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楼主: pykill777

想告诉90后你所不知道的事,老黄州尘封的那些记忆。

    [复制链接]
头像被屏蔽
来自
广东
精华
22

3万

主题

6万

帖子

7万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77829

东湖水王勋章东湖服务奖章

IP属地: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

发表于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 2012-10-29 17:22:23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赤卫小学对面有一个地区电影机械厂,现在可能还在。那里当年是黄州的酱油厂,最原始的做酱油,还有其他的一些产品,都是和酿造有关系的。我住在考棚街,小时候经常跑进去玩,一排排的大缸,酿造的香味,现在想起来,还记忆犹新。酱油厂在70年代关门,改成了电影机械厂。这个厂为什么在黄州的国营厂倒闭潮中没有倒下,考棚街救了它。它在考棚街两边都有临街铺面,80年代改革,全租给个体户做生意,月租逐年提高,我在90年代初也在此租过门面做服装生意。做了一年就没有做了。
        考棚街在八十年代以前是靠电影院和菜场繁华。黄州电影院和考棚街只隔一个小巷。那里是老黄州人都知道的地方。最早,黄州就这一个电影院,人民大礼堂不经常放电影,演戏多。全城的人都到这里看电影,票价一毛一张,如果是纪录片,五分一张。直到八十年代都是这个价。几十年不变。那时,我们小,看电影无钱买票,经常翻院墙进去看半场电影。电影开场前,查票严,放了一会后,查票的人也去看电影了,我们就翻进去,那时空位置很少,每场都基本是满场,我们小,从厕所里走走,然后再过道里走走,顺便看电影,不能在一个位置停留太长时间,怕查票的人发现。呵呵。记得最有意思的一次是,七十年代初的哪一天,黄州放内部电影,那时内部电影是分等级看的,那天放的是日本电影《山本五十六》,讲他的历史,中国当反面教材放,不准学生看,我们没有票。也是翻墙进去看的。那时,如果被抓住了,大人也只是说说,下次不要了啊,然后从正门把你放出去,从没有什么记名字,送公安,送学校之类的做法。很人性的。现在想起童年的故事,觉得那时的人们为什么那么友善呢?一切都是从文革开始,人们分成几派,你争我斗。人与人间的关系变了。再后来,加入了铜臭味,成了现代社会了。
         考棚街最值得留念的是下半街的牌坊。我到黄州时都还在,从现在的地区医院大门开始,往一字门方向,沿街都是,牌坊是古时纪念烈女而立的,黄州是府城,这样的烈女不在少数。牌坊两边是石柱,刻有图案、对联,上面是横梁,刻有文字。我是一点都记不清写的什么了。只有几年功夫,66年城市大改造,把考棚街的牌坊全拆了,另外一个说法是66年文革开始,红卫兵拆的。我记得是政府拆的。多可惜啊!安徽黄山脚下有一个县城,现在都原封不动的保存下来了,黄州古城如果保存完好,现在旅游就不是只有赤壁这张牌了。牌坊没了,做牌坊的石头也弄去做了房子,如今恐怕是什么也找不到了。
        考棚街隔壁是半条街,一个电影院占到了路中间,街只有变成小巷通往十八坡。这条街名我想了很久想不起,只知道在军分区门前那段叫七一路。是不是大菜场这边也叫七一路呢?这里有电影院,有菜场。最早的菜场是国营的,在街的东边。每天早上人来人往热闹纷繁。那时也有农民卖菜的,不是像宣传的那样,完全没有自由市场。农民卖的都是自家自留地里种的菜,很新鲜。在街的西边是黄州机械厂的老厂址,80年代搬到八一路那边。这里现在也成了集贸市场的一部分。这个厂是黄州的一些手工业合作社合并成立的,当年都是黄州的能人巧匠在里面工作。以前我喜欢打乒乓球,这个厂里有一个小伙子,比我们大很多,经常和我们学生一起打乒乓球,他长的很壮实,个子不高,70年,还得过黄州的球赛名次。现在不知在何处。
      
       在这条街上,68年1月31号发生了一次武斗,史称“1.31”事件。就发生在菜场旁边的医药公司楼上。后面再详细写。这里街两边有医药公司,有日杂公司,有土产公司。都是65年前后建成的三层楼房,七一路与胜利街的十字路口是六七十年代黄州商业中心,。几乎所有的商业这里都有,不过全是国营集体的。
       七一路从胜利街往里都是军分区、地委、行署的地盘。军分区一直在这个地方,以前,军分区大门边有一个篮球场,当年是黄州唯一的灯光球场,那时,容许外人进去打球,真正不让普通人进的是过了球场到里面的那道岗。很多爱好篮球的黄州人都到这里玩过。这个球场发生了很多故事,最有名的是,71年,穆铁柱到这里打过球。穆铁柱没出名之前,曾在黄石队打过球,那天,黄石队与黄州联队约好打一场球,时间是晚上,就在军分区球场。文革时,省里的运动队都解散了,运动员分到各地的工厂工作,黄州也分来了几个,有打篮球的,有游泳跳水的,分到县机械厂,县化肥厂,地区大修厂等单位。他们来后,黄州的篮球水平高了很多。后来恢复省队时,他们没有回去,新成立的省队到黄州来打过一场,输了。但是对外,必须是联队,因为不在一个单位里。这天,黄州城爱球的人都去了,挤得人山人海。我们也挤在大人的夹缝中看球。穆铁柱很高,出场时,黄州人叫得凶。就因为黄石队有他的高度,黄州人不服,只要是黄州队进球,全场掌声雷动。黄石队进球,鸦雀无声。打着打着,就打起气来了。呵呵,黄石队输了一分。散场时候,很多人都挤过去看穆铁柱,我也挤紧和他比了比身高,我只在他的腰上面一点。本来,黄石队准备在黄州住一晚上,有气了,而且散场时,黄州人起哄,他们连夜回黄石了。
        
