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天下大平 于 2014-11-25 21:27 编辑
第一回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场景一 时间:女娲练石补天之时 地点: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 人物:女娲 故事:女娲练成补天之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用了三万六千块,独剩下一块未用,弃置青埂峰下。
评点:这一块为何不用呢?难道是和氏璧?那块玉偏又遗在青埂峰下。
场景二 时间:一日(一个不确定的时间) 地点:青埂峰下 人物:一僧一道(为何是一僧一道?)+石头 故事:一僧一道与石头对话 那僧道:“形体倒也是个宝物了。还只没有实在的好处,须得再镌上数字,使人一见便知是奇物方妙;然后携你到那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簇,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去安身乐业。” 石头听了,喜不能禁,乃问:“不知赐了弟子那几件奇处,又不知携了弟子到何地方?望乞明示,使弟子不惑。” 那僧笑道:“你且莫问,日后自然明白的。”
评点:“使人一见便知是奇物方妙”——玉玺乃传国之宝,天下人都在明争暗夺,岂能不是宝贝!“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簇,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具备这样条件的莫过于紫禁城之皇宫内院了。镌上的数字,准确地说是八个字,八字即是“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正是传国玉玺。 贾宝玉所配“宝玉”八字是“莫失莫忘,仙寿恒昌” 薛宝钗所配“金锁”八字是“不离不弃,芳龄永继” 三个八字比较,是不是太相似了一点哦?“宝玉”中没有“既”“永”二字,“金锁”中便镌刻出来“永继”,“既”与“继”同音。“莫失莫忘,不离不弃”正是“受命于天”,岂可失忘,又怎么离弃? 传国玉玺本来就是金镶玉,二者相合,才是正配。 这样说来,作者跟我们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林妹妹本就是一个“多余”的人。 “木石前盟”何意?和氏壁在未成传国玉玺之前正是用木盒子装着的。 贾雨村有诗云“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这句诗不正是点晴之笔么? 中国文人自古有借儿女情长喻国家大事之习惯,《红楼梦》借闺阁之事喻国家大事,借家族兴亡喻国家兴亡,于此可略见一般矣!
场景三 时间:几世几劫之后(不确定时间) 地点:青埂峰下 人物:空空道人,后改名情僧。石头。东鲁孔梅溪。曹雪芹。 故事:(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空空道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由题曰《金陵十二钗》,并题一绝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评点:《石头记》乃《玉玺记》。空空道人,既为“道”怎么改名为“僧”,“道”与“僧”显然属不同教派。“空空道人”与“情僧”有何寓意呢?“空空”乃“无”之意,“空空道人”莫非指“无道之人”?“无道”之人看破红尘乃剃发为僧。“东鲁孔梅溪”何许人也?有人考证说是山东孔继涵。东鲁在古时正是指山东之地。“曹雪芹”,传说中的《红楼梦》作者。“悼红轩”——曹雪芹书斋。“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应是泛指,指次数之多,非确指十年五次。中国古时凡“三六九五十”之类数字皆非指确定之数,乃指其多次也。 满纸荒唐言——国家兴亡之大事,演化为家庭儿女情长、闺阁之琐事,岂不是荒唐之言? 一把辛酸泪——国家灭亡,百姓受苦受难,家人离散,却无拯救之力,只能辛酸垂泪了。 都云作者痴——对故国的眷恋痴心不改,岂能不痴? 谁解其中味——谁能从其中品出这书里写的是国家大事的味道来呢?
