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5058|回复: 4

[史话兴国] ·阳新文史资料·“戏剧之乡”散记

[复制链接]
来自
广东
精华
5

1493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贵宾

阳新仙岛湖水手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12818

东湖服务奖章

QQ

IP属地:广东省惠州市

发表于 广东省惠州市 2014-9-27 20:51: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仙岛人家 于 2014-9-27 21:01 编辑

一、建国后我县戏剧继承与发展的大致情况。


1984年,省委书记关广富看了新华社记者周东艾采写于东春(今木港镇东春片区)的通讯《在戏剧之乡过年》后,随即下达批示,要求解决农民看戏难的问题。因为当时,我县改革开放后恢复未久的大批乡剧团已开始由盛转衰,问题的成因主要是农村文艺青年开始成批的外出务工了。


也许是“只缘身在此山中”,许多人往往忽略了阳新还是个“戏剧之乡”,其实这里很早就是有名的“戏窝子”了。古州县在清代中期就已盛行南、北河两路采茶戏,并形成了著名的汉戏“兴国河路子”。至民国时,采茶戏(及楚戏)有半班、三凑班近百个,艺人两千余;汉剧有科班、串堂班十几个,艺人两三百。采茶戏多兴于农家自娱,聚于农闲节庆,演于四乡草台。而汉戏除了围鼓自娱,多见于庙戏,每逢“关爷会”、“浴佛节”、“城隍生日”、“雷祖天贶节”、“王爷会”、“唱祖会”等,州城及南乡大都要外出写戏请戏班,一唱多日。


新中国成立后,我县的民间戏剧迅速复兴,地方戏剧事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刚解放时,政府无钱外出写戏,就发动串堂艺人组班自娱,配合文化宣传。1950年,引导办起城关、龙港、三溪口、率洲、排市、黄颡口、太子庙(今太子镇)、枫林等业余剧团。1951年,组织县城复兴街、中学、完小剧团和龙港文艺团下乡演出,配合土地改革。1952年,文化部门已登记城镇业余剧团5个,成员175人;乡村剧团58个,1840人。胡桥、黄垅、下畈、阳辛镇、硖石、袁广、沙村、石门、下海、下桥、官塘、洪桥、新合等都是较早恢复戏班的乡村。乡村剧团一开始就坚持“业余自愿,小型多样,灵活分散,因陋就简,农闲多办,大忙不办”的原则。1953年,发展到城镇剧团9个、乡村剧团158个,2821人。其中,城关、龙港、三溪口剧团脱胎于汉戏串堂班,韦源口为楚剧团,富池口为瑞昌调采茶戏剧团,太子程世英为北河高腔采茶戏班。经过清理整顿,巩固有在册剧团98个。1955年首次组织全县性春节文化活动,其中出戏近百台。12月15~30日,城关、龙港、白沙铺、三溪口、太子庙剧团各组织一支宣传队下乡,配合农业合作化宣传演出280场。


1956年,办起阳新京剧团。就事业而言,这是我县第一个专业剧团;就剧种而言,这时的阳新真的是“京汉楚,样样有”了。当年《阳新县剧种分布表》所载五大剧种流行地区为:汉剧在城关、龙港、三溪口、排市、黄颡口及袁广、沙村一带,楚剧在白沙铺、黄颡口、韦源口一带,采茶戏、黄梅戏在黄颡口、韦源口、太子庙、大王殿、白沙铺、长乐园及城郊白杨一带,文曲戏在富池口、张谷才、袁广,歌剧、话剧在富池口、城关、龙港、韦源口、太子庙、大王殿,京剧在城关、龙港。经常演出的业余剧团168个,3245人;其中还有民办半专业剧团11个。1958年大跃进,挂靠在食堂俱乐部的剧团314个。11月,龙港搭8个戏台唱戏,庆祝成立人民公社。1961年农村剧团211个,6179人,其中采茶戏班202个;其余9个汉剧团都在龙港一带,其中衣箱价值在2000~3000元5个,4000元以上的2个。