       七一路以前都是围墙,没有临街铺面,现在的样子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事。几经变迁,军分区的外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在球场的地方,后来建了个礼堂。对门建了个酒家。文革抢枪时,我们也
到军分区作战室走了一趟,那天是浠水的人来冲击军分区,我们随大人进了里面,看到作战室里面,也没有什么,只是墙上有一幅很大的地图,用布帘盖住,可以拉开。呵呵。
       地委、行署位置没变,但建筑物变了很多。在现在的市委宿舍的地方,以前向外开门,直接可以到七一路上,有大门,这里是地委第二招待所。第一招待所在胜利街上人民广场那里。65年,我曾在这里住过短暂的时间。那时,我母亲从县里调到黄州,工作单位就在招待所,我们就住在这里,那时,单位宿舍和上班的地方是分不清的。只要有房就行。那时,从那里到附小,上学的路上,有很多小人书的摊子,放学,就坐在那里看,看很长时间,摊主不会赶你。回家经常被骂。65年底前,这个招待所搬到了赤壁,就是以后的地区图书馆,群众艺术馆的地方。那里58年是黄州展览馆,65年做招待所,70年又成了展览馆。69年底,第二招待所和街上的第一招待所合并。这里80年代又成立了一家赤壁宾馆。还是说七一路。行署和地委是分成两个院子办公的。后来,在山边上建了市政府的办公大楼。总之,这里变来变去,始终是黄冈的首脑机关所在地。
        从七一路往西,有一条路,南北向的,不知叫什么路,忘了。老地名叫阮家凉亭,连接着两条路的是一条小巷,小巷有个井,叫八卦井,七十年代,井还在,周围的人们在这个井里打水洗衣服,吃。这里当年住着老革命,前面说了,漆先亭住在这里。还有分区的杨司令,魏参谋长等。门都往外开,但门前有岗。他们的孩子和我们差不多大,或大一些。如漆林,后来做了地委书记。他老子都没做官。他一家人,叔叔漆少川,当过省水利厅长。姑姑漆福英,当过县委书记,省里的什么干部。漆林有个妹妹,小时候和我同过学,现在不知在何处。这里后来变化也大,好像有银行建了单位宿舍在这里。
       在阮家凉亭这条路上,应该是黄州的公检法所在地。地区公安处,县法院,中级法院,等单位都在这附近。当然现在可能早不在了。在这条路上,也住有黄州的老干部。到这边来,县里的人就多一些,我记得,我有个同学住在这里一段时间,他父亲副专员,后来调到黄石去了,那时,他们也是住在我所说的一进几重的小院子里,和其他人住在一起,没有区别。这条街从来就没有商业。后来,军分区的招待所对外营业,把门开在这里。这里还有县医院的住院部。现在早搬到龙王山去了。县医院的门诊部是开在胜利街书店隔壁,一个不大的门面。
       黄州的街真少,说到这里,就来到了青云街。这里在六十年代不热闹,县政府招待所等单位在这里,招待所对面的小巷子可以通往沙街,都是住家。小时候,买煤的煤球厂在这条小巷里,黄州人记得它,可能都是买煤。这个煤球厂是当时的独家,也是黄州的福利工厂,安排残疾人工作的单位,里面我记得有好几个跛子。街上还有一个学校,县工业局也在这里。转过弯,就到了地区汽车站,还有黄高,黄冈中学的前称。以前没有濠沟路之前,这里有个小桥,从河上过来。青云街热闹起来是80年代,这里单位把楼房下面打开,租给个体户做生意,一段时间内,这里成了黄州的汉正街,十里八乡的也来这里进货,好了几年,到92年,我开始做生意时,考棚街赶上来了,这也可能是城市东移的结果。考棚街火了几年,现在又是东门外了,还有步行街。越来越往东了。
       青云街往西,是沙街,沙街的兴衰是伴随着长江的兴衰而起伏。黄州自古是水码头,沙街就是黄州的码头兴衰的见证。黄州的搬运公司就在沙街,以前是叫挑河的,都是从船上搬运货物起坡,或将货物运到船上。这里是黄州的货物集散地。黄州的江在五十年代,可以在沙街外面的码头上下船。到了六十年代,就要分冬夏了。冬天就到下面很远的地方,夏天又移到沙街外来。这是长江的泥沙淤积造成,人家说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就是说江水可以来回变。但是,黄州的江这几十年都没有变回来。听说,在苏东坡时期的宋朝,江水可以到赤壁山脚下,现在离那里有几里路了。外面全是沙滩。也成了黄州人种地的地方。这个也可能和解放后修长江堤有关系。修了堤,水系固定了,就不能改变了。不知是不是这个道理。说到沙街,就说到黄州的江,说到黄州的水。黄州的自来水是哪年才有的吗?是66年。在那以前,黄州城里的人吃水只有两个途径。吃井水,吃江水。黄州城到处是井,有名的已经介绍过,八卦井。在考棚街,地区医院有一口古井。在赤卫小学里有一个古井。因为我在这些地方生活过,故知。没有井水吃的地方,比如地势高的,如黄冈师范,现在的黄冈师专。在六甲那个山坡上,就只有请人到江里挑水给学生教师吃用。不要以为我乱说,千真万确。那时的江边,就是指沙街外的这个地方。也叫大码头。夏天时,城里的人都到这里的堤上乘凉。哪怕东门那边的人也来。几乎是全城的人。很热闹。可以碰见很多熟人。天天如此。
        沙街转完,黄州城里的街道基本说完了。还有几条小巷子,比如在胜利街粮店旁边到法院和老看守所去的地方,就有一条小巷。这些不说了。有朋友说到五甲。五甲在胜利街往西出头转弯就到。那里以前都是农民住的地方。有朋友提到赤壁桥,呵呵,那是以后修的,以前是没有,是技校建在那里时。那边一大片地方,都是从城里陆续搬出去的人家,那时拆迁没有现在这样的赔偿法。就是政府划地方,老百姓自己盖房子。钱是很少的。黄州城有几个地方是这样建起来的,一个是赤壁桥那一片,还有胜利南村那一片。胜利南村有很多人家是从考棚街搬出去的。
       说完城里,再说说城外。从现在的东门到中商,到十字街,是叫八一路。前面说过,那时这条路是公路,不算城里的街道。路两边有一些水田。有农民在此种水稻。也有单位在这条路上。最有名的是黄高。黄高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位置都没变过。现在给弄到外面去了。这里也荒凉了。现在看不出,再过几十年,谁还记得这里曾经是赫赫有名的黄冈中学。在现在西湖饭店附近,有几家工厂。有大修厂,老名字。后来改来改去,不知叫什么厂,老黄州人都这么叫。有缫丝厂,这两个厂是58年建的。70年后,这里建了无线电厂,建了绢纺厂,黄州机械厂也从城里搬到这条路上。这里有黄州最老的汽车站。就在靠近十字街的宝塔饭店旁边。黄高下面的汽车站没建成时,汽车站在这里,一直到现在,这里还是交通局的宿舍所在地。这条路现在是很热闹的,那时,晚上是没人到这里来的。黄高那时的学生都是住校,初中生也是,不是每天回家,哪怕是本城的学生也不例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来自
广东
精华
22