场景三 时间:夏天 地点:姑苏。阊门。十里街。仁清巷。葫芦庙。 人物:甄费——甄费字甄士隐,即“真废——真事隐”。 封氏——甄士隐老婆。 甄英莲——甄士隐女儿,甄英莲即“真应怜”。 一僧一道。 故事:当日地陷东南。这东南一处曰姑苏,有城曰阊门者,最是红尘中一二等风流富贵之地,这阊门外有个十里街,街内有个仁清巷,巷内有个古庙,因地方狭窄,人皆呼作葫芦庙。庙旁信着一家乡宦,姓甄名费,字士隐,嫡妻封氏,情性贤淑,深明礼义,家中虽不甚富贵,然本地便也推他为望族了。因为甄士隐禀性恬淡,不以功名为念,每日只观花修竹,酌酒吟诗为乐,倒是神仙一流人品,只是一件不足,如今年已关百,只有一女,乳名唤作英莲,年方三岁。 甄士隐白日做梦。
评点:起首一句“地陷东南”,似乎大有深意。难道暗示战火兵灾?如果从明末清初历史来看,借“姑苏”喻“扬州”,清兵入关,扬州十日,清兵屠城,死亡遍地,暗合“十里人清”,即后文中“元宵炸供,一条街夷为平地”。 甄费乃“真废”即“真事隐”,意即将发生在这里的真事隐去。“葫芦庙”炸供起火,一条街烧为平地显然不是完全的真实,其中或许有隐去的事情。既是庙中起火将一条街烧了乃是天灾,当然就用不着隐去,但如果是兵灾,那就不一样了。清兵屠城,作者敢将这一事实写出来么?肯定不敢!但时人应当明白,只是历史过去数百年,今人不懂罢了。 甄士隐老婆姓封,合起来岂不是“真疯”?甄士隐一家三口,对于英莲来说即是父母“真疯”,子女岂不“应怜”? 姑苏阊门即苏州城西门。西门与东楼相对,影射严东楼,即严世蕃。世人说,没有《金瓶梅》就没有《红楼梦》,研究《红楼梦》不能不研究《金瓶梅》。《金瓶梅》中的西门庆传说即严东楼,那么《红楼梦》与严东楼有关系没有?至少从俺看来,有部分关系。当俺猜测阊门是不是为西门的时候,俺的小心脏砰砰直跳,百度一查证,果然姑苏阊门即西门。这说明什么问题呢?说明《红楼梦》与《金瓶梅》有关联,不仅有写作手法借鉴上的关联,更有内容上的关联。 作者亦非写一时一地,亦非写一人一事,故一段话中包含信息量大。
场景四 时间:夏天 地点:甄士隐家 人物:甄士隐。 贾雨村——贾化,字时飞,号雨村。湖州人氏。贾化即“假话”,贾雨村即“假语村言”。贾雨村生于末世,末世应指明末。后文中王熙凤判词里亦有“凡鸟偏从末世来”。 严老爷——不知何许人也,即此出场一次,再无后文。好象是个“打缠”的 丫环——娇杏,即“侥幸” 故事:甄士隐与贾雨村叙话,严老爷过来“打缠”一下,贾雨村便看见了“娇杏”。“娇杏”见到雨村,一看两回头。甄士隐资助贾雨村进京赶考。
评点:娇杏便是“侥幸”,看到雨村,欲走,两次回头。仿佛唐伯虎“三笑”点秋香一般。抑或“三笑姻缘”由此而来? 如果《红楼梦》承接《金瓶梅》而来,则“严老爷”可解,意指“严东楼”。
场景五 时间:元宵节夜 地点:甄士隐门前大街 人物:霍启——霍启,即“祸起” 甄英莲——“真应怜” 甄士隐——即“真事隐” 封氏——甄士隐之妻 封肃——本贯大如州人氏,甄士隐之岳父,即“风俗”, 故事:元宵夜,霍启抱英莲上街玩耍,英莲被人贩子拐走,霍启逃走。葫芦庙炸供失火,甄士隐家夷为平地,甄士隐携家投岳父封肃,岳父不待见,甄士隐出家。
评点:“扬州十日”之后,男人或死或逃亡,甄士隐看破红尘出家,即避世。老婆被掳,女儿为奴作婢,即是家破人亡,岂不痛哉! 大如州,杜撰之地。影指来历不明之人,此处应指清兵入关。占汉人田地,反客为主。“风俗”脂评“大抵如此”,此语极其隐讳。俺以为,清兵入关之始,一是屠城,杀尽城中男人,二是将女子掳去作奴作婢,向来如此。并非有的评书人所说的“封肃”指南明小地主或者绅士。
史载:1644年,大明灭亡。1645年,清兵扬州屠城,传死伤八十余万。 曹雪芹:生于约1715年,农历乙未年,生肖羊年,即清圣祖康熙54年(康熙在位61年),卒于1763年,农历癸未年,生肖羊年,即清乾隆28年(乾隆在位60年)。康熙之后有雍正(雍正在位13年)。
2014-11-25
(作者声明:本文仅限于东湖社区,转载请联系本人QQ294339996天下大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