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22855|回复: 27

漫话黄香故里

    [复制链接]
来自
湖北
精华
16

52

主题

288

帖子

618

积分

贵宾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618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 2011-2-13 20:20: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漫话黄香故里之一


          ——在黄香文化论坛上的发言



2010116日)


                         彭斌武
一、江夏郡的地望
㈠江夏郡的来历
㈡江夏郡治所的变迁
西汉江夏郡治《元和郡县志》郑重纠错
东汉江夏郡治云梦、西陵内城外城辨正
三国江夏郡治:曹南北争雄分置
两晋江夏郡治:重返云梦两朝始终未变
南朝江夏郡治:宋、齐、梁、陈江南落户
二、黄香故里之争
“申遗”纷争圆满落幕。
新闻记者不应该当文史盲人。
牌匾、祠庙不足为据。
墓碑之说甚为荒唐

不要被伪作所误导

黄香故里国史铸铁案

两座高山无人可动摇。
三、古安陆与今安陆
为什么要提出“古安陆今安陆”的概念?
㈡古安陆县治地望考证
⑴传世文献记载
出土文物证明
文化遗存与历史文献互相印证
发出声音
⑸戏剧性的转变
四、我所耳闻目击的黄香墓
㈠历史文献中的黄香墓
㈡地方史志中的黄香墓
《黄氏宗谱》记载的黄香墓
黄香英名垂千古
对源口的实地考察
㈥我心中的黄香和黄香墓
㈦黄香墓的格局与规模
㈧石牌坊失踪的推想
㈨黄香墓被平的真相
㈩重修黄香墓是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




漫话黄香故里修改稿

          ——在黄香文化论坛上的发言
2010116日)
                         彭斌武


各位黄氏宗亲:大家好!

中国黄香研究会会长黄建军先生,要我在今天的论坛上讲一讲黄香故里及其相关问题。各位黄氏宗亲都是研究黄香文化的专家,在下不敢班门弄斧。但是黄会长有嘱,却之不恭,尊敬不如从命,不得已而献丑。

我发言的题目是:漫话黄香故里。讲四个问题:第一,江夏郡的地望;第二,黄香故里之争;第三,古安陆与今安陆;第四,我所耳闻目击的黄香墓。

《后汉书·黄香传》开篇的第一句话,就交待黄香故里:黄香,字文强,江夏安陆人也。所以,今天我先讲江夏郡。





                   一、江夏郡的地望  



㈠江夏郡的来历
江夏一词最早见于屈原《楚辞·九章·哀郢》:去故乡而就远兮,尊江夏以流亡。可知屈原流放是沿长江、夏水一带到湖南去的。

江夏古称江水,今称长江夏水,是一条季节性河流,它从江津(今沙市东南)的中夏口分江水东流,经过监利县北,然后折向东北,流至沔阳城东北注入汉水。全长500里。文献记载它夏流冬竭,说它夏秋丰水季节水满,冬春枯水季节水涸,故名夏水。因夏水从沔阳注入汉水,故沔阳以下直至长江的汉水河段,引申延展称夏水,汉水注入长江的地方便称夏口。有的史书把整个汉水引申延展称夏水,从这个意义来讲,江夏也可理解为江汉

江夏一词用于地方行政区划的名称,是西汉王朝时的事。西汉前期,分南郡东部、衡山郡西部(今黄冈地区)置江夏郡。对于设置江夏郡的起始时间有两说。一是《水经注》谓:权高帝六年置是估计,并不确定,但高帝六年置江夏郡的说法却很流行。二是新证据动摇了江夏郡高帝置的说法。198312月,江陵县张家山247号汉墓出土的竹简《定谳书》,记载高帝八年,安陆县丞向南郡守弹劾狱史隐匿无户籍成年男子的罪行,南郡守批复交安陆县论处。既然汉高帝八年南郡守向安陆县批复案件,证明江夏郡不是高帝六年置。《张家山汉墓竹简·秩律》注释第50条谓:竟陵、安陆、州陵、沙羡,汉初属南郡,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归江夏郡。说明江夏郡是汉武帝时所置。出土文物是第一手资料,当属可信。

   