3万

主题

6万

帖子

7万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77829

东湖水王勋章东湖服务奖章

IP属地: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

发表于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 2012-10-29 17:22:55 | 显示全部楼层
早上起来,用百度搜出黄州地图看了看,呵呵,还好,我回忆的也不太离谱,路名基本是对的。我97年跑到广东谋生,到现在。每年要回黄州。有些现在的路名是不清楚。
  对照地图,纠正一个错误。我前面讲城墙时,说一字门的城墙在十八坡附近,错了,十八坡离城墙旧址还远,应该是在濠沟路旁边,濠沟路在地图上没有名字,不知何故。 前面说到八一路两边的工厂。后面专门来写写黄州的工业。这里继续写街道。到了十字街,那时的十字街是城外的一个十字路口,很破烂,只有居民的旧房子,砖木结构,隔墙都是用木板做的。地上直接是土地,没有水泥地。有些临街的,开个小铺子,大部分是住人的。这里有一条小路到宝塔,在地图上看,叫安国寺路,肯定是后起的,以前我们就叫十字街。这条小路上有化肥厂的后门,有最早的党校,可以到宝塔,到安国寺。六十年代,安国寺,宝塔都很有名的,我父亲把我带到黄州时是夏天,没来几天,就去看了宝塔和安国寺。我还小,不懂事,但从父亲的行为来看,应该那时人们也很重视宝塔。宝塔和安国寺是不用门票的。直到八十年代。安国寺在文革期间,可能是66年被军分区占去做修械所,就是修理当年民兵用的旧武器,现在想起来,民兵也没用过什么好枪。都是国民党的汉阳造,日本人的三八大盖,部队装备的56式都没有民兵的份。这个修械所,就是修这些破枪。另外兼做军火库。67年下半年到68年8月,这里热闹了,派性组织都到这里来抢枪。后面再细讲。
   这条无名小路走过宝塔,就到了江边。江边上都是农民的土地。种的是蔬菜。也有棉花地。这里有几家单位,地区水工队,就是专门从事水利建设的队伍。很早就在这里。现在不搞水利建设,这个单位也不知在不在了。沿江是一条公路,通往南湖。中间可以到汽渡,轮渡。汽渡在大桥修起来后,就取消了。当年可是很热闹的地方。黄州通往省城必经之路。汽渡、轮渡其实很早就有,那时没有公交车,人们都是走路去,经常听人说,从大码头也就是沙街到这里是十里路。为了节省时间,黄州人就从十字街穿过宝塔到轮渡,再后来,就修了宝塔大道。宝塔大道原来是菜地里的一条乡间小路。
   从沙街到宝塔,沿江而下,也是公路。地区机电公司、黄高的后门,造纸厂,化肥厂都在这里。最早也就只这几家。化肥厂是68年建成的,是武汉安装公司来安装的,他们还在黄高门前打了一仗,死了人,后面再讲。
   回到东门。历史上的东门在现在的七一商场附近。现在说的东门在黄州中学外,有一个转盘。这里以前是通往乡下的公路。这里是1公里。从老汽车站算起,到这儿正好一公里。
   正转盘附近有床单厂,有地区防治所,现在叫疾控中心。有地区新华印刷厂,就是黄冈报社的印刷厂。有地区木材公司。电机厂好像是69年成立。摩托车厂在七十年代叫齿轮厂,齿轮厂与东门转盘之间是一片水田。有一口大池塘。有一年4月,我们学校学生帮农民插秧,我们到这个水塘里洗脚。黄州城东门外和江边不一样,这里是丘陵地带,不是平原。到三台都是这样。从东门转盘往外走,有一个大坡,坡上就是黄州火葬场。还有黄冈县机械厂。这个厂是58年建的。机械厂过去是一个下坡,以前有粮站,再过去就是真正意义上城外了。
   黄州城的北面是山。沿江是田野。那里有一个望月堤。据说以前的江水会到这里来,我们还看到过这个堤。现在是望月堤路,解放后,这里用作枪毙人的地方,每次枪毙人,小孩子都跑来看。83年严打时,这里又增加了一些冤魂。从望月堤往赤壁山上走,就是黄州人埋死人的地方。不知从何年开始,反正我记得直到八十年代建赤壁公园,动员搬迁坟墓时,那以前黄州人都在这山上埋死人。这里面有一个碑,很大的,是黄冈县刚解放的一个县长死了埋在这里,每年清明学生还来献花。文革武斗死的人也埋在这里。现在是无处可寻了。
  黄州其实是蛮好的风水,背靠青山,面对大江。地委后面就是青山。这个山和后面几个山,我们小时候统称龙王山。其实是有区别的。龙王山是指七一水库后面的山,正地委后的这个山,也叫赤壁山。山上的树木都是解放后五六十年代各机关干部种的。66年大旱,干部们还包括刚整出来的各个单位的牛鬼蛇神,到水库、长江里挑水来泼,这样救活了一山的树。这山上的树,从我来到黄州,就没有人砍伐过。以前有人捡柴回去烧,没有人砍树。山脊上有一小路,可以连通赤壁和七一水库。从水库的大坝上走过,就到了黄冈师范。从大坝的那头下去,是一条道地委、行署的小路。以前,黄州人到了夏天,去七一水库或游泳池游泳,都要从七一路走这条小路上水库。在这个山上,正对着现在的市委办公大楼,有当年的自来水蓄水池。以前的自来水是从江边抽到山上,再靠山的自然高度,放到各家各户用。压力可想而知。这里的蓄水池用到八十年代可能没用了,但遗址还在山上。还有就是,这里的水池是全黄州人吃,可是没有人看管。有一年,有个人跳到里面自杀,水搞坏了,黄州人几天没有水吃,哈哈,以前的管理水平也很落后啊!
   在这个水池的山下,正是现市委大楼的地方,以前,有个战备工程。70年,在“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口号鼓舞下,黄州人民也疯狂的开展“深挖洞,广积粮”的运动。为什么说是运动呢,就是各个单位,所有人都参与。每个单位都挖洞。地区组织挖的就是这个大工程。主洞口在现市委大楼的背面靠山处。洞口很大,可以通汽车。到底这个洞通往何处,我不知道。后来,八十年代,把胜利街上粮店那里的洞口打开,做旅游的地方,我们进去,知道在赤壁后面有出口。我想,可能赤壁山下全挖通了也有可能。我还知道,在胜利南村后面的城墙下,也挖了很多洞。百年以后,如果后人挖开看,还以为是古时候的墓道呢,哈哈哈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来自
广东
精华
22

