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1025|回复: 2

胡说《红楼梦》

[复制链接]
来自
重庆
精华
20

436

主题

6282

帖子

6689

积分

上尉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689

IP属地:重庆市

发表于 重庆市 2014-11-25 14:04: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天下大平 于 2014-11-25 21:27 编辑

            第一回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场景一
时间:女娲练石补天之时
地点: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
人物:女娲
故事:女娲练成补天之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用了三万六千块,独剩下一块未用,弃置青埂峰下。


评点:这一块为何不用呢?难道是和氏璧?那块玉偏又遗在青埂峰下。


场景二
时间:一日(一个不确定的时间)
地点:青埂峰下
人物:一僧一道(为何是一僧一道?)+石头
故事:一僧一道与石头对话
那僧道:“形体倒也是个宝物了。还只没有实在的好处,须得再镌上数字,使人一见便知是奇物方妙;然后携你到那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簇,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去安身乐业。”
石头听了,喜不能禁,乃问:“不知赐了弟子那几件奇处,又不知携了弟子到何地方?望乞明示,使弟子不惑。”
那僧笑道:“你且莫问,日后自然明白的。”


评点:“使人一见便知是奇物方妙”——玉玺乃传国之宝,天下人都在明争暗夺,岂能不是宝贝!“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簇,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具备这样条件的莫过于紫禁城之皇宫内院了。镌上的数字,准确地说是八个字,八字即是“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正是传国玉玺。
贾宝玉所配“宝玉”八字是“莫失莫忘,仙寿恒昌”
薛宝钗所配“金锁”八字是“不离不弃,芳龄永继”
三个八字比较,是不是太相似了一点哦?“宝玉”中没有“既”“永”二字,“金锁”中便镌刻出来“永继”,“既”与“继”同音。“莫失莫忘,不离不弃”正是“受命于天”,岂可失忘,又怎么离弃?
传国玉玺本来就是金镶玉,二者相合,才是正配。
这样说来,作者跟我们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林妹妹本就是一个“多余”的人。
“木石前盟”何意?和氏壁在未成传国玉玺之前正是用木盒子装着的。
贾雨村有诗云“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这句诗不正是点晴之笔么?
中国文人自古有借儿女情长喻国家大事之习惯,《红楼梦》借闺阁之事喻国家大事,借家族兴亡喻国家兴亡,于此可略见一般矣!


场景三
时间:几世几劫之后(不确定时间)
地点:青埂峰下
人物:空空道人,后改名情僧。石头。东鲁孔梅溪。曹雪芹。
故事:(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空空道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由题曰《金陵十二钗》,并题一绝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评点:《石头记》乃《玉玺记》。空空道人,既为“道”怎么改名为“僧”,“道”与“僧”显然属不同教派。“空空道人”与“情僧”有何寓意呢?“空空”乃“无”之意,“空空道人”莫非指“无道之人”?“无道”之人看破红尘乃剃发为僧。“东鲁孔梅溪”何许人也?有人考证说是山东孔继涵。东鲁在古时正是指山东之地。“曹雪芹”,传说中的《红楼梦》作者。“悼红轩”——曹雪芹书斋。“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应是泛指,指次数之多,非确指十年五次。中国古时凡“三六九五十”之类数字皆非指确定之数,乃指其多次也。
满纸荒唐言——国家兴亡之大事,演化为家庭儿女情长、闺阁之琐事,岂不是荒唐之言?
一把辛酸泪——国家灭亡,百姓受苦受难,家人离散,却无拯救之力,只能辛酸垂泪了。
都云作者痴——对故国的眷恋痴心不改,岂能不痴?
谁解其中味——谁能从其中品出这书里写的是国家大事的味道来呢?