是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名。汉代的郡相当于现在的省。这是从两方面来类比的结论。一是从幅员来说,江夏郡所管辖的范围,西从钟祥、潜江、沔阳、嘉鱼、蒲圻、崇阳以东到与安徽接壤的湖北地区,及河南光山、新县以西、信阳以东、淮河以南的地区,都属江夏郡,相当于大半个湖北省的面积。二是从郡守的级别来看。《张家山汉墓竹简·秩律》记载,郡守与御史大夫、内史同级别,年薪都是2000石(粮食);内史的职权是掌治京师,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首都的市长,郡守与首都市长同级别,当然属于省部级了。晋以后的郡,管辖范围逐步划小,级别也降到地区一级了。              (未完待续)

评分

参与人数 2经验 +20 金币 +20 收起 理由
箭再弦上 + 10 + 10 赞一个!
古泽散仙 + 10 + 10 精品文章!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16

52

主题

288

帖子

618

积分

贵宾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618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 2011-2-13 20:22:45 | 显示全部楼层

漫话黄香故里(之二)


          ——在黄香文化论坛上的发言


           (2010年11月6日)


                         彭斌武




㈡江夏郡治所的变迁

江夏郡的治所在哪里呢?对于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因为在历史长河中,“郡”是动态的,尤其是江夏郡,其治所不仅播迁频繁,而且一度出现南北两个江夏郡军事对峙的局面,如果拢统地述说江夏郡的地望,就会时空错位,人事颠倒。下面分述不同历史时期江夏郡的地望。



    ⑴西汉江夏郡治:《元和郡县志》郑重纠错

权威的历史地理著作,大都确认西汉江夏郡治在云梦。

    影响深远的历史地理名著《水经注·江水篇》引《地理志》曰:“夏水过郡入江,故曰江夏。旧治安陆。”对于这个“旧治安陆”,《元和郡县志》明确指出就是云梦古城。《元和郡县志》是中唐宪宗朝元和八年,由著名宰相李吉甫主持编撰的地理总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历史地理名著之一。该志第二十七卷安州条谓:“故汉所理江夏郡前书多言在安陆。其云梦县东南四里涢水之北,有江夏古城,……则前汉江夏郡所理也。”这是说以前很多历史地理书都说江夏郡治在安陆,而误以为是在今安陆,因此,《元和郡县志》在此郑重指出,云梦县东南四里涢水之北的古城,就是前汉江夏郡的治所,以纠正前人的错误。所谓云梦县东南四里涢水之北的江夏古城,很明显,所指就是云梦人俗称的“楚王城”。怎样理解“云梦县东南四里涢水之北,有江夏古城”这句话?中唐元和八年(公元813年),云梦古城已废弃了300多年,古城垣遭受严重毁损,东城垣已被水毁,夷为平地,只剩东北和东南的古城遗址尚有保存,所以《云梦县志略》谓:“今环县城东北一带尚有废址形势。”而其它史著则谓县东南有古城遗址。“这里所言“涢水之北”是指县河之北,因为县河是涢水(俗称府河)的支流,史称“涢水东支”,云梦古城的南垣正是沿着涢水东支的北岸,向东南延伸约两公里后,才折向北去。两公里刚好4华里,故如是说。

    中唐时期另一位著名史学家杜佑,在其开典章制度专史先河的《通典·州郡志》云梦县条谓:“云梦汉江夏郡故城在今(云梦)县东南。”

     北宋地理学家乐史著《太平寰宇记》称:安州云梦县“江夏故城,汉为郡城,在今(云梦)县东南是也。”

当代历史地理学者潘新藻《湖北省建制沿革·秦汉郡县·江夏郡》载:“前汉江夏郡治,在云梦县东南四里,即《水经注》等书所谓治安陆也。”

    《辞海》释“江夏”:“郡名。……治所在安陆(今湖北云梦)。”

    以上所引文献资料,足以证明西汉时期的江夏郡治在云梦。



    ⑵东汉江夏郡治:云梦、西陵内城外城辨正

对于东汉的江夏郡治所,史书诸说不一。

   《续汉志》谓:“后汉江夏郡治西陵。”即今武汉市新州区。

   《一统志》谓:“云梦有废西陵县城,为江夏郡外城。”

   《江夏县志》谓:“外城在云梦县北十四里。”

   《宋书地理志》称:“黄祖(江夏太守)治安陆,是云梦之西陵外城。”

    以上所引文献资料认为,东汉时江夏郡治地望在西陵,江夏郡的外城在云梦。怎样理解江夏郡治的内城和外城呢?我理解是本部与分部之别,这是说江夏郡治的本部在西陵,分部在云梦。这个说法疑点多多,不能盲从。