3万

主题

6万

帖子

7万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77829

东湖水王勋章东湖服务奖章

IP属地: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

发表于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 2012-10-29 17:23:54 | 显示全部楼层
黄州的老城区就是现在的“赤壁电影院”起,沿着壕沟路过考棚街,再沿着现在正在建的胜利南村到银海商场。靠北边的就是龙王山和汉川门了。
   沙街就是城外,一条石板路被年代磨得泛着青光,有豆腐铺,当铺,杂货铺,剃头铺,卖水的,五行八作的都集中在哪里,需要通过“清源门”才能进到城里。“清源门”就像现在仍存的“汉川门”一样,可惜于69年被拆。
   银海商场这里叫东门,以前是一座木桥,64年改建成水泥桥,出了东门,从现在的七一商场起到黄州中学处,叫“六甲街”,属于下等贫民的住处。
   现在的“三医院”处叫“一字门”
  这些门由一条护城河环绕,就是现在的壕沟路。于1970年改造。从望远堤沿着赤壁湖下来的那条河,是在70年代以后才修的,主要是为了“鸡窝湖”年年涨水,做排灌用的。
   黄州以前以“水码头”著称,以前没有这么多的沙滩,所以,黄州的出行和货运主要是依靠水路。每到涨水季节,沿江一带便是“百舸争流,万船竞发”。人来人往,十分热闹。
   这也就带动了黄州的旅店业,餐饮业,零售业等各行各业的发展。黄州的“大码头”一带全是旅店,到了夏季,店门口摆满了竹靠椅,客人们穿着黑色的“香云纱”,一壶香茗,一盘瓜子,聚在一起谈天说地。
   那时,黄州的小吃是很有些名气的,夜宵通宵达旦,一盏煤油灯在夜色中忽暗忽明,很有诱惑力。
   但自从有了那片沙滩以后,这一切全都消失了,“大码头”也已全部拆迁,没入江水之中。
文革期间清源门一带设有岗哨,在某一次“宵禁”是,一位外地出差的客人没答上“口令”被哨兵击毙,死在了清源门城墙下面。
   文革期间常常游行,现在的“香格里拉”以前曾经是黄州人集会的地方,叫“大礼堂”。每到有重大事件,便先到“大礼堂”集会,然后绕城游行,从大礼堂出发,沿胜利街从黄州中学往右,再从现在的青云街回转。
   安国寺后面的军械所,以前是军分区存放、修理枪械的地方,1967年被造反派抢掠一空,致使黄州的“武斗”升级。有多人死于枪下。
   黄州以前只有两座三层楼,现在保留下来的只有沙街粮食局门口的那一座。
   黄州的居民大多数住的是乱砖修建的平房,墙壁很厚,冬暖夏凉的。以至于成了黄州的一大特色:“乱砖做墙墙不倒”。
   黄州人以前吃水用的是江水和井水,曾经有专门卖水的人。黄州的井水曾经水质优良,冬暖夏凉的,比较有名的有“八卦井”,“十三坡”镇政府门口的那口井·······。用这种水做的豆腐成了黄州的一大特色。于1964年安装的自来水。
   文革结束后,(1977年)黄州的城市人口仅只五万人左右。
   那个“专合办”以前是一块空场地,常有一些江湖艺人来此卖艺,主要是一些杂耍之类,很能吸引我们这些曾经的少年,65年胜利街翻修,(黄州的老城区原来是一块丘陵岗地,所以,城内地貌起伏很大。除了专合办这一块,再就是东门,现在的银海商场到附小门口。)专合办门口降了下来,原来的地方形成了一个高台,围了栏杆,就成了文革时期的辩论场所。
    清源门到沙街原来是有桥的,不过不太明显,桥上还有一家杂货店。后来改造壕沟时(1870年),桥和上面的杂货店就拆了。
    地区招待所隔壁曾经是“汉剧团”,后来修建那栋当时黄州最气派的招待所三层大红楼时拆掉了,与原“文工团”合并成“黄冈地区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搬到了青云街。此地原来是“黄冈地区第一幼儿园”,文革开始后就停办了。
    68年那年的武斗,好像是“1·11”武斗,我亲自参加过了的。但由于年代久远,在时间上不知我们俩谁记错了。
    黄州的自来水是在64年装的。
   一九六八年一月十日,是我们寒假前的最后一天。天空阴沉沉的,照例的寒冷。我们放学经过一条十字街时,觉得那里有些异样。空气中弥漫着一种紧张和肃杀。尽管这两年来这种气氛时常出现,但今天的气氛似乎比以往更浓些。

    吃过晚饭,我与院子里的大人们一起来到这里看究竟。因为在此之前一直流传着一个消息,说是保皇派“红卫军”要在这几天搞一个大行动。他的对手----占据人群绝大多数的另一派组织,造反派“地直总部”和“红卫兵”正在着手反制。街道两旁的大字报栏里已经张贴着一些檄文,大有讨伐之势,字里行间已充满杀机。“红卫军”已占据了一栋楼房的二楼,窗下张贴着他们写的“誓死捍卫毛主席的革命路线”,“红卫军是革命群众组织”等等一些口号。喇叭里放着当时的流行歌曲“抬头望见北斗星”。

    第二天早上,我们起床时,已经有消息传来了,“造反派”已在对面的楼房里成立了作战指挥部。我们便便急忙赶到了那里。当年我已是十二岁的少年,好奇心正浓,这种热闹场面当然是不会放过的。

很快就有消息传来,说是楼顶上的洞已经挖开了,已经有一些年轻的“造反派”从洞里进了去,但“保皇派”们占据的是一栋医药大楼,里面有很多“六六粉”,他们早有准备,把稻草点燃,把“六六粉”撒在上面,就像我们夏天熏蚊子一样。进去的“造反派”马上被熏昏,然后被保皇派从窗户里扔出。手段的确残忍,围观群众义愤填膺,指挥部已着手准备反击。眼看到了事件的高潮,我们在家里那能坐得住呢,就瞅着机会溜到了事发地点。