场景三
时间:夏天
地点:姑苏。阊门。十里街。仁清巷。葫芦庙。
人物:甄费——甄费字甄士隐,即“真废——真事隐”。
      封氏——甄士隐老婆。
      甄英莲——甄士隐女儿,甄英莲即“真应怜”。
      一僧一道。
故事:当日地陷东南。这东南一处曰姑苏,有城曰阊门者,最是红尘中一二等风流富贵之地,这阊门外有个十里街,街内有个仁清巷,巷内有个古庙,因地方狭窄,人皆呼作葫芦庙。庙旁信着一家乡宦,姓甄名费,字士隐,嫡妻封氏,情性贤淑,深明礼义,家中虽不甚富贵,然本地便也推他为望族了。因为甄士隐禀性恬淡,不以功名为念,每日只观花修竹,酌酒吟诗为乐,倒是神仙一流人品,只是一件不足,如今年已关百,只有一女,乳名唤作英莲,年方三岁。
甄士隐白日做梦。


评点:起首一句“地陷东南”,似乎大有深意。难道暗示战火兵灾?如果从明末清初历史来看,借“姑苏”喻“扬州”,清兵入关,扬州十日,清兵屠城,死亡遍地,暗合“十里人清”,即后文中“元宵炸供,一条街夷为平地”。
甄费乃“真废”即“真事隐”,意即将发生在这里的真事隐去。“葫芦庙”炸供起火,一条街烧为平地显然不是完全的真实,其中或许有隐去的事情。既是庙中起火将一条街烧了乃是天灾,当然就用不着隐去,但如果是兵灾,那就不一样了。清兵屠城,作者敢将这一事实写出来么?肯定不敢!但时人应当明白,只是历史过去数百年,今人不懂罢了。
甄士隐老婆姓封,合起来岂不是“真疯”?甄士隐一家三口,对于英莲来说即是父母“真疯”,子女岂不“应怜”?
姑苏阊门即苏州城西门。西门与东楼相对,影射严东楼,即严世蕃。世人说,没有《金瓶梅》就没有《红楼梦》,研究《红楼梦》不能不研究《金瓶梅》。《金瓶梅》中的西门庆传说即严东楼,那么《红楼梦》与严东楼有关系没有?至少从俺看来,有部分关系。当俺猜测阊门是不是为西门的时候,俺的小心脏砰砰直跳,百度一查证,果然姑苏阊门即西门。这说明什么问题呢?说明《红楼梦》与《金瓶梅》有关联,不仅有写作手法借鉴上的关联,更有内容上的关联。
作者亦非写一时一地,亦非写一人一事,故一段话中包含信息量大。


场景四
时间:夏天
地点:甄士隐家
人物:甄士隐。
      贾雨村——贾化,字时飞,号雨村。湖州人氏。贾化即“假话”,贾雨村即“假语村言”。贾雨村生于末世,末世应指明末。后文中王熙凤判词里亦有“凡鸟偏从末世来”。
      严老爷——不知何许人也,即此出场一次,再无后文。好象是个“打缠”的
      丫环——娇杏,即“侥幸”
故事:甄士隐与贾雨村叙话,严老爷过来“打缠”一下,贾雨村便看见了“娇杏”。“娇杏”见到雨村,一看两回头。甄士隐资助贾雨村进京赶考。


评点:娇杏便是“侥幸”,看到雨村,欲走,两次回头。仿佛唐伯虎“三笑”点秋香一般。抑或“三笑姻缘”由此而来?
如果《红楼梦》承接《金瓶梅》而来,则“严老爷”可解,意指“严东楼”。

场景五
时间:元宵节夜
地点:甄士隐门前大街
人物:霍启——霍启,即“祸起”
      甄英莲——“真应怜”
      甄士隐——即“真事隐”
      封氏——甄士隐之妻
      封肃——本贯大如州人氏,甄士隐之岳父,即“风俗”,
故事:元宵夜,霍启抱英莲上街玩耍,英莲被人贩子拐走,霍启逃走。葫芦庙炸供失火,甄士隐家夷为平地,甄士隐携家投岳父封肃,岳父不待见,甄士隐出家。


评点:“扬州十日”之后,男人或死或逃亡,甄士隐看破红尘出家,即避世。老婆被掳,女儿为奴作婢,即是家破人亡,岂不痛哉!
大如州,杜撰之地。影指来历不明之人,此处应指清兵入关。占汉人田地,反客为主。“风俗”脂评“大抵如此”,此语极其隐讳。俺以为,清兵入关之始,一是屠城,杀尽城中男人,二是将女子掳去作奴作婢,向来如此。并非有的评书人所说的“封肃”指南明小地主或者绅士。

