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4777|回复: 6

[史话兴国] 兴国军“铁御史”吴中复与合肥“包青天”之比较

[复制链接]
来自
广东
精华
5

1493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贵宾

阳新仙岛湖水手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12818

东湖服务奖章

QQ

IP属地:广东省

发表于 广东省 2013-3-31 19:28:2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仙岛人家 于 2014-8-7 19:55 编辑

      对此,其他御史早已经向皇上奏明。 皇上就此人的去留征求大家意见, 吴中复点到为止, 皇上自然也明白此人不宜居相位。当仁宗问到“唐朝自天宝而后,治 乱分,何也?”这么一个重大历史教训的问题时,吴中复当时就站在 一个历史的高度,侃侃而谈。他认为,唐朝在唐玄宗手上从开元盛世 到安史之乱、藩镇割据,一直到一厥难收的局面形成,根本原因在于 对宰相之位选人不当。他指出,唐玄宗统治前期,姚崇、宋璟、张九 龄等几位贤相帮助唐玄宗渡过了几道难关,使得唐朝在武则天手上引 发的乱政得以转危为安,并开启了开元之治的盛世景象。可是后来, 选拔李林甫和杨国忠两位奸臣为相,整个唐朝的形势急转直下。安史 之乱、藩镇割据、黄巢造反、五代十国……天下大乱两百多年。宰相 乃是“六部”百官之首,一人之上,万人之下。选人好坏,极为重要。 吴中复认为,梁适为人贪婪,不宜为相——“中复历引姚、璟、九龄、 林甫、国忠以对,适罢”《宋史·吴中复传》。这便是他弹劾第一位 ( ) 宰相的经过。他并不是简单地从梁适个人问题入手,而是站在历史的 高度,从理论上帮助宋仁宗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向天子提出的是一 种为政的思路。 宋朝,从皇帝到大臣,甚至普通百姓,心理上最怕的是唐玄宗天 宝年间以来的天下大乱重演,求安心理,一直是占主导地位的。吸取 历史教训, 宋朝在选相问题上极为谨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广东
精华
5

1493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贵宾

阳新仙岛湖水手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12818

东湖服务奖章

QQ

IP属地:广东省

 楼主| 发表于 广东省 2013-3-31 19:30:1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宋太祖时期起起用的赵普、 曹彬、寇准、文彦博、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等人,也的确勘 称贤相。 宋太祖认为,唐朝的天下大乱,是从藩镇割据开始的。而藩镇力 量过大, 主要是兵权太大。 因此, 开国之初, 宋太祖便对功臣实行 “杯 酒释兵权” 。他还认为,对相位的选任,应因人而定,应慎重。但后 来导致宋朝亡国的, 恰恰是因为自宋仁宗去世之后, 宋哲宗任用章惇、 宋徽宗任用蔡京、宋高宗任用秦桧、宋理宗任用贾似道,致使一代不 如一代,到最后,即使选任文天祥这样的贤相,也难以力挽狂澜,他 只能发出 “留取丹心照汗青” 的悲叹。 这就是宋朝没有将吴中复的 “历 引”理论贯彻下去的教训。相权,很大程度上,就是政权。应当说,吴中复论相的理论建树,本身是很有价值的,这也是他与宋仁宗在宰 相问题上言事的境界高于包拯的地方。 这件事发生在仁宗至和元年(即公元 1054 年) 。 四、涉案的难度不同 仅仅时隔两年的至和三年 (即 1056 年) 吴中复又弹劾副相刘沆。 , 而这年的包拯,刚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权知开封府”《宋史》 。 和《中国人名大辞典》都记载“拯刚严,贵戚宦官为之敛手” 。这是 因为,本年开封汴河发生大洪水,为了抗洪救灾、疏浚河道,刚刚以 “龙图阁学士”身份“权知开封”的包拯,迅速下令拆毁达官贵人在 沿河两岸建构的楼台、豪宅,使全市人民得以很快安居乐业,贵戚无 人敢说半个“不”字。其实,这一非常之举,虽然艰苦,但并不很复 杂。 而吴中复在这一年弹劾副相刘沆,就非常复杂了。 这一年,宋仁宗面临着后宫争宠、相府争权等诸多令人头疼的问 题。加之内有士兵暴乱、外有边关告急,宦官又和与奸臣相勾结。几 重矛盾交织一起,弄得国家乌烟瘴气。而真正兴风作浪的人,却又隐 藏得很深。皇上被这些矛盾激得重病缠身,病情刚刚好转,却一波未 平一波又起。 副相刘沆虽然是朝廷上“临事有胆力”的重臣,全家在朝廷为官 的人也有不少,但此人“少仪矩,然任数,善刺探权近过失,阴持之 以轩轾取事”《人名大辞典》,按现在通俗的说法,就是阴心,喜欢 ( ) 抓人家的把柄相要挟。刘沆一方面利用另一位副相贾昌朝向仁宗密告 宰相富弼,说他支持地方官开发六漯河,是想断“国姓上名”的龙脉, 想陷富弼于杀头之罪;另一方面勾结后宫嫔妃,支持张贵妃,并通过 张贵妃之母曹氏挑起卫卒兵暴,想借此迫使皇上废掉前些年太子薨后 而无子嗣,但又非常仁德、俭约的曹皇后。与此同时,他又唆使人在 皇上面前指责富弼以“增岁币”的办法北和契丹、西 制西夏,并制定 深为范仲淹、韩琦理解和配合的大政方针、谋略,企图不切实际地发
4

