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湖北
- 精华
- 0
少尉
 
- 积分
- 1257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 2010-1-17 01:21:34
|
|阅读模式
经济活动一体化使城市间的合作、分工、交流、日益强化。加强城市之间的合作,以一定的产业积聚和经济规模参与全球性的经济竞争,是发展中国家参与经济全球化竞争的重要条件,也是城市圈发展的现实基础。武汉城市圈既是湖北区域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也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具体体现。
黄冈作为一个长期以农业为主要积累来源的地区,由于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和现行的行政区划体制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和制约城市圈建设的推进,因此在对接的过程中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一)政府强力推动与社会认知度不同步的矛盾。社会认知度指的是社会对某一事物知道和了解的程度,社会认知度的培养是由该事物在社会中的地位、实质性的影响和作用所决定的。对城市圈的社会认知度不足,集中表现在公众的共建意识尚未形成,使社会促动的广度过窄。当前宜充分利用各种宣传资源,加大对武汉城市圈建设的宣传力度,使公众能充分认识武汉城市圈建设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须,由区域一体化带动城乡一体化建设和以产业集群为主体的特色小城镇发展模式,将进一步提高黄冈的城市化率,这既与百姓生活紧密相连,也是以民为本思想的具体体现。
(二)打破行政区划限制与现行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矛盾。计划经济模式下的行政区划管理体制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之间的不协调性,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和制约整个城市圈的建设与发展,主要表现在圈内区域本位驱动的力度过强,受自成体系的行政区划分割的影响,圈内各个城市求发展心切,城市之间的竞争激烈,因而在圈内不少城市的发展规划中产业同构、特色不足的现象较突出;城市间的相互协调和合作缺乏应有的合作机制,将影响区域一体化进程。目前武汉城市圈主要工业行业地区分布具有两大特征:一是中小城市行业同构。由于长期在条块分割体制下各自独立发展,各地在行业选型和发展方面缺乏统一分工,在市场的自然导向作用下,不可避免地形成了行业结构趋同现象。中小城市行业结构趋同,导致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行业关联度低,比如同样以纺织服装制造业为主导产业的就有黄冈、仙桃、潜江、天门四个城市;二是从武汉与周边城市的行业结构来看,还缺乏成熟的和与之配套的关联行业。2004年,武汉完成出口交货值168.05亿元,其中以劳动密集度高、技术含量低的服装和纺织产品出口份额最大,说明包括武汉市在内的圈内城市都面临结构加快升级的问题。黄冈在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重点推进规划、产业、市场、交通、项目、信息、政策、服务的对接,而突破行政体制障碍,必须深化改革和开放,加强宏观调控的力度,解决产业趋同的问题,以不断改革和创新的勇气对接城市圈,对接国内和国际两大市场,这也是经济欠发达地区走向繁荣的必由之路。
(三)武汉龙头带动与圈内城市间梯度级差较大的矛盾。黄冈是在改革开发以后通过撤地建市发展起来的,城市发展的历史积累不足,还处于工业化发展的前期阶段,与武汉市呈现明显的梯度差异结构特征,为推进城市圈的经济融合,武汉市加强在经济结构上与周边城市的互补性,并且已经开始向周边地区进行产业转移,首先是农业中的种植业和养殖业已经开始转移,在工业领域,医药、化工和第三产业中的物流业,有部分向周边地区转移。武汉的龙头极化效应是区域经济的核心和辐射源,圈内各市均加强了与武汉的对话与交流,孝感从武汉总部经济发达入手来带动开发开放的领域,咸宁从加快合作入手加快产业发展的步伐,加大沟通与合作的力度已渐成城市圈的发展方向,依托大武汉的龙头带动,黄冈宜从更加广阔的领域从更高的视野切入进来,充分发挥优势资源推进区域经济合作,通过制定促进区域经济共同发展的区域政策,在产业政策、投融资政策、税收政策中积极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建立跨行政区域的协调机制,在合作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逐步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提高城市的经济质量。黄冈11个区县已和武汉市的11个区对接共同发展,有10万人在武汉就业,在就业和产业链接等方面均有所突破。下一步应立足自身的特色,充分运用城市圈拉动乡镇经济快速发展的有利契机,实现城乡联动,全面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武汉城市圈建设尚处于萌芽期,这也是黄冈城市经济发展中进行产业优化配置和布局的良好时机,通过招商引资和产业转移,坚持突出特色、错位发展来加快资本积累的增量。实施城市圈战略,是黄冈今后和未来发展的重要工作和长期任务,对接城市圈黄冈既能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和经济整合效应,也是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过程,目前正在积极探索构建的武汉城市圈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将有利于黄冈市按照城市发展的总体布局,科学制订城市建设发展规划,通过加强与周边和沿海城市的行政体制和政策比较研究,进一步提升黄冈城市管理水平。从区域产业发展趋势来看以住宅、汽车、通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龙头的新一轮经济增长,拉动钢铁、机械、建材、化工等中间行业和电力等基础性行业的快速发展,经济增长格局覆盖了武汉市的所有主导行业,所发挥的乘数效应、聚集效应和扩散效应,可以带动黄冈汽车配件、建材、化工、电力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作者单位:市委党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