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楼主: pykill777

想告诉90后你所不知道的事,老黄州尘封的那些记忆。

    [复制链接]
头像被屏蔽
来自
湖北
精华
2

815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禁止访问

积分
13215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 2012-9-8 16:09:3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90年左右黄州文化宫门口有个唯一吃热干面的摊子,5角钱一大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来自
湖北
精华
2

815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禁止访问

积分
13215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 2012-9-8 16:13:5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以前十字街那里搭车方便,麻木、出租车在路上摆摊拉客,去武汉的车随便招手就上,到乡镇的车在八一路、东门路沿路可以上车,交警不管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8

主题

128

帖子

416

积分

中士

Rank: 3Rank: 3

积分
416

IP属地:湖北省黄石市

发表于 湖北省黄石市 2012-9-8 22:31:26 | 显示全部楼层
以前实验小学旁边今天三味书屋的位置有个副食商店,是我姑妈开的。
以前下晚自习不想走着回家,随手就能坐上摩的,叔叔们人都很好,送到家只要两块钱。
以前中环路这一块还是菜地,我没事就在这里逛逛,觉得能够体会一下乡村的感觉。
98年发大水的时候,我家还住在化肥厂那一块,我记得地上的水已经淹没了小腿,那是只感觉很好玩,还和附近的居民一起去捞鱼。记得有一次还有许多船停在大堤附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0

主题

1

帖子

9

积分

列兵

Rank: 1

积分
9

IP属地:湖北省黄冈市

发表于 湖北省黄冈市 2012-9-11 20:35:48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像有回到童年,我家就在当时最繁华的十字街口,对面是当时的副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来自
湖北
精华
2

815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禁止访问

积分
13215

IP属地:湖北省黄冈市

发表于 湖北省黄冈市 2012-9-12 20:37:45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_4688352764197253361_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来自
湖北
精华
2

815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禁止访问

积分
13215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 2012-9-12 21:09:0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电信局的考堋街路边;做家教的学生还是拿看证件站在路旁等有需求辅导的家长,这个地方的家教市场在89年就有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69

主题

2892

帖子

4010

积分

上尉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4010

IP属地:湖北省黄冈市

发表于 湖北省黄冈市 2012-9-12 22:03:02 | 显示全部楼层
截止文革结束时,黄州就只有胜利街(到黄州中学门口止)、考棚街、七一路、阮家凉亭(去赤壁宾馆的那条路)、青云街、沙街。街上最高的楼房就是我说过的那两幢三层楼,其余的都是两层的。街道破烂,房屋陈旧。街上很少看见汽车。文革末期才开始有几辆北京吉普。从“罗马假日”那里起就是一个高坡,一直延伸到实验小学门口;全城只有一家菜场,就是现在电影院门口的那家。当时黄州的城市人口只有三四万人。最热闹的地方是老黄州商场门口一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3

主题

175

帖子

268

积分

中士

Rank: 3Rank: 3

积分
268

IP属地:湖北省黄冈市

发表于 湖北省黄冈市 2012-10-29 17:04:54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怀念咯····原来,我老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来自
广东
精华
22