动战争而整垮富弼,从而彻底否定庆历新政的成果。案情非常复杂, 吴中复也非常理智。 整个案情分为三大恶浪: 富弼为相,支持李仲昌开六漯河。宦官刘恢在副相贾昌朝指使下 向仁宗密告,说所开之河,所断之岗,正是赵家天子龙脉,因为其地 名与“国姓上名”相同。这就是说,开河所挖的山岗所在地叫做“赵 祯村” ,而当今皇上的名字正叫 “赵祯” 。副相贾昌朝与刘沆暗中支 持刘恢,想告倒富弼,陷其于“开刀问斩”之刑。在这之前,仁宗王 确实也夭折过一位太子。现在,一听说有人要断他的龙脉,立即心惊 肉跳,急招吴中复勘查。史载皇上“促行甚急” 。吴中复身为殿中侍 御史,连夜破雨飞骑赶到工地。经查,此地并无岗势(即山包) ,而 且地名是“赵征” ,并非“赵祯” 音同而义不同。吴中复一经查实, , 立即回朝复命。富弼与李仲昌才免于死罪。一场“大狱” “以故得止” 。 张贵妃想篡曹皇后(曹彬的孙女)之位,引发后宫的士兵暴乱。 如何审张贵妃的生母曹氏?张贵妃死后,仁宗又是如何册封张贵妃葬 礼为皇后葬礼?这本来就是皇帝家庭的内部事务。何郯、孙抃、范师 道等御史也参加了刘沆的斗法。斗法的结果是仁宗王对此案感到非常 为难,也非常伤心。张贵妃与曹皇后争宠,是在尚美人与郭皇后争宠 之后。原来,尚美人与郭皇后争宠时,郭皇后本欲痛打尚美人,飞起 一掌,却错打了仁宗。仁宗颈部受伤,一气病倒,盛怒中废掉了郭皇 后。而郭皇后、尚美人都死了以后不久,又出这件有辱皇家体统的事, 宋仁宗伤心已透,也不想将这件案再审下去,故而将张贵妃“后阖中 金器数百”赐给刘沆,表示再不想看到这些遗物,也暗示刘沆就此了 结。 但言官御史们为此指责刘沆不理解皇上的心情, 不应当贪此遗物。 刘沆对这件事最为“疾言事官” ,反而向皇上建议将何郯、孙抃、范 师道外迁调用。这是此案的第二次恶浪,言官反而办输了,被赶走了。 接着是第三次恶浪。 孙抃、范师道被刘沆“引格出之”之后,吴中复就不得不出马了。 作为皇上面前的殿中侍御史,他马上带领御史台的御史张升一道面见
5

皇上,正面弹劾刘沆,说他是“挟嫌报复” !对刘沆来说,指责“报 复” ,他并不怕,怕就怕“挟嫌”二字。一提到刘沆“挟嫌” ,皇上就 心理明白了:连我爱妃的遗物,你刘沆都敢收,贪财在次,屡屡背后 支持张贵妃扰乱后宫,岂不是内中有鬼?于是当即罢免刘沆,改任他 为工部尚书。 “挟嫌报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广东
精华
5

