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广东
- 精华
- 5
贵宾
阳新仙岛湖水手
   
- 积分
- 12818


IP属地:广东省
|
本帖最后由 仙岛人家 于 2015-11-3 18:07 编辑
10月30日,秋意微凉,今日阳新记者来到三溪镇高桥村的王氏祠堂俊卿堂。经过“王家庄”门楼,沿着阡陌小路走去,只见稻田一片金黄,前方屋舍光鲜齐整,鳞次栉比,绿树青山秀色无边。刚刚走近王氏祠堂,便遇到了坐摩托车经过的村民王功智,他高兴地说,本地王氏是山东琅琊王氏的支系,其后人迁往阳新 木石港镇 东春 王子山,明初又迁到了 三溪口镇 高桥村 凤凰山庄(此地旧名),繁衍至今。
琅琊世系植槐凤阁
翻开《王氏家谱》,王功智滔滔不绝介绍起了王氏家族的辉煌历史,“听笙堂”、“植槐凤阁”、“槐泉祠”,这些流转千年的动人故事,从悠悠岁月中翩然走来。
春秋时期,周灵王的太子姬晋聪慧能干,15 岁即辅助父王治国。一年,首都洛邑附近的两条河水位暴涨,危及王宫安全,周灵王害怕水漫京都,决定堵塞两河。太子晋唯恐此举危及农耕,于是以民生为重,直谏阻拦,不料却触怒灵王,被贬为庶人。从此,太子晋郁郁不乐,终致英年早逝,他的儿子宗敬仍留于朝中任司徒之职,时人因其是王族后代便称“王家”,这支族人遂以王为姓,因而太子晋也被尊为王姓始祖,世称王子乔、子晋。
据传说,太子晋天性聪明,喜欢吹笙,能吹奏出如同凤凰欢鸣一般的乐曲,令人陶醉。后来,他随着得道高人浮丘公前往嵩山,修炼仙术,行踪飘渺。一日,家人听说太子晋在缑氏山巅,急忙赶往拜访,只见他乘着白鹤随风而去。“听笙堂”这一堂号便是为纪念太子晋而来。
琅琊王氏开基于两汉,发展于曹魏,鼎盛于东晋,延续于汉唐,世代簪缨,荣耀至极。太子晋的儿子宗敬之下第十五世孙为王翦,王翦与其子王贲、其孙王离,三代皆为秦国大将,是秦灭六国、统一天下的功勋之臣。秦汉时期,王离之子王元为避战乱,迁于琅琊(今山东境内)。西晋末年恰逢永嘉之乱,整个中原地区的北方名门望族和精英,以及政府机构、官员都南渡长江避乱,在这次以门阀士族为主要力量的大迁徙中,琅琊王氏无疑是最重要最关键的一支。公元317年,以王氏为首的士族集团辅佐琅琊王司马睿,建立东晋,从此迎来了晋室中兴。由于对司马政权的大力支持和艰苦经营,琅琊王氏被司马睿称为“第一望族”,在朝中地位名望之高,官员人数之多,金银财富之巨,莫有能及。
在王氏祠堂的正门上方,刻有“植槐凤阁”四字,不禁令人浮想联翩。宋开宝二年(公元969年),有人密告魏州节度使符彦卿谋叛,宋太祖于是派王祐前往大名府任职调查,并许以宰相之位,其真实用心却是去除兵符,巩固中央集权。王祐接任后,经过一番明察暗访,并无实据,因而数月未向朝廷禀告进展。宋太祖甚是不悦,召来王祐质问,他只得直言符彦卿没有谋叛事实,并以自己全家百口性命担保。宋太祖听后很是不合心意,于是将王祐调往襄州,如此一来,他的宰相梦也只能付诸东流。这日,王祐就要离开家乡,前往襄州任职,他在宅院里亲手种植了3棵槐树,满怀期盼地说:“我的子孙将来必有位列三公的。”果然不出所料,没过多少年,王祐的儿子王旦在宋真宗朝中做了宰相,他知人善用,屡劝真宗行祖宗之法,慎所改变,掌权十八载,为相十二年,兢兢业业,正直敢谏,堪称一代贤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