首先必须明确,本部就是省会,省会必然建立在大都会。东汉时云梦和西陵究竟哪个是大都会?往事越千年,沧海变桑田,东汉时的都会的踪迹荡然无存。其实,传世文献说不清的事,应该改变思维方式,叧辟蹊径,可以求助于文化遗存。文化遗存是当时遗存下来的实物,是第一手资料,比传世文献更具权威性,可信度更高。

我把《中国文物地图集·湖北分册》中的云梦和西陵两地的文化遗存,进行了认真的比较,发现东汉时期的西陵不具备大都会的物质条件;相反,东汉时云梦大都会的身影却依稀可辨。

    首先看墓葬。墓葬的多寡,可以折射出这个城市当时人口的密度,应该说这是检测古城繁荣程度的硬指标。文物地图集中,新州只有6个混合墓群中夹杂了一些汉墓,还不知道是东汉墓还是西汉墓;即使全是东汉墓,也显得微不足道;如果全是东汉墓,西汉时期的西陵岂非是无人区?显然是不可能的。而云梦的东汉墓群则达60处之多,且规模都相当大,零散的东汉墓则鳞次栉比,西汉墓不在其列。由是观之,云梦当是东汉时期江夏郡的大都会。

    其次看古城遗址。西陵的汉代遗址有两处,都只遗留了汉代陶片,没有古城遗址。而云梦古城经过省地县三级考古专家多次考察发掘,结论是始建于战国中晚期,秦、汉、魏、晋沿袭使用的古城遗址,其规模达2.1平方公里,是两汉江夏郡境内首屈一指的大遗址,其残存的古城垣、护城河都清晰可见,郡城的气派犹存,被列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其三看出土文物。因鄙人见闻有限,对新州出土的东汉文物知之甚少,不敢妄论。对云梦出土的东汉文物略知一二。云梦被誉为湖北省的文物大县,东汉文物不仅数量多,而且品位高,令人叹为观止的东汉陶楼,闻名全国;另一珍宝是东汉关内侯金印,正与黄香曾孙黄琬的封爵不谋而合。由是观之,定东汉江夏郡治于西陵,缺乏足够的物质条件;即使撇开文化遗存来考察东汉江夏郡城的内外之别,也不会西陵是内城,云梦是外城,而应该是相反。

    古代城市区分内外的要素多以政治、军事、标志性建筑为坐标,我们就从这三个层面来进行考察。

    首先从政治层面来看。古人习惯于以政治中心来区分内外。唐以前的首都多设在长安附近,所以称函谷关以西为关内,唐贞观年间,置关内道于函谷关以西。东汉时期的江夏郡属荆州刺史部所辖,荆州刺史部的政治中心在江夏郡以西,云梦与西陵比较,云梦靠近政治中心,西陵远离政治中心,应该云梦是江夏郡的内城,西陵是外城,绝不应该相反。

    其次从军事层面来看。东汉后期的军事形势是,荆州的刘表与东吴的孙权是宿敌,剑拔弩张,一触即发。原因是刘表在襄阳保卫战中,调派江夏太守黄祖增援,在襄阳城外的岘山伏兵,射死了孙权的父亲孙坚,构成世仇,孙权时刻不忘报刘表、黄祖的一箭之仇。从军事防御的角度来看,应该前方是外,后方是内。刘表时期的东吴还在柴桑(今江西九江)以东,不言而喻,西陵是前方,云梦是后方,应该云梦是内城,西陵是外城,而决非相反。

    其三是从军事设施来看。刘表为防御东吴入侵,特命江夏太守黄祖在今黄陂城西23里处构筑石阳城。此城一建,更加清楚地区分了内外:云梦在防御圈内,西陵在防御圈外,怎么能把防御圈内的城称为外城,而把防御圈外的城称为内城呢?

    上面我们从多层面,多角度地考察了江夏郡的内城和外城,可以证明东汉时期的江夏郡治所仍然在云梦古城。前引《江夏县志》“外城在云梦县北十四里”的说法不足为据。云梦县城北十四里就是陈李湾遗址,《中国文物地图集·湖北分册》记载为宋代的遗址,与汉代不对号。《云梦县志略》记载好石桥的东西二城是汉江夏郡外城,但是多次文物普查的结论都不是汉代遗址,好石桥东城是新石器时期的遗址,西城是西周时期的遗址。由此可见,东汉时期的江夏郡治所应当仍在云梦古城,即云梦人俗称的楚王城。            (未完待续)

评分

参与人数 2经验 +20 金币 +20 收起 理由
箭再弦上 + 10 + 10 赞一个!
古泽散仙 + 10 + 10 精品文章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19

