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幽兰阁诗抄》中,诗人写了许多抒发对亲人思念之情的诗句,思念的对象有父母、兄嫂、丈夫、儿女、儿媳、姊弟、朋友、老师等共约近30人。通过诗句,诗人深刻地、反复地抒发内心的父女情、姑嫂情、夫妻情、婆媳情、兄妹情,师生情,朋友情等等。除了父母而外, 以对丈夫和阿嫂二人的思念为最甚。
诗人同丈夫共同生活了近20年,丈夫生前曾长时间远出未归。作为妻子的费墨娟对他的思念之情,魂牵梦绕,寝食难安: “一天烟雨怅离群,叠叠愁怀若个分,几度柴门闻犬吠,呼童久候却非君”(冬曰怀外子之一)。“轻烟漠漠雨如麻,楚水吴山别路赊,香透梅花春又到,天涯有客未还家”(冬日怀外子之二).丈夫死后,诗人在悲痛中写了《悼亡诗十五首》,每一首诗都是血和着泪的泣诉:“支离无奈度韶光,一日浑如一岁长,却恨黄泉音讯杳,空挥双泪断愁肠”(悼亡之十五)。“物是人非可奈何,思君终日泪成河,不知镜破今胡早,翻恨前生罪孽多”(悼亡之十)。“一丸凉月照婵娟,梦里音容更宛然,安得终宵天不曙,与君还可暂团圆”(悼亡之八)。
在诗人的全部诗作中, 以怀念阿嫂的诗句最多,共计有十九首。诗人未嫁之前,二人是闺中密友,心灵相通,朝夕相伴,互相倾慕。阿嫂这样赞美墨娟:“冰壶涤笔不沾尘,绮阁闲吟得句新,借问小姑何所似,一窗明月是前身”(赠小姑)。“小姑十五性灵多,每把新诗细咏哦,焚罢夜香无个事,倚栏笑问月如何”(赠二姑墨娟女史)。墨娟也在诗中这样称赞阿嫂:“娇艳羞随邻伴斗,痴憨岂与俗人争;深闺知已唯阿嫂,终夜论文对短檠”(秋夜与嫂论诗感赋)。
诗人出嫁以后,或者阿嫂归宁未返,两人关山阻隔,离多聚少,诗人这样描写自己对阿嫂的思念之苦:“晓莺啼断绿杨枝,一日思君十二时”(怀阿嫂)。“览景卷帘添别恨,无言尽日盼归艘”(冬日怀阿嫂)。“为问绿轩轩里月,几时相照影成双”(冬日怀阿嫂)。姑嫂离别以后,闺中寂寞,墨娟几乎到了失魂落魄的地步。
阿嫂亡故以后,诗人写了许多悼念之词,简直是声泪俱下,肝肠寸断:“花筛月影夜沉沉,抚景伤情百感侵,君若有灵魂莫散,梦中随我共谈心”(忆阿嫂)。“琴书冷落人何在,针线飘零事可怜,随我酬唱今世杳,与君聚会再生缘”(哭阿嫂)。阿嫂之死对墨娟是一个致命的打击,她二人同起同落,同喜同悲, 两人之间的生死情缘,是近代兴国诗坛一段感人肺腑的佳话。
3.悲欢世情
少年时代的费墨娟,在闺中与阿嫂朝夕相处,生活优越,乐而无忧,她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幸福的向往。表达这种情绪最为典型的是她写的七律《花月吟》:
“人生莫负好花天,月下闲吟兴悄然,
几度看花花灼灼,者番步月月娟娟,
年年但愿花容艳,夜夜常陪月色妍,
安得花开明月在,与花同醉月同眠。”
这首诗生动地描写出一个天真无邪的少女对美好生活的满足与期盼。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她殷切地期盼人们爱惜光阴,立志勤学。她还多次鼓励兄长努力奋斗,争取功名:
“雨雨风风暗翠微,春来容易又春归。
光阴分寸君当惜,忍见残红满院飞”。(暮春偶成)
“云闲风卷日悠悠,转瞬春归又入秋,
有志功名当努力,韶华逝水去难留。”(勉学之二)
“襟怀洗尽不沾尘,努力功名趁好春,