1962年,贯彻国务院批转的文化部报告,着手整顿恢复农村剧团,反对唱老戏和大制行头。春节期间有演出活动的剧团123个,含新发展剧团83个。4月的《阳新农村文化工作调查》显示,全县9区238个挂名剧团,只有171个算正式剧团:龙港45团,正式19个;太子31团,正式26个;海口29团,正式24个;三溪28团,正式20个;木港32团,枫林12团,均正式;排市27团,正式25个;富池8团,正式7个;陶港26团,正式6个。其中还有21个半职业剧团,陶港占13个,排市3个,龙港、太子各2个,枫林1个。龙港地区的采茶戏班恢复到39个,到处教戏、唱戏,不论忙闲,艺人凑在一起就搭台唱戏。有的戏班还外出“卖戏”,收入交到生产队记工分,如下新屋、洋港剧团到江西和通山唱戏,每场卖票收入可达到40~100元。1963年,开始倡导“演新、唱新、说新”,开展“文化领域阶级斗争”。清查太子、龙港、三溪、排市等区136个乡剧团,禁演传统剧目103种。剧团纷纷处理老戏箱,乡剧舞台开始衰落,代之以业余文艺宣传队的演出活动。


1964年,省县开始联合发掘地方剧种阳新采茶戏,组建专业剧团。1965年,有文化室演唱组569个。1968年,学校、机关、厂矿、农村出现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672支(含大队211队、生产队266组)。1970年,有演出的文艺宣传队362支,325队在学演样板戏。按剧种分,演京剧的122队,演采茶剧的175队,演楚剧的12队,演汉剧的10队,演其他剧种的5队;其中10队能演全场,221队演选场。那时,到处都在教唱样板戏唱段,有人戏称京剧都唱成“京歌”了。而一曲新编采茶戏四句腔《红花草真正好》,几乎人人都在传唱。1974~1976年,尚有大队文艺宣传队105支,2100人;生产队宣传组110个,1320人;厂矿宣传队11~15支,275~350人;学校宣传队128~153支,2600~3060人;机关、街道宣传队各5支,150人。其中演京剧的138队,演采茶剧的142队,演楚剧的79队,演汉剧的3队;能演样板戏全场的增至122队,演选场的163队。最为活跃的大队文艺宣传队有枫林坡山、龙港飞跃、白沙红星等。县剧团成立后,已移植和创演现代采茶戏大型剧目11个、中小剧目40个。其中,1972年创演的大剧《石头岭》参加全省专业剧团创作剧目会演,其阳新采茶戏音乐唱腔选段首次在湖北电台播出;1973~1974年移植的《平原作战》、《杜鹃山》参加全省地方戏曲移植样板戏实况录像录音演出,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曾调看这两出采茶戏的录像。徘徊于民间“呼拢班”状态多少代的阳新采茶戏,终于被搬上专业戏曲舞台,成为本省又一新的地方剧种。

阳新论坛Q群:27866596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广东
精华
5

1493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贵宾

阳新仙岛湖水手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12818

东湖服务奖章

QQ

IP属地:广东省惠州市

 楼主| 发表于 广东省惠州市 2014-9-27 20:52: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仙岛人家 于 2014-9-27 21:03 编辑

改革开放后,本县蛰伏多年的乡剧再度中兴,专业戏曲舞台也别开生面。1979年,农村已恢复剧团240个,成员3105人。一些乡剧团开始外出营演,县城文化馆内还特为辟出营演场地。此起四五年,龙港地区恢复和新建剧团40余个,含37个采茶戏班和金竹、洋港、黄垅、下新屋、田畔汉剧团,其中朝阳大队就有5个剧团。下坑汉剧团已出戏50多台,出演150多场。三溪街北路采茶戏剧团移植有大型传统戏10台,出演80场。国和南宋(今王英镇国和片区南宋村)23位农民合办的楚剧团,每年出演近百场。1983年秋,全县演出市场整顿,登记业余剧团118个。按性质分,有公社办2个、大队办18个、生产队办95个、个体联办3个;按剧种分,有采茶戏班58个、黄梅戏班28个、楚剧团25个、汉剧团5个、文曲剧团2个,共有演员3130人(含女角897人)。审查传统戏剧目316个,禁演46个,待改67个。至1985年,县采茶戏剧团又创演大型历史剧2个,移植、新排大中型现代剧10个和小剧13个,移植大型传统剧43个和中小戏6折,城区营演常常爆满,外出巡演也应接不暇;许多剧目参加全省会演调演获奖,多个选段选场由电台、电视台录播;其中1982年创演的八场新编历史剧《闯王杀亲》获省调演两项大奖,湖北电台录播32个唱段,电视台录播全剧。《湖北日报》发表题为《一朵馨香的山茶花》的戏评,标志着阳新采茶戏这一古老剧种于演出全盛期完成脱胎换骨的戏改,已被赋予全新的舞台艺术生命。


