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有关当年几个有影响的业余表演团队的一些回忆
1、城关汉剧团 城关文工团 解放后,阳新第一个业余表演团体是城关镇复兴街为开国庆典组织起来的汉剧戏班。1949年秋,街道贫民会动员唱串堂和丝弦的艺人陈钦明、陈美才、王树卿、陈世渭、阮春庭、明安本等出面,在本街挑选柯清平、何淑莲、李贤柱等一些夜校妇女和完小学生,共20余人,以一套“扎故事”的服装和唱串堂的锣鼓起家。时由县文化馆干部参与辅导,先后排演了汉剧《打渔杀家》和歌剧《小放牛》等几出戏,于国庆和春节两次公演。
1951年春,为配合土改宣传,城关镇以复兴街戏班为基础组建剧团,由主任陈钦明,副主任左明顺(盲人)、高应基,老艺人明清卿、刘辉煌等担任戏剧辅导,主要成员有李朝云、张德林、李贤柱、柯清平、何青莲、何淑莲、黄龙桂、成梦君、佘士顺等一些爱好文艺的青少年,人多时五六十人。文化干部焦瑞、张慕文、梁万程经常到场抓节目的创作排演。所演有陈钦明等编排的新戏《别母参军》、《不做地主防空洞》、《女儿的心事》、《婚姻要自主》以及《中苏友好歌》等十几个小节目。主要活动场所在街头和会场,也下乡,经常参加宣传演出、节日演出和慰问军烈属演出。所需服装多由各人去借,简单道具自已制作,灯油、纸张开支也由大家凑钱。1953年土改一结束,剧团就解散了。
1953年,复兴街再建汉剧团,由明安本担任团长,陈美才、王树卿、杨伟才任副团长,主要成员包括陈世渭、阮春庭、柯清平、何淑莲、陈海水、李翠翠、王复荣、吕泽复、李贤柱、阚洪熙、李昌济、余昌发、杨洽富等,共30多人。新排剧目有汉剧《三娘教子》、《三哭殿》、《二进宫》、《兴汉图》、《沙陀搬兵》和楚剧《卖棉纱》、《打花鼓》等。演出位置就在街政府内的老戏台。
同年,解放街也组建起汉剧团,李名生(街长)任团长,左明顺、明金莲〔街道妇联主任〕任副团长,主要成员有李雪琴、李朝云、张德林、李春波、吕美庆、万敬坤、王能平、石桂山、明安金、吕必定、吕玉珍、陈世桂、张挥智、张亚俭等街道青年,及田春山等老艺人,还有一些放了假的小学生,也有30人左右。排演有汉剧传统剧目《重台别》、《祭武昌》、《讨州战荡》、《武家坡》、《葛麻》、《三结掌》、《桑园会》、《斩窦娥》和宣传婚姻法的新戏《荷叶包写状》,及小歌剧《锁不住的人》、《光荣灯》等。街道置了一些服装,文化馆提供有乐器,费用由成员分摊。这年端午节一炮打响后,经常在人民会场演出,还应邀去过石震演出。1954年春,曾在太尉庙的物资交流会上卖票演出。
1954年下半年,由镇长董平主持,合并复兴、解放两街剧团,组建城关镇汉剧团。团长李贤柱兼导演股长,副团长吕美庆兼灯光布景、左明顺兼司乐股长,李春波任服装股长,王能平任总务股长。基本演员取自两团原班底,主角有吕玉珍(贵美旦)、李雪琴(青衣)、何淑莲(主旦)、陈海水(旦)、熊世桂(老旦)、柯清平(女,串小生)、余昌发(小生)、明安金(小生)、张亚俭(生)、杨洽富(净)、王能平(净)、罗厚波(杂带净)、阚洪熙(丑)、程世渭(丑),配角有张挥智、李朝云、张德林、万敬坤、吕泽复、王福荣、李翠翠、吕必定等,司鼓田春山。除保留两团原有节目外,又由文化馆提供剧本和幻灯,新排了有灯光布景的九幕汉剧《游龟山》和小歌剧《丰收之后》、《重阳节》等,张慕文还在全省会演期间带杨洽富往武昌学回了一些外地节目。《游龟山》曾在人民会场公演五六场,每场窗户都扒满了观众。1955年后,为配合合作化宣传,去过木港、吉山、下桥、东春等10乡巡回演出。当年,县长刘树维很想在阳新搞个专业剧团,叫王部长在当地摸底,县文艺代表大会也提议以城关、龙港汉剧团为班底组建县剧团,后因招入“艺新”京剧团而放弃初衷。
1956年,城关镇汉剧团改名俱乐部。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又先后改称“红旗”、“乐园”、“城关”文工团。原班子柯清平、何淑莲等已走,新增了吴银玉、鲍福桃、胡宝银、王金莲、徐金全、徐春兰等一些女角,还选送邹丽珍、王春梅、吕玉珍、阮梅英等4名女青年到黄冈大学文艺专科戏剧班学习了4个月。除演原节目,又新排了鼓书、快板、相声、莲湘类街头小节目,兼放幻灯。活动场地由复兴街迁至太尉巷。时县城有了京剧团,镇剧团演出活动已少,主要服务于文化宣传。由于业余剧团无演出收入,服装道具靠东拼西凑,镇里拨了两处公厕,用卖粪便的钱解决一些演出费用。剧团成员都是“尽义务”的,在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处于散伙状态,只有少数骨干还时聚时散。1963年组建县社会主义教育文艺宣传队时,就从城关文工团选入戏剧骨15名干,后来多人随队转入县采茶戏剧团。