394

主题

6547

帖子

8553

积分

东湖元老

Rank: 12Rank: 12Rank: 12

积分
8553

东湖服务奖章

IP属地:湖北省孝感市

发表于 湖北省孝感市 2011-2-13 21:08:35 | 显示全部楼层
热烈欢迎文史学者彭斌武老师光临云梦论坛!
闲云野鹤   古道情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浙江
精华
16

52

主题

288

帖子

618

积分

贵宾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618

IP属地:浙江省杭州市

 楼主| 发表于 浙江省杭州市 2011-2-13 22:33:10 | 显示全部楼层
古泽散仙 发表于 2011-2-13 21:08
热烈欢迎文史学者彭斌武老师光临云梦论坛!

前民兄以人格的力量雄踞论坛,怎不令人钦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浙江
精华
16

52

主题

288

帖子

618

积分

贵宾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618

IP属地:浙江省杭州市

 楼主| 发表于 浙江省杭州市 2011-2-13 22:37:12 | 显示全部楼层
漫话黄香故里(之三)


          ——在黄香文化论坛上的发言


           (2010年11月6日)


                         彭斌武






⑶三国江夏郡治:曹魏、孙吴南北争雄分置

    三国时期吴魏争夺的焦点在江夏,两雄互不相让,争置江夏郡。魏江夏郡的治所设在石阳城,赤壁之战后又在今汉阳月湖堤边修筑卻月城屯兵。吴将凌统、董袭拔掉了这个军事据点,捣毁了卻月城,使孙吴得以在夏口立足,以汉阳龟山上的鲁山城为吴江夏郡城(此城系刘表长子刘奇为江夏太守时所筑),谓之沙羡。魏失卻月城,被迫退守石阳城,孙权多次亲率大军围攻石阳城,均无功而返。黄武二年(公元223年),孙权在江夏山(武昌黄鹄山,即蛇山)筑城,从鲁山城移吴江夏郡治所于此城。因为此城面对江北夏口,故名夏口城。这是江夏郡治第一次下江南。

吴江夏郡治下江南后,汉阳的鲁山城便成为吴国的前沿军事阵地,东吴不断派军过汉江袭扰魏江夏。魏国扬烈将军、荆州刺史王基,从保境安民和平吴灭孙的战略出发,选择在今云梦县南部水乡修筑上昶水城(即今云梦下辛店新府城),把魏江夏郡治从石阳城迁徙上昶城,以逼夏口,从此吴军不敢轻易渡江。有的史书说上昶城在今安陆城西北53里,此说违背《三国志·王基传》所言“表城上昶”“以逼夏口”的文义。王基筑城目的是“以逼夏口”,所谓“逼”是步步向前,有驱逐、追赶之义。如果把江夏郡治从黄陂迁到今安陆西北53里,那就后撤了一百多里,后退与“逼”是反义词,是根本相反的。所以王基所筑上昶城,即今云梦县辛店镇的新府城是确定无疑的。

    ⑷两晋江夏郡治:重返云梦两朝始终未变

    三国归晋以后,结束了南北军事对峙的局面,上昶城的军事价值已经消失,故西晋王朝把江夏郡治从上昶城迁徙云梦城,终西晋、东两晋两朝,江夏郡治一直在云梦城没有变化,这是学界的普遍共识。《水经注》载,东晋桓温曾在云梦南部构筑新城,当是在上昶城旧址上新建,因为新与旧是相对应的,既然桓温所筑为“新城”,那里就必然有旧城,旧城是什么城?当是上昶城。新城是上昶城的后继城。



⑸南朝江夏郡治:宋、齐、梁、陈江南落户

    到南朝刘宋时,因皇家内部发生了抢班夺权的政变,导致江夏郡治二下江南,并从此在江南落户。刘宋文帝刘义隆所立太子刘劭,与巫婆勾结,诅咒其父早死,不料事泄,刘义隆决定废弃太子,刘劭见事不祥,先下手为强,弑父称帝。刘义隆的小儿子刘骏时任江州刺史,手握重兵,立即举起为父皇报仇雪恨的旗帜,起兵诛劭,登基称帝,是为宋孝武帝。刘骏登基以后,大做孝文章,改元孝建,又因孝子董永之故,割古安陆县东部地区置孝昌县,并将江夏郡一分为二,北部置安陆郡,治今安陆城,南部仍为江夏郡,治今武昌。此后齐、梁、陈、隋、唐的江夏郡治,均在长江以南轮替,未越江北。            (未完待续)

