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湖北
- 精华
- 10
贵宾
   
- 积分
- 1622
IP属地:湖北省十堰市
|
发表于 湖北省十堰市 2010-8-4 10:12:47
|
显示全部楼层
水都论坛“智者乐水”文章——试论张二江思想之流毒
http://bbs.hbdjk.com/dispbbs.asp?boardid=7&Id=49684&page=2
毋庸置疑,张二江其人是属于丹江口的。尽管他早年成就于武汉大学——曾在这个著名学府充任学生领袖(学生会主席),曾经是武大校友的骄傲;尽管他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于、仕途辉煌起步于从省直部门至嘉鱼县主要领导的十余年经历之中;尽管他是在天门走到人生顶点,又在此跌入人生谷底,并藉此一举成名。但是他的人生辉煌却铸就于丹江口,丹江口之于他,他之于丹江口,都难以割舍。笔者没有机会向他当面询问,但我相信丹江口的十年是他人生最难以忘怀的十年;而尽管他已离开丹江十年,他的思想的阴魂,仍然在丹江上空徘徊。
一、成也二江,败也二江——一个历史人物对一个地方的影响
古均州,北邻汉水,南依武当。历史悠久,地理险要,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自古以来交通流利,思想开化,商业繁荣,尤其是崇学好贤之风,堪比江浙。因此这个地方是个出闻人的地方,但是均州一隅,毕竟不比江浙,小地方的闻人也只有小名,出大名的人并不多。笔者孤陋寡闻,全国有名的大概只有两个,一个陈世美,一个张二江。
这两个人,可谓丹江口两个重要的历史人物。
两人都是恶名,而且名相近。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如同均州不演铡美案,丹江也讳言张二江。
我均州人总想替陈世美翻案,殊不知,案子翻过来,陈世美就不是陈世美而成了陈熟美,中国历史上,像陈熟美这样,出身进士(而非状元)、一生好官(而非恶吏)、以民妇为妻(而非有个皇帝老儿做老丈人)、善终(而非壮烈牺牲于大名鼎鼎的包公虎头铡下),那是太多太多,只有作为一粒沙子而淹没在历史浩瀚沙漠之中的份,绝不可能青史留名。同样,张二江在丹江人的印象,更多的是他思想解放,敢说敢为,做了不少事情,丹江人的很多自豪感,就由他而来。不幸的是,丹江这个秀美纯洁的地方,并未因陈世美而丢脸,却曾因张二江而蒙羞。
笔者因工作关系,经常跑全国各地,饭余酒后,席间无论商人、政客,提起丹江口,莫不言张二江,害得我经常要解释其实张二江对丹江是有很大贡献的;就像每每要解释陈世美是个好官一样。
细想起来,张二江之于丹江口的成败,不仅仅是简单的“毁”、“誉”,更重要的影响,还在于其思想。如前所述,张二江对于丹江的思想解放是有功的,但他对于丹江的流毒之最深,恰恰也在于思想。
容后细述。
二、二江吹牛,达华埋单——张二江的时代
张二江在丹江前后十年,任市长八年、书记两年。中国的地方政治,书记是核心,所谓主政一方,主要指的是书记。丹江口建市二十余年以来,象当前这样书记、市长、主任、主席各在其位、各司其职、刀剑入库、彬彬有礼、政治生态大体平衡的时期并不多见。多数书记市长或貌合神离、或剑拔弩张。犹以张二江这十年为甚。
论张二江其个人在丹江的政治影响,前后大概有六七年时间:世茂主政期间,他是市长,想叫板,不成功,配角;学勤主政期间,他虽仍为市长,但俨然已成主角,此两年可谓前张二江时代;他主政两年期间,一言九鼎、呼风唤雨,当然是他的时代;达华主政期间,可谓后张二江时代。
