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潜城网世 于 2014-8-13 19:05 编辑
潜江新闻网讯 在当今大变革大调整的时代背景下,创意是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灵魂,市场是文化生产活动的最佳归宿。在潜江市文化的进步与繁荣中,可清晰看出政府搭台、群众唱戏撬动出来的社会综合价值。
大手笔为百姓搭建舞台
潜江市委书记张桂华认为,潜江有享誉全球的戏剧大师曹禺,有广受群众喜爱的花鼓戏,既有“阳春白雪”,也有“下里巴人”,发展文化艺术的基础和优势明显,通过文化艺术活动凝聚人心,提升人气,定能为潜江快速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据他介绍,潜江市数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工作,坚持不懈抓改革促创新,财政投入屡现大手笔,文化招商屡屡大突破。“十一五”期间,潜江市文化发展投入突破20亿元,其中公共文化支出共14112万元,占五年全市一般预算支出的1.62%。“十二五”期间更是“水涨船高”,2012年支持文化事业发展争取资金为2068万元,增幅为64.2%;2013年支持文化事业发展争取资金为3976万元,增幅为11%。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作重心的转移,基层文化工作一度被忽视。但潜江市较好地执行了“以钱养事”新机制,乡镇文化站从未大面积出现“摊子撤了,队伍散了,阵地丢了”的现象,反而在坚守中赢得先机。
近两年,潜江全市已迅速激活一个通村达户的文化网络。在竹根滩镇文化站,站长邵乐军向记者出示了保存的33本台账,“这些文化惠民活动的综合资料汇编一年比一年厚,今年的一厚本都订不完。”记者查阅发现,33个村一年要免费放电影396场,放映时间、影片名等都一一建档备查;每个村专职文化员聘用登记表、文化服务合同,一一摁着鲜红的手印存档;农家书屋借阅情况、管理情况均记录在案,其中90%文化类书籍有过借阅记录……
上世纪90年代,在剧团差额拨款、自谋出路改革之际,潜江花鼓戏团因曾获奖升格为湖北省实验花鼓戏剧团,正处级建制得以保留延续。本轮改革中它又挂上湖北省花鼓戏研究院的牌子,变成全额拨款单位。目前,这一单位是潜江市打造“中国戏剧之都”的重要火种。
巧用创意发挥市场作用
潜江市打造“曹禺文化”城市名片的过程正是一个创意的不断累积过程,其中颇多神来之笔。
首先,“无中生有”。潜江只是曹禺先生的祖籍地,但凭着花鼓戏与曹禺先生结缘,加上始终不渝加强与曹禺及其家人的感情联系,潜江最终将名人故里衍生为名人文化。其次,“上天入地”。曹禺文化周获湖北省“一县一品”文化品牌创建特别奖,被人民网、中华节庆研究会评为“中国最负盛名文化艺术节”,使曹禺文化从品牌变为名牌。第三,“借船出海”、“以小博大”。2010年,曹禺文化产业园被省发改委批准为现代服务业示范园区之一,按照设想,曹禺文化产业园将建设成湖北文化旅游的重要景观、戏剧艺术的大观乐园、全国戏剧的活动基地、世界戏剧的交流中心,打造为“东方的斯特拉夫”和“中国戏剧之都”。
张桂华介绍,无论是举办曹禺文化周还是龙虾节,都经历了赔本——赚钱——成事——成大事的阶段。节会举办初期,成本一般由潜江市财政买单,容易被群众诟病。潜江市举办第二届曹禺文化周时,文艺演出票房收入与支出基本持平,今年的龙虾节票房收入更是达1080万元,实现了盈利。
在市场效应的启示下,潜江与保利集团剧院管理有限公司多次沟通,达成合作意向,将曹禺大剧院交由保利大剧院托管经营,预备打造江汉平原一流的艺术文化演出场所。
经贸洽谈、招商引资是节会的核心内容,也是节会最主要的间接效益。在第二届曹禺文化周上,潜江共签订经贸投资项目52个,投资总额218亿元,创下了潜江节会招商新记录。今年第三届龙虾节签约投资项目42个,签约金额达228.23亿元。
坚持草根路线,激活参与主体
2003年以前,潜江市文联下面没有一家协会,如今下设20个协会。目前,潜江市有各类文体协会50多个,民间演艺团体180多个,包括160个点歌台、10个皮影戏班和10个花鼓戏班。据估计,潜江市各类协会和团体网罗的群众至少近30万人。协会和团体的出现与发展不仅符合“小政府、大社会”的改革方向,而且符合社会管理创新的需要,真正实现“人民文化人民办”。
例如,潜江市音乐家协会只收20元的年会费,却组织经常性的文艺交流活动,176名会员中有36名具备作词或作曲的创作能力,近年来先后创作了《中国有个小地方》、《歌唱你啊潜江》、《潜江美》等近百首歌曲,部分歌曲在潜江已家喻户晓,最近正准备结集出版。
连续几届的曹禺文化周期间参演人员达6000多人,观众达20万人次,很多优秀人才在活动中脱颖而出,成为一方“名角”。农民女歌手曾令娇获得湖南卫视《女人如歌》总决赛亚军,“草根艺人”胡德刚作为特殊人才被市群艺馆破格选拔,“跑场歌手”汤晓菲唱进CCTV《综艺盛典》。
通过大量协会、团体和有组织的文化活动,潜江文化发展实现了从“官办民享”到“官倡民享”、“民办民享”的转变。潜江市委副书记、市长黄剑雄指出,群众文化就是要让群众唱主角,这样的方式可谓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让群众充分发挥了文艺创作的积极性,受益最多的还是老百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