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伏潭时令风俗节日:
正月初一为春节,俗称“过年”。
正月初九为大菩萨生日,敬神燃放鞭炮。
正月十五日吃团子、过元宵节。
二月二、龙抬头,大人小孩要剃头。
二月是花朝,亦为“挑菜节”。
三月三,也叫“踏青节”。
清明节,踏青扫墓,祭奠宗祖和新去世的亲人。
五月初五是端阳,大门框挂艾叶,吃粽子,划龙船。
六月六日,家家晒衣物,称为“龙晒衣”。
七月半烧“袱包”,告慰祖神。
八月十五,中秋赏月吃月饼。
九月九重阳节,敬老日。
冬至数九,俗称冬节。
腊八日,家家挑腊水泡糍粑米。
腊月二十四过小年,扫扬尘、送灶神。
除夕即大年夜。一夜连双岁,其意思是除旧迎新,有贴春联、贴门神、贴年画、吃团年饭、上坟、守岁等习俗。
……
十里不同俗。三伏潭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形成了自己的风俗习惯。其时令风俗节日与老沔阳其他乡镇大致相同,鉴古证今,雅俗并集。
【春节】正月初一是新年,大年初一头一天早晨,左邻右舍,成群结队,依次到各家空手“拜跑年”,互相道福,恭贺新年。商户多闭门不出,称“关财门”。初二出嫁的女儿,同丈夫携礼回娘家给亲戚父母拜年祝福。初三“送年”,开始扫地、泼水、洗衣服等活动。初四敬“水神”,去河里挑水。民间传说正月初五是财神的生日,故初五称“破五”,燃放鞭炮敬财神,商户开门迎客。
【上九日】正月初九为大菩萨生日,也叫“上九日”,燃放鞭炮烧纸钱。过年赶庙会,是民间融宗教信仰、政治、经济、文化、旅游等为一体的大型娱乐活动。特别是大菩萨生日这天,附近寺庙求神拜佛的人气最旺。
【元宵节】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上元”、 “灯节”。元宵佳节,花灯高挂,游人满街,盛况空前。旧时,从正月十二起,乡村及街上开始组织龙灯、狮子、采莲船、蚌壳精等节目庆祝元宵节,一直玩到正月十五日深夜。年小月半大,时令食品有团子,木甑蒸菜等。夜晚,孩子们打起灯笼“赶毛狗”(怪兽),送瘟神、驱邪恶、求吉利。沔阳花鼓戏、皮影戏连台唱到麦子黄。
【二月二】二月二,俗称“龙抬头”。“龙”是中国华夏民族世代所崇拜的图腾,民间有正月剃头有死舅舅的陋俗,故有“二月二、剃龙头,一年上头精神头”的说法。龙抬头节祭龙是活动习俗的主要内容,祭龙又称“放龙回龙宫”,举行把龙灯的骨架搬到河边去焚烧的仪式。“龙抬头”象征着春回大地,春耕开始,祭龙寄托了人们祈龙赐福,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愿望。“二月二”这天,在三伏潭流传最广的习俗是妇女停针工,恐刺伤龙眼,停女红也罢,油菜开黄花,正好姑娘回娘屋去走人家。
【花朝节】二月是花朝,传说是“花神”的生日,亦为“挑菜节”。民间有“细米菜,蒸蒸菜,好吃婆娘拿碗来”的童谣。
【三月三】三月三先生放馆,就是放假让学生去游山玩水,亲近大自然。春来无处不花香,三月三也是踏青节,百花开放,芳草萋萋。踏青除了观赏春色美景外,其活动还有放风筝、挖野菜等。
【清明节】清明上坟,亦为扫墓,是古老的礼仪,谓之对宗祖先“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在民间流传甚广。宗祖虽远,祭祀不可不诚,清明上坟的内容包括:给坟墓除杂草、添新土、擦墓碑、挂清明吊子、烧钱化纸及燃放鞭炮等。清明雨,思亲泪,祭而丰不如养之厚,悔之晚何若谨于前。
【端午节】农历五月五日是端午节,习惯叫端阳节,是人们世代相传纪念屈原的一个民族传统节日。在家乡,人们把端阳节细分为五月初五为小端阳,五月十五为大端阳,五月二十五为末端阳。过端阳节家家户户门前都会挂有艾叶,这一天必不可少的要吃伏汁酒,煮鸡蛋、粽子,吃虾馓、发糕,还有喝雄黄酒的习俗,用来驱五毒,祈祷平安。
“彩划划划、彩划划划,龙彩划……”端阳节划龙舟,也叫划龙船,龙舟竞渡与纪念屈原有着密切的联系。据传屈原是在五月五投汨罗江死去的,当时汨罗江畔人们划龙舟只在寻找屈原的遗体,后来就产生了五月五划龙舟的习俗。龙舟竞渡是深受人们欢迎和喜爱的体育、文化娱乐活动,其历史悠久。划龙舟是一场技术和智慧、毅力和意志、风格道德和思想情操的比赛,以比划速为主,两舟并渡,以占先者为优胜。三伏潭地区大多习惯于过小端阳。
【龙晒衣】农历六月初六是“天贶节”,也叫“龙晒衣”,传说是龙王爷晒龙衣的日子。谚语“你不给我磨刀雨,我不给你龙晒衣”说的是气象的相互关联。龙晒衣这天如是晴天,家家都取出柜中衣物晾在日光下暴晒。传说这天衣服晒了收藏起来不会生虫、发霉。
【七月半】“七月半”指的是每年七月的前半月,是三大鬼节之一。燃香、烧袱包、纸钱告慰祖神,是七月半的重要内容。
【中秋】天上月圆,地上人圆。中秋节是千家万户团圆的日子,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喝桂花酒、吃月饼赏月,其乐融融。“八月十五雁门开,大雁头上带霜来”,中秋过后,天凉好个秋!
