有一个县叫阳新,以前是黄冈管的。鄂城是黄冈管的,这两个地方是66年划到咸宁的。从国民党时期就是黄冈的地盘,在66年被划走了。黄冈当时在这两个地方都有单位。两个地区为这争了多少年。鄂城通用机械厂,鄂城造船厂,鄂城卫校这三个单位黄冈死不放,直到现在。卫校后来搬到三里畈,最后搬回黄州。那两个厂就一直呆在鄂城,但属黄州管。阳新有一个地方叫富池,是长江边上的一个水码头,黄冈在这里有化肥厂,有煤矿。也是一直管到改革开放。现在不知还在不在。黄冈人对鄂城人的看法一直不好,几十年都是这样。离谱的是,八十年代,不知是哪个当官的做的事,把黄州划给鄂城管,黄州人为这个憋了两年多的气,终于在老李的干预下,又划回来了。
黄冈还有一个县,是新洲县,在七十年代划给武汉了。新洲是好地方,出产多,有一个大湖,涨渡湖。那湖里的鱼有名。有一个传说,说刘少奇有一次要宴请外国客人,缺鱼,用直升机来涨渡湖取鱼。这好的地方给武汉了。五六十年代有好多新洲人在黄州工作,划走了后,新洲人与黄州人的来往也少了许多。
黄冈以前最多时有阳新、鄂城、新洲、红安、麻城、英山、罗田、浠水、黄冈、蕲春、广济、黄梅、龙感湖等十三个县级单位。
现在去掉三个,还剩十个县市级单位。只不过名字改了不成名堂。一百年的黄冈县变成了团风县,中国最年轻的县。呵呵,自嘲。广济变成武穴,国外华侨回来都不知是哪里。红安也是把历史的黄安改成的。这些无视历史的行为,不知到何时为止。襄阳从襄樊改回来,据说花了十个亿,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呢。
黄州的变迁:
地区邮局原先在现在的汉川门小学处,64年才搬到现在的地方。原先考棚街与胜利街转角处是一个公共厕所,71年那年,有一次我们晚上电影散场出来,上厕所方便,忽然觉得小便落地的响声不对,划根火柴一看,赫然看见小便池内卧着一个人,大家都吃了一惊,以为是个死人。胆大的凑到跟前一看,人没死,旁边有呕吐物,显然是酒喝醉了的。有人认出这是电机厂的刚招上来的新工人,武汉人。那时候的人比较善良,便一起七手八脚地把他从小便池里扯出来,呵呵,一身的骚味,加上自己呕吐物的味道,实在难闻。
黄州的老汽车站也不是现在的那个“蓝天花园”,是在“宝塔大厦”与“齐安珠宝行”之间的地方。66年才搬迁到现在的汽运公司对面。“八一路”从前是106国道,经过汽渡到鄂城。
现在东门转盘处“110”那个地方,以前是口水塘。那时从“德尔福”这个地方下来的坡很陡,有一次我们几个孩子拖一辆板车去农科所买红苕,下这个坡的时候,差点连人带车一起滚到水塘里去了。
黄冈自古重农轻商。解放后三十年内历任地区领导都是重视农业,不愿意发展工业。这点现在的人很难想象,但当时确实如此。最典型的是姜一。他从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在黄冈当地委书记。66年前后调到省里。他当年和华国锋、纪登奎、王效禹并称是主席最喜欢的四个地委书记之一。他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搞工业有什么好,又要占掉我那么多农田。在他这种小农意识的带领下,黄冈很多年都不要国家到黄冈来建厂。大家现在可以看到,黄冈从市里到县里有几个中央企业,有几个大型厂矿。黄冈不是没有人在中央,多少黄冈籍的老干部啊,为什么就没有一个央企在黄冈呢?据说,当年,二汽选址时,优先定黄冈,而黄冈不要。黄冈现在的经济地位,在省内不是倒数第一,就是第二,我看可能只比恩施好一点。其他像咸宁、孝感、黄石、鄂城、荆州、宜昌、十堰、襄阳哪个都比黄冈强。这个就是从解放后种下的病根。
