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河南
- 精华
- 3
中士
 
- 积分
- 283
IP属地:河南省郑州市
|

楼主 |
发表于 河南省郑州市 2011-1-14 16:02:46
|
显示全部楼层
荆门小兵 发表于 2011-1-13 18:50 
楼主你好 会在咱荆门取景吗?除五三外
您也好!荆门应该是取景重点吧!毕竟二度编剧之一有荆门的成老师参与。如荆门市的大片油菜花,万亩桃林,还有映山红,万亩荷花湖泊等景。五三或许也会有部分景,不过,天仙潜的风光不错,我已向制片及剧组力推以上这地带的风光。
此外,长江、汉水风光如那时的有蓬或无蓬白帆船、江中大客轮、襄阳码头等;湖北旧时童谣儿歌等民俗风情;荆楚人薅草、栽秧、扯草等田间劳动中所带的斗笠、披的蓑衣、用的水车、鸡公独轮车等。
江汉平原旧时的天沔花鼓戏(现荆州花鼓戏)、渔鼓、三棒鼓、还有敲碟子的那种,武汉话,湖北话等等,都会适量的溶入剧情。
湖北江汉平原辽阔 ,湖 港交织,歌乐一起千人应和,是古楚文化的腹地。 目前古人流 风余韵仍有部分保留在民间,如百姓们利用锣鼓的节奏、速度、力度、音色等的对比变化,表达对神 灵、对祖宗、对生命、对生活、对生产种种感受、感应的情绪、意念等。如薅草歌、栽秧、扯草都有歌,统称田歌。天沔民间常说:“劳动喊号子,下田打锣鼓,上山唱山歌,逃荒也有三棒鼓。”
解放前,天门、沔阳、潜江、监利等湖沼地区水涝灾害猖獗。水患不绝,民谣有:“沙湖沔阳州,十年九不收。 ”一遇水灾,穷苦百姓只好“背起三棒鼓,逃荒到四方。”新中国成立后,兴修水利。江汉平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安居乐业。
记得上小学时,教我们的一位天门籍教师曾说:天门是湖北省著名的“侨乡”什么的。呵呵,那时的我还真不理解。天门怎么是侨乡呢?长大后,才理解。
现在的江汉平原的人也有常年在外打拼的。苦乐我不知晓,但我发现,在湖北省人中,天仙潜等地的人在外特能吃苦,有的也拼打出了成就。呵呵,我就吃不了他们的苦。上高中时,同学们不爱学习,老师恨铁不成钢老爱拿天仙潜的学校的农村学生作参照:“你们去看一看天门学校的高中生是如何学习的?”
总之,此剧虽说剧名为《老家是河南》但是以《家是湖北》原著的基础上改编而来的。剧中更会有大量的荆楚风情及民俗文化。不仅反映旧时荆楚儿女的苦难史,更要突出新时代荆楚人民的奋斗史。这样的影视来宣传江汉,推介湖北省及河南,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至少发行时单从收视上看,首先,就抓住了湖北及河南近二亿的观众。加上那时国内实力发行团队现已做好的努力,届时的发行收视上是相当给力的了。
最后顺便捎带一句:别看河南与湖北两省的网友有时网上在争吵,谩骂。实际上,就二省而言,河南与湖北,或湖北与河南。无论官方或民间或经济往来,是联系最为紧密的。
人不亲,土还亲!毕竟是近邻。朋友可以选择,但邻居却不能选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