3万

主题

6万

帖子

7万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77829

东湖水王勋章东湖服务奖章

IP属地: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

发表于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 2012-10-29 17:20:0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老黄州人了。上世纪63年来到黄州,还是个3年级的小学生,到90年代末外出谋生,一直在黄州生活。文革前的黄州古城那种古色古香的画面仿佛还在眼前漂浮,老城墙依山而筑,护城河蜿流入江,青石板的胜利街穿城而过,考棚街的牌坊临街而立,东门、一字门、汉川门、清源门四门相对。66年在石川(当年黄冈地委书记)的带领下,没半年时间,这一切化为历史,留在了老黄州人的心中。
先说说1966年前的黄州。  我是随父亲的工作调动来到黄州的。父母亲当年在黄冈专区(今黄冈市的前称)下面的一个县城工作。这个县城在长江的下游,当年是黄冈专区唯一能停靠大轮的一个码头。那年头,公路铁路交通没有现在发达,长江边上的人都是坐轮船出行的。黄州当年上到武汉,下到九江,都是坐轮船。在武汉与九江之间行驶的称为“汉九班”,在武汉与黄石之间行驶的称为“汉石班”。我和父亲就是坐着他们单位搬迁的小木船从长江的下游来到黄州,现在只需要2个小时的路程,我们当年可是走了3天啊。多少年过去了,历历往事还是留在心头。
黄州虽然是专区所在地,但是由于长江河道在这里沙滩多,航道浅,不能停靠跑上海、宜昌的大轮船,在我的眼里,还不如我原来的那个县城繁华。以前叫上海、南京为下江人,在湖北人眼中,下江人就是会做生意,60年代就是这种评价,可能是自古以来的认为。所以,停靠大轮船的县城有下江人的来往,就比不能停大轮船的黄州繁华热闹。这在我这个当年的小孩子眼里就是这样的。
我们在黄州的码头起坡。起坡是长江边上的人才懂的话,就是船到岸了,人从船上走到岸上,称为起坡。  黄州的码头很怪。枯水季节在离黄州城很远的地方,也就是以前的军用码头,后来叫汽渡的地方,涨水季节就移到黄州城边,叫做大码头的地方,在今天的沙街赤壁电影院旁边的一条小路走到江边上就是。  黄州自古就是长江边上名城,所以讲黄州不能不讲到码头。我的文字功底不好,朋友们不要见笑。  我那年到黄州是8月的时间,属于涨水季节,客船都停大码头。可我们是坐的小木船,不能停大码头,只能停在下游的军用码头附近。然后走路进城。那是10里路啊,当年我才几岁,也跟着大人一起走到了黄州。
我当年眼中的黄州
 黄州我记得有四个城门。清源门,就在现在的赤壁电影院那个地方,也就是沙街靠北的头上,当年沙街是城外的一条街。汉川门,就是现在还保留的那个城门,通往赤壁的小路上,出门就到原来赤壁的老门。一字门,在现在的考棚街与壕沟路的交界处。东门,在现在的七一商场还往城里方向偏一点的地方。我是从清源门进的城。那时,路是沿着江堤的,现在的宝塔大道那时还是菜园子。
黄州的城墙在我来的时候,还有很长。从清源门往一字门,城墙是沿着以前的土坡修建的,现在只在黄州十八坡的附近还有老城墙的痕迹在,那里路都是有点上坡的,在十八坡附近的单位,我忘了是什么单位,它的院子里就是以前的城墙,对了,还有以前的县幼儿园(很早以前的事了),也是在城墙上的土坡上建的。从一字门往东门,城墙也是建在土坡的上的,我小时候,就叫这种城墙土坡为山。从东门往北,那坡更高,我们来的时候,那里已经看不到城墙了,长有茂密的树林,是我们小时候玩耍的好地方。那是七一水库已经建成,据说是58年修的。从七一水库到汉川门,都是山,如今还是原样没变,我们小时候叫那片山为龙王山。汉川门往下走是以前的黄冈县政府,城墙在政府院内,也是唯一保存的一段城墙了。
黄州的护城河,我们那时叫壕沟。是从七一水库算起,沿着城墙脚下弯弯曲曲一直到沙街清源门外,流入长江。以现在的眼光看,那护城河除了有护城的作用以外,还有城市下水道的功能,我知道的,那时黄州的下水全靠它排到长江里。下大雨时,七一水库的多余的水也是通过它排到长江。1970年,黄州搞战备工程,把壕沟修成了真正的下水道,上面修成路,这就是今天的壕沟路的来历。当年为了排水、战备两用,里面修的很高大,下面是水道,两边是可以站人的,据说是防空用来躲避用的,这么多年过去了,从没听说黄州下大雨,水排不出去的,这个工程贡献很大,很佩服当年的设计者
老黄州人文文化气息很重,师道传承等等,城外有很多水塘和藕塘,有若干个湖与长江连通。
说到护城河,就要提到黄州的桥了,有了河,尽管不宽,人们来往也不方便,于是在进城门的地方修了桥。东门桥,出了东门桥,就是以前的六甲,这是国民党时期的产物,他们把居民区按人数分成甲保。黄州的5甲,6甲一个在东,一个在西。6甲再往外,就是现在的黄州中学外面,是一条进城的公路,当年公路不能从东门桥上过,6甲街也是一条小路,不能走汽车。进城的公路到沙街老汽车站就结束了。现在的大东门到东门到八一路到十字街这条路就是当年的公路。在黄州中学(听说现在也搬走了,那也是百年老校了)公路外面就是一个大塘,在金桥商场的地方(现在好像是手机卖场),那里地势很低,就是当年的大塘填起来的。东门桥,是我小时候走的最多的桥,每天上学都要走过。有时,调皮起来,不走桥上,从桥下面的水里淌过去,水是从七一水库上面流过来的,很清亮。下雨时,还跑到桥下捉鱼。童真年代,美好的回忆,可是,黄州,你现在还有桥吗?你还有能让孩子们捉鱼玩水的河吗?