     我们还没到达,就听见有枪响了,我们只得远远地围观。过了一会,来了一队“支左”的解放军,为的是平息这场骚乱。枪声便渐渐停了下来,我们才壮着胆子往近凑。有解放军在二楼的阳台下放了一架梯子,渐渐地就有人从梯子上下来了,但下面早已有“造反派”在那里等候,街旁的大字报栏已被拆除,“造反派”们每人拿一根拆下来的木头,见有人下来就是一顿乱棍,解放军们那里拦得住。很快,下来的人就被打倒在地,先是挣扎,后来就慢慢的不动了,有很多的血从身体里面流出,一直流到了街上。最后一个,是穿着一件黄色的军大衣的中年人,他就是这次“保皇派”行动的主要负责人。梯子还没下完,就被一顿乱棍打翻在地,很快就没有见动弹了,“造反派”依然没有停手,只听有人惊呼,脑壳已经打破了。“造反派”们才散去。整个反制行动就此结束。
  过了一会,来了一位中年妇女,有认得的说,她是那位脑壳已经被打开花了的“保皇派”的头头的妻子,死者是河南人,参加过抗美援朝,立过功,现转业在本县的一个水电系统工作。看得出这位妻子强忍着悲痛,又不敢哭出声。她企图把死者背起来,但死者是一位彪形大汉,她哪里背得起?哀求旁边人帮忙,但周围人一片冷漠,无人出手。她只得一步一步往家拖,泪水和汗水挂了一脸。

     至此,这次武斗基本结束。这一天是一九六八年一月十一号,也称“1.11”武斗。

     这次武斗究竟死了多少人,我们不知道,但肯定不止一人。有关其他死去的人有很多的版本,极是惨烈,残酷。当时人们在谈论此事时,眉飞色舞的,极尽渲染,像是在说杀猪杀羊。

     至此以后,这个保皇派组织就此终结。
  事情发生的背景:  一九六七年七月,中央文革派人到武汉,宣布当时武汉最大的一个群众组织“百万雄师”是反革命组织,据说是有“保皇派”之嫌。并责令支持他们的武汉军区的一支部队就地解散,撤销番号。这批军人不服,穿着没有了帽徽和领章的军服在街上游行。史称“七,二零”事件。我们这里的这个“红卫军”,就是“百万雄师”的同一派组织。他们觉得被冤枉了,但申诉无门,只能以死明志。当时若是被定为了反革命,那所有有血缘关系的亲属都得遭殃,真可谓:生不如死。所以,没有人甘心接受这个结论。

       “保皇派”消亡以后,“造反派”之间又发生了分裂,又不断制造出更多的,更大规模的武斗,死了多少人,也没有一个统计数字。直至六八年地底,学生们上山下乡以后,武斗才基本平息。

      没有人替这一次次的武斗负责。当时最流行的一句话就是“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死的人都是为“奋斗”死去的,但是“奋斗”什么,恐怕有些人到死都没弄明白。
  那时候黄州只有三所小学,最大的是“附小”,即现在的“市实小”,另外,还有“街小”,即现在的“考小”;“镇小”,即现在的“区实小”。
   当时“附小”只招收机关干部的子女,还设有“全托”,配有专职阿姨(即保姆);“街小”招收的是街道上没有正式工作普通市民家的子女;“镇小”招收的是城区周边“菜农”家的子女。阶层区别可见一斑。谁说哪时没有腐败? 那时七一水库有条坝,叫大坝,但以现在的眼光看,也就很小。坝的西边是到东门的城墙山,这山上是黄师附小、地区幼儿园的背后。我们上学时经常上这里来玩,满山都是树,夏天挺荫凉的,鸟语花香,是个小孩大人游玩的地方。以前这两个单位在山上都没有围墙,有围墙是文革以后的事了。靠北有一部分可以到行署去。城墙的这头到了胜利街的东门桥。城墙下是护城河。大坝的东边是师范学校,叫黄师,58年成立,先叫黄冈大学。63年把广济师范合并到一起改成师范。黄师在山岗上。城墙与黄师之间是七一大队的田。小时候,经常从这些田地里穿过。是74到75年,修体育场,把这片田填平了。76年,毛主席去世,黄州人全在这里开追悼会。后来就有了体育路。体育路全是在田里修成的。
    龙王山留给我们的印象是这里有黄州奶牛场,从水库往北走,那片山全是,奶牛是自然放牧,在山上吃草。牛奶供应黄州人吃,是个人预定,每天早上有人送到各家各户。那时糖是计划供应的,每个人每月半斤。可是只要你定了牛奶,就发给你糖票,我现在想起来,也不知这是为什么。是不是鼓励老百姓喝牛奶呢?那时,能定得起牛奶的也是少数人。大部分人吃都吃不饱,还能定牛奶吗?我们家在黄州算工资高的人家,那时定过牛奶,所以知道这些。
    龙王山对黄州的孩子来说,还有另一个用途。每年春秋两季,学校都会组织学生到这里春游或秋游。一天时间,带干粮。玩打仗的游戏。捉特务的游戏。把几个人去藏起来,其余同学满山遍野去找。找着了,就抓住他,向老师报告。呵呵。小孩子玩的可高兴呢,现在的学生不知有没有这样的童趣。
   龙王山到了69年,迎来了解放军,黄州只有城防部队,叫独立连,住在阮家凉亭后面,现在可能改成了武警中队,或大队。龙王山上的是空军的雷达部队,建了一个雷达站。现在估计没有了。那时,逢年过节,地区、县里的领导,各学校单位都到山上慰问。以前把它那里说的神乎其神,现在想想,也没什么神秘的地方。
     从东门桥也就是现在七一商场附近,往八一路方向,那时是什么模样呢?胜利南村是没有的,它是七十年代从城里搬来的居民。黄州中学是一个山岗,胜利南村这边那时是城墙,地势也高,中间是低洼的水田。在原地区工业学校的教学大楼旧址,是魏家大塘,好大的一个池塘。池塘埂上是城里到黄州中学上学的学生走的路。从这里可以穿过城墙,通过邮电局旁边的一条小巷,直接来到考棚街。水田直到八一路边。公路旁是种的白杨树,完全是一派乡村风光。
     黄州有两个水库。除了七一水库外,在赤壁这头,还有一个小水库,叫赤壁水库。也是58年修的。从阮家凉亭直走出来,往赤壁方向转弯过来,就是水库的所在。也有一个坝,很短。这个水库,在六七十年代有水,水很清亮,我们经常到这里来游泳。水库的一边是地委小礼堂。这边在68年前是地区第二招待所。后来变成了展览馆,变成了群众艺术馆,图书馆等。这里的招待所,65年我住过一段时间。房子是依山而建,逐级向上。都是平房。往上可以直到山顶。上面有一个亭子。夏天在那里面睡觉,清风拂面,是无比的惬意。以前,这里是59年国庆十周年展览馆。那时还有展览馆大厅。那里放着一个报废的吉普车。我那时几乎天天到车里面假装开车玩,呵呵,想起来也好笑。我住在那里,离赤壁只有一墙之隔。那时,赤壁不收门票,随便进去看。我们一帮小孩子天天要进去玩一趟。睡仙亭不知睡过仙没有,反正我们是睡过的,而且不只一次,哈哈。文革时,黄师的喜爱文学的学生到这里来临摹苏东坡的书法,把好多碑刻弄坏了。多可惜啊。那年头,黄州的人们过年过节都到赤壁去转转,收门票是七几年的事了,开始一角,后来越来越贵,现在黄州人谁还去啊,如果不是陪客人的话。
     说到地区招待所,为什么要搞两个啊?据说是,街上那个是接待普通人员的。在赤壁这个,是接待上面来的干部。据说64年,陈毅来黄州住了几天。我是没见到,是听大人说的。这个招待所因为是接待上面干部,故很清闲。可能是这个原因,文革69年就把两个合并了。