评分

参与人数 2经验 +20 金币 +20 收起 理由
箭再弦上 + 10 + 10 赞一个!
古泽散仙 + 10 + 10 精品文章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16

52

主题

288

帖子

618

积分

贵宾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618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 2011-2-13 22:39:09 | 显示全部楼层
漫话黄香故里(之四)

——在黄香文化论坛上的发言

(2010年11月6日)

彭斌武


二、黄香故里之争

对于黄香故里问题,有些争论。前些年的争论是由今安陆引起的学术性论辨,争论的焦点是今安陆不能替代古安陆。近几年十堰房县争黄香是“房县人”,河南禹州争禹州是“孝子黄香故里”。这两个争论层次很低,都是在非理性层面打滚。
㈠“申遗”纷争圆满落幕。 对于房县说黄香是“房县人”的事,云梦县委、县政府很重视,文化部门曾受县委和县政府的委托,与省文化厅“申遗”中心交涉,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这件事的原委是:2009年5月15日,我在《槐阴风情》版上发现了一个帖子:《黄香怎么成了房县人?》,仔细阅读才知道是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公示第二批“申遗”名录,其中有房县申报的《黄香的故事》,原文如下:
孝子黄香,房县人,生于东汉明帝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黄香出身贫寒,9岁时母亲不幸病故,他日夜为母亲守墓。母亲去世后,他对父亲更加孝敬。黄香13岁时便被推荐到朝廷做官,先后当过郞中、尚书郞左丞、尚书令、魏郡太守。黄香因积劳成疾而逝,享年54岁。

这段故事有两处窜改了历史。其一是“孝子黄香,房县人”;其二是“黄香因积劳成疾而逝”。其余的故事都是从我的《黄香——孝子、贤臣、清官》一文中抄袭的。大家认为讲黄香故事是无可非议的,但把黄香说成房县人就扰乱了历史,事关重大。因此,网友们很气愤,说云梦黄香第一批“申遗名录”就榜上有名,怎么现在黄香成了房县人哪?赶快告诉云梦老乡!我把这个帖子转发给县博物馆副馆长张宏奎,和云梦秦汉文化研究会秘书长龚双宗,并发表了我的意见:“这个官司要打!”张宏奎把这个帖子转给县委宣传部部长丁财庆和县文体局局长关想平。2009年5月21日,文体局局长关想平、副局长陈金祥、博物馆馆长杨文清驱车到孝感,邀我(当时我住在孝感)一同到省文化厅“打官司”,我欣然同往。省“申遗”中心领导对这件事看得很轻淡,说孟姜女全国各地都有,黄梅戏湖北、安徽、江西三省都有,董永孝感有山东也有。我们说孟姜女、董永不能与黄香相提并论,孟姜女、董永是传说人物,他们的故事不管怎么讲都不影响历史和伦理信念;黄香则不然,他是誉满中华,妇孺皆知,影响深远的历史人物,国史有传,他的儿子黄琼、曾孙黄琬都是宰相级别的显要人物,这一改就牵动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神经,同时海内外黄香后裔的宗族信念也受到了干扰。“申遗”中心的领导说,房县的县志有记载,还有墓、有祠堂。我们说县志多是元、明时期才开始编修的地方志,怎么能用后来的地方志推翻一千多年前的国史《后汉书》的定论呢?他问《后汉书》怎么说的。我们说《后汉书·黄香传》开篇第一句话就说:“黄香,字文强,江夏安陆人也。”江夏就是汉水以东的湖北地区,汉安陆县城就是今云梦楚王城;房县既不是江夏,更不是安陆,黄香怎么会是房县人呢?最后双方达成共识,房县保留《黄香的故事》,删除黄香是“房县人”的表述。这件事就到此落幕。

㈡新闻记者不应该是文史盲人
但是事情并没有结束。2009年12月28日,《湖北日报》文化版刊登一篇题为:《孝德贤才世人仰 ———感受房陵文化之四》的文章。文章出自《湖北日报》记者张孺海、特约记者马献伦、通讯员周玉洁、陈竹。消息来源是荆楚网。文章称:“30多年前,在房县的东城门上,还镶嵌着题有‘忠孝名邦’四个大字的匾额。这是嘉靖十六年由朝廷命名并授的匾,据史书记载:‘忠,西周太师尹吉甫,孝,汉代孝子贤臣黄香’。”记者称:“来到房县,方知这里还是孝子黄香的故乡,且其墓还葬于此地”。文章含糊其辞,没有交待“史书”是什么书。作为新闻记者,可以不是历史学家,但不应该是文史盲人,起码应该董得一点文史知识,不应该对黄香这样一位“姓字樵人识”的历史名人一无所知。 (未完待续)