1493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贵宾

阳新仙岛湖水手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12818

东湖服务奖章

QQ

IP属地:广东省

 楼主| 发表于 广东省 2013-3-31 19:31:3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似轻轻一鞭,实际上击中要害。对城府 很深的刘沆的斗争的胜利,是吴中复作为 “两弹宰相”的重台戏, 也是吴中复一生最为精彩的一幕:既保护了庆历新政的功臣,也保护 了直面龙颜的言官。 第三次洪峰恶浪,终成赢家。 刘沆被罢免后,整个朝廷、整个开封都迅速传开“吴中复两弹宰 相”的事迹。宋仁宗得知此事的影响后,亲笔飞白书“铁御史”赐之。 中国封建社会的御史制度,上起秦汉、下迄明清,直言敢谏、廉 洁奉公的不少,但真正“两弹宰相”的,仅吴中复一人而已。吴中复 涉的案也比历史上的包拯所涉的案件复杂,而且难办得多。 五、后期的经历不同 包拯,生于公元 999 年,殁于宋仁宗去世的前一年,享年五十三 岁,不可能再经历宋神宗时期的王安石变法。吴中复虽然曾与包拯同 朝为官,而且在仁宗嘉佑元年,两人一个进“以龙图阁学士权知开封 府” ,一个仍为仁宗“殿中侍御史” ,并敇封为“铁御使” ,誉满京城。 但是,吴中复生于公元 1011 年,比宋仁宗只晚一岁,比包拯晚一十 二岁。仁宗之后,还经历了宋英宗和宋神宗前期,直到神宗元丰元年 (公元 1078 年)吴中复才去世,享年六十八岁。当然不可避免地要 经历王安石变法。 纵观吴中复的为官经历, 主要是 “两弹宰相” , “一反青苗” “三 和 次为民请命” 。此处再谈谈他为什么要“一反青苗” 。 王安石变法,无论从指导思想上,还是从历史效果上看,都是为 朝廷增加财政收入着想,而不是为老百姓着想。市易法、保马法、方

6



田均税法、保甲法、农田水利法都是应当肯定的。其中,争议最大的 是免役法。但是,遭到很多大臣激烈反对的,是青苗法。因为它导致 大量的自耕农破产,引发大量流民。 宋朝有一个惯例,为了减少各级政府的财政开支,国家规定当地 成年男丁必须轮流到当地衙门“出公差” ,认为这是良民的“义务” , 这叫做“领职役” 。时间久了,有些地方男丁不愿去,甚至经常出现 “自残”的现象。王安石的办法是:不愿去的,可以折价出钱,由政 府雇人当差。但被雇者若做错了事,责任仍由雇主负责。出钱“免役” 对有经济能力的大户来说,是件好事;但对一般家庭来说,如同雪上 加霜。对这一“祖宗之法” ,朝廷往往也感到左右为难。但对这种褒 贬不一的变法,吴中复在地方(河北路)任职期间,也还没有明确表 示反对。 王安石的青苗法,可以说是整个变法的核心。连将老百姓重新编 户的保甲法,都是为它服务的。根本作法是朝廷要各级政府将平抑物 价的“常平仓”的钱以二分利息向农户放高利贷。头年秋冬贷款,翌 年夏收、秋收由政府派吏员收贷。名曰保护青苗,实则借以限制大户 人家向农户借贷,让钱回流国库。被编在保甲之内的农户,政府的高 息贷款成了他们唯一生路, 也是一条死路。 强制推行青苗法的结果是, 许多自耕农很快破产。因为他们还了贷,就无法生存,但又不允许向 私人借贷。佃户则不同,他租佃的是主家的田地,主家仍然可以给他 一些种籽、农具方面的好处,佃户破产反而没有自耕农那么快。即使 是在大量出现田底权与田面权“两权分离”的长江以南的许多地方, 破产的佃户和自耕农往往也比北方少,不少农户实行“一家两制” , 即自耕的部分不够,再到大户人家租佃一部分。 北宋时期的经济发展很快,客观地说,主要在长江以南。继东汉、 东晋北方人口南移之后,唐末五代十国的天下大乱,又有许多北方人 南逃落户。许多平阳之地的滩涂和水源较好的山地(像洪港沙店、三 源的山地) 都开发成圩田 (湖北阳新、 通山县, 江西武宁县叫 “梯田”, ) 而且“茶藔水碾”也“星罗棋布”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广东
精华
5