     我这几天,头脑里完全被回忆起的往事装满了。我想起了邓丽君唱的小城故事:


  小城故事多
  充满喜和乐   
  若是你到小城来   
  收获特别多   
  看似一幅画   
  听像一首歌   
  人生境界真善美
  这里已包括   
  谈的谈说的说   
  小城故事真不错   
  请你的朋友一起来   
  小城来做客   
  谈的谈说的说   
  小城故事真不错   
  请你的朋友一起来   
  小城来做客
    看似一幅画,听像一首歌。这两句就像是在说黄州这个人杰地灵,鱼米之乡的故乡小城。

    我写此文的角度,是从我当年一个十几岁的少年的眼光来写的,童年是那么的美好,童年留下的回忆是那么童真。我不写现在的黄州,不写被扭曲的人性和发出铜臭的商业气息迷漫下的黄州。黄州的朋友可以互动起来,共同回忆我们原来的小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来自
广东
精华
22

3万

主题

6万

帖子

7万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77829

东湖水王勋章东湖服务奖章

IP属地: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

发表于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 2012-10-29 17:24:3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来说说宝塔吧。
     宝塔也就是青云塔,据说是明朝时修建的,全部都由青石板砌筑而成,粘接材料据说是用糯米加生石灰合成的,粘结度非常高。宝塔的位置离城里有些远,塔的周围都是菜地,中间夹杂着很多的坟墓。64年为了扩大种植面积,把坟地都推了。一些无主的尸骨就露在外面,白森森的。我们小时候也不知道害怕,把长一点的骨头拿着打架玩。
     宝塔一直无人管理,周围的农民就用来做牛棚。二层以上还是偶尔有些人来此烧香,供奉一些我们不认识的神像,顺着里面的石级可以到最高一层。当时这里面是黄州最高的地方了,若是坐船,在江中间远远地就可以看见它。最奇怪的是塔顶有一棵树,据说是有些年头了,无水无土的,也不知它是怎么活下来的。而且一年四季青葱苍翠,给这座塔增添出一种灵气。上面有老鸦窝,很多老鸦就停在塔的上面休息。塔顶是一个像糖葫芦样的石头雕刻成的。六十年代末的一次大雷雨夜,一个大雷把塔尖打掉了。后来才按了一个避雷针。
    塔的里面很是阴凉,所以,这是我们暑假时来的最多的一个地方。既可以乘凉,又可以登高远眺,看着对面的鄂城西山,江中间来往的船只,近处耕作的农民,凉风拂面的,很是舒服!
   1968年,文革的武斗正酣的时候,塔的二层,有黄冈中学的学生架设了一挺机关枪,有一次枪走火,把附近的农民的两个孩子给打死了。后来死者的一些亲属追了过来,这些学生只得弃枪而逃,逃到了地区水工队的院子里被同一派的战友掩护,才得以脱身。
   