自20世纪80年代中叶始,随着电视、录像、歌舞厅、网吧的相继走红,戏剧、电影等一些昔日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文艺形式渐失市场。1986年初,尚有挂名剧团175个;其中在册117个,乡剧骨干600多人,常演剧目84个。春节期间,有86个村剧团演出510场,参演人数2000余。这时的乡剧团已消长互见。韦源口的4个村,王英的3个村,以及三溪陈竹林、宏卿陈阿冯、吉山王本宗等村还在办剧团。到了1991年普查,农村名存剧团131个,实有活动的仅38个,且演出多集中于春节、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及农闲时节。龙港地区虽有采茶戏班、黄梅戏班、汉剧团33个,也只有部分剧团在坚持演出。1995年后,三溪镇发展到采茶戏、黄梅戏剧团各6个,三溪街办起楚剧团。东春茅岗头黄梅戏剧团在县内外相邻乡镇巡演200多场。县城组建老年人北腔采茶剧团。1999年春节至国庆期间,城乡约有130个业余剧团开展活动。枫林羊坑回村过年的打工青年重聚,复办散伙了16年的剧团。三溪花鼓戏、李才文曲戏也相继复兴。白沙镇汪武颈村丁亥组、浮屠镇王志村相继办起女子黄梅戏剧团。2001年2月,中央电视台“半边天”栏目曾来浮屠镇采播王志剧团。2002年的调查发现,农村有经常巡演的“扁担剧团”28个,其中白沙5个,浮屠、韦源口、排市各3个,太子、黄颡口、富池、陶港、洋港、王英各2个,木港、三溪各1个。较为活跃的有茅岗头、王志、墩桥、朱栏下、丁亥组、马寨、兴祖、费海、河北街黄梅戏剧团,海口、春湖、吴四房楚剧团,罗于丘喔伙戏班;季节性活动的有尧治、营盘、袁广楚剧团,邓仲府、张谷才、陈竹林、新街、李昌、三房、钟日清、田畔黄梅戏剧团。白沙镇潘祥石头咀新办的楚剧团也活跃。2003年后,富池镇办起郝矶业余剧团、沙村黄梅戏剧团。龙港镇恢复剧团6个。每年有活动的村剧团23~25个,其中8团经常巡演。正是这些剧团,还在延伸着民间戏剧的历史。而在专业舞台上,又创作和新排了大型现代剧10个,移植大型传统戏6个、中小戏3个,创演戏曲小品50个;在众多获奖剧目中,1988年、1992年创演的古装剧《张无奈拾印》、《三姑出宫》和2003年创演的现代剧《载梦的小船》等3部大型采茶戏共获省展演大奖15项,其中后者列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备选剧目,参加了2007年第八届中国艺术节展演;在省级电视台录播的节目中,采茶戏表演唱《回娘家》曾于1991年在央视“百花园”栏目播出。至2008年,阳新采茶戏建团43年,出戏百余台,已有保留剧目24个;年均演出190场,农村厂矿占半,其影响早已播及周边二三十县市;县剧团也于1994年被列为省内唯一保留的以地方戏为表演形式的县级专业艺术团体。

阳新论坛Q群:27866596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广东
精华
5

1493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贵宾

阳新仙岛湖水手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12818

东湖服务奖章

QQ

IP属地:广东省惠州市

 楼主| 发表于 广东省惠州市 2014-9-27 20:52:40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关于业余表演团队的活动指导及业务辅导


昔日民间戏剧的承传,除汉戏有专业科班艺人招徒授艺的传统外,其他剧种的戏班主要依靠临时聘请师傅教戏。建国初期,宣传文化部门就将引导民间艺人开展活动、辅导提高业余表演水平作为群众文化工作的重要一环。1950年起,文化馆站开始深入一些镇区的街道、农村辅办业余剧团,动员采茶戏、汉戏串堂艺人牵头组班,并组织力量为剧团编写演唱材料。到1953年,重点辅导有城关、龙港、三溪口、富池口、韦源口和太子程世英的剧团。1955年春节前,在县城召集文艺代表会,集训剧团成员180名,举办了第一次业余剧团观摩演出。8区1镇共14个剧团献演了汉剧《游龟山》、《广华山》、《罗伟就义》和采茶戏《梁祝姻缘》等20个剧目。其中,程世英的采茶戏《梁祝姻缘》和小歌舞《程中斋》还获得一等奖。通过会演,交流节目和技艺,促进业余剧团的巩固与发展。