1493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贵宾

阳新仙岛湖水手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12818

东湖服务奖章

QQ

IP属地:广东省

 楼主| 发表于 广东省 2013-3-31 19:32:3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刚开始变法时,吴中复正担任河北路地方 官。 史书记载,神宗熙宁二年(1069 年) “九月行青苗法,以钱贷民, 利息二分” 。可是熙宁三年二月,王安石就派人到各地收钱。宋朝, 中原地区也有种水稻的,这时的水稻还只育秧。大量的是种小麦,二 月的麦子也根本还没有抽穗,何来利息可交? 身为河北路长官的吴中复是要保一方平安,为当地百姓着想的。 朝廷使者直接插手州县,吴中复只得以传檄的方式制止,檄之曰: “敛 散自有期,今先事扰之,何也?”表现出对青苗法的强烈不满。他主 张办事要从实际出发,拒不听使者这一套。并立即向韩琦汇报此事。 韩琦本来也是极力反对青苗法的,闻有此事,正好要向皇帝上疏,请 罢青苗法,并将吴中复在报告中的原话摘录上奏。 仅仅为此,吴中复 “坐事免官” 吴中复是第一个抵制青苗法 。 的地方高官。 “好周人之急”的本性难移。 宋神宗是没有当过太子,十九岁便一步登基的皇帝,从来没经历 如何管理天下大事的实习过程。王安石小吴中复十岁,当年吴中复只 身离开四川眉县,到潭州(即今长沙)赴任时,还崇拜过吴中复,说 他“不载一物” 。现在位置不同了,便翻脸不认人。这也就难怪宋朝 的范仲淹、司马光、文彦博、韩琦、欧阳修、苏老洵、苏东坡、富弼, 甚至南宋的朱熹等正直名臣,大学问家都瞧不起王安石的学识,更瞧 不起他的为人的。而吴中复反而受到“士大夫称之”的人格赞誉,如 果是包公在世,宦余命运也是可想而知。 吴中复当年在题《西园十咏·翠柏亭》诗时说“自然根性在,不 为雪霜移”也正是他之所以成为“铁御使”的本性决定的。他“好周 人之急”背后的精神境界是什么? 六、生活的情趣不同 《宋史》对包拯的传记,很简单。概括来说,就是孝、廉、刚、 肃四个方面的意思。其中对其刚、肃到什么程度,似乎只注重民间传
8

说,如“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 。意思是说他很难得一笑,或者说从 来没有见过他笑。 “黑老包”本不是说他皮肤黑,而是说他成天黑着 脸,人家不敢惹他。又据民间传说记载他“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 皆绝之” 。所谓亲党,就是中国人传统的祖党、母党、姑党,统称为 党族。连党族之间都不往来,最基本的人情味也就没了。实际上他的 晚景是比较凄凉的。 另据《中国人名大辞典》记载:他有一个儿子,叫做包繶,任潭 州通判,娶崔氏为媳,繶卒于任,崔氏宁死不肯更嫁。因为陪嫁来的 阿媵这时已怀身孕,崔氏只得将她带回自己娘家照料。生子后,取名 包綖。包拯在世时,出钱抚养这位遗腹的孙子。后由崔氏领回包家抚 养。说明他家与亲戚朋友极少往来,家如寒素。 吴中复则不然。从《宋全诗》留下的他的诗作来看,是一位血性 之人,情感非常充沛,甚至亦通琴理,所以他在《琴坛》一诗中说: “潇洒琴坛上,贤侯养道情。无今亦无古,求意不求声。林邃风 初静,云收月乍明。拂弦成一弄,尘思浩然清。 ” 不通乐律、不知琴理,是写不到这个程度的。 直到后来,他怀念开封,但已深知再也回不去了,而且很伤感地 写出: “从来未有吾民乐,此地欣逢刺史来。目断鄞江何日到,京师只 得画图开。 ” 这时,他已是一位“日暮乡关”的老臣了。有时深情地想到“逃 暑岂须河朔地,迟留车马到斜阳”的急流勇退,回到自己兄弟、子侄 身边,每年冬一起围场打猎的“车马田狩”之地的车田了。 吴中复与包拯都是北宋有名的“龙图阁学士” ,风节峻厉的清官。 包拯是伟大的,但“狸猫换太子”“陈世美不认妻”“打龙袍”“斩 、 、 、 包免”“五鼠闹东京”这些戏剧上的东西,统统是假的。如陈世美本 、 是清朝湖北鄂西人; “狸猫换太子”根本没有这回事,严重地污蔑了 非常贤德、很有能力的刘皇后——章献太后!附在包拯身上的人文价 值,是文学艺术给予他的太多的附加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广东
精华
5

1493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贵宾

阳新仙岛湖水手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12818

东湖服务奖章

QQ

IP属地:广东省

 楼主| 发表于 广东省 2013-3-31 19:34:0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应当承认,文学艺术与真实历史是有距离的。中国的历史人 物,有时是被文学吹得大了的,如诸葛亮、包拯就是此类情况;另一 种是被文学吹坏了的,如陈世美、刘皇后;还有一种是还没有

来自百度文库贡献者:rjm197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北京
精华
1

1773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少校

阳新上将

Rank: 8Rank: 8

积分
13084

IP属地:北京市

发表于 北京市 2013-4-1 12:07:49 | 显示全部楼层
了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广东
精华
5