   宝塔旁边就是安国寺,据说是宋代修建的,有些年头了,但因香火不怎么好,所以庙宇都有些矮小、破旧,里面的和尚也不多。庙的最后一个厅堂放着一些磁做的坛子,我们把盖子打开,里面原来是一些骨灰,灰色成块状的。听说这都是庙里面死去的和尚。当时只有和尚实行的是火葬。后来到了文革的时候,庙里面所有的和尚都被赶了出来,强迫其还俗回家。黄州的一些风情
   黄州古时曾有很长时间出不了一位名人。后来,就由当地的乡绅请了一位风水先生来看究竟。风水先生看了看地形,就说,长江在黄州面前转了一个弯,把“才气”都冲刷走了。他领着乡绅们在龙王山的一块地方修了一座塔,名“镇才塔”,至此,黄州的“才气”才得以镇住。后来果然出了秦桧、张邦昌一干人等。无论他们在历史上的地位如何,他们都曾经是学富五车的国家栋梁。黄州此后才得以扬名天下。至此以后,黄州的民风都崇尚学问,文雅而又有理性。所以,后来出的“黄冈中学”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这座塔现在还在赤壁里面,就在“酹江亭”前面,由赭红色砂石砌成,也是七层。不过因年代久远,塔身有些破败了。
    黄州的民舍外墙大都用砖石砌成,里面的隔墙多为木板。木板一般有两公分厚,杉树的,时间长了便成黑色的了,及其干燥。所以,防火便成了居民的第一要务。而且,当时做饭多用一些柴草,火灾隐患极大。一家失火,四邻遭殃!所以,自古以来,居民们就自行组合起来轮流提醒。小时候我们在沙街玩,傍晚时分,吃过晚饭后,便能听到悠长的喊叫声:火-—星—过—细—啊——!
黄州的小吃:
   黄州曾经是一个水码头,商贾云集之地。有着很浓郁的“码头文化”。为了吸引这些南来北往的客人,黄州的小吃在当时是很有些特色。我们小时候,所有的餐饮业都是由国营经营,但里面的师傅都是旧社会过来的,都是有着极其严格的师傅传授的,各有其招式。黄州的油条,卤黄豆,糖黄豆,东坡饼,馓子,汤圆,烧麦,牛杂汤,还有糖炒栗子(不是现在的小板栗,是那种大的,炒出来油亮油亮的)。这些东西,都在傍晚的时候摆出来,也就是“夜市”。“大码头”有一些,但更多的是在现在的“黄商”门口,一直到阮家凉亭那里。当时用的是煤油灯,在夜风中忽闪忽闪的,那种香味让人看了都恨不得把自己的舌头给咬了去。
    文革开始后,这些东西都没有了,黄州的这些特色也就失传了,很是可惜! 看似一幅画,听像一首歌。这两句就像是在说黄州这个人杰地灵,鱼米之乡的故乡小城。
    从东门桥也就是现在七一商场附近,往八一路方向,那时是什么模样呢?胜利南村是没有的,它是七十年代从城里搬来的居民。黄州中学是一个山岗,胜利南村这边那时是城墙,地势也高,中间是低洼的水田。在原地区工业学校的教学大楼旧址,是魏家大塘,好大的一个池塘。池塘埂上是城里到黄州中学上学的学生走的路。从这里可以穿过城墙,通过邮电局旁边的一条小巷,直接来到考棚街。水田直到八一路边。公路旁是种的白杨树,完全是一派乡村风光。
   黄州有两个水库。除了七一水库外,在赤壁这头,还有一个小水库,叫赤壁水库。也是58年修的。从阮家凉亭直走出来,往赤壁方向转弯过来,就是水库的所在。也有一个坝,很短。这个水库,在六七十年代有水,水很清亮,我们经常到这里来游泳。水库的一边是地委小礼堂。这边在68年前是地区第二招待所。后来变成了展览馆,变成了群众艺术馆,图书馆等。这里的招待所,65年我住过一段时间。房子是依山而建,逐级向上。都是平房。往上可以直到山顶。上面有一个亭子。夏天在那里面睡觉,清风拂面,是无比的惬意。以前,这里是59年国庆十周年展览馆。那时还有展览馆大厅。那里放着一个报废的吉普车。我那时几乎天天到车里面假装开车玩,呵呵,想起来也好笑。我住在那里,离赤壁只有一墙之隔。那时,赤壁不收门票,随便进去看。我们一帮小孩子天天要进去玩一趟。睡仙亭不知睡过仙没有,反正我们是睡过的,而且不只一次,哈哈。文革时,黄师的喜爱文学的学生到这里来临摹苏东坡的书法,把好多碑刻弄坏了。多可惜啊。那年头,黄州的人们过年过节都到赤壁去转转,收门票是七几年的事了,开始一角,后来越来越贵,现在黄州人谁还去啊,如果不是陪客人的话。
   说到地区招待所,为什么要搞两个啊?据说是,街上那个是接待普通人员的。在赤壁这个,是接待上面来的干部。据说64年,陈毅来黄州住了几天。我是没见到,是听大人说的。这个招待所因为是接待上面干部,故很清闲。可能是这个原因,文革69年就把两个合并了。
   围着黄州城转了一圈。再来说说黄冈。黄州是个府城的历史有好长,大家可以查百度。我只说,解放后,黄冈专区有多大。黄石下面有一个县叫阳新,以前是黄冈管的。鄂城是黄冈管的,这两个地方是66年划到咸宁的。从国民党时期就是黄冈的地盘,在66年被划走了。黄冈当时在这两个地方都有单位。两个地区为这争了多少年。鄂城通用机械厂,鄂城造船厂,鄂城卫校这三个单位黄冈死不放,直到现在。卫校后来搬到三里畈,最后搬回黄州。那两个厂就一直呆在鄂城,但属黄州管。阳新有一个地方叫富池,是长江边上的一个水码头,黄冈在这里有化肥厂,有煤矿。也是一直管到改革开放。现在不知还在不在。黄冈人对鄂城人的看法一直不好,几十年都是这样。离谱的是,八十年代,不知是哪个当官的做的事,把黄州划给鄂城管,黄州人为这个憋了两年多的气,终于在老李的干预下,又划回来了。
    黄冈还有一个县,是新洲县,在七十年代划给武汉了。新洲是好地方,出产多,有一个大湖,涨渡湖。那湖里的鱼有名。有一个传说,说刘少奇有一次要宴请外国客人,缺鱼,用直升机来涨渡湖取鱼。这好的地方给武汉了。五六十年代有好多新洲人在黄州工作,划走了后,新洲人与黄州人的来往也少了许多。
    黄冈以前最多时有阳新、鄂城、新洲、红安、麻城、英山、罗田、浠水、黄冈、蕲春、广济、黄梅、龙感湖等十三个县级单位。
 现在去掉三个,还剩十个县市级单位。只不过名字改了不成名堂。一百年的黄冈县变成了团风县,中国最年轻的县。呵呵,自嘲。广济变成武穴,国外华侨回来都不知是哪里。红安也是把历史的黄安改成的。这些无视历史的行为,不知到何时为止。襄阳从襄樊改回来,据说花了十个亿,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呢。



黄州的变迁:
  地区邮局原先在现在的汉川门小学处,64年才搬到现在的地方。原先考棚街与胜利街转角处是一个公共厕所,71年那年,有一次我们晚上电影散场出来,上厕所方便,忽然觉得小便落地的响声不对,划根火柴一看,赫然看见小便池内卧着一个人,大家都吃了一惊,以为是个死人。胆大的凑到跟前一看,人没死,旁边有呕吐物,显然是酒喝醉了的。有人认出这是电机厂的刚招上来的新工人,武汉人。那时候的人比较善良,便一起七手八脚地把他从小便池里扯出来,呵呵,一身的骚味,加上自己呕吐物的味道,实在难闻。
   黄州的老汽车站也不是现在的那个“蓝天花园”,是在“宝塔大厦”与“齐安珠宝行”之间的地方。66年才搬迁到现在的汽运公司对面。“八一路”从前是106国道,经过汽渡到鄂城。
   现在东门转盘处“110”那个地方,以前是口水塘。那时从“德尔福”这个地方下来的坡很陡,有一次我们几个孩子拖一辆板车去农科所买红苕,下这个坡的时候,差点连人带车一起滚到水塘里去了。
黄冈自古重农轻商。解放后三十年内历任地区领导都是重视农业,不愿意发展工业。这点现在的人很难想象,但当时确实如此。最典型的是姜一。他从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在黄冈当地委书记。66年前后调到省里。他当年和华国锋、纪登奎、王效禹并称是主席最喜欢的四个地委书记之一。他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搞工业有什么好,又要占掉我那么多农田。在他这种小农意识的带领下,黄冈很多年都不要国家到黄冈来建厂。大家现在可以看到,黄冈从市里到县里有几个中央企业,有几个大型厂矿。黄冈不是没有人在中央,多少黄冈籍的老干部啊,为什么就没有一个央企在黄冈呢?据说,当年,二汽选址时,优先定黄冈,而黄冈不要。黄冈现在的经济地位,在省内不是倒数第一,就是第二,我看可能只比恩施好一点。其他像咸宁、孝感、黄石、鄂城、荆州、宜昌、十堰、襄阳哪个都比黄冈强。这个就是从解放后种下的病根。
   黄州的工厂,基本是从58年大办钢铁时建起来的。以前只有手工业。58年,黄州在江对面鄂城,办了很多厂,比较有名的是鄂城钢铁厂,鄂城水泥厂,鄂城肉联。这些后来都成了人家的。鄂城通用是58年上海搬来的一些原来的私营工厂合并成立的一个工厂,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鄂城通用是黄冈的最好的工厂,技术水平好,经济效益也好。黄冈一直不放它给鄂城。直到现在。  