        另一座桥在一字门外,叫一字门桥,即今天的十字街。桥的具体位置在市卫生局与环卫站附近。正壕沟路的边上。这座桥在文革时期还发生的一件事,在有名的1.31事件中,城外的八一大队的农民想进城,在这里被城里的造反派拦住了,这以后再写。十字街在那个时候是在城外,一条弯曲的小街,通往宝塔,如今到化肥厂、军分区教导队去的一条路是当年十字街的痕迹。桥下也有水,不过,水从东门流到这里,就黑了,中间有城市污水混杂在里面,没有东门那边的水清。

       清源门外的桥在我60年代到黄州时已经没有了,护城河到这里流入地下的管道中,到江边上大码头附近有个排灌闸,以前叫反修闸。与长江相通。沙街到城里就不需要桥了。沙街在那个年代是很热闹的一条街,有个豆腐坊,全城的人都到这里来买豆腐。有买瓷器、陶器的商店,还有好几个小旅社,南来北往的人,都基本住在这里,汽车站在沙街的东边,大码头在沙街的西边,水陆交通汇集地。现在荒凉了,没有人气了。

        再说胜利街。胜利街不长,但在当时的黄州来说,是最长的一条街。主要的商店都在这条街上。从东往西一一道来。东门桥的位置在前面已经介绍过。当时,东门桥进城后的两边全是土城墙,比较高,大约有10来米高。城墙边就是马路,没有房屋。到现在的电信和对面的中药材东门店那里。现在的银海商场,对面的民政局、邮政局宿舍那一片都是70年代后挖平城墙建起来的。
         