1956年,又办3期训练班,培训剧团骨干300余名。馆站重点辅导的剧团为城关、龙港、太子、三溪、白沙。1957年举办民间戏曲、音乐、舞蹈汇演,城关、白沙、龙港、太子、三溪、陶港等6队222人,参加演出节目32个。1958年大上水利,全县劳力集中到富水水库,工地指挥部于次年组织了12个民兵剧团参加的文艺会演。到1961年,县内已有教戏艺人53名(含外籍艺人26名),其中龙港11名、太子13名、海口11名、三溪6名、排市3名、枫林2名、富池4名、陶港3名。这些民间艺人多以务农为主,只在农闲时到签订合同的剧团教戏。报酬有三种形式:一是教会一台戏,收三四十元钱;二是以月计酬,约定教戏天数;三是以工换工,由学员分摊。当地还动员、安排一些缺失劳动能力的老艺人到业余剧团教戏,以解决生活问题。每到年初,县及各区都要分别组织艺人集训,贯彻文艺方针政策,布置春节期间活动,帮助解决具体困难;平时,还组织他们到县剧团参观学习、观摩演出、联欢交流,帮助提高业务知识水平。1962年,重举全县业余剧团汇演。白沙区首办戏剧会演,37个剧团参加,分4个场地演出。1963年,民间戏曲艺人增至63名。文化馆站已组织辅导了296个剧团,其中农村287个、工矿3个、街道6个。已为龙港黄龙汉剧团培养出了乐队、导演。停演乡剧团的传统剧目之后,仅县馆收集的旧剧本就有218个。


1965年10月,县办农村业余文艺会演。在此前后,2镇10区的57个公社都在办文艺会演。1966年,文化馆站文艺演出辅导改以教学样板戏为主。馆办培训班14期,印发演唱材料80种。县农村文艺宣传队办样板戏学习班5期,培训业余文艺骨干750人次。1970年1月,23队的56个节目参加农村业余文艺会演。10月,15队的328人参加全县样板戏会演。1973年,馆站辅导农村业余文艺宣传队108个。12月,16台小戏参加业余文艺创作剧(节)目会演。1975年,县办工矿职工文艺会演。17个公社办文艺会演31次。1976年,县办文艺会演2次。此间六年,县文艺宣传队、县剧团辅导业余文艺宣传队578次,万余人次。


1977年后,县文化馆、剧团每年下乡辅导文艺团队一二十次。1978年县办会演、调演7次,共有23队参加。其中,坡山、漆坊、飞跃、沙村参加9月在新建沙村办的会演,石和、星潭、上巢、东湖、墩上柯、田畈参加12月在朱家田畈办的调演。1979年国庆会演,18支社镇代表队311人参加。1980~1987年,文化馆于太子王官山、白沙刘荣山、东春田畈、军垦农场、木港吉山、排市明观泉连办6期乡剧团集训,近60团参训,被称为“流动戏校”。戏校每期14~20天,学员130~170人,教青衣小生类身段组合、传统戏弦乐打击乐等表演基本功4~6套,共培养农村戏曲骨干600余名;每期结合安排学戏2台,共学演了《墙头记》、《代夫断案》、《寻儿记》、《泪洒相思地》、《柜中缘》、《皇亲国戚》、《李三娘》、《春江月》、《楚江恨》、《巾帼县令》、《红楼夜审》等剧目。馆站还为乡剧团改编了楚剧《皇亲国戚》和《玉堂春》。龙港文艺宣传队将本县民间叙事长诗《海棠花》改编成八场同名采茶戏。此间,文化馆还于县城集中办表导演培训班5期,并安排有两人长年下团辅排节目;文化馆站和县剧团以集中培训和登门面授方式共辅导业余团队396个(次)。1982年,有12个乡剧团的19个剧目参加县调演。1984年国庆农村文艺会演,有9支代表队的83个节目参演,其中13个获创作奖、19个获演出奖,26名演员获表演奖。1987年1月5~8日,县办乡剧团优秀剧目展演,26团2314人参加,7台大戏分南、北河两地集中演出。