莫惮寒窗辛苦甚,闻鸡起舞是何人。”(勉学之一)
“此去劝君休惜别,男儿所志在功名。”(送别)
以上四首诗,字面上写的是对男儿功名的鼓励,实际反映的是少年费墨娟对生活热烈向上的积极态度。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的增多,诗人懂得的世事也愈多。当时,正值清廷昏庸腐败,列强频繁入侵,八国联军和甲午之战先后爆发,各种不平等条约接踵而至。民生凋敝,国运危艰。这时的费墨娟虽然身居穷乡僻壤,但她的心却始终同国家与民族的命运相联。她出于民族的正义和诗人的敏感,写下了大量忧国忧民、激励奋进的爱国诗篇:
“闺中难避兴亡事,枯坐东窗念众生”(夏夜感时)。
“举国悠悠似梦萦,潮流震撼我心惊”(感时)。
“纵观世界起长愁,物换星移恨且忧”(和陈怡萱女史)。
“世事风潮何日净,尘寰俗务几时休”(感时之二)。
“鹰瞵鹗视万千端,敌忾无方泪不干”(感时)。
诗人在诗中大声呼号,激励人们奋起向侵略者和恶势力作坚决的抗争。
“避寒令我常垂泪,为国谁人肯执戈”(感世之二)。
“我是男儿当奋至,与君扶困亦扶危”(冬日送别胞兄)
“何缘觅得上方剑,好替人间斩不平”(自感)。
“除恨欲挥三尺剑,济民奋写万言书”(冬日遐想)。
她热烈赞颂古代爱国英雄花木兰,憧憬有一天能够像她一样女扮男装,效命疆场:
“花钿从此两离分,铁甲金戈系战裙。
但得替爷能报国,一身哪惜远从军”。(木兰从军)
诗人的爱国情怀,在她的四首《和陈怡萱女史感世》和另外四首《感时》诗中,表达得最为淋漓尽致。在《和陈怡萱女士感世之三》中,她这样写道:
“难将消长问阳阴,举目金瓯感莫禁;
除弊恨无三尺剑,抒怀聊借一张琴;
普天谁献平戎策,绮阁犹怀报国心;
身是女流空有志,出师二表且常吟”。
在那落后闭塞的封建社会里,诗人自幼严承家教, 出嫁后又身负家务儿女之累,是难得有什么作为的。诗人对这种男尊女卑的封建制度,发出了愤怒的呐喊:
“乘风破浪非无志,但恨今生是女儿。”(和余孝廉原韵)
“独愧此身闺阁里,锦葵空有向阳心”。(送黄星臣夫子)
她借用古代昭君出塞的故事,对这个世界发出了强烈的谴责和抗议:
“汉家真个无男子,国事还须女子功”。(昭君怨)
诗人的理想抱负受到了社会现实条件的限制,严格的家教规定了她只能做一个循规蹈矩之人。在国难当头,每况愈下的同时, 自己的家庭叉屡遭变故,灾祸迭起:首先是爱她的父亲不幸病逝;接着最知心的嫂嫂又不幸病亡;再接着丈夫英年早逝;两个儿媳也相继先她而去;在这国难家愁双重打击之下,她几次病倒在床。病情略有好转便又要以自己羸弱之躯,支撑门户,养育儿女,挑起全家的生活重担。这时候,少女时代无忧无虑的生活早已远去,曾经有过的壮志豪情成了泡影。她于是看透了世事,思想转向了消极:“懒问枯荣事,红尘困此身”(寄陈怡萱女史)。“推敲稳识诗心细,阅历深知世事空”(和十一兄)。她还写了一首七律《重阳自感兼哭阿嫂》,充分表达了这种消极无奈的心情:
“潇潇疏雨度重阳,抚景无聊觉昼长;
半世因循缘病累,一生辛苦为书忙;
人情冷暖多增感,世事沧桑易惹伤;
知己可怜零落尽,不堪回首少年场。”
这时的她已经是全身疲惫,满心创伤,一片颓废潦倒的模样。少年时代的费墨娟早已无影无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