【重阳节】九月九重阳节,也是敬老日。重阳风起,家家户户请弹匠打棉絮,接裁缝添置棉衣,准备过冬。
【冬至】 俗称冬节。城乡都有腌咸菜菜、蒸饭米(阴米)、推汤圆粉、塌豆饼、塌荷叶子、晒黄豆、生熬糖麦芽等习俗。数九寒天,每九日为一个“九”,从“一九”到“九九”,九九八十一天,所谓“冬至数九”,即季节进入头九。冬至晴,年必雨。三九四九,凌破碓九,其间是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进九之后,河水谓之“腊水”,可腌制腊肉腊鱼。
【腊八】民间习惯称农历的十二月为腊月,而腊月初八日,又被称为“腊八节”,是中国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的民间传统节日。过腊八节民间有喝腊八粥的习俗,吃腊八粥,用以庆祝丰收。在三伏潭,人们把腊月的初八、十八、二十八这三天,习惯上称作“腊月三八”,是操办婚丧喜事等事宜的黄道吉日。腊八过了就是年,年味也会日渐浓郁。
【小年】腊月二十四日过小年,家家户户“打扬尘”,室内外整理一新。供奉灶神则是小年主要内容,灶神乃一家之主,其善恶看得清清楚楚。传说腊月二十四是灶神上天去向玉皇汇报的日子,所以人们供奉灶神,求他上天去说些好话。其供品主要是糖,旨在粘住灶神爷的嘴,少说为佳。吃完团年饭后又要接灶神回家过年。小年前后,家家户户忙着准备年什货,如杀年猪、干鱼池、挖莲藕、熬糖打豆腐、打糍粑、炒腊锅,开油锅、写对子、买年画来迎接新年。
【除夕】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按月份的大小,分二十九或三十,它与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也就是“月穷岁尽”,即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迎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除夕即大年夜,一夜连双岁。新年到,放鞭炮……为了热热闹闹地过新年,在腊月的最后一天,农村有贴春联、贴门神、贴年画、吃团年饭、上坟、守岁等传统年俗。
【贴春联】春联亦名“门对”、“春帖”,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名。红色的春联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孝联纸用白、绿、黄三色,第一年用白纸,第二年绿纸,第三年黄纸,第四年丧服满守孝三年后才恢复用红纸对联。
【贴门神】过年有贴门神的风俗,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门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上。门神也叫门神老爷,二和门对贴,为了打鬼,借助钟馗,以取吉利的意思。
【贴年画】年画是中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它反映了人们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特别要提到的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三伏潭的中堂画很是有名,产品远销全国各地。
【团年饭】大红灯笼高高挂,爆竹声声辞旧岁。吃团年饭,意味着一家人的团圆。团年饭酒菜丰盛,吃团年饭敬神放鞭炮叫接年。
【上坟】吃完团年饭后,待天快黑之前,后辈们到祖宗坟地去上灯、燃放鞭炮进行祭祀,俗称“上坟”。同时,也有在正月十五晚上给祖宗去上坟习俗。坟灯用的是普通的煤油灯或长蜡烛,防风外罩或灯笼或用插地的四根树枝支起的方形纸筒。水有源头木有根,人们通过敬祀仪式,跪拜祷告,以表达对祖先养育的感恩,同时又祈望祖先幽灵能庇佑子孙,福荫后代。
【守岁】除夕守岁,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完团年饭开始,整晚都不能入眠。传说“年”是一种怪兽,守岁是为了做到更好地防范。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