1988年后,文化馆每年辅导乡剧团一二十个,剧目三四十个,其中重点辅导的15团有戏曲骨干250名。1989年春节和国庆期间,县馆县剧团共到17团辅导2030人次,教基本功32套,排戏45台;文化站共参加乡剧团辅导34次;馆站共组织乡剧团演出大小剧目37个,231场,其中6台戏参加了国庆会演。1991年,龙港站办第二期乡剧团培训班。1993年春节,龙港镇办乡剧会演,连唱七日。1996~1997年,县又办农村戏曲培训13期,共320人参训,学演《血泪花》、《墙头马上》等剧目15个,小戏3折。馆站又连年组织农村剧团演出836场。1999年,文化馆为6个村剧团培训演员115名、演奏员21名,辅排大戏26台、小戏5折。国庆会演中,乡剧团的9个传统剧和8个折子戏在人民礼堂演了三日三夜,其中黄梅戏有白沙的《代婚记》、陶港的《罗帕记》、三溪的《天仙配》、宏卿的《女驸马》、浮屠的《夫妻观灯》、东春的《王小六打豆腐》,楚剧有韦源口的《小姑贤》,采茶戏有国和的《哑女告状》。此后,馆站的戏剧辅导培训及乡剧的组织演出仍在坚持,但会演调演渐少,规模渐小。在2005年12月举办的阳新首届文化艺术节上,仍有乡剧参演。

阳新论坛Q群:27866596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广东
精华
5

1493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贵宾

阳新仙岛湖水手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12818

东湖服务奖章

QQ

IP属地:广东省惠州市

 楼主| 发表于 广东省惠州市 2014-9-27 20:54:33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有关当年几个有影响的业余表演团队的一些回忆


1、城关汉剧团  城关文工团

解放后,阳新第一个业余表演团体是城关镇复兴街为开国庆典组织起来的汉剧戏班。1949年秋,街道贫民会动员唱串堂和丝弦的艺人陈钦明、陈美才、王树卿、陈世渭、阮春庭、明安本等出面,在本街挑选柯清平、何淑莲、李贤柱等一些夜校妇女和完小学生,共20余人,以一套“扎故事”的服装和唱串堂的锣鼓起家。时由县文化馆干部参与辅导,先后排演了汉剧《打渔杀家》和歌剧《小放牛》等几出戏,于国庆和春节两次公演。


1951年春,为配合土改宣传,城关镇以复兴街戏班为基础组建剧团,由主任陈钦明,副主任左明顺(盲人)、高应基,老艺人明清卿、刘辉煌等担任戏剧辅导,主要成员有李朝云、张德林、李贤柱、柯清平、何青莲、何淑莲、黄龙桂、成梦君、佘士顺等一些爱好文艺的青少年,人多时五六十人。文化干部焦瑞、张慕文、梁万程经常到场抓节目的创作排演。所演有陈钦明等编排的新戏《别母参军》、《不做地主防空洞》、《女儿的心事》、《婚姻要自主》以及《中苏友好歌》等十几个小节目。主要活动场所在街头和会场,也下乡,经常参加宣传演出、节日演出和慰问军烈属演出。所需服装多由各人去借,简单道具自已制作,灯油、纸张开支也由大家凑钱。1953年土改一结束,剧团就解散了。


1953年,复兴街再建汉剧团,由明安本担任团长,陈美才、王树卿、杨伟才任副团长,主要成员包括陈世渭、阮春庭、柯清平、何淑莲、陈海水、李翠翠、王复荣、吕泽复、李贤柱、阚洪熙、李昌济、余昌发、杨洽富等,共30多人。新排剧目有汉剧《三娘教子》、《三哭殿》、《二进宫》、《兴汉图》、《沙陀搬兵》和楚剧《卖棉纱》、《打花鼓》等。演出位置就在街政府内的老戏台。