黄州的工厂,基本是从58年大办钢铁时建起来的。以前只有手工业。58年,黄州在江对面鄂城,办了很多厂,比较有名的是鄂城钢铁厂,鄂城水泥厂,鄂城肉联。这些后来都成了人家的。鄂城通用是58年上海搬来的一些原来的私营工厂合并成立的一个工厂,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鄂城通用是黄冈的最好的工厂,技术水平好,经济效益也好。黄冈一直不放它给鄂城。直到现在。
说说黄州这边的几个厂,大修厂,最早是修农机的,一直没有象样的产品,做过柴油机,农用车。缫丝厂,是女工多的单位,那时黄州人找媳妇,就到这个厂里找。这个厂长期阴盛阳衰,据说在厂里宿舍里,女的能穿背心短裤到处走,男的不能穿背心短裤,再热的天,都得穿长袖的。那时这个厂的桃色新闻是黄州人茶余饭后的笑料。
黄州的工厂少的可怜,屈指可数。床单厂,电机厂,齿轮厂,都在东门外。70年办了个无线电厂,可能现在的人很少知道这个厂。在八一路自来水公司那后面。88年,给摩托车厂合并过一次,它还有个厂区在安国寺附近,教导队那里。地区办的厂到75年后逐渐多了。有绢纺厂,毛纺厂,绢纺厂是以前设备厂改的。把麻城有线电厂搬来,成立黄冈有线电厂,在宝塔大道上。把浠水白莲河铝厂搬来,成立黄州铝厂。这两件事对于黄冈的经济总量来说一点意义没有。相反,这两个厂到黄州后,都没有原来的气势了。没搬之前,这两个厂都是很好的厂。鄂城通用在70年分成三个厂,一个搬到黄州东门,叫齿轮厂,当年,也确实生产过农机齿轮,那种技术水平,现在看很差了。一个搬到罗田三里畈,叫三里畈通用机械厂,罗田三里畈是抗日时期的国民党黄冈首府所在地。四面环山,中间一块平地。70年作为黄冈的小三线,把鄂城的卫校也搬到这里,另外,从武汉搬来省机械学校的一部分成立了省第二机床厂。八十年代后,这几个单位都搬到黄州。三里畈通用机械厂与齿轮厂合并,成立摩托车厂。当年的摩托车厂可是红极一时。88年,在北京摩托车比赛中获奖,迎接的队伍从汽渡开始,一直游到城里,沿途鞭炮声不断,全厂加餐庆祝。那年头,到处都是扬子江牌的边三轮摩托车,威风的很。可惜,这么好的厂都没能发展下去。地区在下面县里也有厂,有名的是浠水白莲河发电设备厂和麻城有线电厂。那时,工厂是属于几个局管。有工业局,管机械、电子。有轻工业局,有纺织工业局,有燃化局,管化肥厂,药厂等。分工太细。在汽渡以下,有一个江北船厂,这又是属于交通局管。其余的还有制杆厂,生产水泥电线杆,属于电力局管。有印刷厂,是宣传部管,有电影机械厂,属文化局管。呵呵,几乎每个局都管工厂。这些都是地区的厂。小厂而已,现在可能都没有了,如有的话也是一个空壳。
地区的厂屈指可数,那黄冈县的厂更少了。黄冈县机械厂,在东门外的山岗上。与齿轮厂隔一个冲。冲里是田。有小路相通。这个冲现在成了黄州大道,也叫团黄路。县机械厂历史久,58年建的。是黄冈县从团风等地汇聚能工巧匠而成。它有个小高炉,可以炼钢,这是黄冈其他厂所没有的工艺手段,所以,很长时间内,他是黄州的一个骄傲。
县化肥厂在宝塔下面。是68年文革最乱的时候建成的。典型的小化肥厂。那时,中央要求每个县要建五小工厂。化肥厂是其中之一。能耗高,经济效益不好。就是为了就地满足农业需求。当年,只能生产液态的氨水。黄州周围的农民都用板车来拉回去,施到地里。后来才能生产出固体的碳酸氢氨,这个厂一直不能生产尿素。
县造纸厂在江边上,现在回忆起来,污染特别大,那时没有环保意识。它生产时,沿江一带都可以闻到刺鼻的气味,很难闻。所以,黄州人对它没什么好印象。幸亏拆掉了,如果留到现在,也是老百姓提意见的源头。
黄冈县的厂在团风也有几个。化机厂,汽修厂,船厂,棉织厂,玻璃厂,瓦楞厂。玻璃厂后来被黄州的C生改成了药厂,现在在潜江上市了,这是黄州人办的厂我听说上市的第一个。其中有好几个是我的同事和儿时伙伴。叫永安药业。
黄州在七十年代学工,学农的运动中,各个学校都办校办工厂,校办农场。黄师有,黄高有,黄州中学也有,后来的工业学校也有。现在早烟消云散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