史载:1644年,大明灭亡。1645年,清兵扬州屠城,传死伤八十余万。
曹雪芹:生于约1715年,农历乙未年,生肖羊年,即清圣祖康熙54年(康熙在位61年),卒于1763年,农历癸未年,生肖羊年,即清乾隆28年(乾隆在位60年)。康熙之后有雍正(雍正在位13年)。


                               2014-11-25


(作者声明:本文仅限于东湖社区,转载请联系本人QQ294339996天下大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重庆
精华
20

436

主题

6282

帖子

6689

积分

上尉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689

IP属地:重庆市

 楼主| 发表于 重庆市 2014-11-25 21:27:55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本红楼,说了两百余年,可能还要说两百年也不止,俺喜欢红楼,几乎在俺的书中运用其语言及人物对话的形式,当然,这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你不说,俺心里也清楚。但研究红楼,象俺这样去解构红楼,还是第一回。如果你喜欢,留下足迹吧。大家一起来学习红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重庆
精华
20

436

主题

6282

帖子

6689

积分

上尉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689

IP属地:重庆市

 楼主| 发表于 重庆市 2014-11-27 19:25:5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回    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芦僧判断葫芦案

场景一
时间:次日(林黛玉进贾府之次日)
地点:荣府王夫人处
人物:林黛玉
      王夫人——贾政之妻,贾宝玉之母。
      王熙凤——贾琏之妻,王夫人之内侄女。
      探春——贾政之庶出女。
      王子腾——王夫人之兄。
原文:王夫人与王夫熙凤一起看书信,薛家姨母之子薛蟠打死人命案,下在应天府审理。应天府知府即贾雨村。

场景二
时间:同日
地点:荣国府李氏房中
人物:李纨——字宫裁,贾珠之妻,贾政与王夫人之媳。
      贾兰——贾珠与李纨之子,时年五岁。
      李守中——李纨之父。官拜国子祭酒。
原文:林黛玉到李纨房中,却无任何记事。

评点:李纨有点儿象打入冷宫之人。宫裁,从宫中裁出来。
国子祭酒,掌管祭祀的主要人物,相当于现在的教育部长,或者京师大学堂的校长。清朝后期,国子祭酒改为“学部”,负责人称“学部尚书”。其父李守中任国子祭酒,也算是一个级别很高的官员了,却对女儿的文化教育不重视,是不是看穿了什么?
林黛玉时年六岁,进入寡妇李纨房中能和她聊什么呢?书中未记,不能妄猜。

场景三
时间:贾雨村补授了应天府,一下马(不确定时间,然从前文推断应在林黛玉进京两月之内)。
地点:应天府衙。
人物:贾雨村
      门子——即葫芦庙僧人
      冯渊——即“逢冤”,冯渊已死,并无多事可叙。
      薛蟠——薛姨妈之子,人称“呆霸王”
      拐子——拐卖妇女儿童的人贩子
      甄英莲——甄士隐之女,即“真应怜”。
原文:贾雨村升堂问案,门子拦住不让发签捉人,掏出“护官符”,里面介绍四大家族:贾王史薛。
贾不贾,白玉为堂金作马。
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
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
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

评点:《红楼梦》中最难理清的就是时间。按门子说法,此时距贾雨村在葫芦庙中落魄时有八、九年了。那时甄英莲五岁,如今应是十二三岁光景。人命大案,贾雨村听信门子之言,胡乱判断,是称“葫芦僧判断葫芦案”。“葫芦”亦称“糊涂”。
“冯渊”是《红楼梦》中死的第二个人。
“护官符”的词意浅显,就用不着多解释了。