评分

参与人数 2经验 +20 金币 +20 收起 理由
箭再弦上 + 10 + 10 赞一个!
古泽散仙 + 10 + 10 精品文章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16

52

主题

288

帖子

618

积分

贵宾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618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 2011-2-13 22:40:44 | 显示全部楼层
漫话黄香故里(之五)

——在黄香文化论坛上的发言

(2010年11月6日)

彭斌武


㈢牌匾、祠庙不足为据。
后来愈出愈奇,竟然有人在《东湖社区》发帖称:“据《房县志》、《太平环宇记》和房县城内的黄香祠堂、黄香墓发现的碑文记载,黄香是房县人,任职于湖北云梦,死后衣葬于云梦,尸葬于家乡房县。”这就与“申遗”名录《黄香的故事》根本不一样了。应该懂得,所谓房县城门上镶嵌的“忠孝名邦”、房县城内的黄香祠堂,这都不能成为黄香是“房县人”的根据,“忠孝”是古代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华大地到处奉行,决非房县的专利。台北市就有忠孝路,能否说黄香故里在台北?河南嵩山中岳庙里供奉着孔子、孟子、曾子、包拯、岳飞、文天祥、海瑞等人的塑像,并不表明嵩山就是他们的故里。日本、韩国、东南亚等许多国家都有孔庙,能否说孔子的故里在外国不在中国?古代的祠庙除了供奉神灵以外,还有纪念先哲名贤的功能,所以不能以“匾额”“祠堂”为黄香是“房县人”的根据。
㈣墓碑之说甚为荒唐。
说什么“黄香墓发现的碑文记载,黄香是房县人,任职于湖北云梦,死后衣葬于云梦,尸葬于家乡房县。”这不是小事。此说篡改了黄香的历史,歪曲了黄香的人生轨迹,牵涉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既深且广,应当郑重其事。《后汉书·黄香传》明确记载,他一生主要在朝中为官,晚年才到魏郡当太守,这是彰明较著的史事。说什么黄香“任职于湖北云梦”,东汉时的云梦是安陆县城,最高行政长官也就是正县级;黄香在朝任尚书令,相当现在的副部级,后来任魏郡太守,相当现在的正部级,请问:黄香在云梦任的什么职?是什么级别?如果房县真的发现了黄香墓碑,碑文记载黄香“死后衣葬于云梦,尸葬于家乡房县。”这是惊世骇俗的大发现,应该将墓碑的拓片拿到《江汉考古》、《文物》等权威杂志发表,向《后汉书》宣战,推翻黄香及其祖孙三代籍贯的定论;墓碑应申报一级“国保”。如果办不到,请谨言慎行为上。
㈤不要被伪作所误导
提到《太平寰宇记》中记载了黄香,对此,我愿意多说几句话。中国乃至世界没有《太平环宇记》,显然是《太平寰宇记》之误。《太平寰宇记》是北宋地理学家乐史的名著,因初本极少,仅供皇帝及其身边大臣阅览,流传不广,所以,到南宋时就已残缺不全,到明代海内宋版已无踪影。明清时一些文人便对缺失部分擅自补易窜入,弄得以假乱真。清末学者黎世昌、杨守敬赴日本访得宋版《太平寰宇记》稀世珍宝,将胶片带回国内珍藏,已于1999年影印出版,为区别于社会上流行的《太平寰宇记》版本,将书名定为《宋太平寰宇记》。经将流行版《太平寰宇记》与《宋太平寰宇记》核对,发现宋版中只有房州的综述,没有房陵县和竹山县的具体记载,这说明早在宋代时房陵和竹山的篇章就已经亡佚了,而流行版的《太平寰宇记》却对房陵县、竹山县记载得完整无缺,显然是后人补入的伪作。由衷希望房县朋友不要被伪作所误导,停止篡改黄香历史、扰乱国史、伤害黄香后裔的作法。 (未完待续)

评分

参与人数 2经验 +20 金币 +20 收起 理由
箭再弦上 + 10 + 10 赞一个!
古泽散仙 + 10 + 10 精品文章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16