达华是个政治人物,他没有鲜明的执政思路、更遑论政治主张,他主政期间,丹江的行进基本上还是沿着张二江时期的惯性(这就是为什么笔者将之称为“后张二江时代”的原因),但看其在政坛的经历,相比而言,其成长十分顺利,常有出人意料、峰回路转之遇,如今已入住水果湖,官居五品正厅,也可光宗耀祖了。人的成功总有其过人之处。他在丹江工作的结果是圆满的,但他在丹江的工作经历却是悲壮的,任市长期间,张二江一手遮天;张二江升官离开后,他还要不断地反复地擦那个总也擦不干净的屁股:假典型、假数字、豆腐渣工程、武当山问题,都是张二江的遗留,却每每叫达华焦头烂额。幸亏是达华,能得以上下沟通、左右逢源、化险为夷——这恰恰就是他的过人之处。
张二江很善于造势:在丹江干部群众中造势:到任伊始,曾豪言壮语要为警察局配飞机大炮;在媒体造势:个人形象几成湖北媒体明星;在上级面前造势:进入全省十强、将贫困帽子甩到太平洋。我等丹江人都曾佩服得五体投地。
反思一下,他造势的原因、动力在哪里?一个地方靠吹牛就能发展吗?数字出政绩只能便宜主官,普通老百姓在被鼓动起来的浮躁情绪中,实际上是真正的吃亏者——甩掉贫困帽子,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失一年至少上千万——现在我们所享有的义务教育、医疗、低保方面的许多政策,如果不是彭承波时代又拼命而又幸运地将贫困帽子重新戴上的话,都不会有这样实实在在优惠的政策。
中国的老百姓喜欢皇帝,喜欢英雄,尤其喜欢英雄般强势的皇帝,秦皇汉武、康熙乾隆,这样的皇帝才容易为老百姓所认同。这是典型的奴性悲剧,殊不知皇帝的文治武功是需要老百姓来买单的,秦始皇也好,汉武帝也罢,与隋炀帝并无太多差别,差别仅仅在于前者没有丢掉江山。恰恰是汉文、景两帝的休养生息、无为而治才积累了国力、富裕了人民,才成就了汉武的征伐武功;恰恰是好大喜功的乾隆,以文字锻炼成狱,万马齐喑,帝国的衰败,由他而始。
张二江是学历史的,一个有浓烈帝王将相思想的人。他在双规期间曾上书省委,自称“荆楚一良将”。在丹主政时,丹江口就是他的麇国,某街道农民闹事,打伤市直某单位干部,他把街办负责人叫去训话,劈头一句:“你的人怎么打伤我的朝廷命官阿?”
正是这类好大喜功的帝王将相般的风格,他的霸气,容易为老百姓所认同,这种认同,不仅促成了张二江的悲剧,也成就了丹江的悲剧。
三、夜郎已去,阴魂未消——张二江思想的流毒
古均州,曾为麇国,江北习家店一带曾为绞国。秦汉以前,诸侯林立。贵州桐梓一带,曾有夜郎国,《汉书》载,夜郎侯与汉使言:“汉孰与我大?”以一州之境,竟不知中华之大。这在两千年前,交通、信息俱不发达的时候,就已经成了著名的笑话。而在今天的丹江口,张二江的狂妄思想遗留,仍然在深刻影响着丹江人的思想。
1、昔日被张二江虚夸的丹江口的地位
地市合并之前,丹江隶属郧阳地区,时郧阳辖六县(自八三年起辖五县一市),即使以今天的经济情况来衡量,经济总量占五县一市的三分之一,财政收入(含武当山,武当山所有的法定统计数据都在丹江)是其他五县的总和——这种地位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武汉在湖北省的地位,大大超过上海或者广东在全国的地位。当时丹江在郧阳的地位可想而知,丹江人在郧阳地区的优越感也可想而知。何况,张二江将这种地位又人为的拔高了:为了鼓吹十强,他把丹江的国民生产总值(当时的经济总量指标)吹到了80多个亿,他升官了,却使得后张二江时代的张达华蒙受了“假数字”的不白之冤。彭承波时代不得不年年挤水分,挤到2005年,丹江的GDP为40多个亿。全省经济实力综合排名,06、07两年都在全省30多位,位居中游。
但是我们可爱的丹江老百姓啊,直到现在还飘飘然的真的以为丹江理所应当就是湖北最发达的地方啊。一叶障目,流毒至今,悲夫!
