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是河南》:国内首部以海峡两岸为题材背景的电视剧 人人都会有家,也会有老家或新家。而台湾的老家?那就是:大陆!
30集电视连续剧《老家是河南》,是以湖北省生活的河南后裔一家三代人的悲欢离合情感发展为主线,交叉发展着另外几条知青男女情感纠葛的副线,将“家族史”与“社会史”相融合,用平民百姓的高境界和大情怀来客观反映祖国不同时期的真情的独特性。弘扬了蕴藏在人物身上的真、善、美,民族精神和人文关怀交相辉映,是一部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的精品佳作。剧中主要人物关系复杂,情节曲折,引人入胜。人物性格鲜明突出,各有所异。剧中人物感情的交织,细腻的情感刻画,跌宕起伏的剧情发展,再加上精良的制作,就是一部让人看了不得不感动、亢奋、为之流泪的言情剧……
本剧特具历史厚重感,时间跨度近五十年,思想内涵非常丰富。剧中那美轮美奂的画面,动听的音乐、美妙的各时代舞蹈、三段式却又彼此环环相扣的剧中人物感动的情节等,都是值得回味的;悲欢离合、肝肠寸断的人间亲情,青春靓丽的人物等唯美的元素和时尚的色彩,也将会萦绕深印在观众的脑海……
在中学,逢语文课上老师讲到家乡或故乡文章时,他(她)有时也讲他们的思乡或故乡。我不明白:异乡的人为什么有那么强烈的思乡感情?故乡或老家对于他们究竟是什么的替代?又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寻根文学,那么多的人希望落叶归根?
原来,芸芸人生中的我们每个人比作一棵树的话,那么,脚底下有隐形的根深深埋藏在养育我们的那方水土之中。或者我们从生命的深处都在寻找一种归属感。每个人于这个世界都是独立的存在,命运在我们面前如此莫测,每个人都是孤独的在黑暗中行走。因为看不清他人的心,我们除了了解自己的心之外都无法看穿他人,任何一个微小的事物都可以影响我们的情绪与想法。每个人于我们都是迷。
之所以这样的思念故乡不是因为思念那一块土地,而是那一种熟悉的气氛,仿佛这一切是我们可以把握的一样,大多数人不喜欢未知,不喜欢失去控制力的感觉。也是因为那一种强烈的孤独感,陌生的一切就好象是一块钢板凳,刚刚接触的那种词库寒冷与痛苦直达内心,少年人好比夏天,而随着时光的流逝人的御寒能力也渐渐退却。只有故乡才是家,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地盘可以尽情撒欢。为什么文学或现实生活中都有“那斑斑白鬓的人结束了浪荡生涯而终回家乡”?
人生如戏!人人在台上唱戏,一出繁华一出沉默,各有各的命。在这个充满陌生感的世界,仿佛我们无法完全的去信任任何人。当今的世界可能也充满了谎言背叛,正是因为我们无法去信任,无法超然的去生活。但是这个世界不是一个黑白分明的世界,它是灰色的,而我们也只不过是这纷扰红尘中的凡夫俗子,善与恶轻而易举的交替,自私与慈悲也是如此。于是每每当书中人物做过一件仿佛是天经地义的去报复他人的事情之后总会后悔与心虚,真是如此吧。因为我们就是这样的,平平凡凡的芸芸众生,别人待你好时便是千万般的好,一句话,一件事对不住了便是想法子还回去,冲动而极端。有谁又不是这样。但是不要忘了日子不是过完今天就没有了,还有明天后天。没有哪条律法规定他不可以对不住你。书里恶的尽头会拐个弯,点出他的好。没有谁是真真正正的十恶不赦的恶人。等不及多思量就已经出手打回去,也许他伤你反而不及你伤他,人人都要做那个曹操。
我们茫茫奔走生活,永远无法像一滴水溶入大海一样溶入这个世界,因为人人都是一粒沙,有自己的棱角,微小独立完整。谁都不是谁的另一半,没有谁的生命灵魂是附着在他人生上,我们是为自己而活。在生活的相互倾轧踩踏虚假误会悔恨种种种种中寻找真正心灵的故乡,活得风生水起也罢,喜乐自知,但求无愧于心吧!
