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俩你搞么事该该子,要搞就黄陂到孝感---现过现。” “我们这回不签么货到付款合同了,直接黄陂到孝感---现过现,枪耸样呢?” 诸如此类的说法,黄陂到孝感---现过现,大都是用在涉及金钱交流、交往的活动中,意思很明确:就是作现金交易,不考虑非现金形式,也排除了非交易形式。 然而,这种非现金不可的意思为什么要用地名,而且是“黄陂”、“孝感”这两处现实存在的地方名称来表达呢?原来这涉及到黄陂这个地方的历史从属地。 罗贯中先生在《三国演义》开篇时有“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中国历史上地域的分合司空见惯,但黄陂这片地方的归属去向却十分繁复,请看: 宋、元、明朝时,黄陂归属黄州路(府); 清朝时,黄陂归属汉阳府; 中华民国前二十年,黄陂先后属于鄂东道、江汉道、省直辖; 1949年建国前17年间,黄陂又先后划归第四、第二、第三行政公署及鄂东行署管辖; 1949年起,黄陂划入孝感专区; 1959年起,黄陂划归武汉市; 1961年起,黄陂又划归孝感; 1983年起,黄陂再次划入武汉市。。。。。。 如此繁复的划来划去,估计各位看官看都觉得眼花,给人的感觉,就是黄陂象一颗算盘珠子,被人无数次地拨来拨去“三一三十一”、“三下五去二”、“四二添作五”。。。。。。 算盘上的珠子是算筹,它代表的就是金钱、财富和现金,用算筹拨来拨去就能做出财富的话,那这句“黄陂到孝感”也就引申不出“现过现”的意思来了。 重点是:黄陂是一个“县”!!!除了1998年改为黄陂区,以前都是“县”。 这就是俗语俗话形成的主要形式:黄陂作为一个算盘子拨“过”来拨“过”去,那个算盘珠子叫“县”,谐音就成了“现过现”。 另外,这句俗语最初应该是出自省城武汉人之口,是“黄陂到孝感”,而不是“孝感到黄陂”,次序的不同,反映出的心态也不同,至少在省城人眼中,孝感也只是一个“县”,个中鄙夷毕现,也算是世态的一个小注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