老百姓这种朴素的思想也就罢了,很多干部也有这种根深蒂固的思想。总以为十堰就是原来的陨阳,总以为丹江强过十堰,总是不想跟十堰干部打交道,总是瞧不起十堰的干部。结果呢?受损的是工作,受害的是百姓。
2、正确认识我们的丹江口
94年地市合并——地市合并、地改市在当时是全省、全国的大趋势,谁也无法阻挡,包括强势的张二江、一心想独立成为副地级市的张二江。十堰怎么突然成了丹江的领导?张二江很不满意、丹江人很不满意。但张二江很快走了,留下了很不满意的丹江人继续不满意。丹江人就像瞧不起郧阳地区一样继续瞧不起十堰,可是,我们有资格瞧不起十堰吗?
与丹江背靠汉江集团才有了今天的经济水平一样(我均州竟还有人不容汉江集团),十堰靠的是二汽。二汽数十倍于汉江集团的实力决定了丹江在实力上无法与十堰抗衡——市场经济社会,一切靠实力说话。何况,行政区划、政治格局,他就是你的领导,后爹你也得叫爹啊,你总不能管后爹叫兄弟吧——更何况,现行体制下它就是你亲爹。你说四级地方政府违宪吗?迂腐之至!全国都是这样,你到那个宪法法院去告去?你去告谁——告十堰?是他定的了得吗?告省政府?那荆州沙市合并分出仙桃潜江,襄樊地市合并出现随州独立,孝感割让广水、钟祥京山并入荆门,不都是眼前的事情吗?
张二江原来一直做着省直辖的梦,殊不知,全国之内,湖北仅有的三个副地级直辖市本身就是体制怪胎,除非全部实现省管县体制,否则不可能再添新例。要知道,那个差点被划为一个区的大冶市,2008年财政收入18个亿,是我丹江两倍多啊。
不是南水北调吗?还省直辖什么呀?干脆把丹江直接划给北京管不是更好?!
极度自信,是张二江个人魅力的闪光点之一;妄自尊大,也正是张二江官场失败的必然原因之一。而力图摆脱控制,不愿尊重(甚至是不愿承认)上级,不正是活脱脱的张二江风格吗?这个人的风格最终导致了他个人的悲剧,这个地方,但愿能尽快警醒,避免重蹈。
结束语:沉舟侧畔,病木前头——今日丹江人正确态度的选择
1、正视现实,着眼发展;减少争论,停止谩骂;承认差距、奋起直追。为丹江口发展选择一条切实可行的发展道路,而不是意气用事,图一己之快,这,恐怕应当是我丹江口政府父母、部门和百姓都应当共同思考和面对的问题。
2、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丹江人看丹江事,需要跳出丹江来,放在全省、全国的大背景下,才会看得更清楚。有时,虚心听听旁人的意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热心网友达奚武,与丹江并没有切身的利益关系,但他对丹江大小事情都十分关心,有很多真知灼见,可惜受到少数丹江人的误解甚至谩骂,平心而论,这种态度是不公正的,也是小气的。
3、民族情感是全中华民族的情感,但民族大义不能泛化,更不能把国内不同行政区域之间的地位、利益、文化、区划之争上升到“大义”的层面。
4、发展、发展、再发展。丹江要发展,六里坪官山要发展,武当山要发展。发展是硬道理。推动发展的人是人民的朋友、地方的功臣,阻碍发展的任何人,都是历史的罪人。
正确评价自己,是件很难的事情。但唯有正确认识自己,才能够正确把握自己。
一人如此,一地亦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