52

主题

288

帖子

618

积分

贵宾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618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 2011-2-13 22:51:20 | 显示全部楼层
上个帖子,每次都要搞个验证码,还要么事审阅,太麻烦了。不是前民兄的面子,可以不再上这个论坛了。还是槐荫论坛简单舒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16

52

主题

288

帖子

618

积分

贵宾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618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 2011-2-13 22:53:43 | 显示全部楼层
漫话黄香故里之六


          ——在黄香文化论坛上的发言



2010116日)


                         彭斌武


  



黄香故里国史铸铁案。
    黄香故里在江夏安陆,已由国史铸成。《后汉书·黄香传》中,除黄香本传开篇黄香,字文强,江夏安陆人也以外,还记载千乘王刘伉举行加冠典礼,汉章帝特召黄香到中山邸与诸王见面,指着黄香对诸王说:天下无双,江夏黄童也者。传中还有京师号曰天下无双,江夏黄童’”之语。不仅黄香传多处记载他的故里在江夏,他的儿子、曾孙的传中也多处记其籍贯是江夏。黄琼传载:黄琼字世英,江夏安陆人,魏郡太守香之子也。黄香曾孙黄琬传载:时司空盛允有疾,琼遣琬候问,会江夏上蛮贼事副府,允发书视毕,微戏琬曰:江夏大邦,而蛮多士少。琬奉手对曰:蛮夷猾夏,责在司空。因拂衣辞去。允甚奇之。除了黄香祖孙列传记载其故里在江夏外,同僚列传中也多处提到黄香故里在江夏。《郎顗列传》载:臣伏见光禄大夫江夏黄琼。《周黄徐姜申屠列传》载:及琼卒归葬,稺乃负粮徒步到江夏赴之……”“及琼卒,归葬江夏,四方名豪会帐下者六七千人,《李杜列传》:陛下拨乱龙飞,初登大位,聘南阳樊英、江夏黄琼……”等等,《后汉书》中林林总总记载黄香故里在江夏的不下十处,难道这还不确凿吗?

两座高山无人可动摇。
《后汉书》是南朝刘宋时人范晔所著,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历史名著。魏晋时期,撰述东汉历史的专著多达十余部,当范晔《后汉书》面世之后,其它东汉史著相形见绌,相继散失亡佚,唯《后汉书》一支独秀,被国人定为国史,纳入廿五史之列,其权威性、可信度是不言而喻的。更应该看到的是,海内外黄香后裔赫赫洋洋百万之众,各家各派浩如烟海的黄氏宗谱,无不以天下黄姓出江夏为宗族信念。这两大不可回避的事实,宛如两座巍然屹立的高山,无论谁有多么勇敢,多大潜能,要动摇它,逾越它是不可能的。因此,诚恳敦请十堰房县、河南禹州争黄香故里的倡导者,先静下心来研读《后汉书》,然后理性行事。如果研读有得,进行学术争鸣,当是正途;如一味进行历史名人争夺,流露的是占有欲强烈,显示的是历史地理知识贫乏。须知东汉时期的房县属益州刺史部所辖的汉中郡;河南省的禹州,东汉时属豫州刺史部所辖的颍川郡;而黄香故里则属荆州刺史部江夏郡。前面讲了,东汉时的郡相当现在的省,荆州、益州、豫州是管郡的州,相当于文革前的中央局,如中南局,华北局,华东局等等。这就是说黄香故里不仅与房县、禹州不同省,而且不是一个大局,在自然地理上遥隔千山万水,在政治地理上受制于层层行政区划,两者毫不沾边,不管怎样生拉硬拽都无法扯到一块去。文化人要当崇道尚理的楷模,不要当打倒理性,推翻逻辑的英雄。

                                  (未完待续)

评分

参与人数 2经验 +20 金币 +20 收起 理由
箭再弦上 + 10 + 10 赞一个!
古泽散仙 + 10 + 10 精品文章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16

52

主题

288

帖子

618

积分

贵宾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618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 2011-2-13 22:55:11 | 显示全部楼层
漫话黄香故里之七


          ——在黄香文化论坛上的发言



2010116日)


                         彭斌武



三、古安陆与今安陆  
㈠ 为什么要提出古安陆今安陆的概念?