  说说黄州这边的几个厂,大修厂,最早是修农机的,一直没有象样的产品,做过柴油机,农用车。缫丝厂,是女工多的单位,那时黄州人找媳妇,就到这个厂里找。这个厂长期阴盛阳衰,据说在厂里宿舍里,女的能穿背心短裤到处走,男的不能穿背心短裤,再热的天,都得穿长袖的。那时这个厂的桃色新闻是黄州人茶余饭后的笑料。  
   黄州的工厂少的可怜,屈指可数。床单厂,电机厂,齿轮厂,都在东门外。70年办了个无线电厂,可能现在的人很少知道这个厂。在八一路自来水公司那后面。88年,给摩托车厂合并过一次,它还有个厂区在安国寺附近,教导队那里。地区办的厂到75年后逐渐多了。有绢纺厂,毛纺厂,绢纺厂是以前设备厂改的。把麻城有线电厂搬来,成立黄冈有线电厂,在宝塔大道上。把浠水白莲河铝厂搬来,成立黄州铝厂。这两件事对于黄冈的经济总量来说一点意义没有。相反,这两个厂到黄州后,都没有原来的气势了。没搬之前,这两个厂都是很好的厂。鄂城通用在70年分成三个厂,一个搬到黄州东门,叫齿轮厂,当年,也确实生产过农机齿轮,那种技术水平,现在看很差了。一个搬到罗田三里畈,叫三里畈通用机械厂,罗田三里畈是抗日时期的国民党黄冈首府所在地。四面环山,中间一块平地。70年作为黄冈的小三线,把鄂城的卫校也搬到这里,另外,从武汉搬来省机械学校的一部分成立了省第二机床厂。八十年代后,这几个单位都搬到黄州。三里畈通用机械厂与齿轮厂合并,成立摩托车厂。当年的摩托车厂可是红极一时。88年,在北京摩托车比赛中获奖,迎接的队伍从汽渡开始,一直游到城里,沿途鞭炮声不断,全厂加餐庆祝。那年头,到处都是扬子江牌的边三轮摩托车,威风的很。可惜,这么好的厂都没能发展下去。地区在下面县里也有厂,有名的是浠水白莲河发电设备厂和麻城有线电厂。那时,工厂是属于几个局管。有工业局,管机械、电子。有轻工业局,有纺织工业局,有燃化局,管化肥厂,药厂等。分工太细。在汽渡以下,有一个江北船厂,这又是属于交通局管。其余的还有制杆厂,生产水泥电线杆,属于电力局管。有印刷厂,是宣传部管,有电影机械厂,属文化局管。呵呵,几乎每个局都管工厂。这些都是地区的厂。小厂而已,现在可能都没有了,如有的话也是一个空壳。
   地区的厂屈指可数,那黄冈县的厂更少了。黄冈县机械厂,在东门外的山岗上。与齿轮厂隔一个冲。冲里是田。有小路相通。这个冲现在成了黄州大道,也叫团黄路。县机械厂历史久,58年建的。是黄冈县从团风等地汇聚能工巧匠而成。它有个小高炉,可以炼钢,这是黄冈其他厂所没有的工艺手段,所以,很长时间内,他是黄州的一个骄傲。  
   县化肥厂在宝塔下面。是68年文革最乱的时候建成的。典型的小化肥厂。那时,中央要求每个县要建五小工厂。化肥厂是其中之一。能耗高,经济效益不好。就是为了就地满足农业需求。当年,只能生产液态的氨水。黄州周围的农民都用板车来拉回去,施到地里。后来才能生产出固体的碳酸氢氨,这个厂一直不能生产尿素。   
   县造纸厂在江边上,现在回忆起来,污染特别大,那时没有环保意识。它生产时,沿江一带都可以闻到刺鼻的气味,很难闻。所以,黄州人对它没什么好印象。幸亏拆掉了,如果留到现在,也是老百姓提意见的源头。
  黄冈县的厂在团风也有几个。化机厂,汽修厂,船厂,棉织厂,玻璃厂,瓦楞厂。玻璃厂后来被黄州的C生改成了药厂,现在在潜江上市了,这是黄州人办的厂我听说上市的第一个。其中有好几个是我的同事和儿时伙伴。叫永安药业。
  黄州在七十年代学工,学农的运动中,各个学校都办校办工厂,校办农场。黄师有,黄高有,黄州中学也有,后来的工业学校也有。现在早烟消云散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8

主题

73

帖子

476

积分

中士

Rank: 3Rank: 3

积分
476

IP属地:湖北省黄冈市

发表于 湖北省黄冈市 2012-10-30 11:10:05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广东
精华
0

0

主题

3

帖子

11

积分

列兵

Rank: 1

积分
11

IP属地:广东省广州市

发表于 广东省广州市 2013-6-16 16:15:04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奥康步行街的原址是我曾经待过的地方,黄冈工校。当年体校跟警校打架那年,我刚好在工校里读书。时间真快,记得当年出校门的一条很长的坡道,然后就是很繁华的夜市。我们经常去玩的还是学校到左边对面的那个什么商场三楼的溜冰场里鬼混。木地板的,里面大部分是工校的。因为体校跟卫校的一般是在他们那边那个溜冰场里混。岁月催人老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