         实验小学那时是黄冈师范附属小学,简称为黄师附小。还是在老位置,几十年没变。地区幼儿园也是在那个位置没变。幼儿园与附小旁边有几家生产合作社,就是生产竹器、木器的作坊,70年代与其他几家合作社合并搬迁到八一路工行对面,成立了黄州机械厂。幼儿园对面是邮局,邮局与电信分开时,这里成了电信大楼。这个大楼也建了好几次,我的印象中,从60年代到90年代可能有3次。附小往西隔壁是商业合作社,现在的人不知道,在50年代的合作化运动中,城市里的个体商业都成了合作社。以前黄州的商店只有两种性质,国营和集体的。商业合作社就是集体的。在胜利街到军分区转弯的地方,有一个新华书店,这是叫县新华书店,黄冈政区分来分去,黄冈县没了,这也不知是什么书店了,它是70年代才有的,60年代这里是军分区的围墙。新华书店旁边的文宝商店,黄州读书的人都在这买过东西。那时也有这样一家小商店,但不是专营文具的。这附近我记得,60年代有一家小饭馆,有一次,我考试考得好,父亲带我到这里搓了一顿。呵呵,那时下了馆子,一两元钱就够。现在这附近没有餐馆了。
         从百货、副食往西,一路走来是黄州当年最大的餐馆,以前不叫餐馆,叫饮食门市部。中间与副食夹着一家理发店,黄州当年仅有的两家之一。对面是五金门市部,卖五金产品。以前哪有卖家电的商店,这里是卖电池,手电筒,铁钉,干活用的锹、锄头之类的东西。再过来一家是农机公司和专合办,专合办好像是管理商业的一个单位,在现在的新华书店对门。它的门口有一个大坡,要上好多台阶才能上去,形成了一个天然的舞台,文革时,这里成了大辩论的场地,66年下半年,这里每天晚上都有两派人马进行辩论,那时还没有武斗,大家都是口诛笔伐,争的脸红脖子粗,到以后武斗了,这里就没有辩论了,到70年代,这里挖平了,再看不到了。
       餐馆是在胜利街的北面,刚才说的五金和专合办都在胜利街的南面。餐馆后来改名叫黄州酒楼。餐馆门前有条小巷,里面是住家,也还有黄州最古老的澡堂。当年家庭里没有现代洗澡的条件,所有人都是用一个木盆装水洗澡,到了冬天,在家里洗澡很冷,澡堂就开放了,里面是大池,生了火炉,很暖和,大人小孩都在池里泡着。那时,各单位也没有建澡堂,人们全到那里去。只是70年代中期,各单位才建锅炉房,开始有了单位澡堂。
        
      餐馆隔着巷子是一家做衣服的,叫做大裁缝铺,另外一个小裁缝铺在哪里,我现在忘记了,反正一大一小,对应的。大裁缝铺很出名,很多人家都到这里来做衣服。以前布是凭票供应的,一人一丈五,中国量度,现在不用了。一家人每年只两季做衣服,夏天,过年。而且到裁缝铺去是一家人都去量尺寸,一做就是全家做。很现在想起来,很有意思。我记得大裁缝铺的叫法,直到90年代还有,里面有一个杨裁缝,黄州有名。裁缝铺隔壁是新华书店,多少年没变,只是房子重新建过。以前,从人民广场门口也就是黄州商场门口开始是一个长坡,一路走到新华书店这里,后来坡挖平了,老书店门前就得上台阶进书
店,很不方便顾客,再说房子也旧了,小了,就拆掉,重建,与路面相平。在重建期间,在宝塔大道也开了一家新华书店,那是80年代的事。宝塔大道的书店生意始终不好,黄州人还是愿意到老书店看书,买书。对了,这是地区新华书店,黄州是地、县两级政府所在地,所有的单位都要冠以地或县,以之区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来自
广东
精华
22

3万

主题

6万

帖子

7万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77829

东湖水王勋章东湖服务奖章

IP属地: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

发表于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 2012-10-29 17:21:58 | 显示全部楼层
书店隔壁是卖水果土产的店。那时没有个体户,全是集体国营的店。楼上就是土产公司办公的地方。这里又有一条小巷,通到八卦井、阮家凉亭,也可达到赤壁。里面有地区公安处,即公安局,军分区招待所等单位。小巷过去是最早的黄州人民银行,那时没有工行,农行,就人民银行一家。后来才分成工行,农行。银行旁边是黄州文化馆。90年代搬到七一水库旁边了。这几家的对面,也就是专合办的隔壁,是邮局。还有日杂店。日杂店隔壁有小巷,里面有一个县文化宫,是80年代修的,旁边是县文工团,60年代就有。
      
        再往下,长坡没了,到了平地。我为什么对这个坡特别有感情,是因为,在70年代,没有煤气,都烧煤。而黄州唯一的做煤球或蜂窝煤的厂在沙街,我们住在考棚街,那时我10几岁了,可以帮家里做事,每次买煤,我和弟弟拉着借来的板车,从沙街沿着胜利街走到考棚街,这个长坡让我们累死了。上了坡,就在书店门前歇口气,所以对胜利街上的这个长坡记忆犹新。后来没有坡了,也不用买煤了。