同年,解放街也组建起汉剧团,李名生(街长)任团长,左明顺、明金莲〔街道妇联主任〕任副团长,主要成员有李雪琴、李朝云、张德林、李春波、吕美庆、万敬坤、王能平、石桂山、明安金、吕必定、吕玉珍、陈世桂、张挥智、张亚俭等街道青年,及田春山等老艺人,还有一些放了假的小学生,也有30人左右。排演有汉剧传统剧目《重台别》、《祭武昌》、《讨州战荡》、《武家坡》、《葛麻》、《三结掌》、《桑园会》、《斩窦娥》和宣传婚姻法的新戏《荷叶包写状》,及小歌剧《锁不住的人》、《光荣灯》等。街道置了一些服装,文化馆提供有乐器,费用由成员分摊。这年端午节一炮打响后,经常在人民会场演出,还应邀去过石震演出。1954年春,曾在太尉庙的物资交流会上卖票演出。


1954年下半年,由镇长董平主持,合并复兴、解放两街剧团,组建城关镇汉剧团。团长李贤柱兼导演股长,副团长吕美庆兼灯光布景、左明顺兼司乐股长,李春波任服装股长,王能平任总务股长。基本演员取自两团原班底,主角有吕玉珍(贵美旦)、李雪琴(青衣)、何淑莲(主旦)、陈海水(旦)、熊世桂(老旦)、柯清平(女,串小生)、余昌发(小生)、明安金(小生)、张亚俭(生)、杨洽富(净)、王能平(净)、罗厚波(杂带净)、阚洪熙(丑)、程世渭(丑),配角有张挥智、李朝云、张德林、万敬坤、吕泽复、王福荣、李翠翠、吕必定等,司鼓田春山。除保留两团原有节目外,又由文化馆提供剧本和幻灯,新排了有灯光布景的九幕汉剧《游龟山》和小歌剧《丰收之后》、《重阳节》等,张慕文还在全省会演期间带杨洽富往武昌学回了一些外地节目。《游龟山》曾在人民会场公演五六场,每场窗户都扒满了观众。1955年后,为配合合作化宣传,去过木港、吉山、下桥、东春等10乡巡回演出。当年,县长刘树维很想在阳新搞个专业剧团,叫王部长在当地摸底,县文艺代表大会也提议以城关、龙港汉剧团为班底组建县剧团,后因招入“艺新”京剧团而放弃初衷。


1956年,城关镇汉剧团改名俱乐部。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又先后改称“红旗”、“乐园”、“城关”文工团。原班子柯清平、何淑莲等已走,新增了吴银玉、鲍福桃、胡宝银、王金莲、徐金全、徐春兰等一些女角,还选送邹丽珍、王春梅、吕玉珍、阮梅英等4名女青年到黄冈大学文艺专科戏剧班学习了4个月。除演原节目,又新排了鼓书、快板、相声、莲湘类街头小节目,兼放幻灯。活动场地由复兴街迁至太尉巷。时县城有了京剧团,镇剧团演出活动已少,主要服务于文化宣传。由于业余剧团无演出收入,服装道具靠东拼西凑,镇里拨了两处公厕,用卖粪便的钱解决一些演出费用。剧团成员都是“尽义务”的,在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处于散伙状态,只有少数骨干还时聚时散。1963年组建县社会主义教育文艺宣传队时,就从城关文工团选入戏剧骨15名干,后来多人随队转入县采茶戏剧团。


2、龙港文艺团  龙港汉剧团


1950年春,龙港街串堂艺人自发组建俱乐部,在下关帝庙、肖家祠等地宣传演出,庆祝老区解放。1951年,由第五区政府正式组建龙港文艺团,负责人万唐定、陈咏清。演员发展到60余名,其中女角7名。配合土改演出汉剧传统戏《打渔杀家》、《白娘子》和新戏《羊入虎口》等20余场。


1953年,龙港改办汉剧团,团长刘应阶。成员30余名,主要演员有华彩菊(青衣)、成莲香(花旦)、夏开雨、肖汉义、肖会朋、肖绪猛、刘道金、林训才、林金枝等。该团阵容齐,行头多,是当时文化部门重点辅导的五个业余剧团之一。第二年冬,就带着《广华山》、《罗伟就义》、《三气周瑜》等新排节目,进城参加全县首次农村业余剧团观摩演出,载誉而归。1955年初春,又奉调赴海口坝复堤堵口工地为民工慰问演出,自黄颡口至韦源口至太子庙,巡演月余,深受欢迎。直到上世纪50年代末,该团在龙港一带年年演,村村接,尤其是新春,初一唱到十五,并且在全县业余剧团会演上屡获好名次。



