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袖舞听雨 于 2013-3-23 21:29 编辑
美人河里的爱与痛 杨秀武
王芳是兴山人,与王昭君同乡,隔屈原不远。多少受到了王昭君美人气质和屈原浪漫主义诗歌的影响,她的作品充满了浪漫的、昂扬的、温柔的特点。《指尖上的香溪》,迎面扑来的是一条充盈丰赡而又异态纷呈的文学之河。其手指之上,有风物的点染、世态的描摹,也有人生的指点。其笔墨之间,有历史的寻觅、现实的烛照,也有乡土的纪实。这一切,都变成王芳的散文,成了她笔下的文字和故事,生动感人,此情绵绵。 河流是大地的血脉,生命的源泉。人们驻守于条条河流之间,与它们共同成长,休养生息,因此一条河流反映出的不仅是生命,还有一个族群的历史和文化,即便世事更迭、动荡变迁,河流依旧以不变的姿态穿越时空、孕育生命、滋润心田。香溪在王芳的指尖,含有天地共生的生态理念,还有返璞归真的寻根意识。深深的爱、浓浓的痛,让我感到一滴滚烫一丝清凉。 《夏,悲伤漫过岁月的门》《思念,为一次心的停留》《远山,那美丽的火棘》等,是一篇篇细节大于故事的力作,无数厚重的细节串起具有热度的生活图景。流畅的叙事和细腻的心理描写,将我带入一种久违的情境之中,正与邪、善与恶对应存在。然而王芳又在抒情中,将香溪这条河流,淌在苦难中结下真挚的、朴素的情谊,以持久的温度取胜,这种关联和默契,不会因贫富和美丑而发生变化。散文写山水,写人物,写心境,重在一个情字,在这三十篇散文中,王芳精妙把握,成就了她的散文。 “西下的斜阳在远处的山峦背后渐渐隐去,初夏的热气在徐徐吹来的晚风中一点点散尽,浮躁的心也在愈来愈深的清凉的暮色中慢慢沉静下来。”《在母爱中行走》开笔就把人情冷暖,通过写景的变化,来粘连母女各自表现不同的同一心境。接着一语道破“一个声音越过重重山水,从故乡的某一个角落飘然而至,直叩心房”。充满感情和激情的文字,读后叫人动容。王芳出生在兴山农村,工作在香溪河畔,对生活真切真实的熟悉,对山水亲近亲情的相处,对人生深刻深度的思考,还有自己结实的生活历练,她最有资格和能力来写香溪。因此,王芳能写出这样脍炙人口的好散文也就不足为怪了。正如著名作家陈应松在《我的三峡》(戴箕忠著)序中说:如果箕忠兄写不出三峡那才叫奇怪! 我们认识是在恩施红土文艺论坛上,那是我故乡的一个纯粹的文学网站,我一直赏识和注视着一个叫西楼听雨的散文。直到她把《指尖上的香溪》发到我的邮箱请我说几句话,我才知道其人叫王芳,而且是与红土有某种关联的一个女作者,加上本套丛书主编喻向午先生极力“怂恿”,也只好应允写了这篇文章。 王芳的散文,按更高的标准也还存在着太实的问题,有些篇目还需瘦身,但瑕不掩瑜,《指尖上的香溪》是王昭君的香溪,是王芳自己心中流出的香溪,来个预测吧:两千多年前,香溪因为王昭君而成为一条美人之河、文化之河;百年以后,香溪将因为王芳而更加璀璨! 乱七八糟的文字,也叫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