天底下有两个人最亲:一个是生你的人,另一个是你生的人。用这句话来形容本剧中的这位大陆母亲与台湾女儿离散近半年世纪的相互思念之情是再恰当不过了。“三尺戏台演沧桑”!剧中这位当年被迫逃往台湾的18岁的河南豫剧名伶,在她50年后才踏上艰难返家寻亲之路时,却发现当年留在大陆家乡的母亲与弟弟早已不在村子里时.....她感慨万千:“作为一名唱了几十年豫剧的女艺人,我在舞台上演了一辈子的戏,习惯了在三尺舞台上表演人物的悲欢离合。可我没料到,这一次,我家海峡两岸的三代人却在现实的大舞台上,经历了人生这么多的起起落落。唉!到头来,我才发觉现实大舞台远比生活小舞台波澜壮阔,也生动复杂得多.....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人生就宛如一个大舞台。”
母爱话题、母亲角色也一直是影视或文学重点刻划的重点部分。电视剧《老家是河南》中,塑造出的剧中重要人物——母亲蓝秀妮(一位中国普通农村妇女),当然也是本剧重点打造的人物。
本剧所刻划的这位蓝秀妮母亲角色与其他剧中所朔造的母亲形象不同。剧中蓝秀妮的形象也是代表着中国千千万万个普天下普通母亲的形象缩影:命运坎坷、吃苦耐劳、只讲奉献而不索取、善良、仁慈、外弱内刚、平凡等品格。这样的母亲角色最令人尊敬。她们虽说“是一个识不了几个大字的‘文化人’”但她却继承了祖祖辈辈留下的传统美德,勤劳、朴实、善良、博爱。为了家庭,母亲可劳苦一生,但其脸上却始终一副乐呵呵的笑容,让儿女一看,就从心里感到踏实。中国普天下的母亲这种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深深影响着儿女们的个性,也为儿女们事业的成功打下了深厚的“人文基础”。 所以,在剧中,我们并不把蓝秀妮刻意打造成一个高、大、全的革命母亲形象,也绝不会像其他剧那样,把母亲打造成那“动不动就喊苦喊累,大喊大叫泼辣”等形象。那简直是对母亲形象的玷污。因为现实中的母亲都是朴实无华的,她们的爱都是默默的。在剧中,蓝秀妮一生命运坎坷、悲惨,但她却乐观,从不言弃。如人生的三大悲剧(幼年丧父、中年丧夫、老年丧子)都发生了她的身上,但中国农村普通劳动妇女所具的质朴善良、吃苦耐劳、外弱内刚、做事不图回报等优秀品格在她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她与生俱来的这种性格使人感动辛酸落泪,为之动容…… 可以这么说,在本剧中,母亲蓝秀妮这个人物角色是一个悲剧人物。有朋友曾说:你把剧中的这个母亲写得太苦了。的确,由于大陆与台湾仍未统一等历史因素,当年母女在世却不能相见的现象,这是特定社会时代所造成的悲剧。但从她这个悲剧人物身上,可折射出来很多社会现实。此剧从这家人悲欢离合、肝肠寸断的人间亲情故事中,不仅反映着祖国几十年的发展变化,从大陆的母亲蓝秀妮日夜对台湾女儿的思念之情,也反映着海峡两岸一天不统一,骨肉分离的悲剧就不会结束。从而,来衬托出海峡两岸人民渴望统一的急切心情。 当今,一个更为残酷的现实是:大陆当年那些去台的官兵及人员中,现在多为年迈老人或已大多已去世,令人担忧的是他们在台湾生长的后代们对大陆对家乡已不再有着像前辈们具有的那份割不断的思乡情,有的甚至由对大陆陌生而转变为“台独份子”......所以,我们不得不警惕。比如说我,虽说是祖辈是河南人,奶奶父亲辈的前人们对河南省还有感情,但到了我这一代或后一代,早已把河南给忘记了。“老家河南”只是遥远的历史回忆吧!对于我们这些外省的河南后裔来说:河南是我们的老家。但对于台湾来说,大陆何尝不是台湾的老家呢?
为了不让历史悲剧重蹈,这也折射出:亲情、平民、怀旧的30集电视剧--《老家是河南》更是一部反映人们渴求海峡两岸一定要统一的主旋律亲情大片。
豫鄂间的河南省南阳也曾是中共革命根据地之一。在共和国的历史上,这里很多人就参加了革命。这山、这水、这大街小巷都留有那些生命刻下的痕迹。据南阳史志:国民党48年逃台时,一下子带走去了近数万人南阳各界人士去台湾。解放初期,中原临时政府南迁武汉后,国家组建中南军政局,大力发展武汉工业及湖北省农业,河南省大批干部南下的同时,仅1953年至1956年就有几十万南阳各地区的青年建设者去了湖北江汉平原发展农业。这些人,大多都定居在了湖北省及武汉市,成了老湖北人或老武汉人。
我想:我写到这里,相必细心的朋友们也会明白了为何此剧取名《老家是河南》了。所谓老家,是你离开它越遥远,就越对它魂牵梦绕的那个地方。之所以这样,是因为那儿深深扎着你的根!…… 无论你是家乡的河南人,还是世代已身居异乡的河南后裔!老家,永远是你梦魂牵绕的地方,随着年龄的增长与日俱增,河南老家—永远是你精神的归宿。这大概就是“落叶归根”吧!
在每个中国人(含台湾人)在情感与心理上,无论你走出多远,多久,外出的人们都一直在寻找回归(回家)的理由与路径。发展与走出去是硬道理,对国家对家庭都是这样;回家吃饭、回家看看、回娘家却是软道理,因为它使人心灵变得柔软。为了发展,我们走得太快,付出太多,牺牲太多,因此,就像印地安人说的那样,我们也需要停下来,等一等落在后面的灵魂。我们不能离家太远,不能连母亲的声音都听不到。我们需要回归生活、回归常识、回归家园,回归心灵。无论你怎样贪玩,无论你身在何处,又在忙碌什么,但我们身边总有一种声音让你泪流满面,那就是妈妈在喊你回家吃饭!外面是一个漂忽不定的时空,那里没有“妈妈”,没有管你的人、爱你的人。在那里,在突然的某一天,家里传来了妈妈唤儿吃饭的声音。于是,娘的声音穿透力是如此巨大,直指每个游子的内心,这声音让孩子变得温暖、温馨。原来,母亲一直活在每个人的心灵中,越是回到生活、回到常识、回到家园、回到心灵,就会离母亲越近,就越能听到母亲唤儿的声音。
身在台湾的,那些老人和游子们,您听见没有?祖国大陆妈妈在喊您回家吃饭呢!快回家吧!常回家看看! 歌曲:总有一天等到你
山又高呀水又急
你在东来我在西
山把我们分水把我们离
我只有天天等着你
海无边呀洋无底
你在东来我在西
海把我们分洋把我们离
我只有天天等着你
你是沙来我是泥
我们俩生就在一起
我是胶来你是漆
我们俩分开不容易
我重情呀你重义
你不抛来我不弃
山也不能分海也不能离
我总有一天等到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