2、龙港文艺团 龙港汉剧团
1950年春,龙港街串堂艺人自发组建俱乐部,在下关帝庙、肖家祠等地宣传演出,庆祝老区解放。1951年,由第五区政府正式组建龙港文艺团,负责人万唐定、陈咏清。演员发展到60余名,其中女角7名。配合土改演出汉剧传统戏《打渔杀家》、《白娘子》和新戏《羊入虎口》等20余场。
1953年,龙港改办汉剧团,团长刘应阶。成员30余名,主要演员有华彩菊(青衣)、成莲香(花旦)、夏开雨、肖汉义、肖会朋、肖绪猛、刘道金、林训才、林金枝等。该团阵容齐,行头多,是当时文化部门重点辅导的五个业余剧团之一。第二年冬,就带着《广华山》、《罗伟就义》、《三气周瑜》等新排节目,进城参加全县首次农村业余剧团观摩演出,载誉而归。1955年初春,又奉调赴海口坝复堤堵口工地为民工慰问演出,自黄颡口至韦源口至太子庙,巡演月余,深受欢迎。直到上世纪50年代末,该团在龙港一带年年演,村村接,尤其是新春,初一唱到十五,并且在全县业余剧团会演上屡获好名次。
3、龙港飞跃大队文艺宣传队 龙港半职业剧团 飞跃大队文艺宣传队组建于1963年,队长朱纯义。前后成员18~27名,含女角10名,肖汉义、刘道金等是龙港文艺团的老演员,其他演员主要有胡金香、曾金清、汪小平、肖月娥、陈绪海、胡家琪、程振宝、张召财、钟德义、肖唐喜、梁岩仙、祝诗明、肖美容、夏水仙、钟水莲、甘莲英等。所演节目多为配合中心自编自排自演的表演唱、歌舞、曲艺及小戏剧《红松店》、《机械迷》、《亲家母赶鸡》、《批条子》等,后期常演样板戏片断。1976年为全省革命文物座谈会创演的大型歌舞史诗《龙燕之歌》及《鄂东南兵工厂》、《欢送亲人当红军》、《四老汉看戏》、《红太阳颂》等一组节目,历演不衰。所发掘的民间曲艺《朝阳鼓》后成为保留节目。建队17年,共创演小戏4个、小节目70余个,出演220场,一直保持着较高的演出状态,而且经常上山下乡,很受欢迎。该队演出生活也一直紧张有序。早年队员农忙务农,农闲演戏,误工由大队统一补贴工分,为公社演出退水利任务。1976年开始集中人员,单独核算,一般队员年报酬220~240元。1979年在上坑安营扎寨,垦荒13亩,改水田10亩,通过生产自给自足。
1980年8月,该队转为龙港半职业剧团。团长肖汉义,副团长张召才。27人,主要演员有朱忠娟(青衣)、钟水莲(小生)、张岩元、肖冬云、夏水仙(丫环戏有名)、肖绪同、肖灿芬等。转团后,改演传统戏。当年冬由龙港文化分馆干部带团四出巡演,三四年时间,就在近邻两省四县20余公社演了300多场。保留剧目有《借妻》、《三凤求凰》、《墙头记》、《站花墙》、《乔太守巧点鸳鸯谱》、《三拜花堂》、《状元与乞丐》,并创演有采茶戏《海棠花》、《刑前骂贼》、《夺枪》和曲艺《迎接彭军长到龙燕》、《搭车记》等,其中不少剧目节目曾获地县会演一、二等奖。1984年秋,剧团解体。
4、枫林坡山大队文艺宣传队 1964年10月建队。初时上十人,高峰期35人,前后进出队员多达130人,都不脱离生产、工作岗位。建队之初由大队团支部书记刘时增兼任队长。每年配合形势自排小节目40多个,其中半数是自编的。第一出戏《革新凯歌》是以冯家塝生产队长为人物原型,表现思想转变过程的,由文化干部郑爱群创作。1965年,该队首次参加全县农村文艺会演就获第一名。
1966~1972年,由刘耀煌任队长。期间,学演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成了县内少数能演样板戏全场的文艺宣传队。1971年,全本《红灯记》参加地区会演,获第一名。1972年,《一升黄豆》、《苎麻丰收舞》等一组节目参加全省调演,湖北电台、电视台录播了片断,还应邀到湖北艺术学院去演了一场。此前,省文化局陈先翔、省试验歌剧团李娟娟,以及省话剧团、京剧团和地区文化局的人都来过坡山,指导排演参加会演的节目。到1972年,该队已累计出演节目400多个、450场,有《审女婿》、《咱们想法一个样》等保留节目,在县、地会演中多次名列前茅。
1973~1982年,宣传队由刘高台等负责。期间,1974年12月再次参加全省农村文艺会演,节目由湖北电视台录播;1978年排演的由刘耀煌挖掘的民间舞蹈《枫林车灯·农家乐》参加了县、地会演。农村实行经济责任制后,宣传队自行解散。 〔据县文化志资料.新浪网友两木子收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