3、龙港飞跃大队文艺宣传队  龙港半职业剧团

飞跃大队文艺宣传队组建于1963年,队长朱纯义。前后成员18~27名,含女角10名,肖汉义、刘道金等是龙港文艺团的老演员,其他演员主要有胡金香、曾金清、汪小平、肖月娥、陈绪海、胡家琪、程振宝、张召财、钟德义、肖唐喜、梁岩仙、祝诗明、肖美容、夏水仙、钟水莲、甘莲英等。所演节目多为配合中心自编自排自演的表演唱、歌舞、曲艺及小戏剧《红松店》、《机械迷》、《亲家母赶鸡》、《批条子》等,后期常演样板戏片断。1976年为全省革命文物座谈会创演的大型歌舞史诗《龙燕之歌》及《鄂东南兵工厂》、《欢送亲人当红军》、《四老汉看戏》、《红太阳颂》等一组节目,历演不衰。所发掘的民间曲艺《朝阳鼓》后成为保留节目。建队17年,共创演小戏4个、小节目70余个,出演220场,一直保持着较高的演出状态,而且经常上山下乡,很受欢迎。该队演出生活也一直紧张有序。早年队员农忙务农,农闲演戏,误工由大队统一补贴工分,为公社演出退水利任务。1976年开始集中人员,单独核算,一般队员年报酬220~240元。1979年在上坑安营扎寨,垦荒13亩,改水田10亩,通过生产自给自足。


1980年8月,该队转为龙港半职业剧团。团长肖汉义,副团长张召才。27人,主要演员有朱忠娟(青衣)、钟水莲(小生)、张岩元、肖冬云、夏水仙(丫环戏有名)、肖绪同、肖灿芬等。转团后,改演传统戏。当年冬由龙港文化分馆干部带团四出巡演,三四年时间,就在近邻两省四县20余公社演了300多场。保留剧目有《借妻》、《三凤求凰》、《墙头记》、《站花墙》、《乔太守巧点鸳鸯谱》、《三拜花堂》、《状元与乞丐》,并创演有采茶戏《海棠花》、《刑前骂贼》、《夺枪》和曲艺《迎接彭军长到龙燕》、《搭车记》等,其中不少剧目节目曾获地县会演一、二等奖。1984年秋,剧团解体。


4、枫林坡山大队文艺宣传队

1964年10月建队。初时上十人,高峰期35人,前后进出队员多达130人,都不脱离生产、工作岗位。建队之初由大队团支部书记刘时增兼任队长。每年配合形势自排小节目40多个,其中半数是自编的。第一出戏《革新凯歌》是以冯家塝生产队长为人物原型,表现思想转变过程的,由文化干部郑爱群创作。1965年,该队首次参加全县农村文艺会演就获第一名。


1966~1972年,由刘耀煌任队长。期间,学演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成了县内少数能演样板戏全场的文艺宣传队。1971年,全本《红灯记》参加地区会演,获第一名。1972年,《一升黄豆》、《苎麻丰收舞》等一组节目参加全省调演,湖北电台、电视台录播了片断,还应邀到湖北艺术学院去演了一场。此前,省文化局陈先翔、省试验歌剧团李娟娟,以及省话剧团、京剧团和地区文化局的人都来过坡山,指导排演参加会演的节目。到1972年,该队已累计出演节目400多个、450场,有《审女婿》、《咱们想法一个样》等保留节目,在县、地会演中多次名列前茅。


1973~1982年,宣传队由刘高台等负责。期间,1974年12月再次参加全省农村文艺会演,节目由湖北电视台录播;1978年排演的由刘耀煌挖掘的民间舞蹈《枫林车灯·农家乐》参加了县、地会演。农村实行经济责任制后,宣传队自行解散。

〔据县文化志资料.新浪网友两木子收集〕   

阳新论坛Q群:27866596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广东
精华
5

1493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贵宾

阳新仙岛湖水手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12818

东湖服务奖章

QQ

IP属地:广东省惠州市

 楼主| 发表于 广东省惠州市 2014-9-27 21:08:18 | 显示全部楼层
据了解阳新最早流行汉剧.
阳新论坛Q群:27866596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