    从主观上来说,是正确认识历史,还原历史的需要;是探讨黄香故里的核心问题。从客观上来说,古安陆与今安陆原本就有天壤之别,不区别古、今安陆,历史就成了一本糊涂账。因为古安陆在汉晋以前的历史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如果把古、今安陆混为一谈,就会影响对汉晋以前诸多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正确判断和认知。

    古安陆县的地域相当辽阔,当代历史地理学者潘新藻著《湖北省建制沿革》第三编《秦汉郡县》指出:汉之安陆,包括:汉川、孝感、黄陂、汉阳、安陆(德安)、云梦、应城、京山等八县,面积有13000多平方公里;而今安陆仅有1355平方公里,只相当古安陆的十分之一。如果把幅员辽阔的古安陆历史上所发生的一切都记在今安陆的帐上,历史就会颠倒错乱,面目全非。

区分古安陆与今安陆的标尺是什么?就是以云梦县从古安陆划分出来,独立设县的时间为准。云梦县周围的县市,都是从古安陆县陆续划分出来独立为县的。最早独立出来的是从古安陆县西部分割出去的云杜县,即今京山、天门一带;西晋时从古安陆东南部分割一滠阳县,即今黄陂滠水两岸;南朝刘宋时先后从东部分割出孝昌县(今孝昌、孝南),从南部分割出沌阳县(今汉阳区、蔡甸区),从西南部分割出曲陵县(今应城)。西魏大统十六年公元550,西魏政权攻占了古安陆,在云梦古城设置云梦县,古安陆的最南部即今汉川一带还在后梁手中,后梁便在里设梁安县。至此,潘新藻所言古安陆的8个县已分割出7个县,所剩的便是今安陆的1300多平方公里,所以区分古安陆与今安陆的时间界限,应以西魏大统十六年即公元550年云梦县从古安陆独立出来为标尺。

㈡古安陆县治的地望
    面考察江夏郡的地望,已可确认两汉、两晋的江夏郡治均在云梦城(俗称楚王城),作为江夏郡附郭的安陆县治,也在云梦古城。这既有传世文献为据,也有出土文献为证,更有出土文物说话。



传世文献的记载
    西晋学者杜预注释《左传·宣公四年》称:江夏安陆县城东南有云梦城。这个安陆县城是否是今安陆县城呢?不是,文物考古部门经过多次文物普查,没有发现今安陆县境内有魏晋以前的古城遗址,因此可以肯定杜预所言安陆县城就是云梦古城,但不是楚王城的外城,而是楚王城西城中的一座小城。这座小城是何人所建?《三国志·吴书·贺全吕周钟离传》载:东主中营自掩石阳,别遣从弟孙奂治安陆城,修立邸阁,辇赀运粮,以为军储……”。此城是孙权准备进攻曹魏襄阳城,选择古安陆城作军资补给中转站。但因东汉末年的江夏郡兵连祸结,楚王城遭到严重损毁,丧失了防御屏蔽功能,故派孙奂修筑安陆城。此城规模比原来的江夏郡城小得多,考古工作者根据其建筑年代称之为魏晋城。杜预所言东南有云梦城,即指残存的楚王城外城。



出土文物证明
    1975年,云梦城西睡虎地11号墓出土的秦简《编年记》,记载有秦昭王廿九年攻安陆,秦始皇廿八年过安陆,墓主人喜曾于秦始皇四年任安陆县御史;睡虎地和龙岗两地秦墓出土了20件盖有安陆市亭戳印的陶器,足以证明云梦城即古安陆县城。更能证明云梦城即古安陆县城的是,睡虎地4号墓出土的木牍家书,是两个在前方淮阳作战的战士黑夫和惊寄回的信,要家里给他们寄夏衣。他们精打细算,要他母亲看看安陆城丝布价格的贵贱高低,说如果安陆丝布价格贵,就只寄钱到淮阳去,由他们自己在淮阳买丝布做夏衣;如果安陆丝布价格便宜,就在安陆买丝布,把夏衣做好寄到淮阳去。这就清楚地说明,云梦城就是古安陆县城。过去许多历史地理著作都把古安陆城定位于今安陆城,或定位于今安陆市北,都是错误的。黑夫和惊怎么会要他母亲往返一百多里路去问丝布价格呢?武汉大学教授石泉和他的高足鲁西奇合写了一篇《古安陆城故址考》,说古安陆城故址在随州淅河。果真那样,黑夫和惊要他母亲往返500里路问丝布价格,岂不是天大的笑话!一个人往返500里的成本,比丝布夏衣的价值高得多。我不相信秦代人的智力会那么低,要他母亲做那样得不偿失的事。(未完待续)

评分

参与人数 2经验 +20 金币 +20 收起 理由
箭再弦上 + 10 + 10 赞一个!
古泽散仙 + 10 + 10 精品文章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