场景四
时间:次日
地点:应天府大堂
人物:贾雨村
      门子——葫芦僧
原文:贾雨村断案。

评点:这一曲戏就叫葫芦僧判断葫芦案。贾雨村虽身为知府,但断案的却是门子,门子即是当年葫芦庙中的小沙弥,即葫芦僧。
古为今用。现在断案的多不是法官,而是长官。

场景五
时间:那日(不确定时间)
地点:荣国府
人物:王子腾——官升九省统制,出京巡边去了。
      薛姨妈——王子腾之妹,王夫人姐妹
      薛蟠——字文龙,幼年丧父。
      薛宝钗——薛姨妈之女。
原文:薛姨妈、薛蟠、薛宝钗一家三口投贾府而去。
薛家概况:那买了英莲打死冯渊的薛公子,幼年丧父,寡母又怜他是个独根孤种,未免溺爱纵容,遂至老大无成。且家中有百万之富,现领着内帑钱粮,采办杂料。这薛公子学名薛蟠,表字文龙,五岁上就性情奢侈,言语傲慢。虽也上过学,不过略识几个字,终日惟有斗鸡走马,游山玩水而已。虽是皇商,一应经济贡事,全然不知。不过赖、父旧日情分,户部挂虚名,支领钱粮,其余事体,自有伙计老家人筹措办。寡母王氏乃现任京营节度使王子腾之妹,与荣国府贾政的夫人王氏,是一母所生的姊妹,今年方四十上下年纪,只有薛蟠一子。还有一女,比薛蟠小两岁,乳名宝钗,生得肌骨莹润,举止娴雅。当日有他父亲在日,酷爱此女,令其读书识字,较之乃兄竟高过十倍。自父亲死后,见哥哥不能依贴母怀,他便不以书字为事,只留心针黹家计等事,好为母亲分忧解劳。爱因今上崇诗尚礼,征采才能,降不世出之隆恩,除聘选妃嫔外,凡仕宦名家之女,皆亲名达部,以备选为公主、郡主入学陪侍,弃为才人、赞善之职。二则自薛蟠父亲死后,各省中所有的买卖承局、总管、伙计人等,见薛蟠年轻不谙世事,便趁时拐骗起来,京都中几处生意,渐亦消耗。薛蟠素闻得都中乃第一繁华之地,正思一游,便趁此机会,一为送妹待选,二为望亲,三因亲自入部销算旧账,再计新支——其实则为游览上国风光之意。

评点:薛蟠,字文龙。这名字取得有意思,听起来文雅得很,但却是纨绔子弟,吃喝嫖赌,行凶作恶,无所不为。唯一不做的事便是读书,与“文”没有半毛钱的关系。
薛蟠打死人命,花钱摆平了人命官司,但薛家从此也离开了金陵这块“根据地”从此寄人篱下了。
薛姨妈——年纪轻时丧夫,对儿子的教育极其不成功。但儿子打死别人,出了人命官司之后,她却仍然不知怎么去做,只想出几个钱了事,并一味逃避。以至到了京城,儿子被贾府一干纨绔子弟勾引,更坏了十倍不止。后来在京城再次闹出人命出来。
薛宝钗——此次进京,实为待选。但进京之后,待选却没有下文,作者喜欢用“隐”笔写这些没有完成的事情。三个可能的原因,一是薛蟠出了人命案,二是自身有毛病——热毒,随娘胎而来的天生的热毒,三是家族败落,几乎破产。

场景六
时间:到京之日(不确定时间)
地点:梨香院
人物:薛姨妈。薛蟠。贾琏。贾郝。贾政。王夫人。
原文:薛姨妈一家搬入梨香院居住。

评点:薛家三口进入贾府,薛姨妈自是增加了王夫人一派的力量。薛宝钗却成为林黛玉爱情生活上的竞争对手。薛蟠在贾府众弟子的引领下,比往日更坏了十倍,自是无可救药了。
唉,只是苦了林妹妹,凭空多了一个对手,枉流了一生的泪水,最终结局如何,咱们慢慢分析。其实“宝黛钗”即“金玉木”相聚,便是玉玺的归宿,是一段历史事实。林黛玉流的不是“林黛玉”的泪,而是读者为林黛玉流尽了泪水。
传国玉玺,和氏璧已经摔破,必然用金来补。作者以贾宝玉喻“玉”,以薛宝钗喻“金”,以林黛玉喻“木”,三者无法分开。
后文中说到薛宝钗从娘胎里带出一种热毒,需用“冷香丸”来降解,可不正是练金的时候需要火来练么?没有烈火,哪来真金?
宝钗为“金”,是以天生就有这种热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