       文化馆隔壁有第二布店,第二理发店,这些都是70年后才开的。60年代没有。地区招待所也是67年后从赤壁搬到这里。以前地区招待所没有现在这么大的地盘。这里是一个很大的广场,叫人民广场。黄州只要有重大事件全在这里开会。广场靠北是人民礼堂,里面可以唱戏,看电影。我小时候,还到里面演出过,是每年一度的黄州之春活动。文革前,黄州每年举行黄州之春,各单位排练演出,还评奖。我是黄师附小的学生,我们学校的节目是集体合唱,还有快板,相声等。那是65年吧,我的节目还得了奖。在这个礼堂看的戏,电影很多了,那是儿时的快乐。礼堂外面有一个篮球场。黄州人的唯一一个公共球场,很多人在这里打过球,还有单位之间的比赛也在这里举行。有一年,省篮球队也到这里与黄州联队打过,不用买票的,球迷们挤在一起看,喝彩声,叫好声,今天仿佛还在耳边。70年代建成了灯光球场。不知是90年代哪年,把它划给地区招待所,就这样没了。
         现在好像人民礼堂也没了,我有十几年没有在黄州好好呆过,不知还在不在,还是不是以前的人民礼堂。
        地区招待所现在叫什么酒店,我也不太清楚。反到是对以前的黄州知道的多一些。地区招待所对门是黄州最大的旅社,叫黄州旅社,是集体的。后来改成了黄州商场。那时黄州的楼房不多也不高。好的楼房全在胜利街上。黄州旅社当年是两层楼房,70年代重建了一次。80年代建黄州商场又拆了重建。说到地区招待所,有一个往事。它以前是不临街的,69年,为了庆祝国庆二十周年,把临街的铺面全拆掉,给地区招待所建一个四层的楼房,接待用。为了在国庆节前完工。全黄州的单位都到工地支援,搞大会战。我当时是学生,也参加了这个大会战。每天晚上挑灯夜战,记得那时全是手工砌墙,几天做了一层,真是厉害。大会战我就是从那个工程学到的。

         人民广场在80年代还派作汽车站的用场。那时,县汽车站在广场对门,里面很小,容纳不了那么多的车,到团风、回龙等地的车全在这里发车,我在团风工作了好几年,都是在这里坐车的。

         过了广场,是粮店,当年,黄州就这一个粮店。粮食是供应的,凭票买,对这里是记忆深刻。因为来的多啊,要吃饭就得来买米。粮店后面是米厂,前店后厂。那时哪里有白米吃,全是糙米,发黑。要是白米,就没人要,因为不出饭。就是出饭率低。人们吃不饱,只能吃糙米。过年时供应糯米糍粑,就排很长的队买。也是要票的。排队的印象在几个地方,一个是大菜场,在老电影院那里,现在也是集贸市场。排队卖肉,一个是沙街,排队买豆腐,一个是粮店,排队买米,呵呵,都和吃有关系。
         胜利街与青云街交界处,路东是黄州旅社的位置。路西是县新华印刷厂。这个就早了,县印刷厂在68年武斗中很有名,这以后再写。印刷厂现在没有了,在80年代改成县汽车站。现在不知是什么单位了。印刷厂隔壁是地区粮食局,一直到沙街口。胜利街到这里就结束了。这里是个十字路口,往北,到县政府大门,旁边是地区生产资料公司,也就是专合办搬过来的。右手边是米厂的范围。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十字路口曾经有民国时期的一座楼房,在十字路口往沙街方向,地区粮食局对门。当时是一个旅社,很漂亮的外形,我上去过,后来好像是给了地区石油公司。现在没有保存下来,我觉得这个楼房有故事,应该是民国时的哪个人的公馆。可惜我不知道。房子也没了。黄州还有一个老房子,在以前的行署里,是外国传教士办的教会医院的旧址。后来给地区做办公用,90年代还在。计委等单位在里面办过公。现在不知在不在,如果不在了,地区领导是有责任的。