1493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贵宾

阳新仙岛湖水手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12818

东湖服务奖章

QQ

IP属地:广东省

 楼主| 发表于 广东省 2013-3-31 16:05:2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仙岛人家 于 2014-8-7 19:53 编辑

     今湖北省通山县洪港镇车田,乃至过去燕厦片的大部分地方,古 代叫做“上迁里”“下迁里” 。在南唐至两宋的四百来年中,这里曾 出现一个显赫的世家——吴家。吴家曾四代为官,出过三朝御史、两 位龙图,到南宋抗金时,又出现了一门虎将。其中,吴中复是北宋时 期御史中最为杰出的代表。在宋仁宗至和——嘉佑年间,吴中复因为 两次弹劾当朝宰相,被皇上亲笔飞白书“铁御史”而举世皆知,名扬 天下。

      可是,自元朝民间关于包拯的说唱文学和清朝的关于包拯的戏剧 兴起后, “包青天”便成了天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青天大老爷” 。 而同为御史的吴中复的相关文献资料却渐渐散佚乃至几乎被历史湮 没。

     包公是民意代表,这点不可否认。但明年(公元 2011 年) ,刚好 是吴中复诞辰一千周年。对比两人不同的历史待遇,难免叫人有“千 年一叹”之感。我们若将《宋史》《中国人名大辞典》中的《吴中复 传》和《包拯传》以及其它文献资料中相关词条对读,再对照《湖广 通志》《湖北人物志稿》《兴国州志》《阳新县志》以及《吴氏宗谱》  的相关记载,可能会发现吴中复和包拯的人文价值各有千秋。
      
      他们有许多相同点,比如,都敢谏直言、风节峻厉,而且同朝为 官。但不同之处也很明显:

   一、家庭的背景不同

     包拯是合肥人,基本上可以算是平民出身;而吴中复则出身于当 时的江南西道永兴军(今湖北阳新县内)上迁里的车田。虽然家在农 村,但其家族祖人自唐玄宗到唐僖宗、唐昭宗,几代都是朝廷命官。 其父吴举,南唐时曾镇守池阳,但“城陷,义不降宋” ,且慷慨而言: “世禄李氏,国亡而死,职也。 ”一直到李煜鸩亡,宋高宗起用南唐 义士、旧臣,吴举才肯仕于宋。吴中复即出生于这样的官宦之家。但 不幸的是, 他祖上几代都亲历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安史之乱、 藩镇割据、 黄巢造反、五代十囯等长时间的天下大乱,饱受动乱之苦。 “存在决 定意识” 家庭政治、文化背景的不同,看待问题和处理问题的层面, 方式、胆识也会不同。

   二、御史的职位不同

     自秦汉至清末,御史制度一直都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特色制度。所 谓“御史” ,就是专为皇上服务、听皇上使唤,用以驾驭群臣的言官, 一般都精心挑选廉能笃实、直言敢谏的人担任。后来又分为常设机构 的“御史台御史”和专门与皇帝商讨国家大事的“殿中侍御史” 。 包拯是御史台御史,而吴中复进御史台后不久,宋仁宗便钦点他 接任何郯的“殿中侍御史” 。吴中复只小仁宗一岁。这时君臣二人都 是四十多一点的人,年纪相仿,而且看问题的政治经验都已经成熟。 吴中复在接任“殿中侍御史”后,实际上成了皇上的政治顾问,于是 也有了发表自己政治见解的机会。吴中复与包拯在皇上面前议论国家 大事、进言的职位不同,所起的作用自然也就不同。

   三、言事的境界不同

      从《宋史》和《人名大辞典》对两人的记载来看,包拯主要着眼 于日常的民间的个案,如开封发洪水、陈州放粮等突发事件,既没有 涉及到朝廷大臣, 更没有论及有关朝政的制度建设。 而吴中复则不同。 刚任“殿中侍御史” ,就碰到皇上想将正相与副相换位,但举棋不定。 于是试探言官,想听听他们的意见。当时的主要宰相是文彦博这位老 臣和曾经有效牵制契丹、 扼控西夏的富弼。 这两位都是庆历新政能臣, 与范仲淹、韩琦都配合得很好。而任副相的贾昌朝、梁适又互相利用, 想摇动富弼之位。富弼是何等人?梁适又是何等人呢? 梁适,是一位长于吏治的名臣。从他祖父以来,也几代都是朝廷 官员。梁适与其兄梁固都通晓法律,但贪而揽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