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广东
- 精华
- 4
贵宾
沙市帮
   
- 积分
- 4575
IP属地:广东省珠海市
|
发表于 广东省珠海市 2011-5-17 11:36:45
|
显示全部楼层
百年前英国人眼中的沙市
距今整整一百年前,一位名叫奥尔夫(Olver)的英国人从沙市给英王国政府发出了一封信,这封信里装着一份名为《1904年沙市概况》的报告。在这份报告里,奥尔夫详细地对当年沙市的沿革、地理、交通、物产、民生以及社会发展趋势作了完整的论述。
奥尔夫何许人也?他是当时沙市海关的代理专员。中国的海关里怎么会有外国人任职?现在的人可能难以想象,当时的清政府海关实际上是由外国人控制的。英国人赫德就担任清政府海关总税务司长达48年之久,直到1908年请假回国。不仅仅是总税务司,当时海关里的很多重要职位都由西方人把持。由一名英国人担任沙市海关的代理专员,就没有什么奇怪的了。
虽然在中国海关任职,但奥尔夫为之效忠的显然还是英王国政府。他对沙市的观察,也是基于为大英帝国扩张的目的服务。尽管如此,他的报告还是给我们留下了一些较为珍贵的史料。如今一百年过去了,再来回顾奥尔夫在这份报告中的一些观点,实在让人不由得生出许多的感慨。
奥尔夫眼中的沙市
应当说,奥尔夫对沙市的评价是比较高的,这显然来自于沙市当时在长江中游较为重要的商业地位:“中国人当中有句俗话:‘在湖北的商业中心城市中,汉口名列第一,沙市名列第二’,这种说法是名副其实的。据悉,沙市现有8万人口,邻近的荆州也有8万人口,这就是发展贸易的优越条件。沙市可以成为广大地区的商业中心,因为它的人口超过了湖南、湖北境内同样规模城市的人口,沙市具有天然的与人为的水运系统,这也是使沙市成为商业中心的条件之一。总有一天,(不可能立即实现),沙市本地的产品将会行销海外,外国进口货物将源源不断地经过沙市转口而分运到四面八方。”
沙市所具有的商业地位,一方面是因其水运的便利,另一方面是沙市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奥尔夫对沙市人民有着很高的评价:“在早期的日子里,由于沙市周围都是低洼的田地,农民只能靠年成过活,耕种土地并不能成为致富的来源。沙市本身附着在沙滩上,交通的便利带来了商业的繁荣,沙市再也不是荆州的一个附属商埠了。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沙市的堤防和内河体系在广大劳动人民的努力下,已逐步建立起来,并可达到完善的程度。沙市不仅可作为其祖先创业的纪念城市,而且还可以证明沙市本地人民的坚定不移的信心和高超的工程技术。依靠这种力量,荒芜沼泽地可望改造成为肥沃的良田,以供给沙市人民的需要,同时利用小型木船,建立起成本低廉、交叉的交通网。”
通过沙市攫取廉价原料
当然,奥尔夫眼中的沙市之所以重要,与中日《马关条约》中把沙市辟为通商口岸的考虑是一样的,都是为了通过沙市攫取廉价的原材料,同时把外国商品倾销到中国内地。奥尔夫就看中了沙市在江汉平原棉花出口贸易中的重要地位:“虽然1904年的贸易价值下降了,但是关于沙市的原棉出口,还是值得一提的。在过去的4年中,从1901年开始,1901年原棉出口为1915担,1902年为1455担,1903年为3660担,1904年就增加到10642担。沙市原棉出口之所以达到如此高的数字,是由于沙市附近的广大地区,适于棉花的种植。”
同时,奥尔夫还观察到当地人没有觉察的丰富物产:“横过长江,在沙市对岸,有着一片茫茫的沼泽地,绵延几千英亩,其间密密麻麻地生长着非常有用的芦苇,有些被砍伐作为燃料、篱笆,而有些却被白白地放火烧掉了,这些芦苇可以用来造纸,可以制成压缩燃料。此项原料,供应极为丰富,用之不竭,成本低廉,易于砍伐。”
当然,现在沙市对面已经是人口稠密的城镇和乡村了,一百年前奥尔夫眼中的芦苇荡是什么时候消失的呢?不知道我们地方史料中对此是否有详细的记载?
落后的港口条件
当时的沙市因为水运而兴,可是这个全国有名的通商口岸,其水运条件却是十分简陋。根据奥尔夫的记载,当时的沙市连一个像样的码头都没有,更不要说趸船了。所有装货的大轮船,都必须抛锚停在长江中,货物的装卸和旅客的上下,都必须依靠敞头木船转运。由于河道淤积,沙滩很多,轮船在这一航道必须慢慢行驶,一边行驶一边还必须在船头随时用测锤测量水的深度,以免搁浅。货物如果较大,转运起来十分困难。因为沙市江堤沿岸密密麻麻停满了本地的小船,岸上的街道则很肮脏、狭窄、拥挤。
到了冬天,沙市的航运条件更加糟糕。由于水浅,又时常有雾,夜间不能行船,所以轮船常常没法按期抵达。许多等待装卸的货物,不得不在露天里或者小船上放置,很容易遭受风雨造成损坏。夏天,又会遇到另一种危险。由于水流湍急,依靠小舢板转运货物和旅客,会十分危险。特别是洪水来时,窖金洲那一段河流(就是现在的大湾至宝塔河一带)形成一个急转弯,使汹涌的江流直接冲击沙市堤岸,这使得转运更加困难和危险。
条件尽管简陋,但沙市的水运也有着自己得天独厚的优势,那就是长江与内河的联运。长江上大轮船运来的货物,翻过大堤,穿过拖船埠(现沙隆达广场西南角一带)就可抵达便河码头(现沙隆达广场西北角,沙市二中一带),从便河可以通过发达的内河航运,将货物一直运到汉水流域甚至到汉口。江汉平原广阔地域的货物,也可通过这一内河航运系统转运到长江的大轮船上。
让我们感到可惜的是,这一在江汉平原历经几千年的内河系统(有学者认为一直可上溯至春秋战国时代),如今却已是急剧萎缩了。走在沙隆达广场上,我们已经很难想象这里当年是帆樯如林、繁荣兴旺的大码头!
|
|