军用码头其实就是汽渡,以前用这个名字,估计是有作为军用的用途。舟桥部队是80年代后的事情,与这是两回事。长祈廖,有的讲成长江廖,就是黄州沿江一直到南湖这段地方。那时这是农村,我来的少,不敢乱讲。 黄州是个古城,历任领导只知建新房,修马路。而古城故事多,都拆掉了,历史也就没有了。黄师附小是古时候考状元的地方,我小时候再那儿读书,还是古时候考试的模样,小石桥,水池荷叶,殿堂。印象深刻。殿堂里是我们文革时玩耍的地方,以前做过少年体校,可以打乒乓球,做体操。现在保护起来了,很好,黄州唯一保护的地方,除了赤壁以外。
        现在好像人民礼堂也没了,我有十几年没有在黄州好好呆过,不知还在不在,还是不是以前的人民礼堂。
 
        在我的记忆中 当时为是否拆大会堂地委领导还有专题研究 听说杨书记等领导及广大城民都示保留 过了几年后不知哪位大人表的态被开发了。我还记得就在黄冈建市后市委政府还有下达专文规定: 1 ,保留黄州古城今后一律不在老城区建房 2 ,古城就要有古城的特色不建高层的 原农机公司地上开发商要建十八层的设计好了报纸上还有报道的 就是此规定后把高层给砍, 后来好像是市委带头在大院里种房子了 至今老城里见缝插房子的高层更是一个比一个高了。古迹更是荡涤无存了 仅有的胜利南村边的古城墙去年被旧城改造中危在旦夕。
        
        胜利街是古黄州的一条主街,其余几条街都是南北向的。老黄高门前的路以前是公路,称不上街道,当时是在城外。从东往西说,第一条街是考棚街。考棚街,就是古时进考的考生们住的地方。前面可能说错了,黄州是府城,不能考状元,是乡试,考秀才的地方。考棚街与胜利街相交的地方,就是考试院。实验小学所在地。胜利街肯定是五六十年代起的名,以前叫什么我不知道。而考棚街我看是自古到今都没有改过,几百年是有的。
        考棚街在60年代没有什么商业,基本都是居民和单位。与胜利街的路口,与实验小学相对,街东是邮局。街西是副食门市部。再过来有一个干部文化学校,很小的,只是当年工农干部补习文化的地方。有地区文工团。有一些小杂货铺,有居民院。居民院都是一进几重的院子,过去都是富人家的院子。解放后,收归国有,让居民住。一家一户的院子,要住十几家人。我就在考棚街的这种院子里住过,院子中间是天井,天井四周是厢房,每间房住一户人家。住户都是单位上的人。每家都有3、4个孩子,一个院子有一大群孩子,不同的院子可以一起玩,也可能分派,那就会打架,一打就是群架,呵呵,很有意思。有的院子有两重天井。房子是砖木结构。说到砖,大家不要以为现代人才会烧砖。中国人很早就会烧砖。所谓秦砖汉瓦。黄州是古城,历经战火。房子倒了又重盖,所以满城地下全是破砖乱瓦。黄州人就学会了一种本事,用破砖烂瓦来做房子。我小时候听到一句话,说是黄州三件宝,烂砖砌墙墙不倒,萝卜袢马马不跑,女儿偷人娘叫好。
        烂砖砌墙墙不倒,说的是黄州的砌匠都会用烂砖砌墙。黄州的古砖不是红色的,是青色的,不是现在的24砖,是很薄的那种。黄州人一直到70年代还用这种烂砖砌墙,不过都是老百姓的房子,不是楼房。我小时候,见过这种现象,长江廖下面的农民,就是今天宝塔大道以下到江边那个地方的农民,经常拉一板车烂砖在街上卖,一车3元钱。烂砖是在街上收的。我们小孩子就有好多人去挖烂砖卖。我也挖过卖过。这是67、68年的事。在城墙下面挖城砖,一块很大,还有些比我大的,上中学的孩子也挖,他们挖的多,城墙的砖就是这样被挖完了,再后来就没有了。
       萝卜袢马马不跑。说的是长江廖上的土地肥沃,长的萝卜很大,把马栓在地里的萝卜上面,马都不会跑走。袢马是黄州土话,就是栓马的意思。长江廖也是土话,以前那里叫长江公社。又靠近长江,就称之为长江廖。
  女儿偷人娘叫好。是一段传说。以前有个女孩子,也是长江廖上的人,有一个相好的男生。过去男女授受不亲,不能来往的。有一天,这个男生到女孩子家里来约会。正当他们在ML时,不料,女孩子的娘突然回来了,他们只好不开门,娘在外叫女儿,女儿答应娘,说等下,再开门,好不好啊,娘就说,好啊。这样,就成了黄州的一宝,女儿偷人娘叫好。这只有黄州的老人才知道,也有很多种版本,我的这种不知是否正宗。
       考棚街中间有个小学,叫街小,文革时改名叫赤卫小学。实验小学文革时叫红卫小学。一赤一红,同一个意思。呵呵。街小现在叫考棚街小学。也有几十年历史了。地区医院在考棚街,自解放起就在这里。地区医院是以前的鄂东教会医院,被政府没收了,改名的。90年,那个教会医院的两个外国医师还来看过。原址应该在行署院内,行署占了那个位置,就把医院搬到现在的位置了。地区医院最里面以前是城墙,城墙脚下是日本人占领黄州时的枪毙人的杀场。我怎么知道的呢?文革67年,小孩子都不上学,挖城砖卖。在地区医院里的城墙下挖出很多子弹头,全是日本的三八大盖的子弹头,那种子弹头全是纯铜的,能卖好多钱。消息传出去,满城的孩子都来挖。大人就告诉我们,那里是日本人杀人的地方,有鬼,不要去挖。但是,早挖完了。
        考棚街沿街还有县财政局、地区卫生局、黄州油厂、县教育局等机关单位。都是临街。那时没有商业气息,单位占据街面是当然的事情。在老油厂附近有一个小院子,当年是部队一个老红军住。不知是什么级别的干部,门口有警卫。文革68年后搬走。在县教育局背面的城墙上有几栋平房。里面住着像黄金彪这样的老革命,他们是当年跟随漆大爷(漆先亭)一起闹革命的人物,那时,经常被学校请去讲革命历史。漆先亭是黄州的传奇式人物,他的事情在五十年代出版的《红旗飘飘》里面有记载。但民间的说法有很多种,说他是青红帮在黄冈县的舵把子,他是黄冈县贾庙人,后来30年代李先念、张体学在大别山打游击时,得到漆的很多帮助,后来,他自己也参加了革命。解放后,一直住在黄州的八卦井,就是今天的军分区与市委之间的一条小路那里。记得最清楚的一件事是69年的一天,我在八卦井附近玩,碰到漆大爷,他问,你们怎么不去上学?我们说学校还没开学。他自言自语地说,这怎么得了,这怎么得了,要和体学讲讲。以后长大了,觉得老革命还是懂得要学生上学啊。记得黄金彪到学校讲革命历史,说他有一次被国民党抓住,打的要死,他连滚带爬的跑出来后,就跑到茅厕里的粪坑里大口大口的吃屎,他说,要是受了内伤,只有这种办法才能救命。他讲的绘声绘色,我是第一次听到如此故事,所以到如今一直记得。后来文革时,也有挨打的人如此办理。
        在考棚街原来地区文工团的对门,也有一个小院子,里面住着几家老革命,有几家的孩子和我同过学。他们都是黄冈的历史人物。但和漆先亭、黄金彪不同的是,他们在文革时,都受到了冲击,说是叛徒。那时我们还小,具体情节不太知道。现在他们的子女都在黄冈市机关工作,具体人名不讲了。考棚街住的老革命是比较多的。还有几家散住的。那时人与人之间的等级没有现在这样明显。地区专员,军分区司令员在街上经常碰见。现在一个市长都看不到,也不知住哪儿。官与民的关系远不如五六十年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